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42 KB
- 文档页数:15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区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形成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和天气有什么区别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具有稳定性;而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性。
二、讲授气候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1. 气候的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
2. 气候的特征:气候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地域性和多样性。
三、介绍我国主要气候类型(20分钟)1.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海沿岸和云南等地,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福建等地,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华北和东北等地,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4. 高原气候: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地,特点是海拔高,气温低,气压小。
5.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内陆地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四、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5分钟)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气候条件影响着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2.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极端天气条件下,交通可能会受到阻碍,影响人们的出行。
3. 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候条件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高温、寒冷、湿度过高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气候环境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排放,保护大气环境,从而保护我们的气候。
中国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 理解中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4.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 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中国的气温分布的原因。
3. 中国的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讲解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 以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降水分布为例,分析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中国的气候现象?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及天气预报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案湘教版●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内容较多,分4课时讲授。
第1课时讲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第2课时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第3课时讲我国的第二个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第4课时讲季风气候带来的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
我国的2个气候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学可从教材安排的地图入手,通过读图、析图,学生讨论探究,来掌握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4.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教学难点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2.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
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气候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20分钟)1. 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等。
2. 分析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 讲解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4.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提出课后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PPT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掌握不够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湘教版教与学目标: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2)、季风区与非季有人说“一旦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没了,北京和天津也就没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气候的一大优势。
通过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从而发现自然规律,并能够科学的利用自然规律,来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综合能力训练56页13题,57页3、4题。
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及影响二、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三、多旱涝灾害教与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38931 9813 頓Zx37060 90C4 郄22326 5736 圶` 34743 87B7 螷21071 524F 剏30278 7646 癆3E25367 6317 挗W34659 8763 蝣。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入境生趣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我国不同城市(海口、上饶、漠河、拉萨)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我国南北温度差异如此之大。
学生:……从而引入新课: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启发引导〕根据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 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篇:《中国的气候》(教案)《中国的气候》(教案)【课题】中国的气候【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
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
中学地理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o学生能够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域的分布及其特点。
o学生能够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表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o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o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o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地理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重点: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理解气候类型形成的地理原因、分析气候图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气候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活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气候图表和实例。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具:地图、气候图表、投影仪。
-多媒体资源:课件、气候相关视频、互动地图软件。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可选,用于实地观测)。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讨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中国气候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家乡的气候图表、撰写气候对当地农业影响的报告等。
3.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湘教版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综合能力训练17、18、19题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成因时间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三、我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教与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27015 6987 榇hr31033 7939 礹38455 9637 阷30418 76D2 盒35860 8C14 谔o 28632 6FD8 濘40687 9EEF 黯34883 8843 衃=。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地理位置;(2)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3)总结我国气候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兴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2.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在哪里吗?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所以气候类型多样。
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干旱气候等。
2. 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3. 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东省等地,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类型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非常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大陆性特征明显: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气候等。
2. 分析:我国气候特点的成因与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
如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大陆性特征明显的成因主要是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
中国的气候地理:张志强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了解我国的主要的一些自然灾害,并初步学会分析形成原因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路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标的能力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及其老师的辅导下,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分析,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重难点季风的特点,季风的影响。
气候特征中国的温度带和五带的区别于联系中国的气候特征三,教学分析本节内容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联系地形地势特点与河流特征。
本节在内容是是本书的重难点。
一方面它是理解前后包括,中国人口分布,中国河流分布与特征,中国自然灾害,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贯穿全书,是几乎每节内容隐形的存在。
学生对于气候的理解有些难度。
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强逻辑顺序的推理。
好在学生对于天气并不陌生,生活在气候当中因此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季风气候显著导入新课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春节),你知道春节期间哈尔滨和广州的市民会做什么欢度春节呢?(哈尔滨的朋友会欣赏举世闻名的冰雕艺术,广州的朋友会购以鲜花欢度春节)。
教授新课在同一时间,他们的衣着风俗竟有着偌大的不同,这反映出我国的什么差异?气候的差异,气温的差异。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什么?维度的差异。
气候除了温度要素还有哪些要素?降水。
降水是由什么带来的,是由云,风带来的。
说到风老师想到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个华人,想回中国用一年的时间寻根,他就咨询了中国的地理风情,问到风的时候,人家就告诉他中国风和日丽,一年只刮两次风。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和科学合理的利用方法,同时掌握相关地理术语和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2.基于气候资源规律,掌握其科学利用方法。
3.探索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要使学生理解各种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并能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气候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展示、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内容1.我国气候资源分布概况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麦凯尔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五种。
