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培养条件下细菌需氯量和存活性的试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5.07 KB
- 文档页数:4
细菌计数培养方法探讨【摘要】目的:了解医院环境监测细菌计数时直接表面接种和倾注法检测结果的差别,为准确做好院感环境检测提供简单、可靠的方法。
方法:用兼性厌氧的大肠埃希菌、专性需氧的铜绿假单胞菌和物体表面常见细菌的菌液,以表面定量接种和倾注法做菌落计数。
结果:培养皿表面定量接种培养约24小时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菌落生长都很典型检测结果为170和205。
培养48小时数量没变化菌落略大。
倾注法定量接种培养约24小时后,大肠埃希菌菌落生长典型的为13,不典型菌落158;培养48小时候变为52,119;铜绿假单胞菌菌落生长典型的为8,不典型菌落192;培养约48小时后,生长典型的为26,179。
随机擦拭100cm2消毒前物体表面到5毫升生理盐水中,直接表面接种50ul培养24小时后测得细菌数量为15cfu/cm2,倾注法得到10cfu/cm2;48小时后分别为15cfu/cm2和13cfu/cm2。
结论:定量表面直接接种法更适合物体表面和各种液体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关键词】环境监测;细菌;菌落计数【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442-02为了提高医疗安全,医院环境细菌学监测内容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消毒液染菌量、透析液中细菌含量及各类物体表面细菌数量监测是最常见的检测内容。
这类监测一般采用琼脂倾注法[1]检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倾注法检测结果偏低切菌落计数时菌落辨认常常比较困难。
为此我们采用了琼脂表面直接接种法,结果收到良好效果。
1 材料1.1 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31.2 营养琼脂杭州天和出品2 方法2.1 菌液配制上述不同细菌的纯培养菌落配成0.5麦氏单位菌液,按细菌数量为每毫升108计算进行稀释,将细菌含量稀释到每毫升约5000后用于实验。
2.2 直接接种每种细菌各取100ul、50ul、25ul、10ul分别接种配制好的营养琼脂表面,用接种环密涂后,送36℃;空气条件下培养。
引言:微生物的纯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分离和培养单一微生物种类,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方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微生物的纯培养,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
概述:纯培养是通过分离微生物,将其单独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从而得到纯的微生物培养物的过程。
纯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特性,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机制、遗传与基因组学以及应用领域,如微生物药物和工业应用等。
正文内容:1.微生物分离技术1.1基于落点法的分离技术1.2基于过筛法的分离技术1.3基于稀释法的分离技术1.4基于加热法的分离技术1.5基于波动法的分离技术1.6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分离技术2.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2.1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的测定2.2代谢产物的分析和鉴定2.3酶的活性测定2.4免疫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2.5细胞透过性和运输的研究3.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3.1突变体筛选和鉴定3.2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3基因组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4转座子和重组技术的应用3.5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4.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4.1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生产4.2微生物酶的应用4.3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4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4.5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5.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5.1培养基组分的优化5.2培养条件的优化5.3自动化培养设备的应用5.4全自动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5.5培养过程监测和控制的方法总结:微生物的纯培养是微生物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微生物分离技术、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展示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微生物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实验报告掌握纯培养细菌的接种方法,观察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和纯化程度。
实验原理:纯培养细菌是指将单一菌株分离出来,通过连续传代得到的同源菌种。
纯培养的细菌能够提供一致的实验结果,并且方便研究其生长和功能特性。
纯培养细菌接种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根据细菌的要求,配制适当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
对于液体培养基,需要将培养基装入试管、烧杯等容器中。
2.无菌操作:将所需器具、培养基等材料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者使用紫外线灭菌。
确保材料的无菌状态,避免其它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3.接种:将要纯培养的细菌(母菌)通过无菌针或无菌吸管取适量进行接种。
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以通过直接加入适量的细菌悬浮液;在固体培养基中,可以通过点菌法或线条法进行接种。
4.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
对于液体培养基,可以摇床培养,对于固体培养基,需要反复翻转培养基以确保细菌均匀生长。
5.观察: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通过目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得到纯培养的细菌。
