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的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静止

相对静止,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或者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任何联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反对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规律

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普通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抽象

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维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因素、关系的逻辑方法。

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是真理的两个属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做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因此,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从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特性,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等,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中国古人说的“食色,性也”,指的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把“吃、喝、性行为”称为人的“动物机能”,实际上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食”与“色”,或者说“吃、喝、性行为”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摆脱动物性,即自然属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适应这一历史需要而产生的。

(2)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后来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这三大科学发现,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在社会领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去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法国历史学家对近代社会阶级斗争历史的阐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是有启发价值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批判地总结了直到19世纪中叶为止欧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

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论“基本内核”,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简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它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3、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人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主观选择,表现出差别性来。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追溯过去,反映现实,预测未来。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

第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意识不仅创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观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第三,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能过促进事物发展或阻碍事物发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意识,能过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4、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般的、共同的、深刻的、单纯的,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市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现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一定现象表现的。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

的内部联系,没有不表现为现象本质。任何一种现象总有某种本质隐藏其后,不仅真相,就是假象也是如此。

5、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的发展趋势,必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它对事物的发展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互相转化。

必须反对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那种只承认必然性、反对偶然性的观点是机械决定论,最终会导致神学目的论;那种只承认偶然性,反对必然性的观点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往往导致唯意志论。

6、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第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7、简述价值的特性。

(1)价值的根本特征是主体性。所谓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征直接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价值因人而异,价值因事而异,价值因时而异。

(2)价值具有多唯性特征。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主体不同方面有不同价值。

(3)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的标准是统一的。

(4)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总是随时代文化而变化。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两个环节。二者的区别是: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而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二者的联系是:当旧社会制度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新的社会制度的萌芽时,往往会涌现改革的潮流。然而这时社会改革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旧制度的维护者会进行疯狂的抵制和破坏,使改革夭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进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10、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支配作用,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时候,它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11、应该如何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目前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科学地运用这一方法。第一,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要全面地对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各阶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第二,要坚持具体性的原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随意地到处套用。一是要严格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不能将任何社会现象和矛盾都不加分析地简单归结为阶级问题和阶级矛盾。二是要严格区分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利益和阶层利益,如果混淆这些界限,就必然会导致认识和政策上的混乱和失误。三是必须对阶级和阶层进行历史的考察,注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动。

12、简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以人的社会性为中心的科学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三种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这三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架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可以把人性或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并没有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而是认为仅凭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能把人与一般的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只有人的社会性才更多地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点。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源泉,劳动创造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必然形式,社会关系制约着劳动。归结起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以适应新的劳动的需要。人的本质说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三、论述题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它可概括为,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个性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另一方面,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一般、普遍也只能通过个性、个别、特殊才能显示出来。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条主义夸大普遍性,经验主义夸大特殊性,他们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理论和实践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这个道理,就不能掌握唯物辩证法。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即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和思想武器。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要促进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注意区分根本质变和部分质变,以免冒犯进的错误;还要区分部分质变和量变,以免混淆事物质的界限。在事物的根本质变尚未到来时,要善于等待和积累,努力为根本质变创造条件;当事物进入根本质变时,要有不断开拓的勇气和能力,为新事物的壮大发展铺平道路。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几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部分质变,是不断量的积累的结果。我们要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使我国由总体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控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通过不断脚踏实地的奋斗,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试述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1)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至个人的劳动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满足,即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社会价值越大,反之则越小。人的个人社会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满足的需要,即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割裂二者,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人的价值成为不完全的。一方面,社会要为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同时还包括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尊严的需要,等等,也就是说社会要尽可能地为个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条件,以便于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更应该从人的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首先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因为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如果索取大于贡献,则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只有在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社会成员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

(3)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其言行都要尽可能地做到对个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相统一,增强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4、试运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原理,阐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包括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三,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

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发展的历史。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也起决定作用,因此,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和发展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我国由经济落后的国家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仅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习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汲取营养,敢想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6、试以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这种联系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基础的。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调整、改革所有制结构。

(4)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必须坚持。另外,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科

学的、优越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进一步证明了实行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优越性。

