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本章学习要点社区与社会社会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6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讲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二、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三、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不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而且认为(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做出区分”,换句话说,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的“形式”,而不应涉足其他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因为人类社会有其特殊性,因此,社会学研究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该将“理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
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作解释社会学。
一、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理解社会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界以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延伸,其结果是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社会学中出现反实证主义的转向。
反实证主义的观点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它拒绝将社会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
在历史主义世界观影响下形成的德国反实证主义思潮,同英法两国盛行的实证主义迥然有别。
具体说来,反实证主义的思想家反对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他们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狄尔泰狄尔泰在他的《精神科学导论》中对当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向自然科学看齐的潮流发出了抗议,他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狄尔泰从区分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的关系,来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
“自然,即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
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自己烙印的事物,则属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两者的体验的形式不同,研究者体现出的态度不同。
具体的说,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仅仅来自外部世界,它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社会的体验和理解获得的。
第一章社区概述滕尼斯区分了“社区与社会”滕尼斯对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区分。
(1)形成的基础不同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等自然关系之上的人类共同体。
社会则是基于理性、契约之上的人类共同体,是通过契约、立法和公众舆论三者形成的。
(2)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同社区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古老的以自然意志为基础的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服从权威并基于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之上的关系。
社会则是一种新型的以个人的思想、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3、工业化导致了社会取代了社区。
如果我们对社会的进程的观察基本上局限在这个经济领域里,这个进程的实现是作为一种发展着的共同体和人民生活上升到最高的程度,那么社会的进程也表现为从普遍的家族经济向普遍的商业经济过渡,而且与此密切相关:从占主导的农业耕作向占主导的工业的过渡。
4、共同体的精华还将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生活方式中。
共同体的力量在社会的时代之内,尽管日益缩小,也还是保留着,而且依然是社会生活的现实。
——滕尼斯5、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社会组织及人际关系的两种理想类型研究、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走向。
真正的社会生活运动于这两种类型之间。
社区的构成要素(一)社区的地域要素(二)人口要素——社区生活的主体1、社区人口是指具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
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地区的居民,非居民应排除在外。
社区人口要素对于社区管理的重要性:三个案例2、人口涉及的三个子要素(1)人口的数量与质量(2)人口的结构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
年龄比例、职业比例、性别比例、教育水平比例。
社区人口的性别构成反映一个社区内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
人口年龄构成也是最重要的人口特征之一,是各年龄或年龄组人口在社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三)组织结构要素社区的组织结构是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1. 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的《社区与社会》。
2. 社区的基本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
2,社区交往与互动。
3,心理纽带,成员对社区的认同。
4,一定的地域条件5,共享的设施地域(1)、具有一定的利益联系、参与共同的社会生活、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人群;(2)、有一套相互配合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服务机构;(3)、有比较明确的地域界限;(4)、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社区工作的目标罗斯曼将社会工作目标归纳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任务目标指解决一下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件具体目标,达到一些社会福利目标,满足某项社区需要等。
过程目标指促进社区人士的一般能力,包括建立社区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等。
&/7 罗夫曼分类法:美国著名社区工作专家罗夫曼(J.Rothman)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task goals)和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
所谓任务目标(task goals),是指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满足社区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等,如修桥铺路、安置无家可归者等。
