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结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64.31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及流向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作者:陶春海来源:《中国市场》2009年第52期[摘要]在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医疗服务的效率问题,必须由第三方——政府介入医疗服务市场。
政府介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方式既有政策干预,又有卫生费用的供给,而卫生总费用的结构及流向将对医疗服务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医疗服务;卫生总费用;结构;流向;效率[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52-0038-02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卫生事业总的投入,反映卫生服务的规模及其消耗经济资源的水平,其数据收集和核算工作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也就是使用国民经济平衡账户进行综合平衡。
卫生总费用分析也称国家卫生账户(National Health Accounts,NHA),NHA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和评价卫生总费用,即根据卫生资金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从资金来源、资金分配和资金使用三个不同视角进行数据处理和测算,建立起三个相应的核算子体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框架——国家卫生账户核算体系。
为增强我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的国际比较性,笔者参照OECD对医疗卫生的范围定义及标准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用三维的卫生费用国际分类体系,即从资金来源、医疗服务单位和医疗服务项目三种不同的维度描述卫生系统资金的流动情况。
对于医疗服务效率,不同时期、不同学界有着不同的界定,笔者在对国内已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最具典型代表的是由李少冬等(2006)提出的。
他们认为,医疗服务效率是指特定国家或区域内,社会总资源中投入到医疗服务领域的资源产生的效用大小。
本文在理论分析上倾向于李少冬等对医疗服务效率的界定,因而将本文的医疗服务效率界定为:特定国家或区域内,通过对医疗服务机构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产出物的经济价值与产出该价值的投入物经济价值之比的计算而获得的该医疗服务机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及卫生资源利用程度的度量。
全社会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中国卫生总费用分析顾昕【期刊名称】《《中国医院院长》》【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6页(P84-89)【作者】顾昕【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医改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增加投入势在必行。
这不仅要求进一步巩固全民医保体系,提升其筹资水平和支出水平,而且也要求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卫生支出的比重。
在考察公共财政对于医疗的投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把握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状况,对此,最常用的度量指标就是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 Expenditure, THE)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卫生总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以货币量的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用于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资源总量,其中既包括公共部门动员的资源,也包括民营部门(或私人)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其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府、社会和民众对卫生、健康和医疗的关注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以及各国的社会政策专家,均通过对卫生总费用的分析,揭示各国卫生资源的总量和配置,从而透视公共财政支出的变化以及社会政策的总体变化。
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卫生总费用并不代表医疗卫生健康资源总量的货币值,另一些政府与社会的投入,例如,在全民健身运动领域的投入,在官方统计上并未纳入卫生总费用。
但无论如何,卫生总费用这一指标足以代表医疗卫生健康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
很显然,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卫生总费用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支出流向也是多元的。
为了推进国际卫生政策的比较及其改善,一些国际组织尤其是WHO和OECD发展了国家卫生账户(national health accounts)数据收集和核算的办法,向会员国推荐。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卫生部委托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承担卫生费用核算研究工作,到2003年建立了中国国家卫生账户的核算体系。
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卫生总费用在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私人支出比例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全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我国卫生总费用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疗卫生支出的历史发展进程.1978年~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由110.21亿元增长为14535。
40亿元.90年代以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在3%~3。
6%之间,90年代以后,该比重开始上升,达到4%,经过四年低谷期之后,反弹为1998年的4.36%,到2008年为4.83%,可以看出,我国卫生总费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表现为一种迂回上升态势。
我国卫生总费用由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2002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15.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57.7%;到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24.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40.4%。
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最少,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最多。
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所增加。
80年代以来,急剧上涨,特别90年代.药品费用占用比较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重小,居民卫生支出比重较大.城乡居民卫生人均费用差距较大.从卫生总费用内部构成上看,1990年~2008年,虽然我国卫生总费用各个构成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强劲增长,成为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从我国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现状看,200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6%下降到4.5%,到2008年,该比重略有上升,为5.7%。
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绝对额有所增长,但也只占到25%。
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在城镇居民卫生支出中的比重不足,使得居民个人的医疗支出持续上涨。
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和分析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卫生费用核算(NHA)是与卫生政策有关的基础性研究之一,卫生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卫生费用核算系统,并通过它提供对政策有影响的信息。
卫生费用核算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回答以下问题:卫生资金是从那里来的?(筹资来源)卫生资金流向那里?(卫生服务和商品的提供者)卫生资金主要用于什么服务?(从服务功能上评价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编辑。
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开始于80年代初。
1981年,世界银行专家来华考察,引进卫生总费用概念,并介绍国际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首次运用筹资来源法和服务提供法估计与测算了中国1980年和1985年卫生总费用,拉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与测算的序幕。
此后,中国逐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完善测算方法。
1987年,世界银行专家再次对中国卫生部门进行考察,并与卫生部规划财务司、贷款办等相关业务司局合作,与中方专家共同研讨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方法,并确认1978-1985年卫生总费用估计值。
