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再创民国第一人”——蔡锷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献、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
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
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朱德与良师益友蔡锷蔡朱有师生谊,更具战友情。
惜蔡锷英年早逝,否则,真“环顾中原谁是主”了。
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
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
这里介绍的是朱德同志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结识的一位良师益友——蔡锷,这位晚清反对封建专制的先驱者之一对朱德提高军事才能和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影响。
在云南讲武堂有幸聆听蔡锷的教诲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随后又去日本。
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成绩优秀,他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该校师生推崇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蔡锷一生中,曾两次到云南。
第一次是1911年,月到1913年9月,约两年半的时间。
1911年3月,应云南总督李经羲之邀来到云南。
蔡锷到云南之初,在等待就任新职之时,即抓紧时间,伏案著书,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附以按语,写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认识了蔡锷,他对蔡锷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
一天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讲武堂主楼旁的一处院落。
这里原是讲武堂第一任主办高尔登的住所。
在蔡锷夫人引领下,朱德走进了蔡锷的办公室。
朱德走进屋子发现,四周堆满了中文、日文的书籍和报纸。
求知欲望强烈的朱德开始在蔡锷的屋里查阅书报杂志。
朱德在浏览这些资料时发现,有的报纸是蔡锷家乡湖南的,有的则是共和派的秘密报纸,还有一些报纸是来自香港和东京的。
其中,有些报纸言辞十分激烈,猛烈攻击各式各样的帝制派,并主张武力推翻腐败的清王朝。
民国陆军上将蔡锷生平简介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蔡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蔡锷的生平简介蔡锷原名艮寅,1882年出生在湖南一个穷苦的裁缝家庭,但蔡锷却从小聪慧,十二岁就中了秀才,之后又师从梁启超、谭嗣同等。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即今天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在此之后又留学日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中国岌岌可危时回到祖国,投身革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才改名蔡锷,又重回日本,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湖南等省操练新兵,之后,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经过一番整顿和努力,蔡锷也担任上了云南的都督。
在他治理下的云南,就像刚从黑暗中走出的孩童,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吧。
1991年,蔡锷与李根源等在昆明打动武昌起义,蔡锷做为此次革命的临时革命总司令。
1913年蔡锷回到北京,袁世凯便加以笼络,并派人监视他,蔡锷就像被软禁在京城一样。
因为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所以袁世凯就派给蔡锷虚职,蔡锷整日无事可做,心中愤懑,发誓要逃离袁世凯的控制。
后来,在小凤仙的帮助之下,蔡锷逃离了北京城,回到了云南。
在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就宣布云南独立,并起兵反对袁世凯,发动了护国战争,蔡锷并担任了第一军的总司令。
1916年蔡锷担任了四川省的省长和督军,并在四川指挥军队,打了一场著名的四川战役。
蔡锷以弱军阻挡了北洋军的进攻,推动了反帝队伍的壮大,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同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结核在日本医治无效死亡,北洋政府为蔡锷举行了国葬,蔡锷也是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
蔡锷与小凤仙蔡锷与小凤仙有过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1914年,蔡锷担任云南督军一职,手上把握大量的兵权,袁世凯为了称帝一心想要拉拢蔡锷,便请蔡锷进京。
蔡锷将军简介蔡锷将军简介1882年12⽉18⽇(清光绪⼋年⼗⼀⽉初九)⽣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门镇(今洞⼝县⼭门镇)⼀个贫寒农家。
1887迁⾄武冈⼭门黄家桥(今洞⼝县⼭门镇)。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维新思想。
后⼊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交通⼤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学”与“西安交通⼤学”的前⾝)。
1899年赴⽇本,就读于东京⼤同⾼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志“流⾎救民”。
复去⽇本,先⼊成城学校,继⼊陆军⼠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九镇第三⼗七协协统。
10⽉30⽇与⾰命党⼈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命总司令。
旋成⽴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初五⽇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西北攻城,蔡⾃⼰率卅七协⼀部分攻东南门。
