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梵高,大学生选修课
- 格式:docx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对梵高向日葵美术鉴赏
梵高的《向日葵》是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深度的美术作品。
以下是对这幅画的详细鉴赏:
1. 色彩与光线:梵高使用饱和的颜色和粗糙的画布纹理,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他将向日葵描绘得鲜艳而饱满,黄色的花瓣仿佛在发光,绿叶则更加衬托出向日葵的艳丽。
此外,他通过厚重的颜料涂抹,赋予画面强烈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2. 笔触与表现:梵高的笔触短促而有力,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
他运用粗犷的线条和有力的涂抹,表现出向日葵的质感和纹理,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向日葵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他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光影处理,让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情感与主题:这幅画是梵高表达自我和情感的直接体现。
通过向日葵的描绘,他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的执着。
向日葵在梵高的画中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是代表了生命、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梵高的《向日葵》不仅是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更是一件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品。
它代表了梵高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欧洲艺术界的发展和变革。
这幅画的影响力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更体现在它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上。
总的来说,梵高的《向日葵》是一幅充满生命力和热情的作品,它展现了梵高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幅画的价值和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美术欣赏教案主题:欣赏梵高的绘画作品一、教学目标:1.了解梵高的艺术生涯和重要绘画作品2.学习欣赏梵高的独特画风和表现技巧3.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准备:1.梵高的绘画作品图片2.梵高的简介资料3.艺术评论和批评家的观点4.画布和颜料5.学生素描工具和纸张三、教学过程:1.学习梵高的艺术生涯和重要绘画作品介绍梵高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早年和学艺经历,以及他旅居法国的时期。
引导学生了解梵高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他对色彩和光线表现的追求。
2.欣赏梵高的独特画风和表现技巧展示梵高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和《麦田上的乌鸦》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梵高的独特绘画风格和表现技巧。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欣赏能力。
3.分析艺术评论和批评家的观点学习一些艺术评论家对梵高作品的评价和观点,如罗伯特·休斯的《梵高和他的工作》和约翰·高尔德的《梵高(Van Gogh)的作品评价》。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观点是否符合他们对梵高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创作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梵高的作品之后,进行绘画创作。
提供画布和颜料,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创作思路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表达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四、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分享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体验。
激励学生继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保持兴趣和热情。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实践和思考。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
同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学习资源,以丰富他们的艺术视野和知识。
2024年梵高星空美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四单元“西方现代美术”中的第二章“梵高与表现主义”,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梵高的代表作《星空》展开,通过对该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梵高的艺术风格,感受表现主义绘画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梵高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掌握《星空》的创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特点,能够从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星空》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梵高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星空》中的体现。
难点:表现主义绘画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PPT、黑板、粉笔。
学具: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梵高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进而引出梵高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
2. 赏析《星空》(10分钟)介绍《星空》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从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3. 理解表现主义(15分钟)讲解表现主义绘画的基本特点,分析梵高在《星空》中如何运用表现主义手法。
4. 实践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要求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一幅以“星空”为主题的画作。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梵高艺术风格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六、板书设计1. 梵高生平及其艺术成就2. 《星空》创作背景3. 表现主义绘画特点4. 梵高在《星空》中的表现主义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星空”为主题,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一幅画作。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画面具有表现主义特点,如强烈的色彩对比、夸张的形象等。
2. 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梵高的其他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梵高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星空》中的体现。
课时:2课时课程目标:1. 了解梵高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通过赏析梵高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1. 梵高生平简介2. 梵高作品赏析3. 学生创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梵高,引导学生对梵高产生兴趣。
2. 展示梵高的代表作品,如《向日葵》、《星月夜》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梵高的艺术风格。
二、梵高生平简介1. 教师讲述梵高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梵高的艺术背景。
2. 分析梵高艺术创作的动机和特点。
三、梵高作品赏析1. 以《向日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色彩运用和构图特点。
2. 对《星月夜》等其他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梵高的艺术风格多样性。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己对梵高作品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梵高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梵高的了解。
2. 展示梵高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学生创作实践1. 教师提供梵高作品素材,如《向日葵》的图案、色彩等,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2. 学生根据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以梵高作品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强调梵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技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赏析梵高作品,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艺术美术鉴赏梵高xx年xx月xx日•梵高简介•梵高作品赏析•梵高与其他艺术家的比较目录•梵高的艺术风格与技巧•梵高的精神世界•梵高的遗产与影响01梵高简介生平简介1890年因精神失常割腕自杀。
