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处理用隔离器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无菌检查用隔离器摘要:通过参照《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利用无菌检查法对药品,医疗器械,原材料进行无菌检查,综合检查制品的安全。
通过参照实验培养基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来断定样品中的无菌性能,在实验开展初级阶段,通过对无菌培养皿进行取样调查,利用酒精灯保护等操作方法,保证整个过程的无菌性。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可定向转移到干净无菌的工作台,保证整个工作室操作干净整洁。
确定整体操作符合国家标准,无菌操作应在B级背景下进行定向操作,按照A级系统中所规定的要求完成隔离器系统的定向处理。
在指定区域进行准确操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等状况或者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问题。
通过参照《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中所说的要求,利用B级背景来提高实验室整体净化效率,根据系统所规定,要求重点检查实验室环境,在此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费用。
对于实验区域,需要与背景间进行隔离,防止出现污染风险。
无菌检查室是为实验提供无菌环境,能够较好的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防止实验试剂和设备出现污染,更好的增强无菌检查室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无菌检查用隔离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无菌检查;隔离器;应用分析引言无菌检查用隔离器能够将检验环境与外部的人员和环境完全隔离开来。
它不只配备单独的高效过滤器和空气处理单元,还配备过氧化氢灭菌系统,能对舱体内表面和设备表面进行灭菌,可达到生物指示剂下降6个对数级甚至更低水平的效果,因此可以避免实验用物品和辅助设备被污染,提高无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汽化过氧化氢的灭菌循环包括预处理、充气、保压灭菌和通风4个阶段。
①预处理阶段:对管道、蒸发器和舱体进行预热去湿,防止过氧化氢气体冷凝;②充气阶段:往舱体内注入汽化过氧化氢,直至达到饱和状态,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③保压阶段:维持汽化过氧化氢的饱和状态,以实现对灭菌表面的持续覆盖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④通风阶段:将残留的汽化过氧化氢通过催化过滤器排至室外,直至其浓度小于1×10-9并无异味。
无菌隔离器的标准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菌隔离器作为一种关键的医疗设备,在临床和实验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无菌隔离器的标准以及其在医疗和实验室环境中的应用。
一、无菌隔离器的标准国际标准:无菌隔离器的制造和应用通常要符合国际标准,如ISO 14644-1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洁净室的空气洁净度等级,确保在无菌操作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
安全性标准:无菌隔离器在设计和制造上需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例如,符合CE认证标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空气流速标准:无菌隔离器的空气流速是关键的参数,通常需要符合国际洁净室设计和操作的相关标准,确保工作区域的洁净度。
材料标准:无菌隔离器的制造材料需要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以保证其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时易于清洁和消毒。
二、无菌隔离器的应用医疗领域:无菌隔离器在手术室、病房等医疗环境中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洁净、无菌的工作空间,确保手术操作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实验室应用:在生物实验室中,无菌隔离器用于处理对外界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样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药品制造:在制药行业,无菌隔离器被用于药品的生产和包装过程,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安全领域:用于处理潜在有害生物的实验,无菌隔离器在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
