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2.55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土地主要管理制度土地是国家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国土状况、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它是国家国土管理工作的总体制度和政策。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等内容。
这些制度既是我国国土管理工作的基本法规和政策,又是我国土地发展的保障和促进的有力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和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我国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基于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统一的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宪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土地,国家保有所有土地所有权。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国土利用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农村土地问题而制定的,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经营制度。
根据我国《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的承包期限为三十年。
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促进的重要手段。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出让合同》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
土地出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市场化出让和经营性使用。
以上三个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和政策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土地所有权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它建立了国有土地所有权制度,保障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维护了土地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了土地资源的公共利益。
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是我国土地问题的基本解决制度,通过建立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土地的良种良法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改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合理开发、利用、经营土地,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但地下资源、埋藏物和市政公用设施除外。
前款所称城镇国有土地是指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属于全民所有的土地(以下简称土地)。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均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经营。
第四条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其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五条土地使用者开发、利用、经营土地的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终止及有关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登记,由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登记文件可以公开查阅。
第二章土地使用权出让第八条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签订出让合同。
第九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十条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批准权限报经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出让方)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农村土地的使用、流转、承包等相关事项而制定的具体规定和程序。
其目的是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以下是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承包经营,个人承包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期限为三十年。
承包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享有流转权,并且有权选择自己合作的对象。
二、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其他农户、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
为了保证土地流转的公开、公平、公正,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土地流转登记、土地流转合同签订、流转权转让登记等环节。
流转方应按照规定缴纳土地流转费,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三、土地使用权管理农村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土地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权利。
在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中,应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明确规定,如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抵押等。
同时,应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土地减退和复垦管理土地减退是指土地资源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或无法继续耕种的情况。
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应对土地减退和复垦进行相关规定,包括对土地减退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土地减退监测与评估、土地减退治理措施等。
五、土地征收与补偿管理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强制性收回的活动。
土地征收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为农民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安置政策。
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应明确土地征收的程序、补偿标准及土地征收后的用途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土地资源保护管理土地资源保护是农村土地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污染和荒漠化等问题,应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国有土地使用权法》:保障土地资源公平分配
1. 《国有土地使用权法》是我国针对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旨在保障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2. 该法律于1982年首次出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次修订完善,目前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基本法律。
3. 根据该法律,国有土地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代表全民所有和管理。
土地使用权分为出让、划拨、协议出让等方式取得,且必须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原则。
4. 《国有土地使用权法》明确了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一般以70年为上限。
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土地使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5. 该法律还规定了土地收回制度,即在土地使用期限届满或土地使用者违反法律规定时,国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同时,也明确了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和安置问题。
6.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该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 然而,在实践中,该法律的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出让和划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另一方面,一些土地使用者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8. 因此,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和意识,是保障土地资源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的关键。
9.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该法律的监督和执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10. 总之,《国有土地使用权法》是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重要法律法规,通过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指的是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确权与保护制度。
由于我国农地面积庞大,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保障。
在开放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不断完善,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下面将从历史演变、目前情况、存在问题和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土地被收归国家所有,并由集体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
这种农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但也束缚了农民的自主权和农业生产活动。
开放后,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我国开始试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将土地使用权下放给农民个体或家庭,并通过土地承包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使用权的安全感,鼓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农地产权保护不完善。
由于土地使用权初始分配是靠长期承包合同来约定,一旦合同期满,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面临不确定性。
加上土地流转受限的影响,农民在土地经营上缺乏足够的产权确权保护,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这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公平问题。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约定了每个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面积,但由于家庭户口登记的不公平和土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农户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特别是在城市扩张中,农地的征收和拆迁常常涉及到利益分配的不公平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正在进行农地产权制度。
一方面,政府加大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托管试点力度,放宽农地流转范围,鼓励农民参与土地市场交易。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确保每一块土地使用权都得到明确。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民,但土地使用权仍然归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从而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和现代化。
土地与房产管理制度1. 引言土地和房产是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财富,土地与房产的管理制度对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地与房产管理制度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政策。
2. 土地管理制度2.1 土地使用权在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土地进行管理。
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授予个体或组织使用土地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方式包括出让、划拨、转让等。
2.2 土地征收和补偿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进行公益事业或国家建设需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土地征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给予合理的补偿。
