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等式到方程.1.1从算式到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495.00 KB
- 文档页数:16
教学设计课题从算式到方程课型新授课☑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小节,起始课。
本节课中学生体验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同时建立:实际问题通过设未知数,找到能量关系的方法转化为数学方程的数学模型。
通过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思考过程进一步体验这一数学模型。
为本章后面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本章的基础,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其他方程的对比,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特征,进而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数学课中的重要内容,也有关于方程的最初级的内容.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一方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仅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比算术式子更有力的数学工具,字母(未知数)可以列入方程并参与运算,从而给解决问题带来更大的便利,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算式表示的是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算式中只能含有已知数而不能含有未知数,这是列算式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列方程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使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在被解出之前以字母形式进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这是代数方法对于算术方法的新改革.正因有了如此的新突破,所以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以及解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进行了归纳.这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学习目标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自然过渡,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并构建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即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毅力。
核心素养:•数学抽象: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逻辑推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2.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x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这个问题,即“5x元”。
•接着,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知道小明一共花了10元,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方程“5x = 10”。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用算式“5x”表示苹果的总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到当知道总价时,可以用“=”连接已知数和未知数,形成方程“5x = 10”。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地从算式过渡到方程,为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教学过程3.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师行为:•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举例说明,如“2x + 3 = 7”,“-5y = 10”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尝试自己判断给出的式子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参与度高,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2024从算式到方程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方程的变形和化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算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算式,那么你们知道算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吗?2.探究方程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方程,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方程和算式有什么不同?方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3.学习方程的解法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解法。
示例:解方程2x+3=7第一步:将方程中的常数项移至等式的右边,得到2x=73。
第二步: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2。
4.实际应用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问题1:小明的年龄是爸爸的1/3,今年小明12岁,求爸爸的年龄。
解:设爸爸的年龄为x,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3=12,解得x=36。
问题2:一本书的价格是另一本书的2倍,两本书的总价是60元,求两本书的价格。
解:设便宜的书价格为x元,贵的书价格为2x元,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2x=60,解得x=20,贵的书价格为40元。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解方程:3x4=19解方程:5x+2=32解方程:2(x3)=8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解方程:4x+5=37解方程:3(x2)=12解方程:2(3x4)=14四、教学反思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变形和应用,如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