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现状与分析共20页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20
中美贸易状况分析随着中美之间贸易量的增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则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只有全面认清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努力使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方面的负面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下面将从用图形分析中美贸易关系。
一、中美贸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近期以来,中美经济贸易摩擦问题备受关注,问题主要体现在贸易不平衡上。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指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方存在贸易顺差,美方存在贸易逆差。
根据中方统计,在1984—1992年的九年里,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自1993年始转为对美顺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
根据美方统计,从1983年开始美国出现逆差,2000年升至838亿美元,美国对华逆差在该年首次超过日本,并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别是近两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涨。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累计贸易顺差为2 381.3亿美元,据此估算,2007年全年顺差将突破2 500亿美元,冲高至2 600亿美元。
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美两国发展正常经贸关系阻碍,同时也成为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要求人民币升值、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借口。
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美国成为迄今为止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案件最多的国家。
从近年来这一问题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其色彩的政治浓度要远远大于经济,从而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图一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走势图二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图标显示,2002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队美国贸易盈余幅度开始快速增长,2005年中国对美国顺差额高达1141.7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逆差总额的14.81%,中美的贸易处于长期的不平衡状态。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一、中美贸易现状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
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
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
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
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
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
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
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
二、中美贸易发展中的不利因素1、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流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仍是各国的共识,但进入2009年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近8000亿美元刺激经济法案中,继续保留颇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这一条款规定,在刺激计划的基建项目中需要使用的钢铁产品和所有制成品,都必须为美国制造。
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无疑对稳定中国外需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根据中国的统计,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586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8.5倍;根据美国的统计,1983年美方开始有逆差,为3亿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1240亿美元,20年增长了412倍。
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1 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说到中美两国,他们可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国内需求旺盛促使两国在经贸上迅速发展。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是1978的72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承认,与中国贸易发展是最迅速的一部分。
在2001-2003年间,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76%,同期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下降9%,而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只增长52%。
中美贸易额在1978-2003年的25年中只有1990年下降了3.9%,1992年开始快速上升,1993年一年就增长了58.1%,1997-1999年期间每年增加60亿美元,正值稳定时期和美国经济的繁荣期。
近几年来美国都是在华投资最大的国家,根据商务部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美国在华投资并不多,可是到了90年代后期开始每年美国在华投资高达11美元。
至2003年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40588个,合同金额达到842.1亿美元。
美方实际投入432.5亿美元,到今天为止,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达到4万多家,排名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大多已在中国设立了投资企业。
除香港,台湾地区外,1998年以来美国就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国家,投资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诸多行业,如机械,石油,化工,航空等行业。
当然在中美经贸发展关系中有进步,也有限制性的不利因素阻碍两国经贸关系的持续友好的发展下去,这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对中国在技术出口等方面实施了限制。
据1979-200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技术引进排名中美国基本居于第2、第3位排名中,少数年份居于第一位,在我国技术引进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与美国的科技实力相差甚远。
2002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国别和排序中,美国也下降到第4位,落后于日本,东盟,中国台湾之后,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的13.47%。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这不仅使美国具有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也对美国进口产生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引言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贸易关系不仅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也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对策。
背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但近年来问题逐渐升级并引发严重争端。
主要原因包括双方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问题。
特别是在美国政府发起“美国优先”政策后,中美贸易关系更加紧张。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贸易逆差问题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国一直认为自己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位置,指责中国对美国输美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而美国对华进口产品的关税则相对较低。
以往美国对此表示不满,但近年来更加强硬,先后对中国的多个商品征收关税,引发了一系列贸易争端。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另一个引起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
美国企业常抱怨称在中国市场上,他们的知识产权经常被侵犯,中国政府对此的应对措施不力。
这导致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受到影响,引发了贸易争端。
市场准入问题美国政府还指责中国市场对外国企业的准入限制较高。
中国在一些行业设有外资限制,使得一些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变得困难。
这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策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给两国以及全球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方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对话与协商中美两国应当通过对话与协商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通过协商可以就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问题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化解纷争,维护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
推动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应当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市场准入限制。
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
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加大对外开放,扩大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减少贸易逆差的问题。
多边合作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多边合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是一个复杂而长期存在的问题,源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额不断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贸易摩擦也逐渐升级。
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美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双方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美之间存在着不少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易做法,例如中方被指责操纵汇率和侵犯知识产权,美方则对中方出口商品实施加征关税等。
两国在一些战略性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和博弈,如高科技领域的争夺。
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是双方在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更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有效化解和处理这些贸易摩擦,是中美两国及全球经济的重要课题。
1.2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贸易摩擦不仅会影响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动荡,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而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稳定运行。