蔡锷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协饷来源断绝,所以⾰命政府成⽴后,第⼀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定都督⽉律60元。
42艺术中国 2021 / 10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文选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祖籍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原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
为躲避战乱,蔡锷一家迁往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及水东乡一带。
考虑到蔡锷求学之便,其父亲正陵和母亲王氏通过“酿米酒、打豆腐、送货郎担”等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蔡锷天资聪颖,6岁时便得到山门镇路边村秀才刘辉阁的赏识,让其免费入读蒙馆私塾。
总角之期(指蔡锷8岁),秀才刘辉阁又将自家侄女刘森英许配给蔡锷为妻。
蔡锷在刘辉阁及张介寿先生的教导下,外傅之年(10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全部课程,以致学有所成。
舞勺之年(13岁),在其父亲正陵的陪同下他参加了宝庆府的院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举为秀才,被誉为当世“神童”,轰动桑梓。
蔡锷虽年少成名,但其并不满足于此,在宝庆名士樊锥(倡导维新的思想家)的熏陶下,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长沙时务学堂(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建立的新式学校)开办之后两年内,共组织招考三次,录取学生超过200人。
“白帽轻衫最少年”用来形容蔡锷一点也不为过,蔡锷16岁时便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年纪虽小,所获得的成绩却不菲,当时便与林圭、李炳寰一起并称为学堂的“三大高材生”。
蔡锷在长沙时务学堂求学时,遇到了使其受益终身的恩师梁启超,梁启超对蔡锷也是关爱有加,勤加扶掖点拨,不日师徒之间便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898年,维新派领导的戊戌政变发生后,长沙时务学堂被迫停止办学,时任校长离职,之后蔡锷辗转上海、武汉等地求学。
1900年,蔡锷参加了反清起义自立军,后来因为事情泄漏,导致起义失败,多数师生友人遇难。
虽然蔡锷幸免于难,但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即改原名艮寅为锷。
蔡锷当时不顾恩师梁启超的反对,下定决心,弃笔从戎。
书生习武,成长之路势必更加艰辛。
蔡锷经常去大森湾游泳,既锻炼体魄,又磨练意志。
后来蔡锷留学日本,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此学校以训练残酷著称。
蔡锷怎么死的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蔡锷怎么死的的答案,供大家阅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
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人物轶事设计出逃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
针对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阴谋,蔡锷与梁启超等人秘密商讨“倒袁”计划。
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蔡锷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
同时,他佯装胸无大志,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
然而,袁世凯对蔡锷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盗匪闯入蔡锷家中,翻箱倒柜,以探虚实,结果一无所获。
在蔡锷的严词责问下,袁世凯只得从监狱里提出几名犯人当替罪羊而枪决,才搪塞过去。
自此,他认为蔡锷真的沉湎于酒色之中,从而放松了监视。
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与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世凯的疑虑,然后突然从北京潜回云南,并发动护国战争。
与小凤仙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
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为国人争人格--记蔡锷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生于1882年12月18日。
他6岁入塾读书,13岁中秀才,15岁入湖南时务学堂。
这个年轻人的道路几乎一帆风顺。
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被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巡抚聘任,但他并没有在成功的道路上忘乎所以。
他没有拒绝跟敏感分子如老资格的革命家黄兴联系。
也就是说,他没有被社会精英地位所异化,而是对国家社会大道念兹在兹。
他没有像大多数海归那样言必称海外,而是总结上几代人的经验,可以说他做的返本开新工作,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915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称帝。
此时,无论革命家孙中山、黄兴,还是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都没有实力反对。
年轻的蔡锷孤身犯险,他逃离北京,去云南说动实力派唐继尧们组成护国军,起义讨袁。
蔡锷护卫共和国体的奇功历来为人称道。
但在我看来,如果他能够理解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的制衡用心,他就不会跟老师梁启超一样为袁世凯利用。
他就不会重蹈孙中山、黄兴他们的覆辙,有名无实,有名望而无实力实权。
固然,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登高一呼,使得护国运动不同于二次革命,出乎意料地顺利。
袁世凯众叛亲离,从群望所归的位置跌落。
蔡锷称“袁氏诡诈阴险”、“袁氏叛逆”。
此后的宣言、文告中列数袁的罪状,斥其为叛逆、“国贼”、“谋杀凶犯”。