结论:无菌隔离器作为现代医疗和实验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标准与应用至关重要。
只有在符合严格标准的前提下,无菌隔离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医疗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确保工作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无菌检查是无菌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对检测环境和检测人员操作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由于供试品在无菌生产过程中被污染为小概率性事件,因此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对检测环境的洁净级别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为避免人员带来的污染,许多单位都选择无菌隔离器来规避污染风险。
本文对隔离器在无菌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隔离器;无菌检验;应用1导言在即将颁布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首次提到了无菌检查隔离器。
本文结合了国内的技术条件,详述了无菌检查隔离器的相关验证要求。
在这样的法规背景下,无菌检查隔离器越来越受到制药企业的关注,而无菌检查隔离器在可控、先进、低能耗的QC无菌检查实验室中的应用也将成为趋势。
2隔离器的类别和使用范围隔离器系统(Isolator system)是无菌制药领域的关键设备。
隔离器系统最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以来,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近十年中,获得长足技术进步。
在2002年5月,USP微生物方面的开放会议中,仅有两项无菌技术被冠予“高级的(advanced)”名号来进行讨论:隔离器技术(Isolator technology)和吹-填-封技术(Blow-fll-sealtechnology)。
由此可见,隔离器技术在无菌制药领域的地位。
目前,在无菌制药领域中,主要有如下几种隔离器在使用,分别是无菌取样隔离器、无菌分装隔离器,无菌检验隔离器等。
3隔离系统的结构3.1屏护装置屏护装置一般采用柔韧性塑胶薄膜或刚性材质,柔韧性塑胶薄膜材质的屏护装置主要用于无菌检测隔离系统,以透明聚氯乙烯(PVC)居多。
刚性屏护装置主要用于无菌生产过程,主要材质有聚碳酸酯(PC)、丙烯酸树脂/亚克力、钢化玻璃或不锈钢。
3.2传递/转移技术常见的传递/转移技术主要有简易门、鼠洞、闸室—舱口—传递箱、装袋口、快速传输端口(RTP)以及服务系统,隔离器通常所需的服务有电源、水、气、真空、压缩空气、灭菌排水等。
操作者通过隔离器的手套对无菌检查迚行操作,在使用前后都要对手套的完整性迚行检查,在隔离器中应当避免使用注射器这类尖锐物面灭菌,要确保表面灭菌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过氧化氢在包装表面造成的渗透和吸附问题。
所有传入隔离器的物品使用汽化过氧化氢迚行表
无菌检查隔离器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40年,对于中国,无论从法规角度还是制药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隔离器已经成为无菌检查的应用趋势。
如下图为无菌检验隔离器的发展趋势图
谢谢。
附件一无菌操作用隔离器APPENDIX 1: ASEPTIC PROCESSING ISOLATORS 无菌操作用隔离器将无菌操作生产线和外部的洁净室环境隔离,并且将无菌生产过程中操作者直接接触(无菌生产线或产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一个设计良好的保持正压的隔离器,在有适宜的规程维持、监测、控制的情况下,与传统的无菌操作相比,有显著的优势。
尤其在操作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机会极低。
然而,使用者仍然需要注意操作中潜在的风险。
应当意识到建立一个新的针对隔离器使用的规程是必须的。
A 维护1.通则与传统的非隔离器无菌操作相比,隔离器系统的维持在一些侧重点上是不同的。
虽然隔离器在形式上没有绝对的密封,但一个设计良好的隔离器单元可以达到很高的完整性。
然而,隔离器系统上的一个位置的泄露就能够破坏其完整性。
除了手套、半身衣、衔接处的完整性应当通过全面的预防维护程序进行日常关注和记录之外。
