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6
《重阳节》教案教案:《重阳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社会课教材,章节为第四单元“传统节日”,具体内容为重阳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习俗、饮食、诗词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知道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习俗和饮食,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习俗、饮食、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对重阳节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白板、粉笔、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相关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重阳节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
3. 学习重阳节的习俗:讲解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
4. 学习重阳节的饮食:介绍重阳节的特制食品,如重阳糕、菊花酒等,并通过图片展示这些美食。
5. 学习重阳节的诗词:选取几首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简单解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重阳节的诗词进行深入学习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阳节起源:起源和传说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等饮食:重阳糕、菊花酒等诗词:相关诗词解析七、作业设计1. 选择一首重阳节的诗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 调查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对重阳节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态度和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和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重阳节有了全面的了解。
课堂上,学生们的兴趣较高,参与度也较高。
但在诗词欣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比较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来看看一些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1. 吴刚登仙:相传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远古时代的吴刚因为他的仁爱和勤勉被天帝赐予仙人的身份。
他被安排在月亮上,每年重阳节这一天,他都会借助月亮上的仙人草石籍来下凡,探望人间亲人,同时也代表了人们追求长寿和延年益寿的愿望。
2. 南山狂寿:相传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叫董永的人,他居住在南山,生活节俭,养性养生。
重阳节这一天,他常常带着师弟和友人登山,饮酒赋诗,欢度这个佳节。
据说,董永每年重阳节都过百岁寿辰,因此人们将重阳节称为南山狂寿。
3. 插茱萸:重阳节也是插茱萸的传统习俗。
相传,茱萸有辟邪驱瘟、驱虫除秽的功效。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绑在门口、挂在房间内,祈求驱除灾难,祝福家宅平安。
4. 戴菊花:重阳节也是戴菊花的传统习俗。
菊花代表坚强和长寿。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菊花,戴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衣领上,祈求招财进宝、长命富贵。
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祈求平安幸福的期盼和祝福。
重阳节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庆祝活动,包括登山、插茱萸、赏菊花、品重阳糕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
5. 好男儿重阳情: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许仙的杰出人物,他在九月初九这天与美丽的白娘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
重阳节这天,他们常常一起度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会祈求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的婚姻,也被称为“好男儿重阳情”。
6. 赛金菊:相传唐朝时,宫廷高官们在重阳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金菊展览并评选金菊之最。
这一传统逐渐流传到民间,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举行赛金菊的活动,以评选最美丽的菊花,并且在家中摆放金黄色的菊花,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代表了人们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敬老人、祭祖和亲情团聚的重要价值观。
重阳节除了庆祝活动外,家人们还会一同登山、品茶、赏菊花,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二)深入研读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古老传说与之相关。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传说一:重阳登高重阳节是中国人登高的节日,而登高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风水大师告诉楚王,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山上的气场会更加旺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
于是,楚王在这一天命令全国人民登上山顶祈福,由此养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
传说二:抗击蛇妖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是关于抗击蛇妖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蛇妖居住在一座小山上,每逢重阳节就会出来伤人。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村庄的安全,决定一起抗击蛇妖。
在一位得道高人的帮助下,他们制作了雄黄酒,将蛇妖引诱到花园,然后趁其不备将其击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饮用雄黄酒,以祈求驱邪避灾。
传说三:九重顶上观华盖重阳节也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有关。
传说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太阳和月亮两圆重叠,形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圆盘。
而在这个圆盘的上方,居住着九位仙人,他们在重阳节这天通过一个叫做“九重顶”的仙桥,来到人间,为人们祝福。
据说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才能看到这些仙人的身影。
传说四:青年成仙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传说,说重阳节这一天,青年男子有机会成仙。
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他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彻夜不眠,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到了第九年的重阳节,他终于修成正果,化身为了一位仙人。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熬夜祈福,希望能得到好运和长寿。
以上是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
这些传说源远流长,通过口耳相传,至今仍在中国各地流传。
无论是蛇妖的抗击,还是登高祈福,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祈求福寿安康。
重阳节也是人们重视家庭和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好友相聚,登高赏菊,品尝传统重阳糕和艾叶酒,共度快乐的时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改变,但对于重阳节这一传统的秉持和传承,却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份浓浓情感。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
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
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屠妖节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妖怪叫“长庚”,它喜欢吃人。
每逢重阳节,长庚就会化身成老人,瞄准老年人下手。
村里的人们非常恐惧,于是请来了一位名叫王仙客的神仙,希望他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王仙客向村民们提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村民每年重阳节这一天,要用一种由菊花、艾叶和一些灵草磨成的香粉挂在门上,并点燃,这样长庚就会闻到香味而远离,不再伤害人们了。
村民们依照王仙客的指示去做,果然长庚不再出现,村子恢复了平静。
