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热力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83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一轮复习资料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大气的组成: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Array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二、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双基回归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
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
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
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
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
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就大。
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
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注意: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天温暖。
地理专题讲座(三)地球的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境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一、对流层大气特征和逆温现象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例如,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再如,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愈接近地表,降温愈快,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另外,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现象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大气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近年高考试题中,多次涉及这一内容,复习中要引起重视。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知识点2019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所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大气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必需;构成生物体成分;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
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人类的保护伞。
(二)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反射(无选择性)、散射。
部。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赤道低压、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1月,北纬60度) 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北大西洋)夏季主要气压中心(7月,北纬30度) 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季风的成因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②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大气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为考生分享到这里,查字典地理网希望考生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讲义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在深入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基本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干洁空气当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剩下的1%由氩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构成。
而大气的垂直分层呢,通常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 12 千米。
这一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嘛,离地面越远,得到的热量就越少。
而且对流层的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咱们平常感受到的风、云、雨、雪等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从对流层顶到约 50 千米的高空。
在这一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使得气温升高。
平流层的气流相对稳定,适合飞机飞行。
再往上就是高层大气了,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稀薄,一些人造卫星就在这一层运行。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接下来,咱们重点讲讲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
削弱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吸收、散射和反射。
大气中的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特定波长,比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散射则会让天空呈现出蓝色。
当太阳辐射遇到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通常是蓝色的。
反射主要是云层和较大的尘埃颗粒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会吸收一部分,并将其余部分反射回去。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使得地面温度升高。
地面升温后,会向外释放长波辐射,也就是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
所以说,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打个比方,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不断向地球发射热量(太阳辐射)。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垂直分层平流层和对流层空气运动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记要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物理性质的显著差异,大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位于大气圈的最下面,与地面相接,其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是大气各层中最薄的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云、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里;平流层主要是臭氧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可细分多层,无线电波、通信卫星、宇宙飞船在此层运转。
气压与大气层高度成反比,即大气层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气温随大气层高度的变化成“不规则”变化,对流层气温与高度正反比,平流层气温与高度成正比,高层大气正反比不规律。
不同的大气层“上下”空气冷热不同,对流层下热上冷,平流层下冷上热,从而气体的运动方向自然不同。
平流层的热能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吸收,对流层的热能主要来自地面的辐射。
熟悉大气各主要成分的作用;逆温现象。
物体辐射电磁波与自身温度的关系波长温度常数λ()T()=C()温度和波长成反比,即物体自身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反之温度越低,向外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越长。
因此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能散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22CO H O −−−−→−−−−−→−−−→大气透明地面辐射逆辐射,吸收太阳辐射地面大气地面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
专题三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2、二氧化碳及臭氧含量变化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三、逆温现象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最易发生在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早晨逆温最厚,日出前后地面首先被打破,自下而上 逐渐变薄冬季昼短夜长,白天日照增 温不足,逆温层往往终日难以打破地形逆温: -10 0 10影响:当出现逆温时,对流运动大大减弱,使得一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而聚集在对流层底部,使污染加剧,甚至形成“公害事件”0 1-【反馈练习】读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图正确反映济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 ( ) 2.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B .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 .风力大 D .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3~4题。
3.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 .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 .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 .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 .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4. 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 .I 层顶部B .Ⅱ层底部C .Ⅱ层中部D .Ⅲ层 7.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 .气温在-500C 到200C 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0C D .最高气温约为400C【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臭氧吸收_______、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_______(有选择性)(1)、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选择性) (2)、效果:使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2、大气的保温效应__________是地球表面与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____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保温作用的关键是___________.3、气温的时间变化日变化:最高值_____时;最低值___________陆地 年变化:最高值______月;最低值______月(北半球)日较差:陆地大于海洋注意:太阳辐射最强: 时 地面辐射最强: 时 大气辐射最强: 时4、气温的空间分布低纬向高纬递减——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和地表性质密切相关——性质均匀,等温线平直。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7讲大气的分层和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包含二氧化碳0.033%)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无色无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跃的惰性气体。
因为其常作为保护气体,例如氮气填充粮仓使粮食不发霉。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得气温升高。
4、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少,但非常重要。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制雨的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互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A对流层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③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④云雨雾雪天气变化都在对流层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约17千米,高纬约为8千米。
※补充知识:理解逆温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叫做逆温。
逆温不是大气污染,但逆温会加剧大气污染。
2、B平流层①大气的热量来自于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③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④水汽和杂质少,能见度高,适合飞机安全飞行3、C高层大气①平流层以上统称为高层大气②温度自下向上,先降低后升高③在80到500千米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1、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可见光很少被吸收。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尘埃将太阳辐射散向四面八方。
2、保温作用①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吸收75%-95%),使得大气增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大气的热力状况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