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71.47 KB
- 文档页数:17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和空间分析。
2.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3.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4.两位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区(culture area):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静态分布)语言、民族等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国家、城市、行政区等。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民俗、信仰等。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具有以下特征:——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空间上与其原文化区不联系(孤立的点或小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相对的、动态的、非稳定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引言: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了人类聚居、城市化、文化、经济活动等一系列与地理环境关联的问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提供一些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资料,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人类聚居与城市化1. 人类聚居类型:根据人类聚居的类型,可以将人类聚居分为村庄、城市和都市等。
每种类型的聚居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持续流动,以及城市面积、功能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和挑战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文化现象的形成和传播,而文化差异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纪念碑、庙宇等都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与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农田类型、作物类型和耕作方式都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工业与城市化:工业活动通常集中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工业的选址和发展,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四、人文地理学的方法和应用1.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人类聚居类型和城市化进程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聚居、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希望本文提供的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能够帮助你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顺利应对考试。
《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地关系论;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第四章人口空间过程;第五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六章旅游的区域特征;第七章政治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第八章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第九章民族的区域特征与民俗;第十章教与宗教景观;第十一章为过程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评价: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选择取决于人。
评价: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只提供可能。
适应论:人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文化景观论: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景观。
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的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唯意识论: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感知论:不同人群对相同环境的感知不同,引起对环境的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人对地的影响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和一观:天人关系是有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同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
第二章: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以直接影响为主,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2.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3.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等最为明显。
4.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水是生物生存生长的先决条件。
人文环境的影响: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农业科学进步减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小了对土地的依赖性,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4.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同一劳动对象为人类的服务功能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5.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6.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布局起调控作用。
贵州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点梳理地理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是地球及其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贵州省的地理条件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资源。
为了帮助考生进行地理学复习,下面将对贵州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点进行梳理。
一、自然地理要点梳理1. 地理位置与气候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103°36'至109°35',北纬24°37'至1°35'之间,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之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
北部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南部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以温暖湿润和温和湿润为主。
2. 地理地貌贵州地貌特征鲜明,主要有喀斯特地貌、丘陵地貌和高山地貌三大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贵州最典型的地貌类型之一,贵阳市的花溪景区、遵义市的赤水风景区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景观。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具有起伏的山丘和弯曲的河谷。
3. 水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有长江、珠江、江河水系等。
其中,乌江是贵州省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全长约1190千米,是该省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基地。
4. 植被与动物资源贵州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类型。
森林资源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为主,动物资源包括丰富的鱼类、鸟类和兽类等。
二、人文地理要点梳理1.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贵州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黔东南地区是贵州少数民族聚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
2. 民族特色与民俗风情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特色民俗活动如苗族的“龙舟赛”、侗族的“跳铜锅”等都是贵州省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旅游资源贵州省拥有壮丽景观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重点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球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球,包括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资源分布等方面。
对于准备参加黑龙江省考研地理学的同学们来说,掌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概念非常重要。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概念供大家复习参考。
自然地理重点概念:1. 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壳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会发生构造运动。
3. 地球表层形态:地球表层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如高山、平原、峡谷等。
4.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统计下的天气情况,而气象则指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5. 气候类型: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6.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7.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生物分布规律、动植物适应等方面。
人文地理重点概念: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类在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上的规律,如人口密度、人口迁移等。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结构、功能与空间分布等问题。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等方面。
4.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5.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城市和乡村中为支持和促进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如道路、铁路、电力、供水等。
6.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进行总体布局和发展的一种规划活动,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黑龙江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概念。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3.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7.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9.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0.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12.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人地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和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分布、经济活动等。
4.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
5.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
6.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组成等,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空间分析: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对地理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定位信息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区位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研究地理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地位,揭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4.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地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揭示人地关系的心理机制。