90年代初,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合作成立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卫生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系统研究,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卫生改革实践,在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实际测算,使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日趋成熟,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与中国卫生保健体制相适应的卫生费用核算体系和测算方法,以及国家级卫生总费用常规测算和信息发布系统,定期估计和发表全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和分析报告,其测算结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决策依据之一,在分析与评价卫生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7月,世界银行组建专家考察团访问中国,对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考察,并与卫生部、财政部等多部门高级官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考察结束后,世行专家组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中国卫生总费用评估报告》。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一、引言卫生总费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支付的所有与卫生相关的费用的总和。
它包括了医疗服务费用、药品费用、卫生行政费用、卫生设施建设费用等各个方面的支出。
卫生总费用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状况、卫生政策的制定和优化以及卫生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二、卫生总费用的组成及趋势分析1. 医疗服务费用医疗服务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医疗设备的采购费用、医疗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医疗服务费用通常占到卫生总费用的大多数,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费用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 药品费用药品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药品的采购和配送费用、药房的运营成本及药品使用的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药品费用通常占到卫生总费用的一部分,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疫情爆发或大规模药品采购等,药品费用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3. 卫生行政费用卫生行政费用是指用于卫生行政管理和监督的支出。
它包括了卫生部门及卫生机构的运营成本、人员工资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卫生行政费用通常占到卫生总费用的一部分,但由于卫生行政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卫生行政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控制。
4. 卫生设施建设费用卫生设施建设费用是指用于卫生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支出。
它包括了医院、卫生院等卫生设施的建设费用、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卫生设施建设费用通常占到卫生总费用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卫生资源的扩展和改善,卫生设施建设费用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状况及优化建议1. 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状况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卫生总费用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医疗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所致。
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仍然较低,这与中国的人口规模相比不相称。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情况,分析其组成和变化趋势,以期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搜集有关中国卫生总费用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1. 组成:中国卫生总费用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药品费用、医疗设备费用、管理费用等。
其中,人力成本占据较大比例,药品费用逐年增长。
2. 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卫生总费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超过GDP增速。
其中,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是导致卫生总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
3. 地区差异:中国各地区的卫生总费用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卫生费用较高,西部地区的卫生费用较低。
这与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
四、研究启示1. 要加大对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人力成本的增加,提高医疗效率。
2. 要加强对药品费用的管理,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临床路径等措施,降低药品费用的增长速度。
3. 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果,减少医疗设备费用的浪费。
4. 要加大对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
5. 要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减少疾病发生和医疗需求,降低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压力。
五、研究结论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分析,中国卫生总费用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需要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加强资源配置和管理,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以确保全民的健康权益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前言创建起涵盖所有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系统,实现“病有所医”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为主要的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公共卫生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培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格建设者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因为医疗卫生服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政府部门变成了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非常重要的机构,公共卫生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了政府部门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伴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实施,国家经济不断进步为增强公共卫生层面的支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在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不断完善的环节里面,因为没有能够很好的理清各式各样的联系,不管是政府部门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据的比例,又或者是公共卫生支出的框架与配置,都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去处理。
1 公共卫生支出的概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卫生总费用其实是对用于卫生所有的经费进行衡量的普通指标,其涵盖了社会卫生支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以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这三个完全不同的内容。
本篇文章所分析的公共卫生支出大致是政府部门在卫生层面所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
公共卫生支出所涵盖的范畴类与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相似。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所有的用于卫生方面的资金,涵盖了行政医疗经费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这两种。
公共卫生支出代表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能够存进国际、区域所具有的医疗卫生事业,由国家的财政部门向所有的人员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经费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公共卫生支出的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支出的分布框架主要体现在公共卫生支出的区域分布框架与城乡分布框架这两个不同的部分。
首先,我们国家东部区域的卫生支出与中、西部区域相比要高出许多。
北京、上海等地区能够和发达国家相互比较;东南沿海省份与东三省和东欧处于转型的国家相似;中西部地区比普通的发展中国家稍微好一点,部联盟分西部地区省份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略微第一点。
可见,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地区分配差距还是极大的。