对于隔离器的各部位,要有一个定期更换的书面规定,以确保这些部位在破损或老化之前被更换。
传递系统、垫圈和密封处以及其他部位的维护要包括在书面维护程序中。
2.手套完整性一个有缺陷的手套或袖子(长手套)会形成污染的通道,也是隔离器完整性的一个关键的破损。
手套完整性的预防性维护程序应当被建立。
选择持久耐用的手套材料、进行周期性适宜的更换,是保持手套完整性,维持优良生产操作的关键。
每次使用,应当对手套目视检查肉眼可见的破损。
物理性的完整性测试也应当周期性进行。
手套破损能够产生严重后果。
合适的监控和维护程序能够识别手套的完整性,并且能够更换任何破损的手套,从而将无菌产品的风险降到最低。
由于手套上可能存在潜在的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孔洞,同时缺乏高灵敏度的完整性检测方法。
我们建议对于隔离器上安装的手套内表面消毒质量引起关注,同时配合使用第二副薄手套。
B.设计1.气流有两种类型的无菌操作隔离器:开放型和密闭型。
密闭型隔离器使用辅助设备进行连接,解决材料的传递问题。
无菌检验用隔离器的工作原理
无菌检验用隔离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物理隔离和无菌环境的维护。
隔离器内部采用高效过滤器对空气进行过滤,确保内部空气无菌。
同时,隔离器内部可以通过手套口、泄漏口等接口进行操作和取样,保证实验者与操作物质的完全隔离。
此外,隔离器还可以配备负压系统,通过负压控制隔离器内部压力,进一步保证隔离器内部无菌环境的稳定和可靠。
通过采用无菌检验用隔离器,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验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感染,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1 -。
【手把手教你】验证(六)—无菌隔离器【手把手教你】验证(六)—无菌隔离器隔离器:以下是对于使用以及这些系统适用性的简要介绍,环境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防止可能会改变产品纯度、含量与安全性的污染来保证工艺的完整性和质量。
使用内置或附加灭菌系统的隔离技术能够提供高度的无菌保证水平,因为其消除了微生物污。
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人。
为达到此目的,这些单元设计应当取得实际效果。
考虑所有这些要素内部的相互作用,需要在设计阶段审慎研究。
对于使用无菌工艺的大容量产品尤其如此。
机械设备的整合,监控设备,产品与容器的传递装置、灭菌装置,清洁装置以及人员,都需要仔细考虑。
一般情况下,这些单元是预先焊接、自我密闭的仓室或手套箱,对其能够进行原位灭菌,以防止无菌产品直接暴露到人员与周围环境中。
为了能提供适当隔离,这些装置配备微生物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或更高)来保持仓室的压力以及完整性。
输送装置设计用来避免在无菌工艺需要的部件进人或传出时周围环境直接地接触仓室。
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当与清洁和灭菌程序兼容。
周围环境不应直接影响隔离器保持内部环境条件的效率。
制造后以及在操作的连续监测中,仓室的完整性必须核实。
这些系统通常已经安装有接收在线灭菌(S IP )或在线清洁(C IP )所需要的无菌气体或液体,以及内部部件进人的装置。
隔离器原位灭菌的验证与确认的注意事项:所使用的灭菌系统作为屏障或隔离器的一部分要用特定的验证程序来证明其能够有适当的安装、运行与性能。
虽然安装与运行的验证程序类似于空调净化系统,但性能确认需要使用适当的微生物进行挑战试验。
为此目的,生物指示剂在内部受控环境中应有足够的数量,来证明所有关键单元内部灭菌的有效性(致死性)及灭菌剂的穿透性,特别是那些被认为难以达到的部位。
隔离器完整性确认:有各种方法来测试与证实手套箱或隔离器的部件完整性。
验证程序应当考虑挑战试验来证明所保护的产品与周围环境“直接隔离” ,以及达到隔离器工艺活动与周围环境(生物危害工艺)“ 反向隔离” 。
无菌检测隔离器设备工艺原理背景介绍隔离器设备是指可以保护病原体和致病微生物不扩散到实验室外部、保护个人免受有害气溶胶和尘埃影响,并提供无菌环境条件用于进行生命科学实验和药品制备的设备。
在制药生产、细胞培养、病原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实验等领域应用广泛。
设备工艺原理无菌环境隔离器设备实现的无菌环境比一般洁净室更高。
在采购隔离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过滤效率和空气流量等级达到要求的设备。
同时,隔离器设备的无菌环境也受到使用情况的影响,例如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人员、操作程序和实验样本来源等都会影响隔离器的无菌环境。
隔离隔离器设备采用物理隔离,可以防止广谱细菌、病毒、真菌和细胞等微生物从隔离器内扩散到室外环境。
隔离器内的空气经过HEPA、ULPA等过滤器过滤后,以正压方式进入隔离器内部,防止室外的微生物污染隔离器内部。
