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基地——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 格式:pdf
- 大小:381.66 KB
- 文档页数:3
高训班学员实地探访,参观学习。
实地探访
走进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实验室和标准测试机构通常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理论学习之余,学员们还深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东方国创先进纺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研发趋势。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源于我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纤维和纺织材料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走进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实验室,学员们就被那一个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闪光”纤维吸引: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它们不仅展示着中国的科技成果,更代表了该实验室在纤维材料改性领域的荣耀。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巨安奇为学员们讲解了纤。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及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版)为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中心的作用,提高所在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实验室发展规划,特设立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开放课题基金,支持与本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并鼓励应用基础和交叉学科研究。
一、实验室简介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建立以来,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在凝聚学科人才、促进科研发展、构筑研究平台、扩大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2008、2013年三次通过国家评估。
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2)功能纤维与低维材料;3)环境友好与生物纤维材料。
二、开放课题申请对象开放课题基金主要资助对象应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或博士学位,并在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中获得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为了鼓励年青人才脱颖而出,优先资助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课题负责人的研究项目,鼓励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实验室产业基础的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申请。
申请人应以本实验室的一个研究组为依托,受到资助后与依托课题组合作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三、开放课题申请程序和管理办法1、申报受理时间依据申请指南发布时间。
2、课题申请根据资助的主要研究方面(见本指南第四部分)填写“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同时提交电子版)。
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申请课题应符合本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实验室在研课题有密切联系,有前沿性、开拓性、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新颖的研究内容。
建议研究期限为2年。
3、课题审批完全或部分由实验室资助的课题,课题资助额度为5-15万元/项。
具体经费额度经专家组初审,主任办公会审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定。
88中国,和世界时尚的距离有多远?很少有人可以做出自信的回答。
不过,那是在位于上海的时尚硅谷问世之前;走进时尚硅谷,也许您会明白,自己已经踏上中国通往国际时尚的产业地标。
时尚上海 时尚松江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都市产业,它不但需要信息、人才的丰富、充足,直接接触时尚的消费群体,感觉时尚生活氛围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
所以,一个服装企业可以在偏僻的小城里生存、成长,但绝不可能在同样的地方起飞壮大,发展成国际化品牌。
上海,举世瞩目的国际经济中心、金融贸易中心、资讯中心、技术人才中心,也是中国的时尚中心,她在中国纺织服装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国内各大城市中纺织服装产业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之一,如今她正在为打造世界第六时尚之都而努力。
近年来,上海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迁都”的热门城市,有不少纺织服装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将总部迁到这里。
松江,上海本地的时尚名片。
历史上的上海松江区,在明清时期即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曾享有“苏松税赋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称。
如今的松江,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和市级工业区,是上海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推进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曾荣获全球“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全国“绿化模范城”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江大学城,聚集东华大学、外国语大学、外贸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工程技术大学等7所高校。
尤其是作为国内最高等的纺织院校,东华大学有10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如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纺织面料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据专家分析,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我国台湾新竹等一些城市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科研气氛浓厚的大学城,不仅能促成以它为中心的科技园区的形成,更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能以此为中心兴起一座发展力强劲的城市。
石墨烯纤维:引领创新落地应用推进发展——“石墨烯+健康”功能纺织品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作者:孙晓霞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7年第7期随着《“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出台,石墨烯已成为“十三五” 期间重点开发的新兴材料之一。
凭借其优异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力学等性能,石墨烯纤维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它在功能纺织品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人们健康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石墨烯+健康” 的主题备受青睐,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石墨烯功能性纺织品逐渐走进了百姓生活。
2017年6月3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济南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石墨烯改性纤维及应用开发产业发展联盟联合主办,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泉集团” )承办的“石墨烯+健康” 功能纺织品创新发展论坛在济南隆重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陈新伟,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蒋士成院士、俞建勇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张慧琴,国家体育总局智慧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李祥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纤维、织造、家纺、装备制造等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引领创新:成功实现生物基石墨烯材料的成果转化在此次论坛上,唐一林对“生物基石墨烯宏量制备及石墨烯在功能纤维中的产业化应用” 进行了成果发布。
该项目由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青岛大学、黑龙江大学共同承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进行了鉴定。
由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等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发明了以玉米芯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新方法,突破了生物基石墨烯配位组装析碳、催化热裂解、精制分散关键技术;研发了石墨烯表面改性及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技术,解决了石墨烯在再生纤维素纤维、涤纶短纤维与锦纶6纺丝过程中易团聚、品质控制难等问题;开发了专用组件过滤技术,制备了石墨烯改性再生纤维素纤维、涤纶短纤维和锦纶6长丝;开发了石墨烯改性纤维高效纺纱系列加工技术、织造与染整技术,建立了石墨烯功能纺织品成型加工技术体系。
纤 维FIBER 094 中国纺织 2024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军民两用纤维材料与制品推荐目录》发布弹性回复率、色牢度以及特别柔软的手感,是锦纶领域的创新纤维。
星宇呈阳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宝华介绍了可用于军民领域的最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纱线产品。
