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际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1. 研究领域广泛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商务、政治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语言交际、文化传播、跨文化教育、跨国企业管理、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2. 学科门类齐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门类,包括语言学、翻译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研究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很多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项目,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二、问题1. 理论研究滞后与国外相比,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研究有些滞后。
尽管在研究领域广泛和学科门类齐全的基础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但是在理论创新和深化方面还存在不足。
2. 方法论不够成熟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方法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研究者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存在困惑和不足。
同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3. 研究的应用价值不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还不足。
很多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学术界,缺乏对商务、政治、文化等实际应用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这也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不够充分体现。
三、建议1. 加强理论创新和深化在研究领域广泛和学科门类齐全的基础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和深化,推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专业082班,孙静)摘要:汉语与英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交际中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
但是,由于缺乏对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交际障碍和误解,本文主要就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中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aily dialogu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history, custom, religion and history story’s culture, there exists lot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in daily convers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Yet,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re exists some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And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re more likely causing misunderstandings.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日常交际;差异中西方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日常交际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阐述其重要性。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体现在价值观的传承和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道、友谊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中国人倾向于保持和谐、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尊严。
这种尊重和谦和的态度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减少误解和冲突。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语言和礼仪的重视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语言和礼仪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礼仪是很重要的沟通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貌、尊重和注意他人的感受,在交流中注重使用恰当的语言和适当的礼仪。
这种重视以及对形式化的礼仪规范的遵循,使得中国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印象,增加了沟通的效果。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还体现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这种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的合作和妥协精神有助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困难。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含蓄和适度表达。
这种沟通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很有用,因为有时直接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
借助间接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传统的价值观、强调语言和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形成一种合作的思维方式和适度的沟通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也应该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多样性需求的增长,传统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我们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现状目前,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教育、外交和商务。
在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融合;在外交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在商务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商务和企业文化。
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问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视角狭窄。
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常常把跨文化交际仅仅看作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礼仪交流,而忽视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传统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最后,跨学科研究不足。
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有待发展。