同时,隔离器内的压力也比室外高,可以保证隔离器内部的空气在经过过滤器过滤后呼出,避免了外部污染对隔离器内部无菌环境的影响。
气密性隔离器设备气密性好,可以防止隔离器内部高压与低压区域之间空气的交换,防止隔离器内部气压受到外界环境和人员行为的影响发生变化。
隔离器设备通常采用气密接驳方式,开门前须先等待十分钟以上,等待内部气压调节到与外部相同或开启气压平衡系统,确保隔离器内外压力平衡时才能进行操作。
操作和维护隔离器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维护,例如进行过滤器更换、消毒等。
同时,操作人员要接受相关的使用培训,掌握操作规程,尽可能减少对隔离器无菌环境的影响。
在操作隔离器设备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振动和震动等,不宜在隔离器内直接涉及体外血液、细胞和体外肺病菌等样本等。
总结隔离器设备通过物理隔离、气密性好、维护、操作规范等措施保证了隔离器内金属、表面、内部等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体的生长,从而保护了人体免受有害微生物。
隔离器设备在实验条件有限、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药物灌装等领域应用广泛,可以提高实验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是医院无菌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常见设备,它可以快速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无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保证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的正常运行和无菌实验室的卫生环境,必须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和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1. 设备检查和准备工作在使用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前,必须首先进行设备的检查和准备工作,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查看设备外观,确保外壳完整无损,无任何破损和裂缝,检查门和抽屉是否紧闭。
•检查设备内部,确认设备内部处理间歇式紫外灯、污染抓手、隔离屏等等部件是否已经准备就绪。
•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检查滤芯,如果需要更换,必须更换。
确保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使用过程中的过滤芯干净,避免微生物通过过滤芯进入到实验环境中。
•检查设备电源,电缆,数据线,紫外线杀菌灯以及其它的设备部分是否正确连接,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供电和工作。
2. 操作规范在操作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时,必须遵循以下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必须进行相关培训,掌握设备基本操作和维护要领。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合适的衣着、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确保设备操作过程中无任何污染。
•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样品,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装配物料,确保样品和仪器配件符合规定。
•操作人员必须在无菌区域内进行检测,避免操作过程中污染物进入到实验室中。
•操作人员必须执行卫生清洁标准和规章要求,粘附于隔离器表面的异物,龟裂,劣质建筑材料应及时清除。
3. 操作提示在操作无菌检查隔离器内置集菌仪时,应注意以下事项:•操作人员必须远离污染源和噪音环境,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和身体健康。
•注意避免操作人员的RNA和DNA等人体重要物质的污染,以防於污染源之间的法律风险安全问题产生争议。
•操作人员必须遵守设备说明书上的相关设备规范和操作要求。
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设备运行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和问题。
