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890.50 KB
- 文档页数:87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5No .2[收稿日期]2004211223[作者简介]廖七一,男,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400031)[摘要]地名译写的统一规范有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地名译写以音译为主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当补充音译地名的语义成分,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译写方式,方可确立规范的地名译写体系。
[关键词]文本类型;地名;译写[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358(2005)022******* 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颁发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提出了外国地名译写的统一与规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工作,也关系到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国地名委员会:556);并提出外国地名译写的基本原则:“以音译为主”,“同名同译”和“约定俗成”(同上)。
在确立基本译写的原则基础上,中国地名委员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英、法、德、西、俄、阿拉伯文汉译英表(试行)以及其余40余种外文汉译音表(草案),组织有关单位统一了部分常用外国地名译名,编辑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地名录》。
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地名规范与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对我国译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港、澳、台以及海外华语社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就曾比较中国与俄国在译名规范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中国采取的措施给予积极的肯定(Newmark ,1988:215)。
但是,地名译写的复杂性远非音译可以完全解决;况且译写的标准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音译译名目前尚不能成为全球华人社区共同的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港澳台以及海外还会有相对独立的翻译规范。
四川外语学院主要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览. http:// .川外研究生论坛41. http://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1 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方向:王寅教授(博导)赵彦春教授李建平教授王鲁男教授熊沐清教授项成东教授廖巧云教授侯国金教授肖肃教授沈彤副教授王仁强副教授02 英语文学方向:严啟刚教授(博导)严忠志教授董洪川教授罗小云教授刘爱英教授张旭春教授杨跃华副教授肖谊副教授任虎军副教授41. http://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廖七一教授(博导)杨全红教授李芳琴教授赵彦春教授费小平教授李龙泉副教授陈历明副教授祝朝伟副教授41. http:// .04 高级翻译(MTI口译)方向:李芳琴教授陈历明副教授陶丽霞副教授陶曦副教授冯旭张鹏05 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向:严啟刚教授(博导)费小平教授张涛教授傅晓微教授赵淳教授邓鹏教授李振中副教授李小青副教授陶曦副教授陈喜荣副教授41. http:// .06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肖肃教授王鲁男教授陈晓莹副教授李振中副教授姜孟副教授●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冯亚琳教授(博导)张法教授(博导)严啟刚教授(博导)张旭春教授杨政教授杨晓莲教授董洪川教授刘波教授支宇教授晏红副教授章辉副教授●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朱达秋教授胡世雄教授国玉奇教授李小桃副教授淡修安副教授●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刘波教授李克勇教授杨艳如副教授●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冯亚琳教授(博导)丰卫平教授莫光华副教授●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罗国忠教授姚继中教授杨伟教授何午教授晋学新教授黄芳副教授●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王寅教授(博导)赵彦春教授李建平教授王鲁男教授熊沐清教授项成东教授廖巧云教授侯国金教授肖肃教授沈彤副教授王仁强副教授●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何天云教授程志敏教授●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王鲁男教授陈晓莹副教授刘忠政副教授●050101 文艺学专业张法教授(博导)杨晓莲教授李小川教授林克勤副教授章辉副教授严功军副教授张春林副教授●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周文德教授戴伟教授(兼职硕导)谭代龙副教授●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邓齐平教授晏红副教授41. http:// .。
中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学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文韬.[2].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北京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8期.潘琳玲.朱守信.[3].中国学术:与生活同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王雅林.[4].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韩璞庚.[5].论中国学术的本原范型.《河北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赵建军.[6].目睹中国学术之怪象举隅.《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9期.孙培军.[7].翻译研究发展趋势·中国学术话语·MTI翻译理论教学——廖七一教授访谈录.《山东外语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期.高伟.[8].“编辑创新意识”研究综述基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视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6期.郑慧淑.[9].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3期.周洪宇.[10].多重制度逻辑中的中国学术职业——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变革.《江苏高教》.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苏永建.二、中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学术语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作者:李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连海事大学2010(学位年度)[2].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郑盈盈.高等教育学武汉理工大学2007(学位年度)[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术英语论文词簇特点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范晓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对高深知识的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李志峰.高等教育学华中科技大学2007(学位年度)[5].基于悉尼学派语类读写法的中国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作者:陈静.英语语言文学中山大学2010(学位年度)[6].从学术道德失范论中国学术的构建.被引次数:9作者:李晓敏.科技哲学武汉科技大学2009(学位年度)[7].生命与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陈寅烙为中心的阐释.