三、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
研究者应该从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跨文化交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应该拓展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实验研究、网络研究和文献分析等。
最后,要鼓励跨学科研究。
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如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和鼓励跨学科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水平,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的例子
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礼仪习惯:在交际场合中,东方的礼仪通常更为注重谦虚和尊重,比如在餐桌上,主人可能会告诉客人“没什么菜,随便吃”,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直率,会直接告诉客人准备了哪些食物。
2. 饮食文化:东方人通常喜欢热食或熟食,强调食物的温度,比如提醒对方“趁热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甚至在饮用水上,他们也更喜欢加冰的。
这主要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
3. 交流方式: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含蓄,不太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这种差异在处理问题时表现为东方人更注重直觉和整体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分析问题并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技巧研究第一章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国家,其文化内涵和特点不断影响着国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视觉感受等。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跨国企业、跨界学术交流、跨文化旅游等诸多跨文化交流的场景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阐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破解跨文化交流中的难题,有效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章文化的含义和影响文化是指一定历史背景下,一定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包括成语、礼仪、习俗、艺术、技术等诸多方面。
具有相对固定性和普遍性,是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根本特征。
文化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决定人们的思想、语言、行为模式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方识别这种文化背景,就可以理解、接受、尊重和适应各种文化差异,缓解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
第三章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升:1. 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思想和风俗,通过了解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身份,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与当地人的交流。
因此,学习外语和文化背景,尤其是目标语中的成语、俚语和非语言符号等,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
2. 具备思维框架不同文化在词汇,语法,音调和节奏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应将重点放在通讯方面,并使用一些具有可读性和易于理解的通讯手段。
在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的处理方式上,应考虑到文化差异,遵循一些基本规则。
3. 了解不同的沟通风格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风格,比如有些人注重沟通时的直接性、简洁性、快捷性,而有些人则注重沟通之间的避让、表述委婉、礼貌和造成尽量少的冲突。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习惯和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地文化。
例如,与日本人沟通时,如果你能用清晰、直接和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加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文摘要:文化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就日常交际中的打称呼、招呼、饮食文化以及“身势语”等几方面体现的文化差别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使人们提高对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关键词:称呼;招呼;饮食文化;身势语;差异一、称呼(call):1,亲属称呼语,英汉皆有亲属称呼语。
但汉语中采用亲属称呼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要远少于汉语。
例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有四种关系:父亲的兄弟(伯父或叔父),母亲的兄弟(舅父),父亲姐妹的丈夫(姑父)母亲姐妹的丈夫(姨父)。
同样“aunt”一词在汉语中也有四种关系。
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可列表如下:爷辈、父辈、同辈、晚辈爷爷外公grandfather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伯母婶母舅母姑妈姨妈哥哥弟弟堂哥堂弟brother姐姐妹妹堂姐堂妹侄儿外甥nephew 侄女外甥女niece2,直名称呼中美文化都有直呼其名的招呼方式,只是美国人更习惯于称名,而不是全名(fu ll name)。
一方面,它表现出一致关系,即双方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居于优势(如年长些,辈分高些,社会地位高些),另一方居于劣势。
因此直名称呼中也表现出对社会地位、年龄、辈分的牵涉。
中美各自在使用此称呼方式时对于辈分和年龄的不同情感、心理,都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
3,通用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指可以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
例如,汉语中的“同志”、“师傅”等,英语中的Mr./Mrs./Miss加上姓,或“sir ”(先生)/“Madam”(女士)等。
如今的汉语称呼语中也有了“先生”、“小姐”之类的词,这与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先生”、“小姐”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第三节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一、称呼语二、会话主题三、语言风格四、交际方式一、称呼语称呼语是大家在交际中首先要学会的,例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介绍把自己以及身边的领导、家人、同事、朋友等等介绍给对方。
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称呼语,正确、恰当地使用称呼语是交际的开始,也是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或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
1.汉语称呼语与英语相比,汉语有更丰富的称呼语。
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2.英语称呼语英语的称呼语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并且比较稳定。