无菌隔离器灭菌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无菌隔离器灭菌过程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啊,这无菌隔离器就好比是一个特别的小天地,咱得把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儿细菌都不能留。
那怎么做到呢?这可就有讲究啦!首先呢,得把隔离器里里外外都清理一遍,就像咱打扫房间一样,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然后,就是关键的灭菌环节啦。
就好像给这个小天地来一场彻底的洗礼。
咱们可以用各种灭菌方法呀,比如热灭菌,就像是给它洗个滚烫的热水澡,把那些坏家伙都给烫跑。
还有化学灭菌呢,就像给它喷上厉害的消毒药水,让细菌无处可逃。
这灭菌可不能马虎,你说要是没弄好,那不就前功尽弃啦?就好比你做了一大桌好吃的,结果发现盐放多了,那多闹心呀!所以咱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得小心谨慎,就跟走钢丝似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掉下去咯。
你看,那灭菌剂的浓度得把握好,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是不是挺难的?但咱可不能怕呀,得迎难而上!而且呀,这灭菌的时间也得控制好,时间太短可能杀不死所有细菌,太长了又可能对隔离器有损害,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呢!你说这细菌多狡猾呀,藏在各种小缝隙里,就等着咱们疏忽的时候冒出来。
那咱们能让它们得逞吗?当然不能啦!咱们得把它们彻底消灭掉,让这个无菌隔离器成为一个真正干净、安全的地方。
等完成了灭菌过程,你再看这个隔离器,哇,那感觉就不一样啦,就好像是刚刚被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
这时候你就会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啦!所以呀,朋友们,无菌隔离器灭菌过程虽然有点麻烦,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呀!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这个小天地打造得完美无瑕吧!。
附件一无菌操作用隔离器
APPENDIX 1: ASEPTIC PROCESSING ISOLATORS
无菌操作用隔离器将无菌操作生产线和外部的洁净室环境隔离,并且将无菌生产过程中操作者直接接触(无菌生产线或产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一个设计良好的保持正压的隔离器,在有适宜的规程维持、监测、控制的情况下,与传统的无菌操作相比,有显著的优势。
尤其在操作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机会极低。
然而,使用者仍然需要注意操作中潜在的风险。
应当意识到建立一个新的针对隔离器使用的规程是必须的。
A 维护
1.通则
与传统的非隔离器无菌操作相比,隔离器系统的维持在一些侧重点上是不同的。
虽然隔离器在形式上没有绝对的密封,但一个设计良好的隔离器单元可以达到很高的完整性。
然而,隔离器系统上的一个位置的泄露就能够破坏其完整性。
除了手套、半身衣、衔接处的完整性应当通过全面的预防维护程序进行日常关注和记录之外。
对于隔离器的各部位,要有一个定期更换的书面规定,以确保这些部位在破损或老化之前被更换。
传递系统、垫圈和密封处以及其他部位的维护要包括在书面维护程序中。
2.手套完整性
一个有缺陷的手套或袖子(长手套)会形成污染的通道,也是隔离器完整性的一个关键的破损。
手套完整性的预防性维护程序应当被建立。
选择持久耐用的手套材料、进行周期性适宜的更换,是保持手套完整性,维持优良生产操作的关键。
每次使用,应当对手套目视检查肉眼可见的破损。
物理性的完整性测试也应当周期性进行。
手套破损能够产生严重后果。
合适的监控和维护程序能够识别手套的完整性,并且能够更换任何破损的手套,从而将无菌产品的风险降到最低。
由于手套上可能存在潜在的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孔洞,同时缺乏高灵敏度的完整性检测方法。
我们建议对于隔离器上安装的手套内表面消毒质量引起关注,同时配合使用第二副薄手套。
B.设计
1.气流
有两种类型的无菌操作隔离器:开放型和密闭型。
密闭型隔离器使用辅助设备进行连接,解决材料的传递问题。
开放型隔离器对周围环境有开放口,采用谨慎的技术通过正压的方式使隔离器内部环境和背景房间环境隔离。
对于密闭的隔离器系统,湍流是可以接受的,密闭隔离器通常尺寸紧凑并且没有大的房间类型的生产线。
另一种无菌过程隔离器应用单向流吹扫和保护暴露的无菌材料,要避免暴露的无菌原材料、产品和密闭容器上出现乱流或者气流停滞情况。
在大多数合理的设计中,无菌空气吹过关键区域一次,然后就被排除出(隔离器)系统之外。
空气处理系统要有能力维持隔离器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求。
2.建筑材料
象任何无菌过程设计一样,选用的材料要基于耐用性、容易清洁并且容易去除污染。
例如:坚硬的一体化的不锈钢和玻璃材料被广泛使用于制造墙体结构。
3.压差