作者:张彩霞.教育史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8].中国学术职业的吸引力——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意向的调查.被引次数:3作者:韩璇.高等教育学武汉理工大学2007(学位年度)[9].民初中国学术管窥——以《民铎》杂志为中心.被引次数:2作者:赵丽娜.文艺学东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10].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析.作者:葛兴苗.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河北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学术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eseacademicexperts'assessmentforforestbioenergydevelopment inChina.MeiQuPirkkoliisaAhponenLiisaTahvanainenPaavoPelkonen《Energy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1[2]VisualizationoftheChineseacademicwebbasedonsocialnetworkanalys is.BoYangZhihuiLiuJosephA.Meloche《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Principles&Practi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2[3]PatentstrategyinChineseuniversities:Acomparativeperspective. Luan,C.Zhou,C.Liu,A.《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4]Chinesehighschoolstudents'academicstressanddepressivesymptoms: Genderandschoolclimateasmoderators.Liu,Y.Lu,Z.《Stressandhealth: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Investigation ofStress》,被SCI收录SCI.20124[5]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heroleofi ndustrialandacademicR&D,FDIandthemarketsinfirmpatenting. Zhang,JJRogers,JD《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TheJournaloftheTechnolog yManagementofTechnology,EngineeringManagement,TechnologyPolicyandStra te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4[6]TheacademicimpactofChines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research. ZhangJieSuXinningDengSanhong《AslibProceedings》,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1[7]QSARmodelingofiNOSinhibitorsbasedonanovelregressionmethod:Mult istageadaptiveregression. WeiLongJianXiangHongyingWuWeichengHuXiaodongZhangJinJinXinHeXiuShenZe weiZhouSaijunFan《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AnempiricalstudyoftheaccessibilityofwebreferencesintwoChinesea cademicjournals.Wu,ZQ《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3[9]RelationshipbetweentheChinesetobaccoindustryandacademicinstitu tionsinChina.QuanGanStantonAGlantz《Tobacco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11[10]EnsuringChineseEngineeringGraduateStudents'AcademicSuccess:AS tudyattheUniversityofOklahoma.YAOCHENCECELIABROWN《Science&TechnologyLibraries》,被EI收录EI.20123四、中国学术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学术话语的当代建构——以中国审美语言文化为例的考察.普慧,2009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李景林,2009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3]关于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几点看法.徐国利,2009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4]以高度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崔唯航,2014“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5]另一种"整理国故"论五四后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史撰述及其对儒学的重构.江湄,2013“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6]邱均平:开创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新格局.刘锦山.崔凤雷,2009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论坛[7]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邱均平.李爱群,20082008年科技评估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8]当代华人原创理论的反省与批判.欧崇敬,2007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9]学术不端是中国学术之殇兼谈学术期刊的责任.郭鹏.向朝霞,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10]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邱均平.李爱群.周春雷.马瑞敏,2008第八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作者:崔红丽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学科发展、教学、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进行归类汇总,以期对相关学者以启示。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科发展;MTI教学;问题和策略翻译硕士专业是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2007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
截止到2016年5月,全国已有206所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①,涵盖多个语种。
近十年来,翻译硕士专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对MTI学科发展研究国内学者早期主要关注MTI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
2006年,仲伟合通过分析当时国内翻译学科的发展状况,首次提出了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②。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相关通知③使这一提议成为现实。
2008年,我国开始招收MTI专业学生。
在发展初期,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翻译专业的区别受到了广泛关注。
董洪学&韩大伟④探讨了MTI与传统学术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之间的共核和差异性问题。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各高校的MTI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不清晰,和传统学术型专业硕士的界限和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等突出⑤。
另外,专业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也是研究热点。