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广泛、地域最广,占中国总面积的51.1%。
2.我国气候资源的特点我国气候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气温差异大:我国南北地区气温差异大,尤其是冬季南北温差更是明显。
(2)季节变化规律强烈:夏季各地降水量明显,夏雨范围广;而冬季各地降雪,甚至形成暴雪。
(3)气候带状分布:我国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北亚寒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温带东部湿润区、南亚热带、赤道热带五个气候带。
(4)气候多样:上面已经提到了五种主要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交错分布,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气候多样性。
3.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对于如此丰富的气候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1)多样化经济发展:因为我国气候资源分布广泛,可以采取多样化、跨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
(2)合理利用能源:我国的气候能源资源丰富,可以通过清洁能源利用降低污染。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区域制定合理土地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强烈的聚集现象,减缓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地图和图片3. 教学视频或动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各个气候类型的典型地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分布的原因,如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利用PPT或纸质地图,让学生判断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2.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判断的依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
2.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类型图片。
3. 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和地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a.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e. 高原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一下这些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吗?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讲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a.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导致气温差异。
b. 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气温和降水差异。
c. 地形:山脉的阻挡和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d.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气候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吗?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组小组合作的能合力。
作探究要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微课的引入,,习(40℃)弐、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小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锻炼分析问题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播放微课视频)(教师精讲)(学生整理笔记并记忆)自主学习 1.结合“图 2-23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算一算,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多少?(8℃) 2.为什么中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 ?(可以从太阳锻炼学生读图、 分析图表的能 高度、白昼长短来分析)力。
目标一达成 我来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升训练学生知识。
, ①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
②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小。
(活动题) 能力提1. 对比一月、七月等温线的疏密,回忆等温线分布规律。
新旧知识结合架构知识体系迁移与运用的能力讲练结合,巩固知识自主学习1.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
2.读课本34 页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识记我国的温度带学生上台展示及分布地区,并找出我们学校所在地所属的温度带。
3.读课本35 页表格,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能增强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熟制。
同时,也使知课堂小结让学生利用地图,上台展示各个温度带的分布、所包含的地形区及耕作制度等。
知识的巩固学生巩固记忆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课堂练 习布置作 业预习降水部分的内容,对比气候差异,找寻降水存在哪些差异性。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湘教版正确的加量化分.第二步:课内探究深挖掘具体探究活动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课堂达标固知识(时间5分钟)1. 我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得益于()A气候复杂多样 B雨热同期C季风气候显著 D多特殊天气2.我国年自来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B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C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D从北向南逐渐减少3.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太行山区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4.四川盆地属于()A湿润地区 B干旱地区 C半湿润地区D半干旱地区5.下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江洲 C青藏高原 D云南的西双版纳6.下列气候类型中,我国缺少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7、根据我国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推移规律,结合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Ⅱ地区(长江流域)的时间大致是达标要求:1.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题目,划分出等级。
2.做题过程中不能翻看课本和相关资料。
3.做完后同桌互换,对照课件答案得出等级。
等级划分:全对——A错1-2处——B错3处及以上——C(提示:选择题错1个算1处错误,填空题错1个空算1处错误)教师设计意图:1.通过检测巩固本节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个性化修改:()A.5月 B.6月 C.7月 D.8月8、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第三步:巩固拓展提能力具体活动安排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题1.半湿润地区的天然植被是()A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 C荒漠 D荒漠草原、荒漠2.乌鲁木齐年降水量约为277毫米,北京约为644毫米,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C地形类型不同 D海拔高度不同3.山东省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4、右面图甲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平均分配图,图乙中与此气候类型相对应的城市是()A. ①B. ②C. ③D. ④1.课后认真完成,小组长给本组同学统一答案及时纠错。
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中国的气候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冬、春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夏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成因
2、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阅读和分析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气温年变化曲线、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区图的能力
4、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及其特特征、影响、划分
5、认识我国气候资源的有利条件,以及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我国气候的成因分析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
原因:我国地域,地跨众多的和,加之地形,地势,增加了我国气候的
1、我国的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①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南方,越往北气温越
原因:a冬季,太阳直射在,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白昼,得到太阳光热
b我国北方地区邻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南方受影响
(2)夏季:南北普遍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与南方相比,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但白昼时间,得到的热量不比南方少
②温度带
(1)划分:根据多少,划分为、、、
、、
(2)概况
温度带分布范围作物熟制主要作物
寒温带
中温带
暖热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2、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和干湿地区
①降水分布规律
(1)地区分布:从向逐渐减少
(2)季节变化:多,少
②干湿地区
(1)划分:根据与关系,划分为、、、
(2)概况
干湿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地区天然植被农业类型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
①气候类型的分布
东部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
西部高山区:
海南、 ___南部、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②气候类型多样的优越性
(1)有利于繁殖生长,使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
(2)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各业发展
(3)有利于丰富多彩,使我国发展各具特色
二、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二)
1、成因: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之间,形成巨大的差异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3、概况
季风冬季风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
对气候影响
4、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①地区影响:
②季节影响:
③夏季风强弱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夏季风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会导致,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会出现
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本P37阅读材料
5、大陆性特征
①原因
由于中国陆地 ___,伸入亚洲内陆,受影响明显
②主要变现
气温和变化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
,夏季明显偏
三、多特殊天气
1、寒潮
①定义:
②发生时间:
③带来的天气现象:
④入侵路线:
⑤危害
(1)长江以南地区:
(2)草原牧区:
(3)干燥地区:
2、梅雨
①发生时间:
②发生地区:
③天气特征:
④危害:
3、台风
①概念:
②发生时间:
③危害:
④好处:
4、沙尘暴
①概念:
③发生地区:
④危害:
四、旱涝灾害
1、洪涝
①发生时间:
②发生地区:
2、干旱
①发生时间:
②发生地区:春旱:
伏旱:
秋旱:
冬旱: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2、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
A.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B.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C.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D.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这得益于
A气候复杂多样B雨热同期C季风气候显著D多特殊天气
4、关于我国气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B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C我国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D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5、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图A中7月的平均气温约是℃,降水量约是毫米。
(2)如果A、B两图分别代表 ___和北京,则A是,判断的依据是。
(3)读图可知, ___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冬季。
更多初二地理教案,请 ___
【中学地理中国气候教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