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导师——孔子》教学设计高品质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5
孔子拜师精品教学设计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中庸之道”和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孔子拜师的精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历及其教育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传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向往优秀师长的教育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子拜师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并能理解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介绍:了解孔子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和他创立儒家学派的重要意义。
2. 孔子拜师的经历:介绍孔子学习的师傅和他们对孔子教育的影响。
3. 孔子的教育思想:详细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强调礼制、崇尚学习及身教重于言教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思想。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分析孔子拜师经历中的重要环节,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展示给全班。
3. 讲述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结合历史故事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或展示一些与孔子有关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的老师”。
2. 学习任务一:学生观看一个短视频,了解孔子的生平及他拜师的经历,随后分享学到的新知识。
3. 学习任务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师傅,了解他们对孔子的教育影响,并结合教材资料进行介绍和讨论。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学习任务三:教师讲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孔子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子》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概述:本次课程将从《孔子》这本小说中,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分别从人物形象、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孔子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小说中反映孔子人物形象的片段,比如孔子与弟子们的关系、孔子面对权贵抱持的态度等,从中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2、孔子的文化背景探究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对比当时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反思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孔子的价值观念比较孔子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异同,如“仁爱”、“忠诚”、“孝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分析其价值意义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中与孔子有关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孔子人物形象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分组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孔子的文化背景、思想及其价值观为主题,进行探究和研讨,并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思维导图法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和整理所学内容,并与其他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设计法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设计出符合孔子思想的实践方案,并向全班展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孔子》这本小说的主题及作者背景,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学习过程(1)阅读片段教师根据课程设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小说片段,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分组探究为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展开探究和议论,并撰写文字报告和演示PPT。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最新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最新10篇,仅供借鉴。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精读品悟孔子怎样拜师?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3、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教案设计:品德与社会《杰出的智者孔子》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时代背景。
引发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出现对历史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春秋时期的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讨论孔子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意义。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2.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和重要经历。
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对教育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讲述孔子的重要经历和思想发展。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故事形式讲述孔子的生平。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对教育的贡献。
第三章:孔子的思想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分析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思想体系,重点讲解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分析孔子思想在历史中的传承和发展。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孔子的思想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孔子的教育观念4.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孔子教育观念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分析孔子教育观念在后世教育中的体现。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孔子教育观念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
激发学生对孔子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观念。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孔子的影响。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拓展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孔子研究的拓展阅读。
第六章:孔子的言行举止6.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日常的言行举止。
分析孔子言行背后的哲学思想。
6.2 教学内容:讲述孔子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导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拜师求学的经历是他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背景介绍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早年聪明好学,对于古代经典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兴趣。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拜师学习了诸多名师,如鲁国的老子聃、曾子、颜回等。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反思,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二、优秀教学设计的特点1. 知识引导孔子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知识的引导。
他通过启发式的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将知识灌输变为知识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恰恰说明了他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和问问题的重视。
2. 德育教育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要比学术水平更重要。
在他的教学设计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自律与自我约束,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 实践教学孔子倡导实际教学,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他教学的重点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他经常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个性化教学孔子的教育方法十分注重个性差异。
他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他注重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孔子注重知识引导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非常重要。
课堂教学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其次,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也十分重要。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课文《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流程:课前三分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或名人。
一、学习单元导读: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
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
生:我们要以自豪的心情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
(板书:孔子)二、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
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板书课题:孔子拜师三、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1、读题。
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问: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孔子拜的是谁为师?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感知课文。
《孔子拜师》教学教案——领略尊师重教之义领略尊师重教之义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孔子拜师》这一古代文化故事,培养学生尊重师长、感恩教育的情感和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孔子拜师》是《论语》中的一则篇章,讲述了孔子拜师听教的故事。
孔子跋山涉水,追随名师学习十几年,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人,展现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精神。
2.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方式更深入地认识尊师重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步骤1.热身通过提问引入主题,例如:“大家都有没有拜过老师呢?老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等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教师对我们生活学习带来的重要影响。