江苏大学 马克思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网络利与弊之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键词:网络的普及性;大学生自制力;网络双面性;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的时代,网络如同大海汹涌澎湃的浪潮,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上网似乎成了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们,已经成为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然而正是他们这一群人对于网络的使用行为,与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 大学生都较早的接触网络,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正是因为我们如此之早的接触网络,习惯了网络的世界,往往就会沉迷于网络,甚至如果家里没有电脑,还可能跑到网吧去玩。据有关调查所显示的“经常上通宵网”的被调查学生占总数的17%。有人会因为通宵网便宜而选择他,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沉迷网络游戏,当然,这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通宵上网,11%的同学从不通宵上网。而在问到是否能把握自己的上网时间时,46%的人能大体上控制上网的时间,37%的人有时会上网上瘾,当然会似乎有些例外的,比如说有 8%的人是属于想控制但意志力却不强,一上就会忘记的同学,至于剩下的9%则是没有时间概念。这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平时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后学习看书的时间太少,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能够适当安排上网时间的。 从上网的目的看,学生上网的目的很多,主要的大概就是查找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其中最多的是玩游戏有63%,而查资料的只有11%。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只局限在娱乐游戏方面,而真正的利用网络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还是较少,这正好跟学生上网娱乐的动机打发时间相吻合,同学能真正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是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现在网络游戏非常盛行,对于游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虽然游戏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开心的一面,但是如果一旦陷进这个漩涡,就会如同犯上毒瘾一样,难以自拔。所以自制力不好的学生最好不要去玩网络游戏,一旦上瘾后果就严重了,甚至听说有些人为了玩网络游戏,玩的没天没夜,结果猝死在电脑前。 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现在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有的甚至淡漠了友情和亲情,他们处于自己的一个封闭的世界,不理会外界发生的事。而还有的同学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有的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电脑为伴。由此可得,现在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迷恋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也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同学们对于网络的利弊有不同的看法,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两者相当。其实,网络本无利弊,关键在于上网之人。学了马哲,知道人应当发挥自身能动性,上网也是如此。有时,利与弊只一线相隔,主要是看上网之人是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只要把学习与娱乐两者分清楚我们大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加强我们的学习。 通过对这个问卷的分析,同时结合本学期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深入了解,对知识进行层层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

马哲考试试题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 A、宿命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利特

大学马哲考习题型资料(问题+答案)

精心整理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 2 3.答:第一、果。 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 样。 4. 5. 道路?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实施,从而处理和解决好我国经济与社会、当前近期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论文 题目: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的潮流,而这种潮流在经济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全球化 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发展前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利与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文: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 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 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 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 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 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 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起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也没有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 进行具体的回答,但是在马克思相关的著作中却集中体现了他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明确,是欧洲的大工业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 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并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对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做出 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 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马哲期末题库 考试重点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哲论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包与爱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面包与爱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来自马克思历史主义唯物观。 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式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无法保障的,就 如同没有地基的大厦,摇摇欲坠。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中, 爱情也须受到物质的约束。现实生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备受欢迎的一部美国电影名叫《当幸福来敲门》, 剧中,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潦倒,只 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妻子因为不能忍 受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 资专家Chris Gardner。像这样的实例数不胜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这一说法,双方经济平衡至 关重要。倘若双方经济差距巨大,婚姻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一些 现代都市爱情剧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比如《北京爱情故事》、《裸婚时代》、《小夫妻时代》、《蜗居》、《上门女婿》等等, 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夫妻双方经济基础不对等,导致很 多问题。通过看这些电视剧,我总结出一下几点: 1、收入多的一方容易有优越感,容易滋生颐指气使念头,容易产生对家庭决定权的独占感,容易限制对方自由,容易说:你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听我的!即便有的时候没有说,但无法控制自己有的时候这样做或者想这样做。 2、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的一方容易产生自卑感,容易产成压力,抑郁,容易在金钱使用的问题上思想负担过重,容易对对方一句普通的话产生猜疑,容易对对方本是合理的家庭收支计划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形成心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考试试题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 ) (1分) 2.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1分) 3.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 4.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 ) (1分)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6.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 7.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1分) 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 9. 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1分)

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 11.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 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1分) 13.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1分)

1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1分) 15.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1分) 16.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1分)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1分) 1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1分)

大学马哲考试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试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 试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4.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有哪些? ★★★6. 试述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7.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什么?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8. 试述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9.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10.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扬弃)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3.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 简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 试述意识作用的具体表现。 1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过渡的条件。 18.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有哪些?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21.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真理之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3 试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24.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6. 试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7. 试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29. 什么是人民群众?试述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30. 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及具体表现。 ★★★★★31.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2. 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 ★★★33.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4. 劳动力商品的特性是什么? ★★★36. 试述资本现象及其本质。 ★★★37. 试述对于剩余价值的不同理解及相应意义。 38. 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39. 试述工资的本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