为了纪念王仙客的帮助,村民们决定将重阳节定为“屠妖节”,每年都要用菊花、艾叶制作香粉挂在门上,祈求平安和长寿。
传说二:翁仲行医相传,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一位叫翁仲的医生,他擅长用草药治疗疾病,深受村民们的敬爱。
有一年重阳节,一位村民的孙子患上了急性风湿病,疼痛难忍。
翁仲听说后立即赶到村民家里,动用他的医术为孙子治疗。
经过一番用药和按摩后,孙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的村民们为了表达对翁仲的感谢,决定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从此之后,重阳节便成了村民们为了纪念翁仲医生的节日。
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向翁仲表达感激之情,同时祈求健康和长寿。
传说三:凤求凰古时候,有一只受伤的凤凰飞到了一个村子里。
凤凰痛苦不堪,用它的歌声诉说着自己的伤痛。
村里的一位姑娘心地善良,被凤凰的声音所吸引。
她寻找凤凰的声音,最终发现了它。
姑娘动了恻隐之心,仔细观察凤凰的伤口,并用自己的草药为其治疗。
经过姑娘的精心照料,凤凰的伤口逐渐愈合。
重阳节当天,凤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报这位姑娘的善良和帮助。
它从天空中降临到村子里,并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年轻人。
姑娘与年轻人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
从此之后,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为姑娘和凤凰的美丽爱情故事祈福。
传说四:登高乘船相传在每年的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远眺,乘船游江湖,是为了避开瘟疫和厄运。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睦”释“鹤”“掷”“妻”等生字,能理解“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能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等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3、能复述故事梗概,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歌曲《九月九》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在播放《九月九》的乐曲中,朗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导入: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是什么令诗人如此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呢?原来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那么,重阳节具体指的是哪天?怎么来的呢?人们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重阳节的传说》3、板书课题:29 重阳节的传说4、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 轻声读课文,标出生字,借助字词典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⑵ 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用“ ”标出来。
⑶ 标出各小节序号,思考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划分段落。
2、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⑵ 出示词语“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⑶ 讨论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⑷ 检查分段情况。
⑸ 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⑴ 指名分别朗读这部分课文,出示思考题:① 桓景一家原来生活得怎样?后来又怎样?请用“△”画出重点词句;② 病愈后的桓景决心做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唐朝,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这一天被视为阳气最旺盛的日子,是祭祖、登高、赏菊等活动的时机。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有关重阳节的故事吧。
一、祭拜重阳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祭拜祖先。
根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华佗的医者,他精通医术,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华佗一直致力于医学事业,帮助了许多人。
然而,他的医术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摧残,最终在重阳节这一天去世了。
为了纪念华佗的贡献和精神,后人便将重阳节定为祭拜祖先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献花、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一传统至今仍然保持着,在重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扫墓,祭拜祖先。
二、登高赏菊重阳节也是登高的好时机。
古人认为,登高可以远离尘嚣,接近天空,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登高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力。
因此,重阳节成为了登高赏景的节日。
据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黄粱的仙人,他常常化身为老人,救助世间的困苦人民。
一年的重阳节,黄粱来到一座山上,看到山上的百花争艳,景色宜人,便决定留下来。
他将山上的百花种植得更加繁茂,每年重阳节时,花朵盛开,香气四溢。
人们为了纪念黄粱仙人,便在重阳节这一天登上山顶,欣赏花海的美景。
此外,重阳节还是赏菊的好时机。
据说,重阳节这一天赏菊可以驱邪避凶,保平安。
因此,人们会到花坛、公园等地方观赏菊花,欣赏其美丽的花朵和多样的品种。
三、喝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就是喝菊花酒。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郭璞的文人,他酷爱菊花,认为菊花能够辟邪驱鬼,保佑人们平安。
为了纪念郭璞,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用菊花泡酒,然后与亲朋好友一起品尝。
菊花酒不仅有独特的芳香,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菊花酒有助于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对于秋季的身体保健非常有益。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喝菊花酒也成为了一种养生的方式。
总结重阳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其中的故事和传说更是给了这个节日更多的意义和深度。
《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传说有哪些特点?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阳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方案。
2.各组分享活动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下去?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传承方案。
2.各组分享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重阳节教案之重阳民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落在农历九月初九,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点。
重阳节承载着丰收、祭祀祖先以及庆祝长寿的寓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全面的了解,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一、重阳节的历史渊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汉代,最初被称为“重九节”。
据传,汉代时期,九月初九是一个普遍崇拜高山的日子,因为九月初九的数字九具有“久长”、“长寿”的意义。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将此节日与佛教结合,成为庆祝长寿、祈求福寿的重要日子。
到了唐代,重九节更名为“重阳节”,并逐渐传承至今。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人们喜欢结伴登高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登山途中,大家会载着菊花、茱萸等植物,以示对节日的祝福。
2. 饮茱萸酒:茱萸是重阳节的特色植物,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的功效。
人们会用酒浸泡茱萸,然后扎在帽子、手腕或者衣袋上。
饮茱萸酒也成为重阳节的传统,可以祝福家人平安、健康。
3.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它通常以糯米、红枣、核桃等为原料制成。
重阳糕寓意着“升高”和“团聚”,象征着幸福安康。
4. 敬拜老人:重阳节是敬老爱老的节日,许多人会去看望和照顾老人,表达对长者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重阳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1. 传承文化: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传统价值观。