据悉,星宇呈阳拥有高强力、导热、凉感、轻量化、高强高模、耐酸耐碱耐日晒、超高防割的纤维丝,集多种复合功能的纱线等,产品具有全球专利,市场认可度高,可用于劳动防护、军警防护、户外运动等领域。
浙江启宏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戚宇峰介绍了胶原蛋白改性再生纤维素纤维。
该产品使用皮革工业的边角料,生产过程尽可能地保持胶原蛋白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发生大范围的变性及降解。
其生产工艺采用新型湿法纺丝工艺,多种条件协作,提高了胶原蛋白纤维的物理性能,同时具有优异的抑菌、防霉、消臭等性能。
目前已开发出服装床品、卫生巾、尿不湿、面膜等产品,市场认可度高。
焦 点近年来,中国纤维行业自主创新,构建了品种齐全的高技术纤维制造平台,满足军用纺织品、战略武器和装备等军工需求,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涵盖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需方单位的高水平纤维新材料军工配套体系,在单兵防护、装备配套、伪装抗干扰武器生产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日前,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新兴际华(北京)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军民两用纤维产业链论坛暨目录发布会”召开。
会议发布了《2024军民两用纤维材料与制品推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围绕部分最新的军民两用纤维进行了探讨。
自2018年起,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面向国内纺织化纤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单位,重点围绕航天航空、信息工程、海洋工程、医疗救援、应急抢险、智能服装、作战装备、军用纺织产品等领域,组织信息采集、审选,编制成《目录》。
2022年起,协会与新兴际华(北京)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进一步结合军队需求,针对具有明显优势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列入《目录》中,作为军民两用产品开发、产业对接、项目推介推广的重要参考。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单位东华大学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重点立项、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
东华大学科技园依托东华大学强大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已发展成为我国大学科技园中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和产学研结合的基地之一。
东华大学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上海市长宁区五大科技园区之一以及“上海市青年孵化器”和“上海市孵化器网络会员”单位。
◆基本现状东华大学科技园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校内产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1997年1月,“中国纺织大学产业园区”成立;2000年4月,经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东华大学科技园”;2003年7月,东华大学科技园正式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华大学每年要完成一大批国家和市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其中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通过东华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孵化基地有新华路校区1.4万多平方米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及占地4.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5万多平方米的虹桥东华产业化基地,两基地入驻率都达到100%,彼此遥相呼应、共同发展。
虹桥东华园区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LOGY I N DUS TRY OF IN 6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C E C E E C H C H A17◆环境条件东华大学科技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
长宁区处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发展主轴线的西段,是上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区内有虹桥国家经济技术开放区、上海航空港虹桥国际机场、涉外高级居住区古北新区,既是人口导入区,也是涉外经济区。
目前,长宁区已把服装服饰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政策引导和一系列鼓励性措施,使园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区政府提出的从区属经济转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区有关部门的配套服务与政策措施,为东华大学科技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纺织工业是消费品工业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优势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推动纺织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扩大市场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强化软硬协同,增强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深入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巩固纺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稳中有增,发展质量效益保持良好水平,纺织工业国际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
智能制造加快推进,70%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性能纤维、高端纺织装备、战略性产业用纺织品自给率基本满足需求。
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形成20家全球知名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时尚引领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得到健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水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
三、重点任务(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面向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突破。
鼓励企业围绕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研发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
2.集聚行业力量培育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先进功能纤维、先进印染技术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建设。
文献检索作业送给需要的人,绝对原创【特别是化学类专业】新型纤维素溶剂的设计开发/溶解机制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完成时间:2010年11月08日目录1.课题分析 (3)2.检索策略 (3)2.1 选择检索工具 (3)2.2 选择检索词 (4)2.3 拟定检索式 (4)3.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3.1 谷歌搜索引擎 (4)3.2 超星电子图书 (5)3.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6)3.4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9)3.5 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11)3.6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12)4.检索效果评价 (13)5.文献综述 (15)1.课题分析我国正处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程化研究的关键时刻,但尚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国家虽然已经把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列入了纺织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其重大意义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要完成这样重大的攻关项目需要多个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但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严重缺乏合作机制,虽然涉足此项工作的单位不下20个,但多数属于重复劳动,很少触及到工程化放大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大型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尚未形成成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技术。
此项工程投资大,风险高,目前真正从事工程化研究的单位得不到有效的政策支持,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将影响产业化的进程。
一种新工艺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落后工艺的淘汰,目前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还没有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有观点认为粘胶纤维路线只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就能处理好废气和污水,因此还一直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Lyocell纤维不可能替代常规的粘胶纤维。
这种观点在粘胶纤维生产厂中仍有很大的影响,但在长远规划上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粘胶纤维生产的整体技术还是废气处理的技术都出白发达国家,且粘胶纤维产量骤降的也恰恰是这些国家,其中的规律和道理一目了然。
废气和污水处理技术是无奈之举,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