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革命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和革命指导思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对现实世界的真正认识。
革命实践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具体革命实践中的应用,是实践观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革命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目的”。
它强调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实地把握和改造客观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突出了实践的决定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有效应用于革命实践中。
二、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历史上的革命实践不仅证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必要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革命实践是人民群众为了摆脱剥削和压迫而进行的斗争实践,既包括武装斗争,也包括社会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等各种形式。
革命实践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应用和检验。
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点和原则。
首先,革命实践是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干预和改造,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必须基于准确的理论指导,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够产生最大的革命效果。
其次,革命实践是一个不断触及和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实践与实践不断相互作用推动的。
在革命实践中,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实践的对话,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认识,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革命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在革命斗争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决定理论的正确性。
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理论的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并且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最终标准。
本文将从实践观的内涵、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实践观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路径。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源于实践,也必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不仅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才能够具有真理性。
同时,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改造和创造,是人的意志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实践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只有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改造世界的理想目标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观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实际接触、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实践观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观点,更是在现实社会中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够确定理论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够使理论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实践观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实践的锤炼和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实践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并最终实现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走好实践观的实践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社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区别。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实践观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其鲜明的特色,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了解某种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的发生,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地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世界,指导行动,体现实践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反复观察、实验和检验,我们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够确认其真实性。
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1. 实践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它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
我们通过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方法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规律,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2. 实践的实证性与实践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实证性是指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必须具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检验。
实践性是指实践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指导、实践应用的特点。
只有实证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实践方法的历史性与革命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方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
通过对历史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历史走向,从而指导实践行动。
革命性是指实践方法要求我们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观念和模式,推动实践的不断革新和创新。
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实践要注重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源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从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总结出了资本主义是非常不稳定的社会制度,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实效性。
经过实践验证和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实践。
例如,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把实践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指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应当重视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推动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我们要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断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水平,推动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定事物的正确与否。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并且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性、内涵、认识、真理、社会发展、动力、改变世界、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
实践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变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从而逐步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才能逐渐获取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而实践也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观点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将认识的源泉归结为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应该是理论的执行者和检验者,理论应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醒人们不要陷入空想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不断地实践去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现实性和多样性,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开拓进取。
只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革新实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是真理的标准,把真理与实践分开,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元性、辩证性和历史性。
实践始终是真理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导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具有持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验证的。
只有实践证明了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才能承认其为真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改造世界,实现自身发展。
第四,实践是实现人类理想和价值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理想、追求价值的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它强调实践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直接从事物上反射到人的头脑中去,而是从事物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上反射回来的。
”这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来源和标准在于实践。
只有实践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实践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去改变现实,才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四、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造现实、创造美好未来。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诞生的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旧哲学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是这一实践观在各个领域里延伸的结果。
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哲学生成的手段。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项基本原理。
有些人不认识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他们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只讲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非常片面的。
实践范畴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如果没有科学的实践范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是不可理解的,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命题就失掉了灵魂,就和旧哲学命题难以区分。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为着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理的结果。