2.导入介绍孔子拜师的故事情节,了解孔子对师长教诲之下的一生;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思考和展示此时此刻,尊师重教的美德对我们大家有着怎样的启示。
3.分析讲解孔子拜师故事的内容,强调孔子尊敬师长、听从教诲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4.讨论组织小组或分角色串场互动讨论,聚集学生的智慧,带着问答的形式来理解孔子拜师故事的内容;这种多人参与、多方视角的讨论方式,既可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群体对尊师重教的认同,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讨论中的互动交流。
5.反思以“我的尊师重教”为主题,对学生的反思展开。
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能够从已有的阅读体验中出发,对“尊师重教”的意义、自我身上责任选择有着更为深入和实际的认识体悟。
6.总结通过学习与讨论,总结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价值,强化对学生必修课《语文精品》的理解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不能断裂的文化与自我价值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资源1.《论语》原文及翻译2.相关书籍和资料3.互动课件和教学板书八、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在本节课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作业、讨论、笔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
《杰出的智者孔子》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时代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
2. 讲述孔子出生的时代背景及家庭情况。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背景。
2. 教师讲解孔子出生的时代背景及家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事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一生,感悟其精神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仁爱、忠诚、谦虚等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1. 讲述孔子的成长、求学、传道、游说等生平事迹。
2. 分析孔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挖掘其优秀品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孔子的优秀品质。
3.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感悟孔子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认识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2.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道德、仁爱、礼制等思想。
教学内容:1. 讲述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2. 分析孔子在教育、政治、家庭等方面的主张。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孔子的道德观念及其在教育、政治、家庭等方面的主张。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孔子的思想体系。
3.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感悟孔子的思想魅力。
第四章: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1. 讲述孔子的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 分析孔子创办私学、倡导道德教育的事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及其在创办私学、倡导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
3.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拜师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孔子,认识孔子,了解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
(2)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2)学会通过故事,理解并实践“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孔子,认识孔子,了解孔子拜师学艺的故事。
2. 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实践“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孔子拜师的故事及相关图片。
2.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 教学素材:相关故事文本,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孔子的图片,让学生对孔子有直观的认识。
(2)简要介绍孔子,引出本课的主题——孔子拜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故事文本,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孔子的优秀品质。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孔子拜师的故事,强调孔子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5. 情感升华:(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以及如何体现在日常学习中。
(2)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心得体会。
(2)选择一位自己尊敬的老师,深入了解其教学成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背景介绍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儒学的精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此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历,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弘扬儒学的意义和贡献。
2. 学生能够分析孔子拜师的故事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如尊师重道、孝道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此教学设计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步骤一:引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入孔子拜师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求学。
步骤二:故事讲解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孔子拜师的故事。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孔子孤身远行,拜访不同的老师,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注重讲述故事的细节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步骤三:讨论和分析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孔子拜师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拜师的动机、师徒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并尝试从中得出结论和总结。
第四部分:教学拓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孔子拜师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孔子拜师经历的文章、角色扮演孔子与老师的对话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儒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评估活动来评估学生对孔子拜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可以设计一份选择题或写作题,让学生回答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第六部分: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和总结。
《孔子拜师》两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孔子拜师》两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孔子拜师》两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着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
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
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思想家孔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生平事迹:出生背景、求学过程、传道授业、政治生涯等。
2.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爱、礼治、中庸、孝道、忠诚等。
3. 孔子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谦虚好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及教育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孔子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及教育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孔子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孔子的思想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孔子的思想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介绍孔子的出生背景、求学过程、传道授业、政治生涯等,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一生。
3. 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阐述仁爱、礼治、中庸、孝道、忠诚等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
4. 讲解孔子的教育观念:介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谦虚好学等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5. 案例分析:分析孔子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孔子的思想内涵。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孔子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概述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 能力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孔子教育观念的实际应用。
3. 品德修养:学生能够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展现出尊重、谦逊和正直的品质。
4. 文化认同:学生能够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思想家孔子》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的生平、思想、教育观念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共5篇)第一篇: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教学时间:4月29日主备人:宋之明授课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孔子拜师》的优秀教案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孔子谦虚好学、尊敬老师的品质。
3. 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3. 孔子品质的感悟。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孔子品质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辅助材料:课文《孔子拜师》PPT、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等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孔子画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孔子的知识。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3. 教师简介课文《孔子拜师》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2.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生字词的学习难点。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与书写。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情感的把握。