6.纯化:从培养基上挑选一个特定的菌落,通过多次传代的方式得到纯培养的菌株。
每次传代时,都要选择单个菌落进行接种,并在新的培养基上培养。
7.保存:将得到的纯培养菌株进行保存,可以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物、低温冷冻保存或制备滴度梯度等方法。
实验结果:根据纯培养细菌接种法进行实验后,可以观察到纯培养的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首先,通过目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得到的菌落是否为纯种。
例如,如果菌落形态、颜色和大小均一致,则说明可能是纯培养的细菌。
其次,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液中的细菌形态和结构,进一步确认是否得到纯培养的细菌。
最后,可以通过分析菌株的生长特点和功能特性,对细菌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实验结论:通过纯培养细菌接种法可以得到纯培养的细菌,该方法能够提供一致的实验结果,并且方便进行细菌的研究。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适宜条件》知识清单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想成功地培养微生物,就必须为它们提供适宜的条件。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适宜条件。
一、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食物”,它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
1、营养成分(1)碳源:如葡萄糖、蔗糖等,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构建细胞的物质基础。
(2)氮源:包括有机氮源(如蛋白胨、牛肉膏)和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用于合成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
(3)无机盐:提供微生物生长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如钾、钠、镁、铁、锌等。
(4)生长因子:一些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但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2、类型(1)天然培养基:利用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提取物制成,成分复杂但营养丰富。
(2)合成培养基:成分明确、精确,常用于科学研究。
(3)半合成培养基:综合了天然和合成培养基的优点。
二、温度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1、嗜冷微生物:适应在低温环境下生长,一般在 0 20℃之间。
2、嗜温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 20 45℃之间,这也是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温度范围。
3、嗜热微生物:能在高温环境中生存和生长,温度通常在 45℃以上。
在培养微生物时,需要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生长范围内,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三、pH 值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pH 值对其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细菌适宜在 pH 值 65 75 之间生长,真菌一般喜欢偏酸性的环境,pH 值在 50 60 左右。
而一些嗜酸或嗜碱微生物则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能够在极端的 pH 条件下生存。
为了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 pH 条件,在培养基配制时,通常需要使用酸碱调节剂来调整 pH 值,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监测和维持 pH 值的稳定。
四、氧气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以将其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微生物纯培养与生长量测定一、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多,并多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
要想研究或利用某一微生物,必须把混杂的微生物类群分离开来,以得到只含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微生物的纯培养。
纯培养技术包括两个基本步骤:①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培养对象。
② 在以培养对象为唯一生物种类的隔离环境中培养、增殖,获得这一生物种类的细胞群体。
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特点,有许多分离方法。
应用最广的是平板法分离纯培养。
(一)、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colony)。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lawn)。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
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
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
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
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细菌活的但非可培养(VBNC)状态研究进展【摘要】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 ,VBNC)概念的提出对公共卫生学、微生物学、预防医学等传统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很多细菌包括许多重要病原菌均可进入VBNC状态。
处于VBNC 状态的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不生长,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持毒力,实验表明部分病原菌处于VBNC状态仍具有致病性。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VBNC 状态细菌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致病性;复苏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至今,作为公认的非可培养微生物,它一直是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大量研究已证明,许多重要病原菌都存在VBNC状态,由于该特殊存在形式使得其可能逃避传统的检测手段监测,从而造成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隐患。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VBNC状态细菌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
