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临床护理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116.45 KB
- 文档页数:4
知识点:1、.高血压病的概述:是一中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2、高血压病的病因:1)、遗传因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遗传史2)、环境因素:a) 饮食: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b):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等3)、其他:a)体重:肥胖者发病率较高b)长期服用避孕药c)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d)年龄:发病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发病率高3、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1 )一般表现:a)症状:头痛、头晕、头胀、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等。
b)体征:高血压时体征一般较少,除血压升高外,心脏听诊可闻及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收缩期杂音。
皮肤黏膜、四肢血压、周围血管搏动及血管杂音检查等,有助于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判断。
2)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心: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脑: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肾:肾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管:主动脉夹层、视网膜病变;5、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病程中,致全身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周围血管阻力明显增加,血压急剧升高,出现一系列急诊临床症状。
6、运动疗法:1)运动时间:下午16~17时左右最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
上班族建议在晚间9~10时左右进行锻炼。
2)运动强度:确定运动强度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靶心率(THR)表示:靶心率(次/mim)=170(180)—年龄(岁),170适用于年龄偏大或有明确心脏病史,体质弱且过去无任何规律运动习惯者,反之则用180;也可以首先确定最高心率,即:220-年龄;而后计算有氧运动最佳心率范围,即有氧心率=最高心率×(60-80)%。
3)运动频率:运动频率应该每周至少3次,经常运动者可以坚持每周锻炼5~6次,运动效应的产生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达到较显著的降压效应则需4~6周。
4)运动持续时间:一般要求每次运动持续45~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热身活动如:伸展运动、关节活动等和5~10分钟整理活动,然后逐渐回到日常平静水平。
高血压临床路径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ICD10:I10 11)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1.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
发病隐匿,初期症状少,进展缓慢,多为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为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醒、易激动等等。
2.体征:血压升高是诊断高血压病的主要依据。
指南标准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轻度)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3.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对人体造成危害除取决于血压本身外,还取决于其它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高血脂、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50岁),指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心脏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很高危险组。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述危险因素。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上述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器官受损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治疗。
高血压病临床护理路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根据高血压病的特点和治疗进程,系统化地规定高血压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的护理措施和管理标准。
高血压病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最终达到治愈高血压病的目标。
1.入院期的护理入院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指标如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的测量,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的检查。
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并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针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指导等。
2.住院期的护理在住院期,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运动、减轻压力等方面的指导。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还要关注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要及时记录和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在住院期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积极向上的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3.出院期的护理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注意事项、生活方式改变、治疗效果的观察与判断等。
并且要制定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手册,供患者参考和遵循。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复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治疗方案和效果等,方便后续的管理和研究。
总结来说,高血压病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全面的护理管理计划,涵盖了高血压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
通过规范的护理措施和管理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护理路径的制定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机构的成本和资源利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因此,高血压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1-21T03:38:51.4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6期作者:鲁亭亭[导读] 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
鲁亭亭(启东市北新镇中心卫生院北新分院,江苏启东226200 )摘要:目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使用平均方法分到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的参照组,统计相关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血压指标及改善情况以及管理效果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对患者血压水平的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引言:为了分析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研究期间选择部分患者接受该方法护理,同一时期选择相同人数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统计后的结果,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1年6月进行研究样本的选择,主要从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期间收集80例患者,使用计算机将资料录入系统,并排序,采用分组软件进行两个小组(参照组和研究组)的平均划分,每个小组获得4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路径。
研究结束时间阶段为2022年6月。
研究组男性在患者中的占比较大有28例,女性有12例。
最小年龄的患者已60岁,而最大年龄的患者高达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6±7.62)岁;参照组男性在患者中的占比较大有27例,女性有13例。
最小年龄的患者已61岁,而最大年龄的患者高达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12±7.93)岁;上述患者的资料统计后,进行比较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不违背公平比较的原则,无明显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上报医学伦理委员后审批,获得批准后实施。
临床路径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是指在特定临床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制定一种标准化的、多学科的临床管理计划,其中包括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全程过程的管理。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临床路径护理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临床路径护理的意义和应用以及临床路径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老年高血压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功能逐渐下降,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风险也相对增加。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求更为复杂和特殊。
三、临床路径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1. 早期干预临床路径护理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尽早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病情,阻断疾病的发展。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史、体征检查等,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临床数据,指导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措施。
