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1.37 MB
- 文档页数:65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
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研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
2.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课时放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上学期的研究,我们晓得了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和英国在印度殖民掠夺的情形。
面临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剥削奴役,殖民地人民奋起抗争,在拉美、印度,出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古迹。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拓荒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史事》小字部分,并用PPT展示图片《印第安人被迫在银矿劳动》,思考:a.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明白:掠夺财富和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配合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教师简单介绍玻利瓦尔。
结合读图《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内容涵盖近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讲解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析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1)分析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讲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为例,分析其经验教训。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重要历史事件。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 黑板右侧: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拉丁美洲独乂15动时间19世纪上半期背景(1)16世纪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2)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的影响概况1810年起,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掀起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范围)。
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是典型代表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参加者土生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影响(1)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2)建立的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3)为拉丁美洲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时间:1813年开始斗争对象:西班牙殖民者主要史实(1)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①1813年,领导委内瑞拉人民起义;②1819年,大败西班牙军队,成立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当选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③1825年,独立的上秘鲁以玻利瓦尔名字命名国家玻利维亚(2)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使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评价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相互支援,领导南美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民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创建了新兴独立国家,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二、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1857—1859年原因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依靠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许多从事棉纺织业的手工业者破产(2)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引起封建王公不满(3)取消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土兵宗教信仰参加者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了权力的封建王公导火索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主要史实(1) 1857年,印度爆发了 “土兵”起义,后发展为席卷北部和中部的全民族反英大起义(2) 英军攻陷德里,乘势进攻章西城,章西女王率军抵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5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 了解1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分析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及其对两国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1. 11年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
3. 改革对俄国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重点】1. 1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
2. 改革对俄国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改革背后的内外因素及其对改革的影响。
2. 评价改革的成果和不足。
第二章: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目标】1.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后的科技原理。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第三章:绽放的花朵——科学和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现和文学艺术作品。
2. 分析科学和文学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19世纪以来的科学发现。
2. 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重点】1. 19世纪以来的重要科学发现。
2. 文学艺术作品的代表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科学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四章:两种制度的较量【教学目标】1. 掌握冷战的过程和影响。
2. 分析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冷战的背景和过程。
2. 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冷战的背景和过程。
2. 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冷战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
2. 冷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第五章:亚非拉的奋起【教学目标】1. 了解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 教学目标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其结果。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其结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及其影响。
1.3 教学重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4 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历史意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5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1.6 教学步骤介绍巴黎和会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介绍华盛顿会议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2.1 教学目标了解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掌握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2.2 教学内容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及其侵略扩张的背景。
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影响。
2.3 教学重点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及其侵略扩张的背景。
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2.4 教学难点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影响。
2.5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影响。
2.6 教学步骤介绍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及其侵略扩张的背景。
分析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讨论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1 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
3.2 教学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3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1课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1.2 唐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3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2. 第2课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2.1 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2.2 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3 元朝的统一与大一统格局3. 第3课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转型3.1 明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3.2 清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3.3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近代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与转型。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近代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内容:1.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 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1.3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转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表现。
(2)分析宋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_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课标要求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学习过程设计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月革命十月革命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2. 掌握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异同,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内容】1.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2. 亚洲封建社会的代表:中国、日本、印度3. 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法兰克王国、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4. 亚洲与欧洲封建社会的异同【教学重点】1.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2. 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异同【教学难点】1.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2. 亚洲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异同分析第二章:中古阿拉伯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古阿拉伯文明的发展,认识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 掌握伊斯兰教的传播及其对阿拉伯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内容】1.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与伊斯兰教的传播2. 阿拔斯王朝的兴衰3. 中古阿拉伯文明的代表:科学、文学、艺术4. 阿拉伯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学重点】1. 伊斯兰教的传播及其对阿拉伯社会的影响2. 中古阿拉伯文明的代表【教学难点】1.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2. 中古阿拉伯文明的世界贡献第三章:欧洲的基督教文明【教学目标】1. 了解基督教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基督教的教义、组织及其对社会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宗教文化素养,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内容】1. 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2. 基督教的教义、组织与制度3. 基督教文明的代表:西欧封建制度、宗教改革4. 基督教文明对欧洲历史的影响【教学重点】1. 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2. 基督教文明的代表【教学难点】1. 基督教的教义、组织与制度2. 基督教文明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第四章: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融,认识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古代文明冲撞与交融的典型事例,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战灾难→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月革命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课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11年改革法案的颁布及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2. 第2课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背景政治体制、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作用3. 第4课第一世界大战战争的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一世界大战等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第一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重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各国改革举措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地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讲解:(1)俄国农奴制改革详细讲解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危机,分析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阐述11年改革法案的颁布及主要内容,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日本明治维新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分析日本在面临民族危机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详细讲解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第一世界大战分析战争的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了解各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
探讨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危机主要内容:11年改革法案影响:促进俄国社会转型2.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民族危机改革措施:政治、经济、教育作用:推动日本现代化3. 第一世界大战背景、导火索及主要战役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影响世界格局七、作业设计1. 习题:(1)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共三课时)备课人陈永玲第一课《人类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非洲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原始社会的解体2.过程与方法比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不同,国家与氏族的不同,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二、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三、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有很多神话传说。
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如右图)。
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
现代人类起源于什么呢?它是怎样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的?世界上的三大主要人种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人类又经历了哪两个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发展变化呢?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远古时代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二)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2-3页思考以下问题:(1)人类是由谁发展而来的?在何时?我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些进化阶段?主要代表分别是什么?(2)想一想: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2、动脑筋:为什么妇女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男子取代?(读教材P4)(三)合作探究:1、(1)人类的起源和人种差异出现的原因;(2)描述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你能做到吗?2、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对比现在的产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看看二者有哪些不同?3、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享劳动果实,财产公有。
这是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呢?为什么?(四)展示汇报分组列表: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与母系氏族社会的不同点,并分析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