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均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关,那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只能依赖于优越的自然环境生存,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
这里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区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花繁果茂,大部分地区宜于谷物生长。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在这基础上产生。
印度东西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部有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然而在古代仍有许多蛮族通过几个山口入侵印度。
入侵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因此印度的历史显得光怪陆离。
这儿“血统混杂,人种繁多,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最早的记载是被雅利安人侵略,后来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还被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戎狄族侵略,因此,印度受到几个文明冲撞。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
印度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使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
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施完备。
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
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
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
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量印章上。
印度文化的最初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达罗毗茶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二是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化。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谷地区就出了以阿姆里遗址为典型的综合文化,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进化与发展,形成了印度河文明。
古代文明中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分析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古代文明的出现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多个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背景和演变。
一、埃及文明埃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尼罗河。
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丰富水源和肥沃土地,使得埃及人发展出了灌溉农业,创造了伟大的粮食产量。
同时,尼罗河使得埃及人交通方便,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尼罗河是埃及文明得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在历史上,埃及文明也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自公元前3100年左右,位于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联合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古埃及文明。
然而,在公元前7世纪,埃及被亚述和波斯帝国所征服。
在统治阶级的变化和古埃及文明精神的逐渐衰弱的背景下,埃及文明最终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给征服。
二、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印度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印度河和恒河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水源,也孕育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
在这样的基础上,印度人创造了极为灵活的灌溉体系和农业种植技术。
同时,印度河与恒河也使得印度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
在历史上,印度文明曾多次受到外来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影响。
其中最为深远的影响要数英国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在统治印度期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现代化的政府、教育和制造业的基础设施,并将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传播到印度。
然而,同时也让印度文化和社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导致印度在独立后需要面对很大的发展难题。
三、中国文明中国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长江和黄河。
长江和黄河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并且使得中国人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贸易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特征的文化精神。
在历史上,中国文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外部文明的冲击和殖民统治的侵蚀。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衰落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孕育了许多辉煌的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不仅在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在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代文明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次大陆上的哈拉帕文明就已经出现了。
哈拉帕文明以其宏伟的城市规划和精湛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城市街道整齐、房屋布局规划严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
哈拉帕文明的人民还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制作的陶器、铜器等工艺品精美绝伦。
此外,哈拉帕文明还拥有一套成熟的商业网络,并和其他古代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接下来,是印度古代文明的兴盛时期,也就是古代印度文明被广泛认可和影响其他地区的时期。
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佛教和耆那教这两个重要的教派分别创立,为古代印度带来了重大的思想革命。
佛教倡导人道主义,提倡平等、慈悲和无私的行为,对印度以及整个亚洲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耆那教则强调个人的精神探索和解脱,并构建了一套以自律为基础的宗教制度。
在这个时期,印度古代文明不仅在宗教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艺术、建筑等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然而,印度古代文明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公元前4世纪时,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虽然他的入侵并没有改变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印度与希腊等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导致了一些文化交流与影响。
此后,印度陆续经历了各种王朝的兴衰,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文明中的巅峰之作,它在政治、艺术、文化等方面都高度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雀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印度陷入了充满动荡和割据的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古代文明的辉煌逐渐褪去,陷入了持久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到了11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徒的入侵成为印度古代文明面临的新挑战。
地理环境对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在印度文明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文明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削弱了人们与自然斗争能力的发展,加之环境使然,印度人长期自囿于农村公社、种姓和宗教束缚中,少有进取精神,屡遭外族入侵与征服。
但是他们在追求心灵致悟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佛学,以它深奥的哲理和高度的思辨特征,在古代东方世界大发光彩,东渐中华,远播亚太。
古印度主要是指南亚次大陆地区,地理环境的极端优越性和极端多变性是古印度文化昌盛的土壤,发达的文化对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居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印度文化给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