这些活动所带来的改善是具体而落实的。
所谓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是指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
包括建立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发现和培育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加强对公民权力和义务的了解,从而达到增强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
4. 社区工作的特征(1)、以社区为对象。
其工作是以特定的社区为入手点,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要,改善社区生活进而促进社区的的发展;(2)、用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社区问题;(3)、强调居民的广泛参与;(4)、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并重;(5)、广泛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工作强调善于运用及组织社区资源是改善社区工作的一大方法,这是社区工作区别于其它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6)、福利性和政治性统一;(7)、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8)、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第四章腾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本章学习要点●社区与社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腾尼斯的社会学体系教学重点与难点:社区(共同体)与社会课时安排: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史上,他以围绕“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
是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解释社会学大厦的第一位“设计师”。
一、生平与著述腾尼斯1855年7月26日生于石勒苏益格州的奥尔登沃尔特附近的里普教区,1936年4月11日卒于基尔。
从1872年起,先后在耶拿、莱比锡、波恩、柏林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1875年在图宾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81年起,他开始在基尔大学任教,讲授柏拉图、休谟、康德、叔本华的等人的学说。
或许由于工作的不顺利,三年后腾尼斯停止了在基尔大学的教学工作,游学于英伦。
就在此时,他开始对社会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研读了霍布斯、马克思、亚当·斯密、孔德和斯宾塞等人的著作。
1887年,他出版了后来被称为“社会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社区与社会》。
此后,既因为当时的社会学在德国的学界毫无地位,也因为他激进的政治倾向,腾尼斯从返基尔大学的努力一直到1913年才实现。
在1887年至1913年间,腾尼斯除了协助友人纳托普编辑《社会学出版年报》,还发表了《霍布斯:生平与著述》(1896年)、《社会学问题的发展》(1907)和《习惯》(1908年)等著述,并于1909年与桑巴特、韦伯、齐美尔一起创立了德国社会学学会,担任第一任主席(1909-1933)。
腾尼斯教学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只持续了三年左右,1916年他又再度辞去教职,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直到1923年才三返基尔大学。
但是,由于他积极支持魏玛共和国,反对纳粹主义,1933年腾尼斯被解除了教职。
从1913年到他去世的1936年的23年间,腾尼斯激情洋溢,先后完成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年)、《公众舆论的批评》(1922年)、《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三卷本,1925,1926,1929年)和《社会学导论》(1931年)等大量的著述。
这些著述尤其是那本《社区与社会》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以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没有腾尼斯的奠基性著作,就无法谈论现代德国社会学。
虽然在19世纪,尤其在马克思和谢夫勒那里,已经出现了朝向社会学的某种趋向,但这种趋向主要采取的形式还是将社会学与历史哲学综合起来。
正是腾尼斯的伟大成就使得社会学脱离了这种综合成为一门独属于自己的社会学科。
”(雷蒙·阿隆《当代德国社会学》)。
腾尼斯的社会学思想受到了诸多欧洲思想家的影响,除了德国哲学的浪漫主义传统以外,这种影响还来源于这样五个方面:(1)17世纪的自然法学说(尤以霍布斯为代表);(2)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3)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意志”概念;(4)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5)最后,是以摩尔根和巴克芬为代表的一般进化论思想。
根据腾尼斯本人的著述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霍布斯和马克思,自然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腾尼斯思想的两个重要来源。
尽管腾尼斯不赞同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前社会状态的人类视为反社会的观点,但他的前社会状态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区分却给了腾尼斯以启发。
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借助对巴克芬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亨利·曼恩的身份社会(status society)和契约社会(contract society)两分法的直接改造,腾尼斯才提出他的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
另外,影响腾尼斯的除了上述欧洲思想家以外,还有他的个人生活。
他的早年是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城豪巴尔格度过的,那里的人民清心寡欲,忠于传统和小群体,充满爱国主义的理想。
腾尼斯成年以后虽然周游各地,但每每在辞去教职时,他还会回到这个充满田园牧歌式理想的地方,这是他心灵的避风港。
正是由此。
在分析社区与社会时,尽管腾尼斯本人力图不在这两者间作出价值判断,但人们还是感到真正使他魂牵梦绕的还是前者的纯朴悠远。
二、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社区与社会》是腾尼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社会学理论文献中的经典。
“社区”与“社会”这对范畴,是腾尼斯社会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作者用来说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类型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讲,他的整个社会学体系皆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发挥与系统化。
(一)社区与社会的概念来源腾尼斯提出的“社区与社会”这对概念类型,在理论立场与思想方法上受到当时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历史学派的影响。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分析说,腾尼斯提出社区(Gemeinschaft)一词受惠于德国社会学的思想遗产;而霍布斯和马克思被视为是对腾尼斯提出社会(Gesellschaft)概念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
其次的影响来自曼恩的契约概念。