补偿内容包括土地补偿费、搬迁补助费、生活过渡费等。
2.3 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将其所持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使用。
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通过出租、转包、转让等方式实现。
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 房产管理制度3.1 房屋所有权房屋所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房屋拥有完全支配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占有权。
房屋所有权的转让必须依法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确保产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2 房屋登记和交易房屋登记是指将房屋所有权和其他权利事项登记在房地产权证上的行为。
房屋登记是保障房屋买卖安全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登记查询保障买方的合法权益。
3.3 房屋租赁管理房屋租赁管理是指对房屋租赁过程进行管理,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房屋租赁合同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与法律法规相符。
4. 相关政策和改革4.1 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重点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以及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改革等。
4.2 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指通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来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泡沫和投资投机。
调控措施包括限购、限售、增加土地供应等。
5. 结论土地与房产管理制度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涉及到国家、个人以及社会各方的利益。
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规范土地利用行为而制定的一套法规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土地使用权制度:我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使用权不可转让、不可抵押,但可以通过出租、承包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2. 土地征收制度:为了国家和公共利益,有时需要对土地进行征收,土地征收必须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
3. 土地使用规划制度:国家将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4.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土地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
5. 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为了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性,避免土地纠纷。
6. 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符合条件的开发商进行土地开发,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7. 土地资本化和流转制度:通过土地资本化和流转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总之,土地管理制度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家土地资源权益的重要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1 -。
东莞市土地管理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东莞市土地管理条例》,东莞市对土地的管理规定如下:1.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使用以出让、划拨、租赁、使用权转让、使用权出资等方式进行。
2.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采取拍卖、招标、协商等方式进行,出让土地必须符合规划条件和用途要求。
3.土地划拨:土地划拨是指土地使用权从一方划归给另一方,划拨土地必须符合规划条件和用途要求。
4.土地租赁:土地租赁是指土地所有权人将土地使用权交给承租方使用,土地租赁必须符合用途要求。
5.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符合规划条件和用途要求。
6.土地使用权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取得回报,土地使用权出资必须符合规划条件和用途要求。
7.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按照土地用途和开发建设要求划定土地范围。
8.土地用途调整:土地用途调整需要经过程序,审批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9.土地用途指标管理:根据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要求,统筹规划土地用途指标,分配土地用途指标。
10.土地权属登记:土地权属登记是指土地使用权人向土地登记机关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确保土地权益的法律效力。
11.土地收费:土地使用需要支付一定的土地使用费用,具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以上为东莞市土地管理的一些规定内容,具体的土地管理规定还需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咨询和研究。
东莞市土地管理规定(2)东莞市的土地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土地供应:规定土地供应的程序和方式,包括土地出让、土地转让、土地租赁等形式。
2. 土地使用权: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和使用条件,包括土地使用权的申请、审批、登记等程序。
3. 土地使用年限:规定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年限,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4. 土地征收与补偿:规定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补偿标准,包括征收范围、征收方式、征收补偿费用等。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2006年12月31日财综[2006]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国土资源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附件1)。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发现有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反映。
附件: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科目调整情况抄送: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土地出让收入)是指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
具体包括: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不含代收代缴的税费);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转让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按照规定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改变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以及其他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变更有关的收入等。
土地管理法1998年版本摘要:一、引言二、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1.土地使用权制度2.耕地保护制度3.土地征收补偿制度4.土地登记制度5.法律责任制度三、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意义和影响四、现行土地管理法与1998年版本的对比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我国1998年颁布实施了新的《土地管理法》,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对于规范土地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1998年版本的《土地管理法》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行土地管理法的对比。
二、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1.土地使用权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和客体,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划拨、租赁等方式取得。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2.耕地保护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这一制度对于防止耕地资源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土地征收补偿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减少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
4.土地登记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明确了土地登记的法律地位,规定土地权利人应当依法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权利证书。
这一制度为我国土地权利的公示和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5.法律责任制度:1998年土地管理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这一制度有助于强化土地管理的法治化,提高执法力度。
三、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意义和影响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对于规范土地市场,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也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转提供了法律依据。
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规范土地市场交易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定如下规定。
一、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土地使用者在缴纳补偿、安置、报批等费用后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无偿提供给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尚未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不属于土地使用权人的自有财产,土地使用权人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无处分权。
三、房地产权利人转让房地产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
属经营性用地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储,以拍卖、招标或挂牌的方式公开交易,由受让方办理出让手续;属非经营性用地的,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属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保留划拨用地性质办理划拨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四、原划拨土地使用者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和不进行重
建的前提下申请补办出让手续的,除尘经有权政府批准,今后改建提高容积率的,应补交相应土地出让金;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
五、原划拨土地使用者申请改变为经营性用途,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并经依法批准。
准予改变用途的,属于利用原有房地产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补办出让手续;属于需要重建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购后再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同等条件下,原土地使用权人有优先受让权。
六、划拨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抵押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须先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其划拨土地使用权。
公开竞价出让土地所得价款,优先向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
七、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转让房地产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土地转让手续,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办理房产转让手续;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八、拍卖企业等中介机构擅自接受委托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拍卖的,由此给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受让人造成的损失,由中介机构自行负责。
九、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