在袁世凯撤消帝制后,蔡锷通电指出“其狡猾无耻,实堪痛恨”,要大家别轻信袁世凯。
这大概是有所觉悟的至痛语。
蔡锷在二次革命期间明确说,一旦袁世凯称皇帝,他就反袁。
这种设定使得护国运动即使成功也大打折扣,被侮辱戏弄过一次的共和国体再也没有恢复到孙中山、袁世凯揖让总统时的气象,实力派拥兵自重。
但蔡锷已经看不到他的护国运动带来的影响,他的病已是很重了,他自题联说:“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也废弃,宁死也芬芳。
”1916年11月8日,34岁的蔡锷在日本福冈病逝。
这个年轻的后生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蔡锷年谱1882年12月18日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蔡正陵持本务农,兼裁缝。
其母王氏。
1887年5岁时举家迁往武冈州黄家桥。
于次年入私塾读书1893年11岁,因家中贫困而失学,同乡名士樊锥邀其入学,免其学费,并且供给他衣物与伙食费,樊锥成为蔡锷的第一位启蒙者。
1895年13岁,参加院试,湖南提督学政江标赏其才华,遂录为生员。
同时录为秀才的还有石陶钧、李本深等人,录取后,江标接见三人,要其关心时事。
江标成了蔡锷的第二位启蒙者。
1898年16岁,为督学徐仁铸推荐,报考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同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吹响了维新变法的号角。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康梁逃亡日本,六君子死难。
时务学堂被迫停办,去武昌求学两湖书院,被拒。
1899年17岁,蔡锷抵沪,与唐才质等人考入南洋中学。
同年7月,接到梁启超来信,在唐才常及湖南老乡的资助下,东渡日本。
东渡日本后,蔡锷进入大同高等学校,在学校里,蔡锷以“击椎生”“奋翮生”等笔名,投稿于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后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与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后又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会”1900年18岁,随唐才常等人回国。
同年秋,唐才常在汉口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唐才常死难。
给蔡锷以极大震动,毅然决心投笔从戎,将其原名“艮寅”改为“锷”取其“砥砺锋锷”之意。
在樊锥的帮助下,蔡锷重返日本。
1901年19岁与旅日湘人创立湖南编译社、游学编译社、设立留学会馆。
12月17日考入日本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1902年20岁,2月,著《军国民篇》,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第1、3、7和11号上。
在文中,蔡锷极力主张中国应实行“军国民主义”要求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拯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而不是穷兵黩武。
7月,毕业于陆军成城学校;成绩列为优等。
11月,以自费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年冬,与黄兴、张孝准等留日学生创办《游学译编》,着重宣传民主革命和民主思想。
2019年第3期老年人护国将军蔡锷○胡静怡联坛点将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燕支,自惭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凡关注过楹联的人,对此联都应该十分熟悉,这是小凤仙挽蔡锷之作。
作者显然不是小凤仙本人,而是花银子请的代笔。
虽然联文符合她的口吻,也贴切她的身份,但作为一个烟花女子,她纵然有此才情,也绝对无此气度。
至于捉刀者谁,说法纷纭,无从考究。
不过,小凤仙确如红拂女,慧眼识英雄。
想当初袁世凯黄袍加身,复辟帝制,松坡豹隐于京师八大胡同,韬光养晦,与凤仙缠绵厮混,以蒙蔽袁之耳目,暗中却多次秘往天津,与梁启超商讨讨袁大计。
所有一切,小凤仙无一不知,且多次为其掩护。
最后,松坡终觅得良机,赖凤仙之助逃出京师,成就大业。
说小凤仙乃松坡之红颜知己,是毫无疑义的。
当年松坡所赠凤仙嵌名一联: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即见小凤仙在松坡心中之分量。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阳人。
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留学日本。
袁世凯窃国,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讨袁。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松坡自幼聪颖,过目不忘,文思敏捷,乡人谓之“神童”,再加上家庭良好的教育,诗词联语此类“雕虫小技”,犹如小菜一碟。
至今,他的故里乡间仍流传着他的一些“神童对”,例如:“子将父作马;父愿子成龙。
”“隔壁细大娘,穿双干湿鞋,提篮青白菜;对门高矮子,拿根圆扁担,赶头黑黄牛。
”松坡戎马一生,联作传世无多,然首首精粹,各具特色。
其代表之作为《题四川古蔺县雪山关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起笔即大声镗鞳,犹如铁马冰河,亦犹出鞘龙泉,寒光逼眼,以“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结,生机勃发,一气呵成。
下比登高纵目,啸傲群山,倾吐情怀,一抒块垒,“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于豪壮之中蕴含惆怅,略显跌宕,风味尤为隽永。
《云南军政府起义烈士追悼会联》:天涯秋色又将来,对风雨满城,犹见提戈杀飞贼;地下国殇长不死,奉馨香万古,何劳服药苦求仙。
中华民国第一名将蔡锷将军
蔡锷将军,被誉为中华民国第一名将,湖南省邵阳市人,他与蒋百里,张孝准号称日本士官学院三杰,荣获日本天皇御赐宝刀。
曾经担任云南讲武学堂教育长,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朱培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经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并称模范二朱。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蔡锷担任云南省都督,自任护国军第一路总司令,打响了护国战争第一枪,他百战百胜,击溃了数十倍的北洋军队,南方十几个省进行独立,迫使袁世凯在羞愧难当之中死去。
