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商业信用现状PPT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690.00 KB
- 文档页数:15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状况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信用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曾较好地发挥过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2、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至1978年前,除只准对采购农副产品和制造长期的大型设备可预付定金外,其余一律禁止运用商业信用。
3、从改革开放至今,商业信用在我国逐步放开,范围逐步扩大,并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现状与问题:(一)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
发达经济都是典型的信用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瓦尔特·克奇曼将美国的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成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票据结算已经达到企业活期存款年末余额的3300倍。
目前,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
虽然银行信用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信用销售对GDP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金融部门。
据测算,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就平均增加2498万美元;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仅增加1831万美元。
此外,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总规模都高于其GDP,而且增长速度也比GDP快。
美国信用总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是GDP的1.5倍以上,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
在美国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信用销售对美国总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巨大。
美国居民消费信用余额增长保持了50 年,以年均12%的速度快速增长,1999-2006年消费信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6.19%上升到21.2%(如图1所示)(图略)。
2007年贷款总额达到25519亿美元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我国信用销售规模与GDP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尚未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的内需不足。
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赊销账款回收困难,形成了大量不良债务。
目前,国内企业70%的账款逾期天数在60天以上,远远高于国际上平均30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