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意图】古罗马从弹丸小国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演绎了一部血与火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从共和走向集权的制度史。
古罗马的兴衰成败虽已成过去,罗马人创造的文明成果却千古犹存。
那么,古罗马究竟实行了怎样的法律制度?留下了哪些文明遗产?通过对本课内容教学能使学生清晰认识罗马法律伴随罗马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理解罗马法在稳定社会秩序、稳定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事实基础上对罗马法进行评价形成全面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
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
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粗浅,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归纳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罗马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史实,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方面分析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学习用联系、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做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万民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2.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素材:1.影视《角斗士》视频场景感知印象;2.罗马遗迹印象(图片展示)(通过影视《角斗士》视频场景感知及罗马遗迹古建筑图让学生体悟历史,增强感性认识与直观印象)课堂导入:材料一:(故事)曾有一位游客到罗马旅游,夜晚问一个老者:“罗马夜里为什么不能稍微亮一点?”那位老者说:“一座城市既然有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那么,照亮罗马城的光辉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罗马汉的内容难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和掌握难点:依照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对“分权与制衡”、“邦联体制”、联邦体制的理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分析、掌握。
难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道路”的历史进程;对三权分立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教材分析本框是全书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各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部编版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主要讲述公有制主体地位极其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看待不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素养。
通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弄清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为第二框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学习打下坚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初中初步接触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全民抗疫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逆行者给学生以思想上的震动的同时,学生也会思考各行各业在抗疫情中的积极作为。
2.学生能力分析: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通常比较活跃,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本框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和内容全面深刻的认识。
3.学生心理分析: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高中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原因及其体现;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作用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一、课程简介《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必修课程之一。
该教材主要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围绕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展开,通过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推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材内容本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基础内容。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经过科学的编排和组织,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函数与方程本单元主要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通过学习函数的图像、反函数、复合函数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和抽象能力。
同时,探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基本方程,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 直线与圆本单元围绕直线和圆的性质展开。
学生将学习直线的斜率、截距等基本概念,了解直线方程和直线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圆的基本性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3. 几何证明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
通过学习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推理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几何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不等式本单元将继续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引入绝对值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5. 平面向量本单元介绍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学生将学习向量的表示、数量、方向和相等的判断。
同时,学习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6. 空间几何本单元主要介绍立体图形和相关性质。
学生将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并探讨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计算方法。
同时,引入平行线和垂线的判定方法。
三、学习目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说明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供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从有利于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以及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出发,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
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作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
教学设计对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中的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化学知识、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为了丰富化学课程资源,本书最后编入了科学家谈化学的内容,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本书内容仅供教师参考,授课时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按编写顺序)王晶、韩颖、陈新智、郑长龙、任学宝、李文鼎、王作民。
本书的审定者是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是乔国才。