2. 弘扬尊老敬老的精神:重阳节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尊重和照顾老人。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倡导尊老敬老的精神,关爱和尊重我们的长辈,传递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3. 促进社会和谐:重阳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回家与亲人共度盛宴,增进亲情。
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家庭关系,培养亲子情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案《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的教案,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案一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祝福。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重阳登高》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黄真人的道士,他精通仙术,能够驱邪除魔,医术高超。
黄真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带领着徒弟们登山祈福,以祈求长寿和健康。
登山的人们手持菊花,佩戴茱萸,以驱邪避灾。
黄真人在山上设宴招待众人,还教授了一些长寿的秘诀。
这样的活动逐渐传承下来,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二、《孤山重阳》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孤山的地方,山上有一位仙人居住。
每年的九月初九,仙人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邀请凡人前来共享喜悦。
仙人会在山上设宴,赏赐给前来祝贺的人们美酒和美食。
而且,仙人还会赐予人们一种神奇的茶叶,只要喝了这种茶,就能够延年益寿。
因此,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前往孤山,祈求仙人的保佑和长寿。
三、《重阳救母》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杨绛的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一年的重阳节,杨绛带着母亲前往山上,希望能够祈求长寿和健康。
然而,山上的路途崎岖,对于行动不便的母亲来说非常困难。
杨绛决定背起母亲,一步一步地攀登山顶。
虽然很辛苦,但是杨绛并没有放弃。
最终,他们成功登上了山顶,母亲也康复了许多。
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背起年迈的家人登山,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祝福。
四、《重阳赛百花》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牧的文人,他非常喜欢九月初九这一天的景色。
每年的重阳节,他都会带领着一群文人雅士前往花园,欣赏花朵的美丽。
在花园里,人们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花朵比赛,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争夺最美的称号。
杜牧更是以此为题,写下了《秋夕》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样的活动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独特庆祝方式。
五、《重阳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黄帝的神仙,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重阳节的名称、时间和有关的习俗。
2.积极参与节日活动,主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3.体验与爷爷奶奶共同过重阳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调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知识。
2.了解爷爷奶奶在家做哪些事情,并记录下来。
3.幼儿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上祝福的话,邀请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4.师幼共同布置好活动室环境,幼儿分组排练一个小节目,音乐磁带、录音机,有关的重阳节食品。
5. 教学挂图活动过程:(一)幼儿交流、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1.幼儿分组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表述重阳节的时间、传说及人们的活动。
教师:今天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几月几日?人们有哪些活动?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出示教学挂图《快乐重阳节》,师幼共同小结:重阳节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天,人们会吃重阳糕、赏菊花、登高。
现在人们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二)幼儿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
1.爷爷奶奶和幼儿交流自己的经历、做法等。
教师:今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的节日。
你们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吗?2.幼儿交流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教师:小朋友也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谁来说一说?3.幼儿带着自己做的感恩卡向爷爷奶奶祝贺节日,并向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
(三)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
1.教师讲述重阳糕的制作过程。
2.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体验共同过节的快乐。
3.幼儿合唱《感恩的心》,请爷爷奶奶欣赏。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2教学目标:1、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困难,有爱护老人的愿望。
2、感受老人对小辈的关爱,树立尊敬老人的观念。
重阳节的神奇传说重阳节,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悠久历史传承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秋高气爽,金菊飘香,人们登高远眺、赏菊饮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着。
而在这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传说之一,与东汉时期的桓景有关。
据说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你快回去让家人每人做一个红色的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花酒,这样就能躲避灾祸。
”桓景听后,赶忙回家照做。
到了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带着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
傍晚回家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死了。
原来是这些牲畜代替他们承受了灾难。
从此,人们便在重阳节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希望能够消灾避难,保佑平安。
还有一个传说,与仙女有关。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仙女下凡游玩,被人间的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
然而,天上的规矩森严,仙女必须按时返回天宫。
但她在人间的这段时间里,与一位善良勇敢的青年相爱了。
重阳节这一天,天宫的使者前来催促仙女回宫。
仙女无奈,只得与青年洒泪分别。
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爱情,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会向天空祈祷,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另一个传说中,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一位英勇的将军。
这位将军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
他牺牲的日子正好是九月初九。
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和英勇精神,便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这些传说虽然情节各异,但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健康、幸福的追求。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古代,重阳节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
文人墨客们也留下了许多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佳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人们登高远望、思念亲人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如今,重阳节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