一切过去旧的哲学都是立足于社会上的有钱有势的剥削统治阶级,唯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人类的解放。
只有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
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一面,对于维护剥削和压迫的旧哲学展开无情地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产生的动力。
旧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时期,两个基本的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费尔巴哈则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
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清理,就是通过对于上述两家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始终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派,因为立足点是不同的。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虽然包含着理性具有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但是他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活动,认为通过哲学批判的实践就可以解决社会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单是思想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物质力量来解决。
马克思以此为基本思想展开了对黑格尔的批判,阐发了自己的新观点。
他认为,思想批判能超越旧社会的思想范围,但不能改变旧秩序,改变旧世界只有把思想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展开“肉搏的批判”,才能战胜敌人。
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
)这表明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力量对于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物质力量来自何处?就是来自广大的群众。
群众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把他们武装起来,才能形成摧毁旧世界的巨大力量。
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不满使马克思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是不久马克思就发现,费尔巴啥的哲学声称以人为中心却不了解现实的人,原因就是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直观地、抽象地了解人。
马克思关心的是现实的人的命运,是要解放全人类,这样的哲学当然不能解决人类解放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人的生产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人必须组织成社会才能从事生产劳动,才能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创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才区别开来了,又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二者统一起来。
这样马克思就找到了解决一切哲学难题的关键,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从事的有目的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以前的哲学中是没有人发现过的,或者说是没有人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以往的哲学,就会感到他们对于实践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
黑格尔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活动,费尔巴哈则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自然人的吃饭、穿衣、男女之爱一类的活动,他们都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都不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他们看到的都不是现实的人。
因此,他们的哲学都不能正确解决现实人的社会矛盾,也就是说,都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理论任务。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能承担起这一伟大、光荣、艰巨的任务。
从上述科学的实践范畴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的实践是和现实的人联系在一起的。
不能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人,同样的,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实践。
实践和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同等意义的概念。
实践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借以实现自己的现实性的东西,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人;而人则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实践错以展开自己的现实性的东西,没有人哪里来的实践?如果讲实践不联系人,或者讲人不联系实践,都是不可理解的,都是抽象地、主观地而非现实性的。
有些小册子在讲到实践时,离开了人的本质社会性,似乎实践仅仅是与人无关的认识的基础,就是不正确的。
这样的认识就不是现实的人的认识,只能是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直观;这样的实践也就不是现实的实践,只能是作者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念。
这样的实践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全失去了它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创立的过程中,所集中批判的正是这样理解的实践。
不否定这样的实践概念,就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则是和正确地理解人联系在一起的。
不理解人,也就不能正确解释人的现实矛盾,理论如果不能正确解释现实的矛盾,就不能起到指导人的行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正确地理解了人,从而正确地解释了人的现实的矛盾,才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途径。
那么,人就其本质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物,是“感性的活动”的过程,或者说“感性的活动”正是人的存在本身。
正是在这点上,人和其他生物才能相区别。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把人和其他生物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确立了真正的现实的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和一切旧的哲学相决裂,真正确立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真正诞生了。
揭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点,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整个地都可以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当然也不会脱离“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这个中心问题。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页。
)常见有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理解,总是脱不开日常习惯或旧哲学铸就的思维定势,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方式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因而就难免歪曲马克思主义。
他们总认为有个实体人在那里真实地孤立地存在着,张三、李四,独来独往;又有个自然界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自我完满地存在着,高山大河、森林草原,何曾有求于人?什么是实践?就是人和自然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农民扛锄头去种地,工人开机器做工,都是实践,不是都结合了吗?如果人不乐意和自然相联系发生相互作用,就是说没有发生实践,那样的话,人还是人,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各自可以互不相干地在那里安然无恙地存着。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着,正是实践使二者相联系的存在成为可能。
否则就谈不到人的存在,如果人不存在了,自然界究竟怎么样,就很难说了,也没有必要再去说了。
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通过应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实践观得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得就更加清楚了。
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这里说的是人的活动是现存世界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日常人们总觉得现存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然而那是违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却是科学。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就是人的现实存在;或者说现实存在的人就是实践着的人,也就是感性活动着的人。
世间除了感性活动着的人以外,还有其他别的什么人吗?没有了,除此之外皆非人。
所以说,人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或者说人就是人的实践,这两种说法都是一样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就可以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基本特性。
(1)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并不是说人是客观独立的实体,自然界也是客观独立的实体,二者相互作用造成的实践,由于是两个客观独立的实体的结合,所以还是客观的;而是说实践本身就是本体意义上的一种客观实在,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统一的物质性的活动。
人们的理解常常是先把人和自然界孤立起来加以认定,然后再让二者发生关系,说明实践是什么样的,这就不对了。
这样好像为了说明人体结构,先把一个活人大卸八块,然后再把每一块拼在一起,指给人们看,人的头是在上边的,脚是在下边的。
然而,这时已经不再是活人的头和脚,而是尸体的头和脚了。
科学认识的实践,应当是现实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有机体系,是实践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经过主观地加工改造过了实践。
(2)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并不是说人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改造,仅仅是有着某种目的,有计划的,是和动物的适应环境不同的主动地改造环境。
所有这一切,旧哲学也都是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这一切,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有合理的因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还不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是高于旧哲学的实践观念的,所以在对于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的理解上也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是在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能动性,是说在统一的实践过程中,主体能够把客体的内容映射于自身,又能根据这些内容把自己的目的贯彻到客体中去,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在这种不断发生着相互转变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中,客观的规律性也不是绝对与人无关地存在着的,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性中呈现出来的。
这种实践观认为,绝对的、存在于人之外的、可以与人无涉自存的规律也是不存在的。
人决不是盲目地接受外在规律的摆布,如果那样就和动物差不多了,人的能动性所表明的正是远离了动物,正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参与了客观事变的过程。
客观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象其他事物一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人的参与下,不断地发展的。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并不是把社会性和历史性截然分开,仅仅从主体便宜和能够与客体“相对抗”的角度去理解。
在有些人看来,人不结合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接受前人的成果,就无力在和自然的对立中获得胜利,因此人才要去建立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样理解问题,就是承认有一种超人智慧在启示着人,在告诉人应当怎么办,而这正是唯心主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