社区与社会这对概念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其最直接的概念原型则来自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亨利·萨姆纳·曼恩。
在其代表作《自然法》中,曼恩提出了他所认为的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某个方面是始终如一的,通过这一运动过程,对家庭依赖的逐步解除和个人责任的不断增长将社会作出区分。
作为民法研究的一个单位,个人稳步的替代了家庭。
这种进步已经以不同的速率实现……正是契约,从一个历史的终点起步,从所有的个人关系都归结为家庭关系的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起步,我们似乎已经稳步的迈向所有这些关系都产生于个人间自由协商的社会秩序的阶段。
……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从身份迈向契约的运动。
”腾尼斯和曼恩一样,希望能够用社区-社会这样一对概念,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腾尼斯认为,社区型的生活被理解为一种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
在这里人们总是感到与整体处于亲切的联系之中。
“社会”却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
“人步入社会就步入某种陌生地”。
在他看来,社区才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社会则只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
(二)社区与社会――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腾尼斯以“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
具体说来,社区是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社区”和“社会”的类型相对应,“社区”导源于本质意志,而“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
“社区”这样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植根于整体意志之中。
“社会”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个人意志是出发点,社会产物都是由它建立起来的。
至此我们看到,作为腾尼斯纯粹社会学核心的社区-社会的概念,是以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为基础的。
或者说本质意志是社区内部个体之间凝聚的手段,而选择意志则是社会内部个体之间联系的桥梁。
腾尼斯的这一理想类型有三个基本特征:(1)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在性质上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征,它企图揭示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变迁过程;(2)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它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某种社会价值的不可避免的坍塌,并且企图证明缺乏社区精神就无法维系任何社会关系;(3)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又具有理论的性质,“因为它企图为分析社会生活的所有现象提供一种普遍的概念”。
腾尼斯的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自提出以来,一直就引起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对西方社会学尤其对德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从德国社会学的角度说,社区-社会的概念起码揭开了现代社会学在德国蓬勃发展的历史;从整个西方社会学的角度说,社区-社会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研究的类型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腾尼斯之前有曼恩的身分社会-契约社会、马克思的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工业社会(militant society-industrial society)、托克维尔的贵族制-民主制、腊岑霍费尔的征战国家-文化国家(conquest state-culture state)、冯特的自然极-文化极(natural polarity-cultural polarity)……;在腾尼斯之后有韦伯的传统-理性、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库利的首属群体-次属群体(primary group-secondary group)、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folk-urban)、索罗金的亲密关系-契约关系(familistic relation-contractual relation)、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sacred society-secular society)、以及最早将community译为社区的费孝通先生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甚至后来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量社区(特殊性、扩散性、情感性、先赋性、公益性)-社会(普遍性、专一性、自立性、自获性、私立性)都深受腾尼斯这一理想类型的影响。
迪尔凯姆的理想类型更是直接来源于腾尼斯。
只不过他用机械团结代替了社区,用有机团结代替了社会。
近来在西方学界对上述社会类型的两分法的批评甚多,其核心观点是认为这种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置于对立的位置。
将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的划分视为这种二元对立观的代表。
其实天才的腾尼斯比我们今天的一些批评家要高明的多。
在腾尼斯那里,社区与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社会形态都不会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极端,而是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位置。
也就是说,纯粹的社区和社会是不存在的,两者之间互相都有对方的因素。
在这种理解下,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一个社区因素不断减弱而社会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即刻替代社区的过程。
三、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腾尼斯的纯粹社会学除了社区-社会这对概念外还包括对社会本质、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相关物的研究。
(一)社会本质社会本质是对应于社区-社会这对概念的,因为这对理想类型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因素的高度抽象,所以他们本身并不是社会本质。
社会本质是使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
腾尼斯将社会本质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社会关系;(2)社会集合体;(3)社会集团。
这些范畴每一个同时也是一个标准概念。
其中,社会关系是基础,其他两个要素不过是社会关系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当个人之间不仅形成而且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这时,就可以说他们之间有了社会关系;当个人把参与者的联合视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需要的手段,这时,形成的是社会集合体;当人们在相互关系之上形成了一定的内部组织并有着彼此之间的职能关系,这是形成的便是社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