6.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布局和规划,关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
2.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关注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和农民问题。
3.旅游与文化遗产: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
4.人口与移民: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和结构,关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6.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差异,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云南师范⼤学—陈慧琳—⼈⽂地理学考研核⼼复习资料第⼀章⼈地关系1.⼈⽂地理学:是以研究⼈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研究⼈⽂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地关系:⼈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地关系地域系统。
3.⼈地关系论:是⼈们对⼈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个整体协调⼀致时的⼀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的⼦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地系统中的⼈与地“⼈”:指在⼀定的⽣产⽅式下,在⼀定区域空间从事⽣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性的⼈。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是指与⼈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然环境,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条件的总和。
⼆是指在⼈类作⽤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化等⼈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地关系中的“⼈”与“地”是对⽴统⼀的关系,⼈⼝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是开发利⽤环境的基本动⼒;过量的⼈⼝对环境是⼀个压⼒,是造成⼈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定数量的⼈⼝,也谈不上利⽤环境。
⼆、简述当前⼈地关系的新课题1.⼈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地关系问题(3)⽣态⾜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地关系(1)空间的⽹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化的区域性和现代⽂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化被改变(2)⽭盾和互补的关系第⼆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态农业:是以⽣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态系统内的⽣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态环境,保持⽣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概念总结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考研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个重要的科目,需要对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的重点概念进行总结,以便考生复习备考。
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指人类的文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地物。
文化景观包括建筑物、纪念碑、宗教场所、城市规划等各种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文化景观有草原文化、蒙古包、寺庙等。
二、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聚过程,同时也指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程度的增加以及城市空间的扩展。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城市化进展迅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三、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体等。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环境因素对农牧业生产、城市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
四、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在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差距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等方面。
五、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指人类社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组织。
社会空间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空间的特点包括城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农牧业生产区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
六、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战略性、系统性的布局与设计。
城市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内蒙古自治区,城市规划的关注点包括合理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七、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结构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区域的观点:2w—where、what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3w-what、where、why现状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4w—what、where、why、when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苏州旅游线路设计♦国际大都市定位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尽管有些问题带有区域的修饰语,但并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因此它们不是人文地理问题;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三个维度一横 + 一纵 + 时间变化一横: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一纵: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纵向关系;时间序列:时代背景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性;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地理现象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特点;三综合性:横断学科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案例: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钢铁工业的临海型布局拉动了相关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在沿海港口地区的聚集,形成大型沿海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甚至不惜投资向海上扩大用地;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结构思考:1、联系实际说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举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产生:1古罗马埃拉托色尼地理学之父:geo-graphica,西方地理学概念的起源;2古希腊希洛多德历史学之父:地理学是以空间差异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地理学核心思想3古代中国4中世纪德国地理学大师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代表作宇宙,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李特尔Carl Ritter:代表作地学通论,“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1未形成独立学科2知识的积累和记述,解释性学科3人地关系思想萌芽4已有实际应用5发展过程曲折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背景地理大发现和地理探险科学革命其他学科的发展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1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2与工、商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3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分化也日益精细;4主要研究范式:地表形态与景观、人与环境关系、区域类型与结构、空间关系;5相应地有四个学派和传统:地学传统与自然地理学派、生态传统与人地关系学派、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空间传统与区位学派;三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区域地理学派regional geography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2、文化地理学派cultural geography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humanistic geography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4、计量-空间地理学派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5、激进主义地理学radical geography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6、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7、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二现代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1、新的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2、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3、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三西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向多样化的人文地理学:制度-文化转向 institutional-cultural