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介语
- 格式:ppt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77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300)一、培养目标及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一)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二)掌握系统的语言学和汉语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
(三)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五)能够比较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
(六)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向充分考虑该学科高度交叉、高度综合的特点,对相关学科进行良好整合;以汉语与汉文化的传播为方向,以中原地域历史为品牌,以走出去请进来为有效途径,打造特色并推动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着重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特定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要求。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半,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半)。
四、课程设置和课程类型(1)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12学分,专业拓展课程8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
(2)课程类型见课程设置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五、专业实践为了保证实习实践效果,培养单位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
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1)教学实践方式a、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b、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2)教学实践管理a、志愿者主要由国家汉办选拔派出;b、国内实习期间,培养单位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中介语的动态性要求教师一.中介语理论简介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并在其论文《中介语》一文中进行了系统阐释。
所谓“中介语”,就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伴随着学习进程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理论系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语概念以及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中介语产生的五种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并提出“石化”现象(即语言能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僵化现象。
科德提出了“个人特异方言”的概念,同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此外,科德还区分了失误和偏误,指出失误是偶尔出现的错误,偏误则是规律性的、系统性的,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和学习的过渡情况。
奈姆瑟也提出了意义相似的“近似系统”的概念,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接受目的语系统也是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
奈姆瑟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其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作为一种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介语是具有可变性,是伴随着学习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二,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它介于两种语言之间,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成系统的失误;第三,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
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由于结合了学习者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点,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观察分析,二是从语言要素的角度观察分析。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2.第二语言3.双语/多语现象4.母语5.外语6.本族语7.非本族语8.目的语9.应用语言学10.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11.学科体系12.语言学13.语言学的教学14.语言学的课程15.社会学16.社会语言学17.学科定位二、填空1.按()可将语言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3.按()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母语和外语。
母语指()、()的语言;外语指()的语言4.按()(通常是按()的界限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本族语和非本族语5.目的语指人们()并()的语言6.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来看,()、()、()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7.广义地说,第二语言和外语是()关系8.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而不再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被称为()9.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10.对外汉语教育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和(),并用来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和()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部分是()1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三个部分:()()()13.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14.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也是一种()三、简答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是4.请简介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5.区分“对外汉语语言学”和“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母语研究的对比)6.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7.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8.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9.为什么把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称为应用语言学是不恰当地?10.如何正确体现“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填空1.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算起,至今已近50年。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二语习得】课程(kèchéng)教学大纲【课程(kèchéng)代码】【课程(kèchéng)类别】专业(zhuānyè)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4【讲授(jiǎngshòu)学时】34【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第二节 [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lǐlùn)与方法第二章【第一(dìyī)语言习得】[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lǐlùn)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yǔyán)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yánjiū)颇具启示。
《走进第二语言》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第一语言是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语言。
答案:错2、按照克拉申的观点,习得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答案:潜意识3、“中介语”这一概念是首先提出来的。
答案:塞林格4、“石化”是指中介语形式没有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永久性停滞状态,常指“语言”的长久停滞状态。
答案:偏误形式5、“迁移”概念最早是由学者提出来的。
答案:拉多第2章单元测试1、第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开始系统研究二语习得,其标志是___。
答案: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学习者语言获得了同自然语言相同的地位,人们开始转向对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
其标志是和两种理论的提出。
答案:中介语理论、克拉申系列假说3、偏误分析理论重新复苏的时代是。
答案: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4、第二语言研究学者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偏误分析也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答案:科德5、中介语也称为“语际语”或“过渡语”,是非本族语者产出的语言,是学习者形成的有关的系统化知识。
答案:目的语第3章单元测试1、普遍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答案:乔姆斯基2、乔姆斯基建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标志是1957年出版的《》一书。
答案:《句法结构》3、乔姆斯基的《》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答案:《生成语法》4、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UG”的概念,“UG”就是。
答案:普遍语法5、乔姆斯基理论中经常出现“LAD”的概念,“LAD”就是。
答案:语言习得机制第4章单元测试1、句子“*老师,你媳妇工作在哪儿?”主要涉及到下面哪些范畴?答案:准确性、得体性2、迁移这一概念,是指个体将本族语言文化中的渗透到外国语言文化中去的二语习得现象。
答案:功能、分布、形式、意义3、迁移不仅仅是母语迁移,还包括。
答案:目的语迁移、中介语迁移4、俄罗斯学生把汉语的“啤酒”说成“bíjiǔ”,其错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答案:将送气音p与不送气音b混淆了5、汉语的“时间”,在韩语中的表现,属于?答案:语义扩大第5章单元测试1、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是答案:输入假说2、Krashen认为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
【二语习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4053【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学分】2【总学时】34【讲授学时】34【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方向高年级学生【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打下基础,提高科研能力,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内容提要】第一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教学中几个最基本的议题,即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基础的全貌,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审慎、理智、全面的思考,从中悟出自己的语言教学思路或理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趋势第二节[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第一语言习得】[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原理的基础、掌握第一语言习得所涉及的主要议题、概念和主流理论观点。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意识到虽然本章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系密切相关,其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颇具启示。
[讲授学时] 2 学时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内在论功能主义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问题]能力与行为理解与产出先天本质与后天培养普遍语法系统性与变化性语言与思维实践输入语篇第三章【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可做的三类对比及三类比较重涉及的6个议题(关键期假设;神经学的研究成果;精神运动协调方面的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发展的因素)[重点难点] 对本章所论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就任何一类比较形成自己的认识。
第8章对比分析、中介语和错误分析8.1 复习笔记本章要点1.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对比分析假说2. Error Analysis 错误分析本章考点1. 对比分析假说的定义和四个步骤;2. 难度等级的六个层级特点;3. 对比分析理论的强势说和弱势说;4. 错误分析理论、失误与错误的区分、错误来源及如何对待和纠正。
本章内容索引Ⅰ.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1. Definition2. Four different proceduresⅡ. Hierarchy of Difficulty1. Definition2. Different levels3. ShortcomingsⅢ. Moderati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1. Strong version of the CAH2. Weak version of the CAH3. Moderate version of the CAHⅣ. Markedness and Universal Grammar1. 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2. Universal grammar (UG)3. InterlanguageⅤ. Error Analysis1. Definition2. Mistakes and Errors3. Errors in Error Analysis4. Identifying and Describing Errors5. Stages of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6. Sources of ErrorⅥ.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Ⅶ. In the Classroom: Error Correction1. Error correction2. Error treatmentⅠ.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对比分析假说)1. Definition(定义)The CAH claimed that the principal barrier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system with the second language system, and that a scientific,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question would yield a taxonomy of linguistic contrasts between them which in turn would enable the linguist to predict the difficulties a learner would encounter.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根本障碍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存在着干扰,因此,对两种语言从结构上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家利用语言之间的差异性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