Mr./Sir先生Mrs/Madam太太Ms.女士/Miss小姐头衔或职称+姓氏非正式场合直呼其名例如,交际双方向彼此拉近距离,就可以让对方称他的名字,不需要加头衔、姓氏等,以表示两人关系很近,很熟。
在美国特别熟的朋友之间即使是孩子也可以称呼长辈的名字,无论对方是谁。
而在东方文化中,这是非常不礼貌的,是不可以的。
昵称:Robbie(Robert),Catherine(Cathy)绰号:华仔、周董、杰杰中西方称呼语对比:东方人在称呼上更强调地位、辈分和身份。
西方人则更突出性别和婚姻。
东方人通常将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
亚洲许多国家,例如中国、韩国、越南,女性结婚后一般不随夫姓,可以使用自己原来的姓氏。
西方人大多习惯将名字放在姓氏之前。
在西方文化中,女人结婚后要随其丈夫的姓氏。
例如,希拉里·克林顿二、会话主题1.西方人忌讳谈论个人隐私问题西方人忌讳谈论个人隐私问题,如女人的年龄,男人的收入,健康以及婚姻生活等。
英国人喜欢谈天气;美国人喜欢谈论篮球、棒球和橄榄球。
2.东方人喜欢问及别人的隐私问题东方人喜欢问及别人的隐私问题以示关心,如年龄、婚姻、收入、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等等。
中国人喜欢谈论家庭生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长辈特别关心年轻人的婚姻状况,有时候令年轻人感到惧怕,甚至是反感。
有些大龄女孩子遭遇家长逼婚,感觉很无奈。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咱们结婚吧》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生活。
语言在交际文化中的差异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交际语言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只要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与母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
一、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so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还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
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
他们见面常说:“Hi/Hello/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
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It’s a good day.”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
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特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
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等。
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
二、称谓的差异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称呼语的词项上。
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纵观历史,萨姆瓦等学者总结出七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特点: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文化是变化的;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文化具有适应性。
文化学研究者还指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即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文化,就其内涵,宏观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念文化—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2.制度文化—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3.物质文化—服装、饮食、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首先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双方语言不同,文化障碍尤为明显。
即便是相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也会带来各个层面的语言障碍。
即便是互相具有共同的语言,双方文化不同,语言障碍仍然会在词汇、发音、语义概念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问题的各个层面产生。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门外语课程,如何将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
Kramsch认为,文化不是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它附属于听、说、读、写的教学。
文化与语言学习是血脉相融的,须臾不离地对学习者认识世界的能力提出挑战,使其幡然醒悟自身交际能力的局限性。
文化是世界财富的源泉,人类发展的动力。
1998年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以“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为议题的各国政府会议,并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纽约联邦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雷·罗森也明确指出,“我们的经济将向何处发展?——那就是文化。
”美国着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客观且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并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
交际文化的名词解释交际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交流中产生、积累并传承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行为、礼仪、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规范和准则。
交际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还能够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融合。
交际文化中的“交际”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的一句话“朋友之交,言而有信”给出了交际的基本内涵。
交际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它是人们借助语言、肢体和表情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意义共享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交际文化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交流中相互间的需求而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交际文化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会有所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交往中注重面子与尊重,常常使用间接的语言方式,而美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
在日本,人们常常使用默契的眼神交流和细致入微的姿态表达,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强调口语的表达和亲近的身体接触。
