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优秀公开课,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22
短歌行教案小学引言:短歌行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短歌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小学生的短歌行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短歌行。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3.让学生体验短歌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创作短歌行。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短歌行作品;(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料;(3)了解学生的前期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短歌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准备纸和笔,用于课堂互动和写作。
四、教学步骤Step 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经典的短歌行音频或展示一些短歌行作品的图片,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短歌行?短歌行有什么特点?Step 2 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短歌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字数有限、平仄对仗、朗朗上口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诵一些短歌行的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其美感。
Step 3 读懂短歌行作品(20分钟)教师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短歌行作品,向学生讲解并分析其内容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帮助他们读懂短歌行的内涵。
Step 4 创作短歌行(30分钟)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自主或分组创作一首短歌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话题和素材供学生选择,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象力进行创作。
Step 5 分享和欣赏(20分钟)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短歌行作品,同时倾听他人的欣赏和意见。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曹操其人其诗2、理解曹操在诗中流露出的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深沉情感教学重点:曹操深沉复杂之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教学设想:1、通过简介诗人(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差异),进而解读本诗;2、以“忧”字为切入点,结合当时史实、本诗创作背景及诗歌本身加深学生对曹操的思想情感的理解;3、反复诵读,以诵读增进学生对诗歌之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比如说古代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近代有李鸿章、康有为等,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了。
二、解题:1、关于曹操:①由学生先说他们心目中之曹操②教师补充介绍(结合课件,注意历史上之曹操与文学作品中之曹操之区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短歌行》走近曹操,体会他深沉的感情。
2、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投影展示)三、全诗整体赏析:1、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字词,了解大意,不懂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2、学生谈对本诗的初步体会,互相交流,然后发言。
重点理解教师(提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投影展示)教师结合创作背景及史实进行简析(不再单独介绍创作背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理解中去):关于「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通常的看法,认为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统一事业受到严重的障碍,因此,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所以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感慨。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2、结合课件具体赏析: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篇一:教学目标篇一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篇二:短歌行教案篇二【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
2、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名作《短歌行》。
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
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
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结构:感叹人生短暂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篇1《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分享一份《短歌行》教案给大家学习参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人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工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人大家认识吗?大家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经常见到他。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船头,慷慨而歌,即《短歌行》。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诗,把握全诗大意。
2、品读全诗,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3、学习作者运用用典、比兴等手法,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雄心壮志。
二、学习重点1、品读全诗,理解诗人忧的深层内涵。
三、学习难点1、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2、学习作者运用用典、比兴等手法,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雄心壮志。
四、学习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头展示一段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问同学们:“这段话是评价谁的?”(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如答到曹操,则顺势引导)。
你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二)简介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学习他的诗歌《短歌行》来了解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曹操。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1、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
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是“乐曲”的意思。
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比如《长歌行》、《琵琶行》等。
2、背景介绍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前夕夜晚,酒宴众文武官员,见明月有感而横槊赋诗,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四)感知全诗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1《短歌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的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位于必修上第三单元第7课。
它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与感叹,同时也抒发自己求贤若渴、渴望统一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风格。
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再学习汉魏晋诗歌,更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也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应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内容。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想象等方法,体味作者丰富内心情感,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品味作者娴熟艺术手法,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古英雄人物的魅力,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想象等方法,体味作者丰富内心情感,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得人才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至关重要。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如水归海,最终建立魏国,三分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歌行》,看看他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
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歌行》课文原文篇一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篇二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
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短歌行篇一教学设想: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一、熟悉诗歌1、导入: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短歌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短歌行》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对于《短歌行》内容的研究,引导学生审视社会现实、人性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 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理解《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和风格4. 分析《短歌行》中所反映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1. 了解《短歌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2. 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和风格3. 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与当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a. 引入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b. 导入分发《短歌行》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c. 分析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d. 讨论小组讨论《短歌行》中所反映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e. 总结总结《短歌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打下基础f.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与当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g. 实践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和撰写文章2. 教学方法a. 导入法:通过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短歌行》的文本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c.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d. 总结法:通过总结《短歌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e. 归纳法:通过归纳《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f. 实践法:通过撰写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六、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书面作业: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对于《短歌行》的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2. 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于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短歌行》公开课经典教案范文《<短歌行>公开课经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比兴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引出课题《短歌行》。
(2)提问学生对曹操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曹操的生平,重点突出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2)讲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曹操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研读诗歌,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乌鹊”等,体会其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教师点拨:诗人通过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6、分析艺术手法(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运用的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教师举例说明,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曹操《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曹操的《短歌行》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短歌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
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
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总3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
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短歌行教案幼儿园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幼儿园编写的《短歌行》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简练、意境独特,适合幼儿学习和欣赏。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短歌行》这一古文学经典,理解其意义和价值;2. 学习《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并能够朗读部分内容;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短歌行》的基本内容,并能够朗读部分内容。
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短歌行》的文字材料;2. 幼儿绘本《短歌行》;3. 幼儿音乐节奏器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相互问候,创设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2. 引导幼儿谈论他们最喜欢的歌曲,并讨论歌曲的特点。
(二)学习《短歌行》(20分钟)1. 给幼儿展示绘本《短歌行》,引导他们观察绘本的封面,并帮助他们理解书名的含义;2. 以分段朗读的形式,教导幼儿学习《短歌行》的基本内容,注重语音、语调和旋律的把握;3.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短歌行》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表达和艺术欣赏(30分钟)1.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忧愁、失落、思念等;2. 利用音乐节奏器材,给幼儿示范如何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和创作;3. 给幼儿播放古代音乐,创造出浓郁的古韵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古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综合活动(20分钟)1. 分组演唱《短歌行》的部分内容,并由一名代表给大家朗读全文;2. 同学们自由绘制《短歌行》中的场景或角色,并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3. 班级进行《短歌行》朗诵比赛。
六、教学扩展1. 鼓励幼儿将《短歌行》中的歌词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2. 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或博物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等。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整个单元的主题为“文学与人生”,而《短歌行》作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在整个单元中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
这首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共三十二句,每句五个字,没有规律的韵脚。
诗歌内容主要是通过变化的形象来反映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并借此向世人传达自己关于人生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目标知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风格、诗歌主旨和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隐喻和象征。
2.目标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赏析和解读,进一步了解唐朝文学和文化,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
3.目标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使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诗歌风格和主旨;(2)分析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诗歌结构和象征;(2)理解唐朝文学与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通过课前谈论、课内现场阅读解析、学生小组讨论和课后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主探索知识点,主动开展思考和合作。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短歌行》的文本和作者。
同时,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表达和语言。
2.阅读解析环节在研读诗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侧重解读诗歌的诗歌风格和主旨。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展开诗歌阅读:例如,“作者选择使用五言句式的原因是什么?”“诗歌中暗藏的意境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