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心理学--第三讲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38
第三讲人格类型一、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一)气质1、气质的词源气质一词在我国古代多是指词文清俊慷慨的风格,也有专指人性的.现在在心理学中所用的气质一词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日文又是从英文“temperament”翻译而来,英文则是从拉丁文翻译而来,意思是指人体内体液的混合“比例"。
在最早引进英文的气质一词的意思是指与体质有关的心理素质,后来气质的含义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心理学家将气质看作是人格的同义词,但多数心理学家将气质看作是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2、气质的定义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相对稳定的心理动力特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人的日常活动带有一定的色彩,形成一定的风貌.3、气质的生理基础两大学派对气质的生理基础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派认为气质的特性决定于内分泌活动,提出气质的激素说;另一派认为气质的特性以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为生理基础.(二)性格1、性格的词源性格直接来自日语,是日译英语中的character,它的希腊文原为雕刻,后转意为印刻、标记、特性,广义指人或事物互相区别的特性。
2、性格的定义性格即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诚实、虚伪、勇敢、怯懦、谦虚、骄傲等,性格就是一个人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
3、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特征指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有四个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三)三者关系二、人格类型(一)气质类型四种气质类型:A、多血质:一般表现为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反应迅速、适应性强、兴趣广泛、善于交际,但容易轻浮,不够踏实,具有明显的外倾性.B、胆汁质:一般表现为精力过人、不易疲劳、争强好胜、不怕挫折,大喜大怒难以控制、办事果断,但容易急躁,具有明显的外倾性。
C、黏液质:一般表现为沉静、稳重,工作时坐得住,不喜欢表现自己,忍耐性强,情绪不易外露,但办事容易拖拉,比较固执,具有内倾性.D、抑郁质: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第三讲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下)考点精讲一、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概述1、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2)水平(横向)迁移、垂直迁移(3)一般(普遍)迁移、具体(特殊)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地、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经验的惰性化。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了解释。
它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
后来伍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3)经验类化说(概括说)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该理论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4)关系转换理论(关系说)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29年做的“小鸡觅食”实验。
格式塔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2、现代的迁移理论(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填空题1.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停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名词解释)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
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 )。
A.任务关注阶段 B.自我关注阶段 C.发展关注阶段 D.生存关注阶段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 )A.外生涯发展目标B.内生涯发展目标C.教学效能D.高原现象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三、名词解释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如何实现?)影响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因素。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第三章)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是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就在工作年限上。
答:错。
(1)与新手比较,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2)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对问题的表征认识上有本质的区别,专家对问题的表征认识更深入,更接近本质;(3)专家型教师低熟悉的教学情境的观察与判断比新手要快,具有直觉性的特点;(4)专家型教师在解读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是机遇的策划者,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新手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具有刻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