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课总结及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课总结及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课总结及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课总结及习题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辅导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共济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112室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辅导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彰武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研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考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济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专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济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kaoyangj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

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12室

1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同济大学四平路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彰武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共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00092

1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kaoyantj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

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共济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共济网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3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40、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41、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负增长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长high growing1961—1971;(4)减速增长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动增长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续增长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4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43、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44、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4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

46、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4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48、人口年龄金字塔:山型、瓮坛型、钟型。

49、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50、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51、农业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2)海登的宴享说;(3)多因素耦合说: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古文明基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压力与追求、偶然性因素触发与催化。

52、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53、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1)农业活动需要定居;(2)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54、人类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国: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玛雅: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7)印加: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玛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55、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目前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刚果地区、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56、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1)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2)欧洲中世纪:敞田制(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

区获得耕种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57、传统农业类型:(1)旱作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麦占重要地位。(2)水稻农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古巴、委内瑞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周围、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4)游牧业: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58、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

59、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60、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 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1、工业的扩散: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俄国、美国、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

62、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63、工业类型:(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6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2)资源:(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4)市场;(5)劳动力;(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65、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2)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3)微电子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英美产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技术和新的服务业。

66、当前全球经济形势:(1)需求不旺;(2)生产力过剩;(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67、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68、种族多源论(魏敦瑞):(1)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3)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69、种族一源论: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

70、种族与环境:(1)肤色: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2)人体结构: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71、种族划分的标志:(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非洲人卷发;(2)肤色: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MM以上;(3)身高:与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4)头颇形状:头骨指数=头宽/头长*100;(5)鼻形: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6)指纹: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

72、世界种族划分:(1)白色种族群: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大陆西部、北非、西亚、南亚;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岛上。有澳大利亚种族和三大群岛种族。

7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74、种族主义:是一种以种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75、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76、民族地理学: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探讨民族发展演变的学科。

7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个左右,汉族人数最多,超过12亿,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形式分布区: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2)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78、中国民族分布:汉族占92%,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

79、民族的迁移:(1)印第安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加勒比地区、巴西、美国;(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迁移。

80、民族的集聚:(1)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2)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81、民族的变化与整合:(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变化:传统玉米种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让位于面包,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出现,砖房替代土坯房,电器代替传统用器,汽车替代马车,英语普及;(2)西班牙人在拉美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斗牛传到墨西哥(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美国英语、信新教的占优势,形成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82、民族地理学研究的意义:(1)促进民族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对我国的外交政策

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繁荣民族经济作贡献;(4)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族教育。

83、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84、民俗地理学:研究一定地域内各民族人民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文化现象的地区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民俗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并阐明其形成、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85、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着一个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有些民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86、民族特点:(1)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2)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87、民俗与环境: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社会民俗(节日、岁时)、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精神民俗(巫术、宗教、民间禁忌)、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88、民居: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石材、黄土、竹子、木材、砖瓦)、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和内部特征。

89、饮食民俗:北方吃面、南方吃米、拉美吃玉米、东欧吃黑麦、中国东方吃猪肉、欧洲吃牛肉。

90、流行文化:(1)足球(soccer):最早出现在英国;(2)服饰:白领、蓝领;(3)快餐:汉堡包、肯德基炸鸡、麦当劳、中国快餐米饭加面条。(4)流行音乐:摇滚乐、摇摆乐、迪斯科、卡拉OK。

91、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92、语言本质特征:(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

93、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

94、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95、世界语言谱系:(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3)语支: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群,(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96、世界语言分布:(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2)

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

97、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98、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99、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100、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101、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

102、地名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103、地名分类:(1)反映自然环境:淮阴、山西、临沂、鞍山、浙江、酒泉;(2)经济活动:牛街、马市、龙场、天津、驻马店;(3)历史:故乡县、屯留营;(4)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塔里木河(脱缰之马)。(5)祥瑞或祈寿意愿:长安、宝鸡、定边。

104、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Idaho 爱达荷意为高山上的亮光,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意为大山岗,Michigan 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或大湖。

105、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106、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07、宗教分类:(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108、世界主要民族宗教:(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

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109、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最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

110、宗教传播: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111、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112、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113、宗教风俗与禁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

114、宗教景观:(1)基督教堂:教堂是神的住所,圣坛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A、罗马式(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B、拜占庭式: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C、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形、飞券、修长的立柱。(2)伊斯兰清真寺:使用巴西利卡式,形如我国的四合院。(3)佛教寺庙: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缅甸仰光大金塔,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

115、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2)影响其起源;(3)影响其礼仪;(4)影响其习俗;(5)影响宗教节日;(6)影响其传播。116、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生态环境;(2)影响地域文化;(3)影响政治地图;(4)影响人文景观;(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117、宗教的建筑意义:(1)宗教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思想灵魂和理想景观;(2)宗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振形成有机整体;(3)宗教建筑对一般建筑的引导作用;(4)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118、我国宗教发展特点:(1)传统宗教延绵不断;(2)多样性与包容—消化吸收能力;(3)统治阶级始终支配宗教;(4)三重结构的交叉与脱节;(5)现实性与功利性。现状:(1)宗教整体发展加快,尤其是个别宗教,且宗教影响在上升,(2)各大宗教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3)在转轨时期宗教领域有一些混乱现象;(4)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宗教渗透;(5)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突出;(6)邪教和迷信活动及各种伪科学影响正常宗教。