参照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王京平提出了MT课程框架的四要素:培养职业翻译、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技能意识和训练、语际翻译是跨文化行为⑥。
对MTI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如校企合作、职业化培养、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二、对MTI的教学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MTI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翻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
1.翻译教学方面。
学者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模式以及翻译素养等方面。
翻译理论在翻译硕士专业中的功能一直存在分歧。
基于此分歧和对中外翻译理论课程的研究,廖七一提出了翻译理论的四个基本模块⑦,并指出翻译理论不但指导着翻译实践,也是现代译员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8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詹鑫鑫/黄河交通学院摘 要: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
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
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
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传统译论特点 话语权 中国特色翻译学 和而不同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
(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
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哲学研究派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争论的焦点主要为翻译的“外部研究”。
(4)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即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部分论者都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意运用哲学方法来分析问题。
二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翻译马列著作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总结和发扬。
据记载,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周代。
直至今日,中国翻译界成绩斐然。
可是,说到系统的翻译理论,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这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今后的翻译理论工作应注重理论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不能再停留在一般的具体的经验之谈上。
从哲学角度讲,前人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借助当代科学的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客观定量以及准确描述,综合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引进国外的翻译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译论进一步分析总结,为早日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而努力,为确立中国译论的话语权不懈奋斗。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本期推荐语翻译史研究绝非是简单地以时间为线索的材料堆砌,需要在大量翻译史料和前人批评中抽丝剥茧、重现语境,发现不同材料、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隐藏要义。
如何写出一篇有见解、有深度的翻译史研究论文?本期上海语言学通讯特别推荐廖七一教授发表《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上的论文“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希望能在翻译史研究方法论上给予您启发。
↓↓↓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作者:廖七一《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选题价值1严复翻译主张与翻译策略之间的断层理解人们只关注到“信达雅”理论表达,但很少考虑“信达雅”与“达恉”和“取便发挥”的翻译策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严复本人观点与现代诠释之间的时空错位有些批评是基于后来、甚至是今天对翻译的翻译认识去批评严复翻译思想的局限性,没有从历史语境的考察严复翻译思想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领域0研究领域:《译例言》解读与批评研究方法:廖教授先从《译例言》中找到了严复的翻译主张和翻译策略的原话:严复在《天演论 .译例言》开篇提出:译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今是书所言,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仅仅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接下来严复称其翻译策略“取便发挥,实非正法”由此看来信达雅是理想状态,而现实翻译行为是“取便发挥”,既然严复已经意识到“实非正法”那为什么还不改进呢?作者还原了翻译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包括译序、译跋,特别是严复本人跟其他翻译(批评)家之间的论战中寻找答案研究问题与方法1研究问题:严复的“尔雅”观研究方法:廖教授从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中找到了严复的“尔雅”的动机(最饱受争议的一个翻译主张):1为了吸引更多读者,2深奥理论和含蓄深沉的思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则为达易,3自己力求明白清楚地再现原著内容,4对于不熟悉的专业学科,理解都会有困难,何况看译本?当时社会批评如何看待严复的“尔雅”观?作者选择了当时激烈批评严复思想的“梁启超”,对比二文的翻译话语,廖教授总结出二人分歧主要是因为:译文的功能定位、读者对象、预期社会反应的差异(比如,梁启超翻译政治小说是鼓吹革命尚武,激励行动;严复希望对精英士大夫阶层长期启蒙,是迂远之道,由此反映出二人革命不同的路径。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4年第1期(总第158期)译介学与翻译学:创始人与倡导者———谢天振教授访谈录张建青(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收稿日期:2012-11-10作者简介:张建青,男,汉族,山东单县人,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儿童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史、译介学。
[摘要]本文是对著名学者谢天振教授的访谈,话题涉及译介学及翻译学学科建设多个方面。
谢教授期待时代语境的新变化能够促使中国翻译研究取得新突破,他主张:学科建设不能搞“大跃进”,学术研究需要积极营造自由论争的学术氛围,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三大意识:即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
谢教授还非常坦率地谈及其两大学术研究的遗憾:一是其“翻译文学史”类著作未能真正达到其提出的“翻译文学史”的理想设想;二在传播中国学术包括其自己的学术成果向外“走向世界”方面做得很不够。
这也深含谢教授对年轻学者的殷殷期盼与嘱托,期望学界很好加以弥补。