1888年前往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创作《向日葵》等作品。
1885年前往巴黎,开始接触印象派绘画。
1853年出生于荷兰牧师家庭。
1873年进入神学院,1876年毕业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教职。
印象派风格的杰出代表之一。
将色彩和线条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向日葵》、《星夜》等作品享誉全球,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艺术成就1影响与贡献23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02梵高作品赏析色彩表现梵高使用鲜艳的黄色和橙色来表现向日葵的亮度和纯度,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明暗变化,展现出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向日葵》构图特点画面前景的向日葵与背景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画面的主体。
同时,梵高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纹理,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创作背景这幅画作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创作的,当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星空》色彩运用01梵高使用深邃的蓝色和闪烁的白色来表现星空的深沉和神秘,同时运用短促、粗重的笔触,使星空呈现出强烈的闪烁感。
构图特点02画面中的星星和月亮通过旋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动态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命力。
创作背景03这幅画作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的,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稳定,但他的创作热情却达到了巅峰。
梵高使用强烈的红色和黄色来表现自己面部的沧桑和神经质,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鲜明。
色彩表达画面中的自己被画得很大,与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梵高的内心世界。
同时,梵高的眼神和手势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他的情感状态。
梵高星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梵高的生平背景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描述《星夜》的画面元素、色彩运用和表现技巧。
3. 学生能够了解后印象派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梵高作品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术语分析《星夜》的画面构成和艺术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梵高的绘画技巧,创作出自己的星空作品。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后印象派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梵高的创作经历,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
2. 学生能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培养包容和开放的审美观。
3. 学生能够从梵高的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美术鉴赏与创作课程,结合教材内容,以梵高的《星夜》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后印象派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认知能力,对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梵高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
教材章节:《西方美术史》- 梵高生平介绍2. 作品鉴赏:《星夜》画面分析,包括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
教材章节:《绘画鉴赏》- 后印象派作品鉴赏3. 技巧学习:梵高的绘画技巧及表现手法,如厚涂、色彩搭配等。
教材章节:《绘画技巧》- 梵高的绘画风格4. 创作实践:学生模仿梵高的绘画风格,创作自己的星空作品。
教材章节:《绘画实践》- 创意星空画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材章节:《美术评价》- 作品评价方法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后印象派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鉴赏与讨论。
美术鉴赏论文__梵高部分作品赏析
梵高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和欣赏。
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荷兰画家,他的风格独特,色彩鲜明,表现力极强,一些作品成为了后世艺术家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梵高的部分作品进行赏析。
《星夜》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所表现的是夜晚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中,夜空中布满了星星。
天空呈现出巨大的旋风形态,颜色非常鲜艳,混合着橙色、黄色和蓝色。
画面中央是一个小村庄,房屋非常小巧玲珑。
这幅画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如同被生动的夜景所吸引,仿佛画作散发出来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感觉会继续停留在你的记忆中。
《向日葵》是梵高的另一幅经典作品,这幅画所表现的是一朵金黄色的向日葵。
画作中只有一朵大花,但它充满了整个画面;从它的花瓣到它盛开的花盘,都是充满生命力和能量。
这强烈的生命力和特别的表现手法使得这幅画成为了梵高风格画作的代表之一。
《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在疯狂精神状态下创作的一幅画,画面中的麦田是诡异的,没有任何连接物,只有一个寂静的地方。
麦田藏不住躁动的暴力,这时一只乌鸦出现在画面上,似乎它想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本质。
总之,梵高的作品独具特色,表现了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梵高在表现色彩上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人与自然的关注,让他成为了20世纪艺术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
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
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
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
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
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
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
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
……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
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
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
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
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
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
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
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
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
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
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
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
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项殊荣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
当他在世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群体,并多次参与他们的画家交流聚会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
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
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
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
”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又有某些不同。
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
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