2. 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有着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和并发症,对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临床路径护理要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针对既往病史中可能存在的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管理和康复护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定期随访和评估临床路径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核查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均可能随时间发生改变,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状态,并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康复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
高血压临床路径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高血压病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无并发症者(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高血压水平分级(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高血压病(疾病编码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住院第 1 天住院第2~术前1天手术日术后第1天~出院 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 年 月 日1.□建立住院病历1.围手术期护理: 1.围手术期护理: 1.围手术期护理:2.完成入院评估:1.1级别护理: 1.1级别护理: 1.1级别护理:□基本情况□压疮□跌倒□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管道□疼痛□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生活自理能力1.2基础护理: 1.2基础护理: 1.2基础护理:3.身份识别:□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戴腕带□床头卡1.3 皮试: 1.3术前护理: 1.3 饮食:4.入院宣教:□阴性□阳性□无手术禁忌□普通饮食□流质饮食□人员□环境□安全1.4.饮食:□生命体征监测□半流质饮食□低盐、低脂饮食□管理制度□普通饮食□治疗饮食□术前用药 1.4术后护理:5.级别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禁饮禁食□必要时置管(胃管.导尿管)□卧位活动指导□特级护理□一级护理□其他:□核对腕带;检查手术野皮肤及手术标识;禁饮、禁食情况;患者去除首饰、义齿、内衣等。
嘱患者勿化妆,排空膀胱□环境安静、避光□二级护理□三级护理1.5辅助检查:□患者交接(遵照手术患者交接单进行)□生命体征监测6.□基础护理□心电图□B超□MRI □准备麻醉床□观察自觉症状7.饮食:□胎心监护□尿蛋白定量□其他: 1.4术后护理:□遵医嘱用药及用药后反应□普通饮食□治疗饮食1.6术前护理:□核对腕带、新生儿信息□静脉输液□氧疗□低盐、低脂饮食□其他:□标本采集□卧位、活动、饮食指导□心电监护□防褥疮护理8.标本采集:□活动、卧位指导□环境安静、避光□切口敷料□管道护理□血标本□痰标本□预防压疮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疼痛护理□微量泵护理、□大小便标本□营养状况评估□注意血压变化□协助生活护理9.辅助检查:□手术耐受性评估□观察自觉症状□防跌倒、坠床措施□心理护理□心电图□B超□MR□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用药及用药后反应 2.专科观察与护理:I□胎心监护□尿蛋白定量□呼吸道准备□静脉输液□氧疗 2.1□乳房护理□其他:□胃肠道准备□心电监护□微量泵护理 2.2□新生儿护理10.专科观察与护理□手术区皮肤的准备□切口敷料□管道护理 2.3子宫收缩情况:10.1□生命体征监测□配血准备□防褥疮护理□防坠床措施□Ⅰ度□Ⅱ度□Ⅲ度10.2待产情况的观察:□术前禁食、禁饮□疼痛护理□术后评估 2.4宫底高度:□胎心□胎动□宫缩□心理护理 2.专科观察与护理:□脐上1指□平脐□阴道流血、流液□产程进展□其他: 2.1□乳房护理□脐下1指□脐下2指□其他:□生命体征□注意血压变化2.专科观察与护理: 2.2□新生儿护理 2.5恶露:□观察自觉症状2.1待产情况的观察: 2.3子宫收缩情况:□鲜红□暗红□血腥味□臭味10.3 临产先兆:□胎心□胎动□宫缩□Ⅰ度□Ⅱ度□Ⅲ度 2.6□会阴护理□宫缩规律□宫缩不规律□阴道流血﹑流液□产程进展 2.4宫底高度: 3.□出院评估□见红□胎膜破裂□生命体征□注意血压□脐上1指□平脐 4.出院指导:10.4待产时治疗及护理:□变化观察自觉症状□脐下1指□脐下2指□其他:□用药指导□左侧卧位□吸氧□疼痛护理2.2临产先兆: 2.5恶露:□康复训练及注意事项宣教□心理护理□遵医嘱用药□宫缩规律□宫缩不规律□鲜红□暗红□血腥味□臭味□嘱患者按时换药,拆线□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见红□胎膜破裂 2.6□会阴护理□嘱患者定期复查□告知左侧卧位的目的2.3待产时治疗及护理:3. □健康教育指导□告知电话回访□教会自数胎动的方法□左侧卧位□吸氧□疼痛护理 4.有无变异:□有□无□协助办理出院10.5□环境安静,避光□心理护理□遵医嘱用药 5. □其他: 5.□其他:10.6□备好急救药品,物品□观察用药后的反应11.□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左侧卧位的目的12.有无变异:□有□无□教会自数胎动的方法13□其他; 2.4 □环境安静,避光2.5□备好急救药品、物品2.6术前指导:□术中配合□术后翻身□双下肢、踝部运动(产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表单(内容可编辑)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早期下床活动3.□健康教育指导4.有无变异:□有□无5.□其他:评价: □完成评价: □完成评价:□完成评价:□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部分完成 □未完成签名:签名:签名:签名:。
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现代研究及护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
老年高血压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的持续进展和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临床现代研究和护理两个方面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管理。
一、临床现代研究1.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
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多种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还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2. 高血压病的诊断和评估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和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史、家族病史等因素。
传统的血压测量和临床症状判断已经不能满足对老年高血压病的准确诊断和评估需求。
现代研究利用血液生化指标、心血管影像学技术、遗传学分析等手段,对老年高血压病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3. 高血压病的治疗策略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针对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样化,个体化治疗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新型的降压药物、介入治疗技术以及物理疗法等都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预后评估是指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以及预测患者未来发展的疾病进程和生存期。
老年高血压病的预后评估通常包括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
通过预后评估,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二、护理工作1. 定期监测血压和生活习惯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可借助血压计在家中进行测量,也可以到医院定期复诊。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有助于评估疾病的进展和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 合理饮食和运动指导在饮食方面,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粮,限制高脂肪、高糖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临床路径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高血压不仅是危险的独立因素,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为了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他们的疾病风险,临床路径护理已经成为未来的主流护理方法。
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基于患者实践和实证医学的治疗方案,目的在于规范化疾病的治疗过程,从而实现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和治疗成果的最大化。
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涉及多个医学部门,特别是包括内科、心血管病学和肾脏病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路径护理可以实现不同的医学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跨学科治疗的整合,达到最佳协调和效果。
1.规范化治疗过程:临床路径护理可以制定特定的治疗计划,标准化疾病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一致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路径护理可以通过完整细致的评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过程,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节省医疗成本:临床路径护理可以帮助医院缩短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缩减住院期间患者的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最终降低医疗成本。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临床路径护理的后续应用需要依靠特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是制定确定性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医学部门接受到一致的治疗。
其次是将治疗计划整合到所有患者医学部门。
此外,还需要识别治疗计划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和计划。
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佳的生活质量、更少的并发症,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逐步推广临床路径护理,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提高整体卫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