交际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它受到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交际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特点,而欧洲的交际文化则因为历史上的长期交流和互动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交际文化的解释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它涉及到语言、行为、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和准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往往源于对他人文化的不理解和忽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和教育,加深对不同交际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际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工作、旅游和学习等方面都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挑战。
了解和掌握交际文化的规则和准则,能够增强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应对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交际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语言、行为和准则为基础,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习俗和信仰等方面。
对比中国和英国的语言文化,哪个更为重视幽默?当谈到幽默这件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彼此的幽默和笑话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中国和英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将从两种文化的语言角度来对比,看看哪个国家对幽默的重视更高。
1. 中国文化:关注面子和情感表达中国文化一向注重“面子”,即意味着避免失面子或承认别人比自己强。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中也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幽默技巧。
比如“诙谐幽默”、“荤段子”、“双关语”、和“反讽”。
幽默的文化在中国也是非常丰富和受欢迎的。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使用幽默的手法来减轻紧张的气氛、减轻某些不良情绪、或者打破沉默。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社会中,笑话和幽默应该避免涉及到敏感话题,特别是政治和宗教方面的笑话,因为这些话题的不当呈现可能会导致失望或争议。
2. 英国文化:重视自嘲和无厘头英国文化非常重视幽默,这表现在英国人过节时愿意相互交换笑话和打趣。
英国人喜欢讲自嘲的笑话,而这个文化价值观也体现在英国电影和喜剧作品上。
英国人也非常喜欢无厘头式的幽默,比如反义词幽默、虚构的故事等等。
因为幽默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英国人总是乐于接受和理解各种幽默和陈述方式,而且在与外国人交往中也经常会尝试将幽默的风格和文化传递给对方,希望双方能够真正沟通。
3. 两种文化的比较比较来看,中国和英国的幽默调调及使用方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笑话和幽默主要基于语言和认知的互动,而英国文化则重视奇特或反常的表述。
但两种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幽默能有利于在交际中缓解紧张气氛,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
英国人喜欢通过讲笑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使幽默成为亲密关系中的一种交际工具。
结论总的来说,无法给出哪国文化对幽默的重视更高的明确答案。
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在笑话中表达幽默,这些方式可能因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认知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别。
跨文化交际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交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的文化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跨文化交际能够让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有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
今天就来说说关于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爱面子是众所周知的事,“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也许世界上没一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爱“面子”。
中国人可以什么都什么都不要,但就是不可以不要面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说法。
无论是什么人都要保住自己的面子,穷人要面子,富人也要面子;普通老百姓要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顾及自己的面子。
社会赋予“面子”的价值是有双重的。
一方面,它指的是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这样,面子就有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即“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面子”是个体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面子”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的反映。
在这里“脸”和“面子”两个概念之间是差异。
“脸”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义务。
它代表社会对其自我德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它,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生存。
“脸”不只在约束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一种内在的制约力量。
大家应该已经看出,“脸”的维护或丧失是以整体来看的。
“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它代表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不能丧失或有所破损。
“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累积起来的声誉。
不论在什么时候,自我都必须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
“要面子”就是要提高或维护超过个人实际地位的名声。
跨文化交际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好跨文化交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和外界交流,儒鸿书院经常会有一些外国人在学习书法国画,那么在这里能够让文化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更加和谐。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中国和国外的社交文化是不同的,那么中英社交文化有哪些差异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英社交文化差异的对比。
华夏文明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一:并当面打开礼物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
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通常,我们国家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在打开。
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二:接受对方的赞美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