119、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20、世界各国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达到的人口数;(2)规定各级行政中

心;(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

121、我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1)城市: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2)镇: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

122、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123、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有人也称城市体系。

124、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25、城市区位:(1)从防卫出发:河流—巴黎、海洋—波士顿、东京、制高点和隘口—奥地利萨尔斯堡、雅典、潼关、娘子关;(2)交通:水运——在河流附近或沿河分布、河口处;陆运——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海上交通——世界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126、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12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12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129、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2)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3)是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4)是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13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31、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132、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

区。街道式村落、城市绿地的环形村落、棋盘式的村落。(2)分散型农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条件不好或特殊的生产地区如水稻地区的村落、西欧孤立的农场。(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和法国式的村落。

133、活动型村落: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区、牧区、少数山区。

134、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常见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其社会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由于土地公有,政府组织下在地广人稀地区建立的居民点,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的村落,与集体农场相比,生活服务设施较差,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135、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136、旅游的构成要素:(1)旅游主体——旅游者;(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137、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138、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139、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英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2)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3)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140、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1)田中喜一分类法:心情、身体、精神和经济动机。(2)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

141、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4)经济能力:(5)余暇时间;(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14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143、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其形成条件有两点:(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4、旅游资源的特征:(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145、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

种方法。

146、旅游地分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14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经济方面: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D、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E、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14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49、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150、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文地理学》部分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

2.二元论

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

5.人地关系

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答案要点

一、1 C; 2 A,C; 3 B; 4 B; 5 A,B; 6 B,C; 7 D; 8 A;

二、填充题

1、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神的意志生产关系

3、文化政治

4、对立统一

5、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论

7、人地相关论

8、行为革命

9、经济地理

10、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人地协调论

相同(1)人地相关(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1)人地互为因果

(2)或自然论因果观(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2)人地对立统一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1)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

评价:(1)进步意义: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

(2)消极方面: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

(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

(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三个阶段:包括地理繁荣阶段;否定人文地理阶段;人文地理的复兴。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

现代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个层次的综合:

(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

(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相同(1)否定人地关系(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

差异(1)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

(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

(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

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

(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

(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

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

(3)或然论的因果观。

人文地理的一些习题

《人文地理学》试卷(考研提高部分)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 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

1.2 文化由()、()|和()三个层次组成。1.3 第一产业指();

第二产业指();

第三产业指()。

1.4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1.5 原始宗教主要指(),民族宗教主要有(),

世界三大宗教是()。

2. 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2.1 文化

2.2 拉采尔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 综合国力

2.5 领土

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

3.1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

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

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4. 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

(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

(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

(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4.2 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

(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

(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

5. 论述下列各题(88分)

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

5.3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12分)

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意义。(10分)

华东师范大学347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心理专硕347考研真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0分) 1、科学心理学内涵最妥当的表述是 A.对潜意识的实证揭示 B.对人类行为的实证探讨 C.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 D.对社会事件与社会活动资料的搜集 2、下列匹配不正确的是 A.冯特-格式塔 B.马斯洛-人本主义 C.华生-行为主义 D.詹姆斯-机能主义 3、王琴某年高考得了高分,在大学学习中,各科成绩也很好,表明当年的高考试题具有 A.信度 B.效度 C.自变量 D.因变量

4、下列选项属于测验稳定性或多次测量结果一致性程度的是 A.信度 B.标准化 C.效度 D.常模 5、费希纳定律的公式是(S为感觉量,K和C为常数,R为刺激强度)A.I-KlgS B.S=RlgK C.S=KlgR D.K=SlgR 6、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观点,高音区在耳蜗的 A.顶部 B.中部 C.上部 D.底部 7、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是 A.双眼辐合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8、造成两耳声音刺激的时间差别、强度差别、声波位相差别的原因是A.双耳线索 B.空间定位线索 C.单耳线索 D.两耳距离差 9、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整个睡眠中,梦境一般发生在 A.快速眼动睡眠 B.β 波为主的睡眠 C.δ 波为主的睡眠 D.θ 波为主的睡眠 10、”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11、静态广告形成某些消费行为的生理机制,主要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无条件刺激 D.无条件反应

12、在记忆系统中,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A.工作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3、语义层次网络中的基本单元是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归类 14、感知到思维的中介是 A.记忆 B.注意 C.袁象 D.想象 15、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差异的策略是A.爬山法 B.类比迁移策略 C.手段-目的分析 D.目标递归策略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教学文稿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地关系。 2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认识。 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求,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6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里人种。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度。 8民间文化(民俗):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 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9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10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 1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创造物。都称之为旅游资源。12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 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13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识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14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15适度人口: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并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人口。 1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7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8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19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20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的过程 1. 2 . 4 . 5 . 6 . 9. 10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_______ 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_________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共同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丿__________ 城市化的类型有:向心型和离心型、自力型和它力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突发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_________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_ 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____________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法语属于罗曼语族 11. 12. 1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4.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