向外开口隔离器设计时应当能够确保隔离器和外界环境完全分离。
一个合适的正的压差应当应用在隔离器上,实现对隔离器内部和外界环境的隔离,正的压差数值要有对隔离器运行状况研究的支持。
正的压差范围一般从从17.5Pa到50Pa。
最小微压差的制定依赖于系统设计和隔离器所用的出口舱门。
隔离器和其他接口的分界面(例如干热隧道)的气流平衡应当被验证。
一个合理设计的正的压差通过感应器,要能够防止由于吸入效应,隔离器开口位置吸入背景房间空气这种潜在风险。
感应器要保持合适的过压,从而保证在空气旋涡或压力波动引起的局部乱流情况下,气流仍然能够把外界可能进入隔离器的外来粒子排斥在外。
隔离器开口部位设置局部百级(class 100/ISO5)保护是一种预防设计的例子,这样可以为隔离器提供一道对外界环境的额外屏障。
4.洁净区划分
隔离器内部应当符合百级标准(ISO5)。
隔离器背景环境的洁净级别分类应当基于接口的设计(例如传递仓)和进出隔离器物品的数量情况。
隔离器设计和生产位置背景区域通常考虑为100000(ISO8)。
无菌隔离器不应当被安装在没有没有级别要求的房间里。
C.原材料传递/补给
一个无菌的隔离器保持其完整性的能力受传递仓设计的影响。
不同的设计情况,在保证隔离器完整性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物料进出隔离器传递方式。
在一批产品生产过程中,通常要传递若干原材料。
经常地,传递在隔离器和生产设备交界面进行。
尽可能地使用快速传递仓(RTPs)进行隔离器无菌进出传递是一种有效的传递机制。
一些传递仓可能有重要的限制,包括边缘洁净能力(例如紫外线照射)否则有背景房间环境空气进入隔离器中的潜在风险,针对后一种情况,可以覆盖传递仓区域的局部单向流高效过滤器应当被配备。
隔离器通常配备一个壁橱或其他的出口仓,通过壁橱或其他的出口仓,产品被传递出隔离器直到外界环境。
足够的正压应当被持续的提供并且被监测,用来保证隔离器密闭环境的保持。
D.净化
1.暴露的表面
消毒程序应当能够确保隔离器表面的所有的暴露表面能够接触到(杀毒的)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消毒能力受到障碍物阻隔或覆盖的表面的限制。
例如:为了促进化学试剂与隔离器的接触,在消毒周期,手套装置应当完全伸展,手指分开。
合适的清洁隔离器内部的程序对于隔离器灭菌也是重要的。
2效验
净化方法应能够清除隔离器内表面活的微生物。
虽然消毒剂对被覆盖表面的消毒效力是有限的,采用消毒试剂汽化对于消毒是合适的。
消毒程序和验证的研究应当考虑隔离器整个使用周期的无菌能力。
根据消毒试剂的特性,有效的统计方法(例如阴性率)(考虑了)净化过程中的严重缺陷情况。
使用合适的、定量的生物指示剂(BI)放置在各种原材料中和隔离器内部不同位置,包括难以到达的地方。
消毒程序有适当的富余量来保证在整个使用周期中能够无菌。
通常,(微生物情况)4-6个log降可以认为是适当的。
微生物指示剂使用的规格和放置的位置应当是合适的。
例如:4个log降对于:“受控的、极低水平微生物负荷量的原材料,短暂暴露在背景洁净区中的有外包装的无菌供给物品,这些材料和物品将进入隔离器。
”应当是足够的。
确定浓度的统一分发的消毒试剂也应当被评估,这些评估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化学指示剂也可以作为定性工具显示指定位置净化试剂达到的浓度。
3.周期
隔离器内部材料和体积应当设计成便于周期性净化消毒。
隔离器在两个消毒周期之间要使用许多天,消毒的频率应当被调整为适合实际使用情况。
这个周期,应当通过验证研究确定,验证得出的周期也要进行再次评估,如果生产中数据显示隔离器环境微生物情况变差,就应当增加消毒次数。
一旦隔离器破损通常要进行消毒操作。
消毒效果失败、管道破损、不足够的正压、手套和接缝处的小洞、或者其他泄露都可以导致无菌失败。
完整性的破损必须被调查。
如果环境情况可能影响无菌保证水平,或者隔离器存在破损风险,这些情况下生产的产品要拒绝放行。
E.无菌分装线
为了确保从开始生产的每一个操作产品接触表面的无菌性,无菌工艺流程的每一步骤都应该是无菌的。
换句话说,在隔离器中使用的无菌工艺设备和辅助设施的选择要能够进行蒸汽灭菌(或者等效的方法)。
材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实现热力灭菌(例如:SIP)。
在使用消毒措施除去产品接触表面部位活的微生物时,使用适宜的生物指示剂证明消毒效果达到最小6个log降是可以的。
F.环境监测
应当建立一个环境监测程序,来保证隔离器内部的空气、内表面、手套(或者半身衣)的微生物质量和尘埃粒子水平符合要求。
使用接触双碟进行表面取样后,残留的培养基应当被清除。
在每一个周期,空气应当被定期监测。
我们推荐监测出口部位微粒来检测异常结果。
为防止微生物生长被抑制,用于环境检测的培养基不应当残留消毒剂。
G.人员
虽然隔离器所处洁净室的要求通常较低,操作引起的微生物风险仍然不能够被忽视。
隔离程序通常包括定期的或频繁的更换无菌操作手套用来进行无菌生产操作或进出隔离器的物料操作。
大家应当意识到手套、袖子、或者半身衣是隔离器中更难以消毒的位置,而且手套完整性情况有可能不能够快速检测。
传统的无菌过程认为:被污染的隔离器手套能够导致产品染菌。
因此,合适的无菌技术标准(211.113)必须被注意,包括正确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