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
如果你看到一位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
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四:老人要求独立和尊重英国人不喜欢别人称他老,言谈中也不允许出现对他的年龄段有所暗示。
他们不接受不必要的搀扶和谦让,这样会导致不快。
但是在中国,一般都会“论资排辈”,对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必须表示恭敬。
在英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情。
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东北部,英国国土面积为24。
中国的文化交流的方式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为了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了解,中国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交流方式,包括语言交际、文化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产业推广等方面。
一、语言交际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中国的语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为促进中文的学习和交流,中国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设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机构,为外国人提供中文学习机会。
此外,中国还鼓励汉语教师赴外任教,通过直接面授和线上教学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二、文化节庆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而闻名于世。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前来感受中国文化。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经常在国外组织庆祝活动,例如在国外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
三、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拥有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这些古迹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智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加大了相关保护力度,并积极将这些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借鉴彼此的经验,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四、文化产业推广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电影、音乐、书画、戏剧等文化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不仅将这些文化产品引进国外市场,还鼓励和支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对外推广。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舞台表演等活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总结:中国的文化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且独具特色。
通过语言交际、文化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产业推广等途径,中国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了解。
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闪耀于世界舞台,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离不开人们所属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语言之中都蕴藏着各自特有的JxL俗、习惯和文化意念。
下面着重谈一谈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中外交际文化中常见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打招呼西方人见面时常说“Hello!”“Howdoyoudo!”“Hi!”。
中国人打招呼并不总是说“你好!”或“您好!”,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招呼用语。
我们很难想象《西厢记》里的张生见到崔莺莺会说:“崔小姐,你好!”也很难想象《两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见到唐僧会说:“师父,您好!”笔者怀疑这是“五四”以来掀起的白话文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现在由于几乎所有的对外汉语教科书都把“你好!”、“您好!”当作开场篇,外国学生见到中国人,一张嘴就是“你好!”或“您好!”其实,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中国是有限制的,存亲人或较熟悉的人之间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打招呼的。
我们何曾听到有人在见到自己的父子兄弟时,相互说:“爸爸,您好/儿子,你好”、“哥哥,你好/4,弟,你好”?这种情况即使在熟悉的朋友、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之问亦然。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没话找话,寻个由头跟对方闲扯几句,以示友好和礼貌。
如在吃饭时问前后,问:“你吃了吗?”河南某些地方的人问:“你喝汤了吗?”对方正在工作时,问:“你忙什么呢?”见对方急匆匆地赶路时,问:“你上哪儿呀?”对方到来时,问:“你来啦?”见到对方微胖,就说:“呀,你发福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打招呼的方式只能在较熟悉的人之间进行。
如果见了熟人一声不吭,会引起对方的猜疑:“此人对我为何如此冷淡?我并没有得罪他呀!他怎么这么不高兴?”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
西方人很注重个性和隐私,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上述打招呼的方式简直是不可思议。
我干什么、去哪儿、吃没吃饭,关你什么事!我已经来了,你还问我“你来了?”岂不是废话?叫我如何回答?听到这些问话,他们心中会暗晴地说:“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二、人文关怀西方人在寒暄时也爱谈天气,但只限于对天气作客观的评价,而中国人一谈到天气常常会嘘寒问暖,以示关怀,仿佛是一家人似的亲切。
气温突降时,问:“你冷吗?你怎么穿这么一点儿衣服?小心感冒!”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你管我冷不冷!我又不是小孩儿,你又不是我妈!西方人强调个人和自立,习惯于我行我素,不太理会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有什么反应。
对别人的行为举止,只要是属于别人个人权利以内的,他们一般也不乱加干涉。
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我们强调群体,强涮“小我”与“大我”之问的互动。
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自然都十分讲究人际关系,向对方表示亲切关怀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必要手段。
所谓“拉关系”、“走后门”、“朝巾有人好做官”等现象现在依然司空见惯。
m缘关系、娴亲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一L下级关系等都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系学在中国礼会仍具有最普遍的价值,可称是一门人人终生必修的课程。
人们不仅关注自己,也要关注别人,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穿着打扮都很注意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和别人对此有何反应。