九年级历史古代印度知识点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明古国,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习古代印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方面介绍古代印度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古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至巴基斯坦,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南接印度洋。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印度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恒河和印度次大陆的平原,以及南部的高原。
这些地理条件为古代印度的农业和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二、政治制度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古印度社会是由几个氏族联盟组成的部落社会,后来发展为多个王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成为帝国的玛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此后,古代印度历经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形成了多样化的政治格局。
三、社会结构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相当复杂。
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婆罗门(贵族和学者阶层)、刹帝利(军人和统治者阶层)、吠舍(商人和农民阶层)和苦修(劳动者和奴隶阶层)。
这种社会结构在印度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宗教信仰古代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涌现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众多的宗教思潮。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强调人类的苦难和解脱。
印度教则是古代印度主要的宗教,崇拜众多的神祇,强调轮回转生和业力报应。
耆那教是古代印度另一重要宗教,强调非暴力和无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五、文化艺术古代印度的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多样。
文学上,古代印度产生了梵文文学和巴利文学等多种文学体裁,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经典文献。
音乐和舞蹈也在古代印度发展繁荣,例如印度古典舞蹈和印度古典音乐。
此外,古代印度还是雕塑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地,以泰姬陵和凡尔纳尔宫等为代表的建筑物,体现了古代印度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印度作为一个拥有着丰富历史的古老国家,自古以来就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
其文化、宗教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本文将阐述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一、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1. 多元文化交融印度地广人多,有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这些文化不断交融融合。
印度的古代文化中,包涵了大量的宗教文化,例如次大陆的佛教和印度教等。
在印度的古代文明中,也有来自外国的文化汇聚,如北方草原上的雅利安人的文化和希腊、罗马、中亚等地带来的文化。
这些文化对于印度的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影响极为重要。
2. 宗教文化多样印度的古代文明中,宗教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宗教都源远流长,具有千姿百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其中,印度教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之一,对印度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印度教的生命观和价值观,长期指导了印度古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社会制度复杂印度古代的社会制度非常复杂。
在古印度的社会中,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明显,社会等级分为种姓制度,人们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是由其出生阶层所决定的。
印度教的「卡玛原则」,在印度传统社会中成为了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二、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1. 印度古代文明的起源印度古代文明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位于印度河谷地区的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这两个文明在历史上迭起,融合成为印度古代文明的基石。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规模巨大,其城市街道、城墙、市场规划十分先进。
在这个城市中,人们使用排水系统和废物处理设施来保持城市的清洁和卫生。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规划之一,展现出了印度古代文明的强大实力。
2. 神话与宗教印度的古代文明中,神话和宗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佛教、印度教等宗教在印度的文化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印度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印度教中,卡尔马派和印度教教派的融合,以及佛教教徒的加入,造就了这个古代文明独特的宗教文化。
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原因
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原因:因为当时强大的古印度王朝,孔雀王朝的覆灭,导致印度区域一带不断被外族和外国所入侵。
而这些国家入侵后,却
都积极地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输入了进来,而古印度文明则不断的受
到排挤。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简史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
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
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
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从
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
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文
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
称哈拉巴文化)和恒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
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间。
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
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
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古代印度》讲义一、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地域辽阔,地形多样。
北部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成为印度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天然屏障。
西部是广袤的沙漠,而南部则是德干高原。
中部是恒河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印度河和恒河是古代印度文明的母亲河。
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流经巴基斯坦,最终注入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北部,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这两条大河不仅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促进了交通运输和贸易的发展。
古代印度的气候炎热潮湿,季风气候明显。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时常带来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古代印度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哈拉帕文明时期(约公元前 2600 年公元前 1900 年)哈拉帕文明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明之一,其城市遗址中发现了规划整齐的街道、排水系统和房屋建筑,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高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
然而,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2、吠陀时代(约公元前 1500 年公元前 600 年)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带来了新的文化和宗教元素。
吠陀经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3、列国时代(公元前 600 年公元前 400 年)这是印度历史上众多城邦和国家相互竞争、发展的时期。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摩揭陀、拘萨罗等。
佛教和耆那教在这一时期兴起。