1.VBNC状态细菌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学变化处于VBNC状态的细菌形态会发生改变。
大多数G-菌会出现体积变小,由杆状或弧状变为球杆状甚至有些会缩成球形。
当然并非所有的G-都会缩小,有研究表明G-的Enterococcus f aecalis 的形态变化没有变小反而有轻微的伸长。
这也说明其形态的变化可能只是菌体对于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
尽管VBNC状态细菌其形态会发生变化,其细胞内核蛋白体和合算物质密度明显降低,但其细胞外膜是保持正常的。
1.2. 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处于VBNC状态的细菌其对底物吸收减少,核糖体及染色质核素密度明显降低。
细胞中浓缩,蛋白质和脂质总量下降。
但细菌在开始进入VBNC状态时一般会合成一些新的蛋白,如费氏霍乱弧菌能合成出40种新的正常条件下没有的蛋白质。
此外,VBNC状态细菌的营养盐转运及呼吸速率还明显下降。
Tholozan发现,C.jejuni进入VBNC状态后膜内外pH梯度、膜内K+浓度和膜势能均降低,ATP及ADP浓度降低,30d后仅能检测到AMP存在。
[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生化实验实验六细菌的生化试验目的要求1.通过本试验加深对细菌生化反应原理和意义的理解;2.掌握常规细菌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一、糖类发酵(分解)试验原理:细菌含有分解不同蔗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分解各种糖(醇、苷)类的能力也不必一样。
有些细菌分解某些糖(醇、苷)产酸(符号:+)、产气(符号:○),培养基由兰变黄(指示剂溴指示剂麝香草酚兰由兰遇酸福兰县的结果),并有气泡;有些产酸,仅培养基变黄;有些不分解糖类(符号:-),培养基仍为兰色。
(一)适用于需氧菌的方法培养基用邓亨氏(Dunham)蛋白胨水溶液(蛋白胨1g,氯化钠0.5g,水100ml,pH7.6按0.5~1%的比例分别加入各种辣椒),每100ml加入1.2ml的0.2%溴麝香草酚蓝(或用1.6%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1ml)作指示剂。
分装于试管(每一个试管事先都加有一枚倒立的小发酵管),10磅高压灭菌10分钟。
如在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达0.5~0.7%,则成半固体,可省去倒立的小失水管。
0.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配法:溴麝香草酚蓝 0.2g0.1N NaOH 5ml蒸馏水 95ml方法:从琼脂斜面的纯培养物上,用接种环取少量被检细菌接种于糖发酵管培养基中(如为半固体,应穿刺),在37℃培养,一般观察2~3天,观察时用上述符号标记之。
(二)适用于厌氧菌的方法培养基:蛋白胨 20g氯化钠 5g琼脂 1g1.6%硫甲酚紫酒精溶液 1ml糖 10g硫乙醇酸钠 1g蒸馏水 1000ml将胨、盐、硫乙醇酸钠、琼脂和水放于水槽内,加热使融化,再加入所需的糖,调整pH到7.0,加入指示剂,分装试管,在10磅高压灭菌15分钟后,做成高层。
方法将厌氧菌的培养物用穿刺接种法接种于上述培养基的深部,于37℃培养。
结果观察同需氧菌。
二、V-P试验(二乙酰试验)原理:某些细菌能从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Acetymethyl carbinol)→2,3-丁烯二醇(2,3-bytaylene cylycol),在有碱阿提斯鲁夫尔谷存在时氧化成二乙酰,后者和胨中的胍基化合物起作用,会带来粉红色的化合物。
实验报告: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一、背景细菌是一类微生物,是生命中最简单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和人体等。
为了了解细菌的性质、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开发应用价值,分离培养并得到纯培养的细菌菌株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培养的方法,从样本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细菌,然后进行纯培养,最终得到该细菌的纯培养物。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细菌样本:采集自自然环境或已知细菌株。
•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平板。
•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氯化钠、琼脂等。
•培养基容器:如琼脂平板、试管等。
•实验器材:消毒锅、试管架、涂布棒等。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分离培养实验步骤步骤1: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待研究的细菌样品,例如土壤、水样等。
将样品收集在无菌容器中,并在实验室内进行处理。
步骤2:样品的稀释取一定量的培养基,根据需要的适宜稀释倍数(一般为10-1~10-5),将样品和培养基按比例混合,制成一系列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溶液。
使用无菌滴管,分别取适量的样品溶液接种到对应的琼脂平板上。
步骤3:平板涂布使用消毒好的涂布棒,将样品溶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标签标记每个平板。
涂布完毕后,将平板倒置放在无菌培养箱中,孵育一段时间。
步骤4:单菌落的分离观察培养箱中的平板,找出生长菌落较少、分散且各不相连的菌落。
使用无菌的细胞刮取棒在菌落边缘轻轻划线,然后用刮取棒将菌落刮移到另一块琼脂平板上。
此时,细菌已被成功分离。
3. 纯培养实验步骤步骤1:选取单菌落进行培养从分离得到的细菌菌落中挑选出一个单菌落,利用无菌的细胞刮取棒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中。
步骤2:液体培养将得到的单菌落转移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液体培养基中,如含有营养成分和抗生素的葡萄糖盐水。
利用无菌的试管,接种适量的菌落,并在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条件培养。
纯培养技术
纯培养技术,又称纯培养,是一种可以用来培养细菌的技术。
它是一种减少污染源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该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商将产品提供给可以收购他们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称之为纯培养技术。
