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1)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1)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1)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1)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68学时

学分:4学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开设单位:政法学院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课程既是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

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提出较系统的看法或创见;四是为学习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问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践学时小计导论 4 4

1 商品 6 6

2 货币 6 6

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6 2 8

4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4 4

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3

6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 3

8 市场经济体制 4 4

9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4 4

9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6 2 8

10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 4

11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4 4

12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4 4

13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 6 合计64 4 68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专题讨论,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

本文

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3.明确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和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生产关系“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3.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章商品

教学目标:

1.了解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掌握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运动。

3.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含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四、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教法建议:

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2.领会: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应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二章货币

教学目标

1.货币的本质、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各种内存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四、纸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

2.领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本质;纸币流通规律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

2.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分配。

3.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六、成本价格和利润

资本和产业资本。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七、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的形成。平均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八、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的产生。商业资本的运动。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大体相当于平均利润。

九、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产生。借贷资本的特点。利息及利息率。现代借贷资本的运动是通过银行活动来实现的。

十、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土地价格。

十一、资本积累的源泉

再生产的两种类型。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十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地租;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2.领会: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借贷资本的特点;地租的两种形式。

3.应用:试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正确回答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教学目标: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科技革命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资本的本质。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及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

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缺陷。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七、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垄断;垄断组织的形式;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领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3.应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手段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作用;如何科学认识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影响。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历史探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

三、社会主义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剥削与两极分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保障。

五、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特殊途径。

六、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七、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国有与国营的关系。

八、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所有制的新形式。

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十、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新特点。按劳分配和

消除两极分化。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的本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股份合作制;按劳分配。

2.领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观

点。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含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和形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八、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七章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

1.识记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3.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现代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法国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官方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加快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源配置;计划调节;市场调节;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

2.领会: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3.应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八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市场供求。

2.理解市场价格。

3.理解市场竞争。

4.理解市场体系。

5.领会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市场需求及弹性

市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弹性。影响市场需求的因

素。

二、市场供给及弹性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三、价值和价格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价格的形成。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变动的特点。

四、公共产品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

五、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

价格调节机制。价格的基本功能。价格体系。价格政策。

六、市场竞争及其功能

市场竞争的特点。市场竞争的类型。市场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七、市场的垄断和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殊性。市场结构的类型。垄断的作用。

八、竞争机制和竞争风险

市场分析。市场风险的类型。决定市场风险的基本因素。市场风险存在的意义。

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正当性的积极作用。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和特征。

十、市场体系构成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地方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世界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十一、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的分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十二、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与变动的二重性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

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十三、市场秩序和规则

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及其本质。市场秩序的表现。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

十四、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的构成。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市场需求;需求弹性;供给;供给弹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市场类型;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规则。

2.领会: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规律;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市场竞争的功能与作用。

3.应用:市场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和作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必要性。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九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要点:

1.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2.把握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

3.领会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

4.了解企业资本的运动和经营

5.理解农户经济行为和居民经济行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市场配置资源和微观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活动的含义。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两重属性。企业的类型。

三、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所有制。所有权。产权。

四、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市场经济和产权的可交易性

产权交易。产权交易的类型。产权交易方式。产权交易的组织形式。产权交易的中介机构。

六、企业财产制度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七、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资本筹集及其渠道。投资。投资预期收益。

八、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九、企业资本构成和结构

自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实在资本和虚拟资本。

十、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

企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十一、资本保值增殖和企业再生产

资本保值和资本增殖。存量资本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实现途径。企业再生产的类型。企业扩大再生产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十二、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和目标。资本的实物形式经营和价值形式经营。资本运营需要具备的条件。

十三、农户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

十四、居民的收入、储蓄、消费和投资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微观经济主体;产权;产权制度;企业财产制度;企业资本形态;资本循环和周转;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规模经济。

2.领会: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资产和资本、物权和产权的联系与区别;企业财产制度的类型及特征。加快资本周转的作用和意义。

3.应用:当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在我国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6]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1994年版。

第十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识记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

3.理解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及其与国内分工的关系。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世界市场及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世界市场发展的新特

征。

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战后资本国际化的基本特点。

三、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国际经济竞争的含义。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四、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

世界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价值。

五、世界货币和汇率

世界货币及其职能。汇率。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六、国际收支和关税

国际收支及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税。关税的主要特点。

七、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八、对外进出口贸易

九、资本、技术、劳务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及其主要形式。技术的国际流动与转让。国际劳务流动的产生和发展。

十、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价值;关税;国际投资。

2.领会: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对外贸易的作用。

3.应用: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借鉴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确定合理的外资规模。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 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 03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102经济思想史 研究方向: 01 外国经济思想史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103经济史 研究方向: 01 中国会计审计史 02 中国财政赋税史 03 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3中国经济史 参考书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201国民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国民经济理论与方法 02 投融资理论与实践 03 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202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区域发展与城市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房地产资源开发方向等) 02 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03 区域投融资研究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5经济学基础 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020203财政学 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 课程编号:201005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 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 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经典理论 第一章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一节商品与价值 1.了解商品的涵义; 2.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 3.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它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其它矛盾也就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1.了解货币的职能; 2.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 3.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了解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2.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3.理解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政治经济学重点1.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Ⅱ) 5.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 (1)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确实是单个资本 (2)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合,确实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2、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从运动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②从运动内容看,差不多上为了价值增殖,实现剩余价值 ③从运动过程看,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时期,差不多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不同点 ①消费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 ②流通的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显示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能显示资本流通,又能显示一样商品流通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产的分类: (1)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对社会生产的分类 ②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 4、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1)价值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2)实物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即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和如何样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获得消费资料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咨询题,第一考察简单再生产的缘故:(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2)从理论上讲,解决了简单再生产的困难,就便于扩大再生产的咨询题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1)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交换如下: 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Ⅱ(v+m)能够全部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必须在Ⅱ内交换 Ⅱc必须在Ⅰ内交换 (2)两大部类的交换图: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共同的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价格: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它代表着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 纸币: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工具。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如果用P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用Q表示商品的数量,P*Q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用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速度,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G可表示:G=(P*Q)/V. 假定延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C,本期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为D,互相抵消的交易总额为E。则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就调整为:G=(P*Q-C+D-E/V.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