4、孔雀王朝(公元前 324 年公元前 187 年)由旃陀罗笈多建立,在阿育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5、贵霜王朝(公元 1 世纪 3 世纪)贵霜人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的政权,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对印度的艺术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6、笈多王朝(公元 320 年 540 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古代印度文化的黄金时代,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角视野 wide ang le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周丽晓 1王姗姗 2刘小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071000)摘 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共同特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本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发展与各自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文明古国的兴衰与起周围的地理环境有着比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明古国;地理环境;关系0 引 言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
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中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自然在给人类来带来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破坏。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消亡就与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1 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环境概况1.1 古埃及。
古埃及的文明起源就以尼罗河为依托。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
除了尼罗河谷、三角洲和法尤姆绿洲之外,大片的沙漠覆盖了大片的古代埃及大地。
它的东面是阿拉伯沙漠高原,西面是撒哈拉沙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地中海沿岸。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理想的可以避开外族入侵的农业文明生长之地。
古代埃及的气候比较干燥,除了北部沿海一带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之外,广大内陆地区均属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1.2 古巴比伦。
从地理位置看,两河流域位于西亚中心,东接伊朗,西连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南达阿拉伯与巴勒斯坦。
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两河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两地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区。
在气候方面,两河流域也属于炎热干旱地区,雨量稀少。
1.3 古印度。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
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
印度河谷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早发展的文明之一。
这个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而主要发展阶段则发生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
古代印度文明主要存在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的印度河谷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以其复杂的城市规划、强大的中央政权、发达的贸易系统和精湛的艺术创作而闻名于世。
在印度河谷地带,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定居点,这些城市往往由砖石建筑、城墙和排水系统组成。
其中最著名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这些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显示出了组织严密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
除了城市的规划,印度河谷文明还以其发达的贸易网络而闻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城市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贸易带来了珍贵的原材料,如黄金、乌木和宝石,进一步促进了该文明的繁荣。
艺术创作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大特点。
印度河谷文明的艺术作品涵盖了雕塑、绘画和雕刻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动物、神像和宗教场景,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此外,印度河谷文明的壁画和印章上经常出现的象形文字,为研究者提供了解读这一文明的重要线索。
然而,尽管印度河谷文明在其辉煌阶段表现出了繁荣和独特性,但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这个文明突然衰落并逐渐消失。
关于印度河谷文明灭亡的原因存在多种推测,包括气候变迁、洪水和入侵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混乱,进而导致城市的废弃和人口的迁移。
印度河谷文明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混乱和分散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利安人的入侵、吠陀经的形成和婆罗门教的崛起,古印度逐渐进入了文化和宗教的多样化时期。
这也为后来印度教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印度河谷文明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印度的发展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成就,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印度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
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古印度地理环境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
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
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
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
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
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
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
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
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
,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
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
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
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
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
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
繁茂的林木,又有许多相对开阔、干爽一些的林间草地,这种环境,对石器时代的先民是较理想的生存空间,也提供了耕种的空间。
第三,茂密的热带森林,提供了充足的木本能源,为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也使制陶业、青铜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红砖烧制等行业由产生发展, 一直达到鼎盛的阶段。
3.3古印度的消失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先民在开始了耕种业之后, 很快就以砍伐林地和烧荒两种方式扩大耕地。
耕种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当制陶业、青铜冶炼业等蓬勃发展时, 印度河文明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走向顶峰,人口也迅速增加。
人口增加的压力和对燃料需求急剧增长的压力。
烧林开荒,是当时人们常有的手段,也直接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生态急剧恶化。
滥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失修引起的洪水泛滥淹没了城市;河流改道、淤塞,河床升高、海水后退,造成港口城市交通困难、贸易衰落。
这种生态危机迫使印度河流域大批居民放弃居住的中心城市,而在扩散的过程中,城市文明的特征便逐渐消失了。
四、结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文明。
人类利用自然、同时改造着自然,使得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又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地理环境既能孕育了文明的形成,也能加剧它们的灭亡。
正如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但由于先民的社会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早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人口过分集中的压力,导致拓垦耕地数量的快速增加、能源消耗的急剧扩大,使得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面积缩小,最终引发的沙漠化过程,鼎盛的文明至此衰落,直至消失。
所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理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消失的文明给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唐河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2]班武奇. 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 J]. 地理研究, 1998( 9) .
[3]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