生活在群体之中,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尤其在熟人之间,更应当互相关怀,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
见到久违的朋友,巾国人常常问:“你身体好吗?…‘你怎么瘦了?”或者说:“你胖多了。
…‘我看你脸色不太好。
…‘你得多保重。
…‘注意身体,不要累坏了。
”等等。
宴请时中国人常常会说:“慢吃!”意思是“恕不奉陪,请慢慢享用”;送客时会说:“慢走!”意思是“恕不远送,请从容而行”,等等。
中国人听到这砦问候和关怀的话,心中会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而西方人会感到大惑不解。
尤其是“慢吃”和“慢走”,他们会想:“他为什么让我慢吃?难道我吃得太快,跟饿狼似的,怕我噎着?…‘他为什么让我慢走?难道我走得太快,跟逃犯似的,怕我摔着?”在餐馆用餐,西方人常常采用AA制,各付各的费用,除非在用餐前,一人提卅“I,11pa),it”,其他人则默认,但酒水仍需自付,而中国人则常常会为谁来付款争抢不休。
西方人点菜讲究实际,不铺张浪费,想吃什么点什么,吃多少点多少。
进餐时西方人各吃各的,必要时问一声“你喝不喝酒?”或者把菜端到你面前,问你吃不吃。
如果你说“不,谢谢”,他就自己喝、自已.吃起来。
吃东两的时候不能大块地往嘴里塞,或往外“噗噗”地吐骨头、囟刺,要悄悄地吐在餐巾里。
最好先用刀将大块食物切割成小块,鱼、肉要剔出骨头或鱼刺,冉用又送到嘴里。
咀嚼和喝汤时不可以发出声音,即使在餐桌上聊天儿也是悄悄地进行着,为的是不影响邻桌的客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吃完饭要用餐巾擦嘴,并向主人表示谢意。
在饭桌上打喷嚏必须扭过身子,用餐llJ捂件口和鼻,事后说声“对不起(sorry)”,别人则说“上帝保佑(Godblessyou)”(中国人则说“有人想你了”或“有人说你了”)。
剩余菜肴一般II~_LII务员打包(doggiebag),名义上说是捎回去给家里豢养的狗准备的狗食,其实人吃也未尝不可。
中国人在餐桌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少人点菜讲究丰盛和排场,不摆满一桌子山珍海味誓不罢休,嘴上还要连连说“怠慢,怠慢!”宾主之问常常互相劝酒、让菜、敬烟,热闹非凡。
主人高高举起酒杯,一次又一次地对客人说:“来,哥JLt'],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恨不得把客人灌醉了钻到桌子底下。
一般说来,剩余菜肴尽管仍很丰盛,但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
不过,不少中国人对此倒也无所谓,反倒觉得此时此刻主人热情非凡,慷慨大方,对客人的关怀情同手足,一桌人聚在一起亲如一家,毫不见外。
对于中外餐桌上的不同表现,最好暂不作孰优孰劣的评价,因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个人有无教养的问题。
三、礼仪无论中外,人们在初次或久违后的见面时,通常以握手为礼仪。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握手也是舶来品。
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拱手作揖、弯腰鞠躬和磕头跪拜。
这些方式如今已在中国基本消失。
中国人的握手礼虽说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总的说来,学得还不到家。
按说,握手时要互相对视,不必使大劲儿,摇兄两t下即可松开,此外,一般总是长者、上司、王八和女十先向年少者、下级、客人和男十伸手,但是许多中国人常常颠倒乱来,两方人难以理解。
有时为了表示内心由衷的热情,中国人常将对方的手紧紧握住不放,使劲儿摇晃,似乎握得越紧、摇晃的时间越长就显得越热情。
客人造访必须事先有约,不可不约而至,做不速之客,并应不早不晚: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否则将被视为无礼。
哪怕是迟到了五分钟,也娶I_口J州方道歉。
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准则,但在执行中有宽有松。
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严格,否则被认为是无礼冒犯,而中国人却时有“不速之客”的到来,对于关系密切的“不速之客”,主人不仅没有不悦之色,反倒有几分惊喜,说:“唷,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为了表示亲切,西方人男女或女士之问还有拥抱或贴脸的礼仪。
此类拥抱也不可认真和使劲儿,除非是夫妻或情人;贴脸只是双方面颊轻轻接触,不可动用嘴唇,也不可没完没了,一般为左右三下。
男十之间一般行握手之礼,很少拥抱、贴脸,更不可为了表示亲密而拍打肩膀,勾肩搭背,手拉手同步而行(女士除外)。
各民族在私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的远近是不同的。
两方人不习惯距离太近,一般以保持50厘米以上为宜,否则会感觉不舒服,即使在排队购票、购物时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喜欢肌肤紧紧挨在一起。
中国人交谈时为表示亲密,体距常小于西方,排队拥挤时,前胸贴着人家的后背也时有发生,人们觉得无所_}胃。
阿拉伯人在一起,体距则更近。
此外,谈话时,西方人常常双目注视着说话人,否则说话人会认为对方无礼,心不在焉,是埘自己的不尊重。
中国人恰恰相反,不习惯别人长时间盯住自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在招呼别人过来时,西方人惯用手指向上连续弯曲的动作表示,中国人惯用手指向下连续弯曲的动作表示,认为西方人的做法很不礼貌,如同召唤小狗、小猫,或上级召唤下级。
西方人很讲究衣着打扮上的礼仪,在一定的社交场合,男女各穿戴怎样的服饰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如出席正式而隆重的典礼、会议、宴请或舞会,看歌剧、听音乐,教师上讲坛,等等,男士必须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皮鞋必须为黑色,女士必须长裙过膝,打扮得体。
有些比较高档的餐厅、饭馆、旅社谢绝身穿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不佩带领结或领带,衣着随便的人十入内。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遵从传统的严格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在英国,遵从上述规定较严格,存美国,一般说来,对服饰的要求较为宽松。
在西方,一般都有女士优先的原则。
向公众讲话时,开场第一句话总是说:“女士们,先生们”,女士排在先生前头。
如若男女同时进门,则由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进入。
m门前,男士常常帮助女士穿上外衣。
送礼不必过于厚重,一般说来,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束鲜花、一条领带等一些小礼品即可,没有直接送钱的习惯。
一进门就要把礼物先递给丰^若是鲜花,总是递给女主人,但男宾不能送女主人香水、菊花、玫瑰花和百合花。
主人接到礼物必须当场打开礼物的包装,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萼表现m惊喜的样子,并连声说:“谢谢,谢谢!'’推却不受,或半推半就都是徂不礼貌的。
如果礼物是小食品,主人须当即将小食品给在场的人分而食之。
许多传统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总觉得礼物太轻了拿不出手,而日总是先将礼物藏藏掖掖地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等到告辞的时候再将礼物拿出来交给主人,口中还要不停地说着:“区区簿礼,小意思,不成敬意。
笑纳,笑纳!”接受礼物的主人[J!lJ要说:“您也太客气了!瞧,又让您破费了f下不为例!”此外,中国人送红包也是司李见惯的,如压岁钱、礼金等。
中国人招待客人一般说来都比较热情和真诚。
客人一到,不必事先征求客人的意愿,立即奉上好茶、好酒,或递上烟卷,尤其在某些人口稀少的地区,一年到头很少有客人临门。
一旦有客人到来,淳朴的主人恨不得倾其所有,都拿来招待客人。
谈话问免不了要嘘寒问暖,问候家人。
西方人则必须先询问客人想喝点儿什么,然后冉斟酒或倒茶,从不向客人主动递炯点火。
客人吸烟也得事先征得主人同意。
客人告别的时候,中国的习惯做法是主人必须送客,至少将客人送到门外或楼下,有的甚至送到车站。
西方人没有这一套,将客人送到门口,为客人开门,甚至连站都不站起来,只是坐在沙发上摆摆手,说声“再见”即可。
西方男士见到女士可以赞美女十漂亮、性感,这对于传统一点儿的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甚至会以为该男十说这种话很不正经,有挑逗女性之嫌。
接电话时,为了,礼貌起见,西方人常常是先白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然后说:“Can I help you?(我能为你做点儿什么?)”中国人则习惯于开门她山,直接问:“喂,你哪里?你找准?”西方人在电话里听到这种腔调,常常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