纯培养技术的基本过程是,首先将某种细菌和一些养分放入一个玻璃或塑料容器中,然后给该容器加上一个封闭的盖子。
这样做的原因是,养分可以被细菌吸收,使其茁壮成长,并且容器的封闭可以防止微生物和其它有害物质进入容器进行污染。
当培养容器中的细菌已经满足了生长要求,该技术可以将细菌从容器中取出,使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纯培养技术在细菌培养、分离和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药物研究,癌症治疗,病毒检测,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制造等等。
例如,在药物研究中,纯培养技术可以用来快速和准确地测定抗生素的敏感性;在癌症治疗中,通过纯培养技术可以确定病毒的感染模式;在食品安全方面,通过纯培养技术可以检测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在环境监测方面,通过纯培养技术可以测定土壤,水体以及大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在生物制造方面,通过纯培养技术可以大量制造高品质的生物制品。
纯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和改善环境,因为它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而且它使用的容器对细菌的繁殖和分离都是安全的,所以它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隔离污染物,避免污染物发生混合。
此外,纯培养技术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因为它使用的
容器可以有效地控制细菌的繁殖和分离,从而有效地减少治疗剂量。
综上所述,纯培养技术是一种无污染、安全、可靠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和改善环境,还可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是药物研究,癌症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制造等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
菌种准备及培养条件设定菌种准备是微生物实验研究的重要一环,正确的菌种准备和培养条件设定能够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菌种准备和培养条件设定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菌种准备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菌种、制备菌种的接种液、接种培养菌种、维持和保存菌株。
首先,选择合适的菌种是菌种准备的基础。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菌种进行研究。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菌株的来源、生长特性、存储条件等因素。
同时,应避免使用过老或过多次传代的菌株,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接下来,制备菌种的接种液。
接种液是用于接种培养菌种的培养基。
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常见的培养基,如LB培养基、NA培养基等。
制备接种液时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比如使用无菌操作环境和无菌试剂,严格控制操作的时间和温度,防止污染。
接种培养菌种是菌种准备的关键步骤。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接种量的控制和接种培养的条件。
一般来说,接种量应根据不同的菌株和培养环境进行适当调整,一般为1-5%。
接种培养条件的设定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这些条件需根据菌株的特性和研究要求进行合理设定。
维持和保存菌株是菌种准备的后续工作。
维持菌株的有效方法有冷冻保存和定期转接培养。
在冷冻保存时,需要选择适当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一般为-80℃或液氮保存。
定期转接培养是为了保持菌株的活性和纯度,一般在适当时间内进行转接操作。
在菌种准备和培养条件设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首先,要控制培养环境的洁净度,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其次,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的一致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此外,还要定期检测和监测菌株的纯度和活性,避免菌株的退化或变异。
总之,菌种准备及培养条件设定是微生物实验研究的重要一环,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正确选择菌种、制备接种液、控制接种量和培养条件,以及维持和保存菌株的活性和纯度,都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洁净环境,监测菌株的纯度和活性,以及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需氯量试验
需氯量是指单位体积达到规定游离余氯值所需加的液氯量,包括所有能与氯气发生反应消耗的氯量和保持水中规定游离余氯值所需氯量的总和(千克/千吨)
试验方法:
1、试验仪器:
250ml碘量瓶,碱式滴定管,碘量瓶在使用前需在每升至少含有10mg 余氯的水中浸泡3小时,在使用前用无氯的水冲洗干净。
2、试剂:
浓氯水(氯气微溶于蒸馏水)50%碘化钾,1:1醋酸,0.028N硫代硫酸钠、邻联甲苯胺。
3、试验步骤:
1)配制标准氯水(临用时配制):取10ml氯水于100ml三角玻璃瓶
中,加50%碘化钾1ml,充分混合后,用0.028N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自棕色至淡黄色,再小心滴加至白色,计算
W=V/10
W—每ml氯水含氯的mg数(mg/ml)
V—0.028N硫代硫酸钠所耗体积(ml)
2)氯使用液:配制100ml氯使用液,并使其浓度1ml=0.1mg(氯)
计算公式:V=100*0.1/W
吸取Vml标准氯水,加无氨蒸馏水至100ml。
3)取6-8只已处理过的碘量瓶,分别加入100ml原水,各加入氯使
用液(根据实际情况最科学经济的投药量投加,加氯量间距大小视水质情况)根据本厂实际情况,加氯量按0.2ml间隔递增加入氯使用液,混匀放置30分钟。
(根据清水池停留时间来确定)4)作用时间结束,用邻联甲苯胺测定余氯,根据测得余氯值,绘制
余氯—投氯量的曲线,一般以横坐标为投氯量,纵坐标为余氯。
根据所要求达到的余氯值,在余氯—投氯量曲线上求得需氯量(千克/千吨)。
并记录测试水温和接触时间。
富春水务化验室。
《微生物纯培养物的选择》讲义在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纯培养物的选择不仅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具有关键意义,也在医学、工业、农业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微生物纯培养物的概念微生物纯培养物指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这意味着在这个培养体系中,除了目标微生物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微生物的干扰。