另外他还领导了著名的护法战争,让段其瑞,曹锟等北洋大佬对其瑟瑟发抖,不寒而栗,可见战神之威那是闻名遐迩。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因为他身患绝症,英年早逝,国民政府为他举行空前绝后的国葬,把其葬在岳麓山脚下,同时追授陆军一级上将。
有人说假如他没有英年早逝,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敢进犯中国,因为在日本士官学校求学期间,所谓的日本将官们没人是他的敌手,对他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他的军事才华可以直追春秋的孙武,战国的白起,汉代的霍去病,唐朝的李靖。
因为其卓越的军事成就把他比喻为民国第一名将那是名至实归的。
蔡锷将军对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具有再造之功,他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真豪杰,他的不世功勋彪炳史册,名垂青史。
走进政治名家护国讨袁先驱——蔡锷目录一、人物简介二、生平事迹三、护国讨袁四、人物评价五、我们的思考一、人物简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锷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二、生平事迹(一)军事救国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
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二)中国士官三杰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蔡锷
蔡锷(1875年-1916年),字季山,湖南湘乡人,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军事家。
早年留学日本,成为同盟会领导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主持组织军队,成立湖南陆军讲武堂培养新军,并亲自参与北伐战争。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国内政治活动,提倡民主政治和宪政制度,并对国家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蔡锷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军事建设,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6年逝世,享年41岁。
1。
蔡锷怎么死的_蔡锷厉害吗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是中国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怎么死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蔡锷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蔡锷怎么死的最风流的说法一个最风流的说法是,因为蔡锷经常出没于风月场所,结识了妓女小凤仙,不小心染上了梅毒死去。
最合理的说法可以查究的最为合理的一个说法是蔡锷一直就有肺结核这样的顽疾,而他的身份不得不经常多地辗转,奔波劳苦。
再一次为反袁世凯称帝的战斗中不得不从北京这样一个天干物燥的地域辗转到云南又一个气候湿润的地域,如此气候的差异变化,再加上一路上的奔波辛苦,蔡锷终于病倒了。
后来因为护国战争的全面展开,蔡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来好好调理身体,最终致使细菌感染到他的咽喉,甚至有媒体和野史称之为蔡锷得了喉癌,虽然官方并没有这样说法,不过蔡锷此时确实已经病重。
后来到了上海,继而辗转日本,但都已经无法治愈,最终在11月8日,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4岁。
蔡锷厉害吗凡是谈及中华民国的历史伟人,相信在第一瞬间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一定是孙中山,然而另外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蔡锷却常常被世人所忽视。
有些不了解蔡锷的网友甚至还对其是忠是奸表示疑问。
蔡锷一生无比地忠心爱国,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民主共和的斗争中,还有不少人质疑蔡锷厉害吗?下面就来看看他的功绩。
蔡锷有多厉害呢?首先就来看看各位历史大人物对他的评价,梁启超曾说他是为国争人格;康有为则是说他:“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而杨度更是为其写联,称其死后为鬼神,万里河山皆为他哭泣;小凤仙的一首流传甚广的对联,将他比作周郎与李靖;而孙中山,更是赞其: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这些重重的评价,可见蔡锷在历史上的供给与地位,我国十大元帅中的伟大将领朱德甚至还一度在其手下作战多时。
看过了评价,再来看看蔡锷所作出的具体的历史功绩,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两者,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
蔡锷将军简介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贫寒农家。
1887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
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
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锷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
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
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
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
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
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先后被授予参政,将军府昭威将军,军官模范团副团长,经界局督办,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上将办事员等职。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遗体由日本运回国,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