一、研究背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推进医疗保健业务的进步不仅与公众的身心健康有关,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生活水平,对现有的医疗保健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以推动其更加完善和健康发展,以满足公众对医疗保健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活水平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医药保健行业也在不断进步,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逐步扩大,疾病防治方面逐步升级。
然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仍未达到满足全体人民健康需求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群众对于医药费用迅速增长、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反映依然强烈,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的抱怨。
因此,本文将依据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探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减轻居民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基础(一)公共产品理论基础医疗服务被分类为具有公共属性的物品,该理论确定了公共资金筹集中政府的责任。
它是指政府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支出的费用,包括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这些卫生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效供给,需要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来提供。
在公共产品理论下,政府需要承担卫生服务的供给责任,确保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河南省2012—2019年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逐渐上升,这一现状体现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筹集资金,用于卫生服务的提供。
(二)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下的卫生总费用,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手段为卫生领域提供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目前亟须公共财政的支持来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020全年卫生支出总费用摘要:一、2020年全年卫生支出总费用概述二、卫生支出各项费用分析三、卫生支出增长原因及趋势四、卫生支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正文: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卫生支出总费用达到了惊人的数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数字背后的含义,以及卫生支出各项费用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2020年全年卫生支出总费用的概述。
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全年卫生支出总费用为XX亿元,较上年增长了XX%。
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往年,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对卫生支出各项费用进行分析。
卫生支出主要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三大部分。
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比最高,达到了XX%,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
社会卫生支出占比为XX%,主要来源于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投入,用于补充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最低,为XX%,主要是指居民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自费部分。
那么,2020年卫生支出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供给。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促使了卫生支出的增长。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卫生支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首先,卫生支出的增长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卫生支出增长使得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然而,卫生支出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尤其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需要寻找更加合理的投入产出机制,以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020年全年卫生支出总费用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卫生筹资《中国卫生经济》第31卷第10期(总第356期)2012年10月卫生总费用是卫生经济学中筹资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连续性地对卫生总费用进行测算和分析,并于2000年后纳入国家统计报告体系。
卫生总费用(total expenditure on health,TEH )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1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反映了国家宏观卫生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乎着国家、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内外学者就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
众多的研究表明,收入因素是影响卫生总费用的最重要因素。
1977年,著名学者Newhouse 使用OECD 国家中13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国家1968年、1971年和1972年的横截面数据证实人均GDP 是影响医疗支出最重要的变量[1]。
1986年,Leu 首先针对Newhouse 认为的非收入变量不重要的论点,提出了批评。
研究表明,除了GDP ,其他非收入变量,如政府医疗支出比例、城市化程度、老龄人口比例也是影响卫生支出的重要因素[2]。
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用于测算卫生总费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65岁以下人口医疗费用的2~8倍。
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也显示,老年人医疗费用大大超过年轻人。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无疑对卫生总费用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3]。
蔡善荣等利用1998年29个OECD 国家的卫生经济资料对卫生总费用进行了主成分回归统计分析,证明期望寿命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卫生人力资源等因素对卫生总费用的影响比较显著。
何平平通过对我国1978—2003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增长是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对医疗费用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筹资水平和支付比例逐年提高,个人支付逐年下降,促进了医疗需求的释放和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增长[4]。
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一、引言卫生总费用是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内支付的所有卫生费用总和。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总费用也日益增加。
本报告旨在研究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卫生总费用构成卫生总费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诊断和治疗费用:包括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诊断费用、医药费用、手术费用等。
2.康复和护理费用:包括康复治疗、护理人员的费用。
3.预防和健康促进费用: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费用。
4.管理和行政费用: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费用、行政人员的工资等。
三、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卫生总费用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疾病种类:不同疾病的治疗费用存在差异,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费用较高。
2.医疗技术水平:高技术医疗手段的使用将增加医疗费用。
3.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将增加。
4.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恶劣的环境将增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卫生总费用。
5.医保政策:医保政策对卫生总费用的分担也会对个体支付产生影响。
四、建议针对卫生总费用增加的趋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费用。
2.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和经济的卫生服务,减少对大医院的依赖。
4.完善医保政策,提高医保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体的支付负担。
5.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降低卫生总费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深入分析卫生总费用的具体构成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