turn--关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关注文化的根植性;“研究别人的观点” eg:西方城市中的水,中国园林中的水“分析真实与符号”eg:人们视觉中的“美”与真实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的美“认识世俗与神圣”eg:解释西藏“与现代主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逻辑”;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1、中国古代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①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及因地制宜思想等;②区域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反映在史书,地方志及游记中;♦殷周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有山、川、原、湿,各有条理,故称理也”;♦人地关系思想:孔子主张“畏天命”,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方法论:以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解释地理现象;♦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区划的着作;♦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着作;♦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进行的实地考察和描述性记载,以徐霞客游记最具代表性;2、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点:1)始终保持自然、经济、人文统一的传统,未经历西方那样的学科分化和还原论分析方法发展;2)科学基础薄弱,文学传统深厚;3)朴素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基础;4)为国家政治、军事、财政、外交服务的“经世致用”传统;5)虽然强调“究天人之际”,但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讨;二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引进与发展1落后于西方2知识积累有新进展3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4方法更加科学实用5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西方学者促进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来华考察:德国的李希霍芬,俄国的谢苗诺夫—天山斯基、奥勃鲁契夫、科兹洛夫和普尔热瓦尔斯基,美国的亨廷顿、庞佩利、维利斯,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麦克唐纳、布朗、海登、布拉德和罗士培,法国的勒克莱尔、兰登诺、戴普拉,日本的西德二郎、福岛安正、小川琢治、横山又次郎、小藤文次郎,等等;♦来华任教:美国学者葛利普、葛德石,德国学者克勒脱纳、卞莎和费思孟;中国学者的工作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张相文: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倡议贯彻“学以致用”的地理学思想,开拓了中国地理教育,1909年在天津创立了中国地理学学会;♦竺可桢:1921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大学地学系,中国近代地理学主要开拓者,开创中国气候区划研究,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开拓者;♦丁文江“关于中国人文地理”、翁文灏“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张其昀“中国土地人口新统计”等围绕人地相关理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研究;♦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线”;“江苏省之农业区域”和“中国之农业区域”--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开山之作;♦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周立三“农业地理”、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和“中国稻作经济”:对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任美锷:1945年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地理学要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服务,地理学要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1940年代黄国璋、李承三、林超先后组织多专业的嘉陵江流域、汉中盆地、大巴山区、川东地区等区域的综合性地理考察,考察报告以专刊形式出版,是近代中国区域地理的经典之作;三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80年1980-1990年:从取消到复兴、创新1990年以来:1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2开展大量实证研究3中国特色理论创新4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信息库;思考: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新特点和新变化2、试比较中国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第一节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思考:什么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有何特点一、人地关系的内涵1、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2、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3、人地关系: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二、人地关系的特点动态性多样性相对性第二节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流派的总称;思考:1、如何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决定论、可能论的主要观点2、试从人类意志决定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其主要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人类意志决定论有何重要意义3、什么是人地关系协调论举例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一、人地关系决定论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1、背景1经验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社会背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世纪黑暗神权的反叛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论3科学背景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说2、主要观点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气候决定论地貌决定论土地决定论天文决定论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决定论3历史渊源古希腊时代亚利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政治学;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1844——1904年,人类地理学4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3、评价1积极意义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2危害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决定论1、背景1经验背景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2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3科学背景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曲解人定胜天论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渊源·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3、评价1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2危害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产力否定自然地理学3启示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程度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三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二、人地关系相关论1、背景1经验背景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2社会背景: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3科学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和复杂性人地关系的变动性,建立或然论的人地关系一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1、观点: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2、代表学者: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20世纪初提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3、评价1积极作用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2局限性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3启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二适应论1、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2、代表学者: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1880—1947年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三人类生态学1、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2、代表学者: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年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三、人地关系协调论和谐论一背景1、经验背景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人地和谐的民居水利工程华人融入海外社会生态农业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社会背景各国关注人地关系: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3、科学背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二观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代表学者与论着庄子齐物论李特尔.怀特吴传均三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2、局限性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案例尚不多3、启示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创新性案例: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黄石国家公园: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8889km2;善待“自然灾害”:火来了让火去烧,不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抗洪; 火: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1、淘汰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2、某些物种借助火才能迸开发芽;3、焚烧过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4、周期性的大火可以帮助树木治病除害;水:1、枯枝落叶的河水是各种水生物最好的生存环境:不清除阻挡公园河流枯树或落叶;2、洪水是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链条,不能随意割断;不抗洪防洪,让洪水从河道中自然冲出,即使冲坏道路、房屋;·许多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冠以“灾害”之名的自然现象,是良性循环的自然界的一部分;思考:如何看待“沙尘暴”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两种观点的冲突:保护与修护重建·修护:2002年国家文物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搬迁园内住户及单位,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等;恢复完善三园的道路系统;清除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保护:百年积淀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历史遗址的沧桑感;1历史价值“遗址”是最重要的价值,复建就是摧毁圆明园,摧毁它作为不可再生“遗址”的真正价值;2生态价值近百年的自然状态形成北京地区丰富的野生植物、野生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要保护园内的天然植物景观,保留生态真实性,稳定整个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世界各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中不同的观点:意大利:与遗产的消失抗争;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但文物修复部分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分;美国:昔日重现;对待各种保护方法态度开放;藏之名山、新旧并存、仿古重建、住人、空置等等;目的:将历史的现象保存,让现在的美国人了解过去的美国是什么模样;日本:注重文物的保护性修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修旧如旧;澳大利亚:改造再利用;许多传统建筑,保留原有立面、基本结构,对内部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而加以重新利用;四、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环境感知: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即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受环境影响,又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自然灾害的感知移民的环境感知△案例:中国人的环境偏好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元谋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400-170万年:元谋盆地东山麓山丘上蓝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100万年:灞河谷地,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隅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周口店,华北大平原西北侧山麓的龙骨山1、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1边缘结构: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带上2边缘效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了望-庇护”的便利性围猎和防范的有效性:存在山崖、河流等天然障碍2、闭合与尺度及其隔离效应1闭合与尺度: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2隔离效应:有限的范围可以排除潜在的危险;生活空间的确定性和整体感,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十分重要;3、豁口及走廊结构及其效应1豁口及走廊结构:闭合空间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豁口沿谷地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2效应:。