这种纯净的培养状态有助于我们对特定微生物进行精准的观察、研究和分析。
二、选择微生物纯培养物的重要性1、准确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只有在纯培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确切地了解某种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途径、遗传特性等。
例如,对于一种细菌的致病性研究,如果培养物中混杂了其他细菌,就很难确定是哪种细菌导致的特定病症。
2、工业生产的需求在发酵工业中,如生产抗生素、酒精、酸奶等,需要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进行高效、稳定的发酵过程。
如果培养物不纯,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可能引入杂质或有害微生物。
3、医学诊断和治疗在医学领域,准确鉴定致病微生物并获得其纯培养物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
只有明确了是哪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才能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微生物纯培养物选择的方法1、平板划线分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物的方法。
首先,将含有多种微生物的样品均匀地涂布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然后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进行多次划线。
通过多次划线,微生物逐渐被分散开,最终在平板的不同区域形成单菌落,每个单菌落很可能就是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样品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
经过培养,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单个菌落就有可能是纯培养物。
3、单细胞分离法对于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如某些原生动物,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单细胞分离技术来获取纯培养物。
利用微吸管或其他精细的工具,将单个细胞挑取出来,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纯培养条件下细菌需氯量和存活性的试验研究李荣光;何文杰;韩宏大;孙星凡【摘要】以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在纯培养条件下考察了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以及细菌初始浓度对需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灭活率达到99.9%时,两种细菌的需氯量均随初始菌浓度和消毒剂投加量的提高而增大,粪肠球菌的需氯量大于埃希氏大肠杆菌;投加自由氯时两种细菌的需氯量差别最大,其次是二氧化氯,氯胺的差别最小.【期刊名称】《供水技术》【年(卷),期】2011(005)006【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埃希氏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需氯量;存活率【作者】李荣光;何文杰;韩宏大;孙星凡【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天津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40;天津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40;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25肠道菌能通过饮用水传播疾病,有效的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埃希氏大肠杆菌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
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报道,2001—2002年间大约有1 020人受到了水传播疾病的感染[1],致病细菌包括埃希氏大肠杆菌。
粪肠球菌可以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存活,引起腹泻等疾病,且可在65℃高温下耐受30 min,《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已将其作为生活饮用水水质参考指标。
自由氯、氯胺和二氧化氯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笔者选择这3种消毒剂来考察需氯量与细菌生存性的关系。
环境微⽣物学-实验四(五)细菌的纯培养、分离实验四(五)环境中微⽣物分离与培养⼀、实验⽬的1、掌握从环境(⼟壤、⽔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法,获得若⼲种细菌纯种培养技能。
2、掌握⼏种接种技术。
3、了解菌种的保藏⽅法。
⼆、实验仪器和材料恒温箱、涂布器、细铁丝、接种环、酒精灯、吸⽿球、棉花、记号笔;⽆菌培养⽫(直径90毫⽶)、⽆菌移液管(1毫升和10毫升);⾁汤蛋⽩胨培养基、⾼⽒1号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活性污泥或⼟壤10克、⽆菌⽔90毫升、9毫升⽆菌⽔(试管中);酵母、⼤肠杆菌。
三、细菌纯种分离的操作⽅法细菌纯种分离的⽅法有两种: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稀释平板分离的⽅法1、取样⽤⽆菌锥形瓶到现场取⼀定数量的活性污泥或⼟壤,迅速带回实验室。
2、稀释⽔样将1瓶90毫升和5管9毫升的⽆菌⽔排列好,按10-1、10-2、10-3、10- 4、10-5、10-6依次编号。
在⽆菌操作条件下,将样品(10克)置于第⼀瓶90毫升⽆菌⽔中,⽤⼿摇10分钟,将颗粒状样品打散,即为10-1浓度的菌液。
⽤1毫升⽆菌移液管吸取1毫升10-1浓度的菌液于⼀管9毫微升⽆菌⽔中,同样⽅法,依次稀释到10-6。
每次稀释时,需⽤不同的⽆菌移液管,或将同⼀移液管⽤⽆菌⽔洗三次。
3、平板的制作取10套⽆菌培养⽫编号,10-4、10-5、10-6各3个,另1个为空⽓对照。
取1⽀1毫升⽆菌移液管从浓度⼩的10-6菌液开始,以10-6、10-5、10-4为序分别吸取0.5毫升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内(注:每次吸取前,⽤移液管在菌液中吹泡使菌液充分混匀),加热熔化培养基,当培养基冷⾄45℃左右时,右⼿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拿培养⽫,以中指、⽆名指和⼩指托住⽫底,拇指和⾷指夹住⽫盖,靠近⽕焰,将⽫盖掀开,倒⼊培养基后将培养⽫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来回转动培养⽫,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48⼩时,然后观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