中美贸易摩擦还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作为两个全球最大的贸易大国,中美的贸易政策调整往往会波及其他国家。
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中美有着密切贸易联系的国家来说,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对它们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全球政治紧张局势。
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中美贸易摩擦若持续升级,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甚至可能波及其他全球性的政治议题。
这种政治不确定性和紧张氛围对全球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 正文2.1 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可以说是纷繁复杂的。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级。
美国实施了多轮关税加征措施,对来自中国的大量商品加征关税,措施遍及各行各业,涉及数百亿美元的商品。
中美贸易发展格局及美国货物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国贸易发展现状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6598.4亿美元,2019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588.7亿美元,下降15.3%。
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066.3亿美元,下降11.3%,占美国出口总额的6.5%,下降0.7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522.4亿美元,下降16.2%,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1%,下降3.1个百分点。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2019年分别出口272.0亿美元、196.5亿美元、131.0亿美元和97.9亿美元,变动幅度分别为0.4%、-29.0%、6.7%和-0.4%,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5.5%、18.4%、12.3%和9.2%。
运输设备中,航空航天器出口104.6亿美元,下降42.6%;车辆及其零附件出口91.4亿美元,下降2.6%。
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2019年进口额为2173.9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1%,下降19.0%。
2019年美国自中国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254.0亿美元,下降17.5%;机械设备进口919.9亿美元,下降21.0%。
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居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至第四位,2019年进口额为554.1亿美元、372.2亿美元和241.6亿美元,下降14.6%、8.1%和14.2%,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2.3%、8.2%和5.3%。
二、美国货物贸易现状1、美国货物进出口金额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41435.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5%。
其中,出口16451.7亿美元,下降1.2%;进口24984.0亿美元,下降1.7%。
贸易逆差8532.3亿美元,下降2.5%。
2、主要贸易伙伴情况2018年美国对加拿大出口金额为2987.2亿美元,2019年美国对加拿大出口金额为2923.8亿美元,下降2.5%,占美国出口总额的17.8%。
中美贸易战分析报告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本行业的影响1、在供应链方面对于拥有一定进口棉花配额的企业来讲,在市场上目前进口棉花的产地主要是埃及(埃及棉),美国(皮马棉,美国棉),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
一般我们大规模使用配额的时间在每年的10-12月份,这样可以根据国内产细绒棉的质量和价格合理调配配额使用方向,比如在国产细绒棉品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将配额主要用来采购进口细绒棉保证占比达到60%以上产品的品质不受影响,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若国产细绒棉品质较好,则优先采购差异化的埃及棉,皮马棉等高品质长绒棉。
由于我司的产品偏中高档,使用的原棉对三丝要求比较高,而作为漂白纱主料的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在我国未调整关税之前比美国产的细绒棉价格要高上3000-4000元/吨,在调整关税后澳大利亚产细绒棉价格基本与美国产细绒棉价格相当。
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同类进口棉的成本下降,导致我国纺织原料和面料的竞争力下降。
2、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由于纺织行业的制造设备以欧洲和日本进口设备为主,基本在设备上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相关原材料上,如杜邦,英伟达的特种纤维整体来讲使用范围较小,其生产技术要求高,议价空间较大,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3、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随着中美贸易战规模的逐步增大,势必会有大量的纺织企业选择在东南亚等国设立相关的生产基地,但对于一些对技术人员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纺织企业来讲,其核心部门还必须依托国内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早在10年前就有部分纺织企业或将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到东南亚等国,或投入资金和技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合资建立企业。
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产品、服务和资本走出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即使没有此次中美贸易战一些纺织企业也会逐步实现产品、服务和资本的转移,同时也要考虑一点跨国经营对于企业来讲属于高风险项目,其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缓慢的健康的产业转移,符合国家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战略。
中美贸易现状及摩擦分析一、中美贸易现状1、中美进出口贸易额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1-3月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209.8亿美元,增长7.8%。
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美方贸易逆差670.6亿美元,增长11.4%。
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可见中美的贸易失衡问题,随时间发展而不断扩大,也成为美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上升人民币汇率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主要进出口产品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以机电产品为主。
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分别居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在美国市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不过由于中国的产品的低价位、低品质和大出口量引起美方一系列的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特别保障措施和调整行业产品准入标准的猛烈反击。
自去年以来,美国频频针对中国企业发起“337调查”,涉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专利产品占很大比例,遭受调查最多的是机电类专利产品。
对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呈现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发展趋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
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美国《复合木质品甲醛标准法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甲醛标准,该法案对于主要面向北美市场的中国家具制造企业来说,大约要增加20%的生产成本。
如果应对不及时,大量企业将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3、汇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年12月31日1美元兑人民币6.6227元,2011年12月30日1美元兑人民币6.3009元,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5.11%。
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2010年11月17日美国发布的年度报告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称中国的“排斥性”贸易政策导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不平衡。
201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
2011年10月11日美国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对所谓“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
中美贸易战分析报告中美贸易战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对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贸易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种因素。
首先,中美贸易长期存在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这引发了美国政府的不满。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美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压力,认为这对其产业和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
此外,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为了迎合部分利益集团和选民的诉求,采取了强硬的贸易政策。
在贸易战的进程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征关税的措施。
从最初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众多行业和产品。
这不仅导致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的困境,也使得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受了更高的价格,增加了其生活和经营成本。
对于中国而言,贸易战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促使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的压力,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贸易战也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加大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全球贸易体系受到冲击,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
各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信心受挫。
同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受到干扰,一些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增加了经营成本和不确定性。
在应对贸易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立场。
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国加快推进国内市场的开放,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美国在贸易战中并未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贸易战不仅没有解决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反而导致了就业岗位的流失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
同时,也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削弱了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