2. 学生回答课后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孔子尊敬老师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尊敬老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品质。
2.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尊敬老师。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的情感。
2. 学生回答课后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孔子谦虚好学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如何做到谦虚好学。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1、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齐读)2、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齐读子第三声3、你们了解他吗?是啊!孔子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翻开书69页,读读有关孔子的资料、交流:读了资料,你们对孔子是不是有了更多的认识?4、今天,我们要学习孔子拜师求学的一个故事板书---拜师孔子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板书课题:孔子拜师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生4:孔子向谁拜师?(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生1:向谁拜——老子师:老子又叫什么?生:齐声——老聃师:读得真准。
孔子又叫什么?生:孔丘师:还叫——生:仲尼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
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
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学生自读课文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学生读相关段落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师追问:从哪儿出发?生:从曲阜到洛阳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
《人生的导师——孔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一生求学进取、追求人生之道的历程。
2.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3.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孔子生平。
2.积累孔子的名言,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2.文章思想内容的感知。
【教学方法】1.运用评点法,通过写及时感受理解孔子的人生魅力。
2.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了解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正被世界各国关注。
在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兴起了解中国文化的潮流。
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
为什么这些传播中国文化的学院都以孔子命名呢?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了解到一些知识,也许会找到答案。
让我们学习复旦大学郜元宝先生的文章《人生的导师——孔子》。
二、作者简介郜元宝,男,汉族,1966年生于安徽铜陵,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一)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同学讨论互助解决疑难,在句旁写出它的大概意思,并谈谈这些话对自己的启示。
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意为“我年轻时地位卑贱,因此能够从事很多低下的劳作”。
“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的意思是孔子经常为自己没有修养完美的德行、没有很好地进行讲学而感到困惑。
(二)层次结构1.本文介绍了孔子的人生简历,请你为他写一个简明履历表。
时间(年龄)主要经历公元前551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县南3岁时丧父15岁—30岁学习、劳作(做过仓库出纳、牛倌)30岁—55岁从政(先后到鲁国、齐国做过几任小官,还一度任鲁司寇)55岁以后周游讲学,完成孔子学说公元前479年离开人世2.用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孔子一生的历程。
明确: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3.说说哪些段落谈到了孔子对我们的人生指导。
明确:文章的第3~6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4.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总结全文。
5.小结本文是一篇文字纯朴、内涵丰富的介绍人物的文章。
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述孔子生平,概括孔子的主要特征——“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1.通过对孔子的生平的了解,你认识到他具有怎样的精神?明确:好学,所以博闻多能;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观积极等。
2.这样的孔子,你认为他能做人生的导师吗?为什么?结合课文谈一谈。
明确:孔子的经历给我们启迪,孔子的言行可以做我们人生的向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低贱,但是能专心做事,并积极乐观地做好,实现人生价值,成为让人尊敬的人。
孔子敏而好学,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让我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
孔子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一部薄薄的《论语》,其中充满了他善良、智慧的教诲。
这些大多是对人生的指导。
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圣哲,孔子主要是对具体人生做出切实指教。
“孔子不是以单纯的学问教人,而是以全副的爱心教人。
”“就像一个蔼蔼长者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这样的人,的确有资格做万世的师表。
”四、总结课文以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加光辉绚丽。
第二课时一、导入从课文中我们能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人生宝贵的财富。
那么在这些思想的珍宝中,什么才是孔子精神的实质呢?借助课文我们一起探讨。
二、讨论研讨(一)讨论精神实质1.“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内容吗?明确:学道不倦——无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之好。
他特别好学,……所以博闻多能。
诲人不厌——如:孔子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感到人不学无以成材,无以用世,所以他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他说他“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
周游列国讲学;一生宣扬“仁”的学说;感到“吾道穷矣”,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
即使如此,他对学生,还是讲他自己“吾道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等。
发愤忘食——如:为实现“仁”的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居无定所,颠沛造次,历经困厄,别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也无可奈何地承认“然哉,然哉”,但艰难险阻,并没有击垮他。
乐以忘忧——如: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
不知老之将至——如:从五十五岁一直到死,他都是周游列国,聚徒讲学。
2.以上这些语句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引导:“不倦”、“不厌”、“忘食”、“忘忧”、“不知老”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为了理想“不舍恒心”,一生进取,终身追求的精神实质)(二)写法分析1.由此看来,课文最后一段孔子自评的话是否贯穿全文?2.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很多内容可写,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与这句话有关的内容。
明确:最后一句(或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孔子的精髓所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介绍的材料很多,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他,作者必须围绕一个主旨选取材料,并有机地组织安排材料。
以集中的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如果面面俱到,给人的印象反而不深刻。
三、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感受孔子对人生的教导,从文中看孔子对人生有哪些切实指教呢?⑴孔子指导人生,重点在“仁”。
⑵孔子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尽量发挥所学,为社会做贡献。
⑷孔子认为做人要讲究志气。
⑸孔子重视人的乐观精神。
⑹孔子认为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
2.孔子的这些“具体人生的切实指教”从何而来?时隔2000多年,于今看来,是否仍有指导人生之功用?请联系实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看法。
例如: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就像我们,将来要有一份工作,只有不断进取,才会不断进步,开拓新的天地,有所创新。
面对艰难险阻要时刻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发挥自己所学,为社会作贡献,把每一份工作做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3.文中说道:“正是有了孔子这位人生的导师,中国文化才雄踞世界,历久弥新。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上练习1.孔子的名言,你能写出几条?2.文中运用了比较的写法,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做人要讲究志气,他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他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当困厄时不夺其志,小人可就要乱来了!他表扬最心爱的弟子颜回,说他居陋巷,饭蔬食,尤不改其乐。
他的确重视人的乐观精神,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
他还教学生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使他的学生成为他理想中的人。
他那些教导,总是在具体的场合下脱口而出,并不是事先想好的一篇文章,届时宣读。
孔子——以单纯的学问教人,——以全副的爱心教人。
他的话,因为都是从他切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所以看似平凡,却无不蕴含着人生的至情至理,千载以下,仍让人感到生动、真切,就像一个蔼蔼长者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1)选文从哪三点谈到孔子对人生的指导?(2)解释“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含义。
(3)选文横线处应填的最佳关联词是()。
A.往往……又……B.不是……却……C.不是……而是……D.不是……还……(4)划线句子里,如果把“无不”换成“都”,表达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3.(1)做人要讲究志气;重视人的乐观精神;教学生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
(2)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3)C(4)“无不”是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意在强调孔子的话语来自现实生活,亲切可感。
而换成“都”,语气就平淡了,不能突出这一层意思。
五、小结本文以精练的笔墨概述孔子的生平,重点介绍孔子作为人生导师的一面,通过大量引用和比较,展现一代圣哲的风采。
让我们重温东方文化的经典,丰富我们的人生。
希望我们大家在将来的人生中从这位导师身上受益,让两千年前的文化瑰宝在当今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永恒的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本文在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人物主要特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