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课思维导图
- 格式:pptx
- 大小:139.95 K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第一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课俄国的改革
第三课美国内战
第四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七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九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第十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第十一课苏联的社会主体建设
第十二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十三课罗斯福新政
第十四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十五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六课冷战
第十七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十八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十九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二十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十一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二十二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思维导图】第1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课俄国的改革
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3课罗斯福新政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6课冷战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部编版:九下历史《期末易混易错14条》
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下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部编版:九上历史《期末易错易混归纳》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超级实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22课)部编版:九下历史《全册思维导图》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1-22课)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时间:1857--1859年力量:士兵(主力),农民、手工业者、王公(领导者)。
英雄:章西女王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评价: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1861年。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
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评价: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