[关键词]谢天振;译介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4)01-0003-05Xie Tianzhen ,A Founder and Advocator of Medio-Translatology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Prof.XieZHANG Jian-q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4,China )Abstract :This i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ie Tianzhen ,a Ph.D.supervisor of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The interview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log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hina ,the hot topics in present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choice of thesis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etc.In the interview ,Prof.Xie points out that he has two regrets in his research and hopes the young scholars can do much better in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Xie Tianzhen ;Medi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谢天振教授为享誉国内外著名比较文学专家,翻译学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译介学创始人,国内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归属问题的学者和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9Sep.2020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王丽娟(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从佛经翻译时期开始,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壮大。
从译介西方翻译理论到自身翻译学科的建立,国内学者提出新的理论,众多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辛勤耕耘,使中国翻译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廖七一在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研究视野与学术建树。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的相关研究文献,旨在向其他学者介绍、阐述其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为未来译学研究提供指导借鉴,丰富译学发展。
关键词:廖七一;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11-030 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翻译成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民族必不可少的纽带。
林译小说的盛行、西学翻译现象等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廖七一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教授的研究论文,帮助译学界了解当前研究趋势,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性指导。
廖七一教授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在翻译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先后出版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等10余部专著,在《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翻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询到廖七一教授从2000~2019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翻译学11篇,翻译批评17篇,诗歌翻译14篇,翻译规范与实践研究18篇,其他类6篇,将诗歌翻译、翻译规范、具体翻译实践融合为一个主题,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2010年6月第26卷 第3期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Jun.,2010Vol.26 No.3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 400031)提 要: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关键词:翻译;现代白话;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0)03-0081-06Tran sl a ti on and the Nor m s of M odern Ch i n eseL I AO Q i2yiAbstract: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agents that br ought about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 mati on of the nor m s of Chinese language.The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vernacular Chinese during the M ay4th move ment,t ogether with the popularizati on of written Chinese since the end of Q ing Dynasty,the argu mentati on for and against the vernacular Chi2 nese in magazines such as La Jeunesse,eventually constructed the nor m s of modern Chinese,which not only hel p s the tra2 diti on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peop le t o be modernized.Key words:translati on;modern Chinese;nor m s 晚清的白话应用始于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和创办的华文报刊;1890年以后中国开明士大夫从“启蒙”、“救亡”出发倡导“言文一致”和语言通俗化,“庚子事变”之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白话报纸,白话逐渐成为潮流。
首页| 无图版| 左右分栏» 您尚未登录注册 | 搜索| 社区服务| 帮助社区服务勋章中心道具中心邀请注册银行短消息收件箱发件箱消息跟踪写新消息控制面板控制面板首页编辑个人资料查看个人资料好友列表用户权限查看交易币管理特殊组购买收藏夹我的主题统计与排行基本统计信息到访IP统计管理团队管理统计在线统计会员排行版块排行帖子排行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学术妙笔»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编著>> 论坛导航|- 论坛公告栏|- 书园制度版|-书园日记|- 新手学园>> 友情求助区|- 专家找书|-优先求助|- 我的应助|- 期刊论文求助|- 悬赏求助和财富交易|- 你问我答>> 检索讨论区|- 检索方法探索|- 解密档案|- 资源销售专区|- 中文文献资源|- 外文文献资源>> 资源共享区|- FTP 联盟|- BT 资源专区|- 网络资源>> 专业交流与互助|- 读书软件交流|- 健康卫生|- 生命科学|- 电子书,课件,视频,音频制作与交流|- 计算机技术|- linux/unix[关闭中]|- 大型专业软件交流[关闭中]|- 外语学习|- 网络经管|- 经管资料|- 法律之窗|- 书园法律援助中心|- 教学相长>> 读书交流|- 学术妙笔|- 众趋堂|- 读书参考|- 学苑书林>> 社区交流|- 书园茶社|- 转贴|-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上海2010|- 多媒体空间|- 书园风云录|- 书园精华|- 文学原创与美文欣赏>> 站务管理|- 网站建设|- 项目活动组|- 项目组存档|- 认证会员申请与考察区>> 会员认证区|- 初级认证区|- 中级认证区|- 群英会>> 博客区|- 强国梦|- 空山|- 秋爽斋|- 淡泊草|- 水清木华|- 书园旧梦本页主题: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打印 | 加为IE 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hero8151级别: 普通会员精华: 0发帖: 1502威望: 32 点财富: 44 论坛币活期存款: 0定期存款: 100总资产: 144 论坛币在线时间:2240.9(小时)注册时间:2005-04-22 21:52最后登录:2010-11-26 10:41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第一章、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Savory):翻译的艺术 《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 n ):“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1.有人认为: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外衣之下包裹着一个个对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