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 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 (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思考题: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1、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 区和乡土文化区。依据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文化区可分为: (1) 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是: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立场对立,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 2)功能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中心位臵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系。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3)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 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国使用 2、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 (1)扩展扩散: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如南方草原驯养牛、羊——北部高寒林区驯鹿 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2)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的迁移,逐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征: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如:新大陆与旧大陆文化的相似性(美国与英国)。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 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对几种人地关系论点的重新审视。重点讲解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两种观点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 6、文化适应 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另:文化适应——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 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思考题: 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以上五大专题反映了人文地理学对人文现象研究的独特视角,也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严密分析框架。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 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思考题: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 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 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和生态上的作用。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5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15、16、17、18世纪分别增长了28.2%、11.9%、47.5%和80.6%。可以看出,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 (4)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的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几代地理学:世界上设置地理学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近代科学阶段,形成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内部,地理学的分类:一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者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p2)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国内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有很多认识,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李旭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文化想先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这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和变化;二、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联系,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三、吴传钧、陆大道: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一人地关系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二、区域研究的传统、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从而得出和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二、区域性;三、综合性。
1 / 17 第1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环境学派 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人地相关学派 白兰士、白吕纳、罗士培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选择性,两者相互作用 区域学派 赫特纳、哈特向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苏尔 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 / 17
②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 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3 / 17
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个人或集团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
8、人地关系论 代表人物 流派 观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丹 孟德斯鸠、巴克尔、黑格尔 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进程,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
白兰士、白吕纳 或然论和可能论 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作用
罗克斯比 适应论 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巴罗斯 生态论 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既不是人类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
环境感知论 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它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阿加塔尔齐德斯 文化决定论 认为人类的文化决定地面上的一切 认为地面现象都受人类文化的影响 协调论或和谐论 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和谐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填空)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4 / 17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0、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为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律;
第二序列为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律; 第三序列为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2)诺特斯坦人口转变理论 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
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 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
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3)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a.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b.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c.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到最快而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e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11、适度人口的概念 5 / 17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1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分布特征:趋中纬性、趋低平性、趋海性、趋温湿性、趋水源性、人口向工农业地带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在旧大陆的集中、人口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人口趋交通线的分布。
一般规律: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纬向分布)、近海岸指向(沿海分布)和平原指向(人口垂直分布)及城市指向(城乡分布)
13、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1)我国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区:东北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南高原区、川东陕南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1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迁移法则 ①迁移距离规律。短距离的迁移是主体。 ②圈层递补规律。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使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边远地区的乡村迁来填补。
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④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⑤性别与迁移。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且移6 / 17
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 ⑥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⑦经济动机为主。迁移的方向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
15、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
16、民族的特征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7、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19、现代农业的类型(六大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7 / 17
20、农业区位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圈 形成6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物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第6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22、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产生和发展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3、北美工业带 1)新英格兰区 2)中大西洋工业区 3)摩霍克河谷区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
24、欧洲工业带 1)英国工业区 2)莱茵-鲁尔工业区 3)莱茵中部工业区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25、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 2)伏尔加工业区 3)乌克兰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