参加图稿绘制工作的是李宏庆。
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6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学科本身的规律,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而编写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 生物与环境 介绍王!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摘!要!,生物与环境-教材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分为&章#按照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顺序编排$教材体现了系统观%生态观%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建立模型%理解因果关系等)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数量#提高活动的开放性)并从培育爱国情怀%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技术价值观方面体现社会责任素养$关键词!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原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被拆分为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和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拆分后的两个模块各增加了课程内容$在教材修订时#这两个模块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本文介绍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教材的修订情况$!"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材选取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规定了一条大概念!即概念)"及多条下位概念$据此可确定教材内容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组织教材内容#需要考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每种生物都不是孤立的#同一时空同种生物的集合就是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相依#并形成了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总和!即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的总和"就是生态系统$人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影响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延伸到人类生态学#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上述内容逻辑关系的分析#教材前三章按群体规模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介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第&章介绍人与环境$这四章内容层层递进#符合生态学研究从个体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学的顺序$在具体章节的编写中#教材内容围绕着大概念及下位概念展开$例如#概念)?'?#为.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为落实这条概念#教材在种群一章新编第#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材还有多种举措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例如#用黑体字呈现重要概念#用事实性材料作为学生建构概念的基础#通过本章小结总结并体现概念间的联系等$$$$$$$$$$$$$$$$$$$$$$$$$$$$$$$$$$$$$$$$$$$$$$$'%(IHL A#[@H A A G@Q:/0P147.4,2,D-.*/'$%0$.*1"("%(*07Q2,C Q !_/73.4P3/"D1,X G30.<043*30/-,2X,17E,+,N4P3+32-@<F:/C4-/2P/'T(Q;,C3_/-a4N43#)$$$#M'!##&"&#"M#9#? '=(马艳芝#张玉星Q@<F:分子标记在苹果梨的分类地位鉴定中的应用'T(Q中国农学通报#)$$9#)%!'""&M'M#?'M(肖!猛#李!群#郭!亮#等Q四川西部濒危植物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的@<F:分析'T(Q生态学报#)$'%##%!%"&'&""'&9%?!'"(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Q@<F:应用于遗传多样生和系统学研究中的问题'T(Q植物学报#'99=##"!')"&9%&9=)Q'9(^G K IK;[b#[<@:;G@@J Q<0/.,D P,20/1C/-F J@714X/10 D,1.E/323+Y040,D04X7+/0/dZ/2P/1/7/3.7,+Y X,1O7E40X042P E+,1,7+30.N/2,X/0,D-4P,.Y+/-,2,Z032N4,07/1X0'T(Q[/2,X/#'999#&)!'"&9'9?''$(于!萍#李!丽#吕建珍#等Q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微卫星分析'T(Q中国水稻科学#)$$9#)#!)"&'&"'%)?'''(王凤格#田红丽#赵久然#等Q中国#)"个玉米品种!组合"II@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T(Q中国农业科学#)$'&#&M!%"&"%="=&?!'')(黄京飞#刘次全Q蛋白质结构的分形及其与进化关系的研究'T(Q动物学研究#'99M#'!)"&))9)#&?''#(5G J b G@T#W H I F#b U K F G@L#/.3+QJ,X*42/-X37742N,D <V A F32-@V A FX31]/1042*31/+Y'T(QL,+/P Z+3132-[/2/13+ [/2/.4P0#'99%#)&9!'"&=%M#?''&(W H I F#_H[G@I@#5A G G b G@L#/.3+Q<V A F&32/a ./P E24dZ/D,1:;<D42N/17142.42N'T(Q;ZP+/4P<P4-0@/0/31P E#'99%#)#!)'"&&&$M&&'&?''%(胡尊红#郭鸿彦#胡学礼#等Q大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V A F 分析'T(Q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昝逢刚#应雄美#吴才文#等Q9"份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V A F分析'T(Q中国农业科学#)$'%#&"!%"&'$$)'$'$?''M(b H6<@#W<@I_;G S@b#6_K G A6#/.3+Q[/2/13.4,232-P,X73140,2,D G I6O-/14C/-II@032-I;F042*31+/Y!_,1-/ZXW Z+N31/A Q"'T(Q_/1/-4.30#)$$'#'#%!)##"&'&%'%'?''"(b<;<B K;W#6<A5G@6_#IG G:#/.3+Q:40P,C/1Y32-3003Y,D 042N+/O2ZP+/,.4-/7,+Y X,17E40X042*31+/Y!2$&1"),3)./*&"A Q"'T(Q F+32.L,+/P Z+3154,+,N Y#)$$)#&"!%="&%)9?''9(焦!健#刘崇怀#樊秀彩#等Q中国野生种葡萄X Y*<转录因子I;F特征分析'T(Q植物遗传资源学报#)$'##'&!%"&""%"9'?')$(汪小全#李振宇Q1:;<片段的序列分析在苦苣苔亚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T(Q植物分类学报#'99"##=!)"&9M'$%?#!!结合生态学内容的特点#编写本模块教材时还注意体现以下#个方面&!从群体水平介绍生命世界的客观规律#因此教材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从群体水平思考问题$"体现各个层面不同系统的动态平衡)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且这三章的章标题也突出了动态平衡#如第'章.种群及其动态/%第)章.群落及其演替/%第#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各章内容均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各章各节均安排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教材章节内容的主要变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新教材新增一些内容#以下按章分别简略介绍$第'章新增第#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个小标题&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群研究的应用$其中.思考*讨论/活动.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的素材#是实验版教材.群落的结构/一节中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猞猁捕食雪兔的实例"$种间关系的类型多样#但.种间竞争/和.捕食/在自然界比较常见#因种间竞争或捕食而种群数量受影响的现象也易于理解#因此分析这两个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种间关系的概念和类型并非本节的重点#因此依然安排在群落一章$第)章第'节增加了.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内容$生态位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独特的地位或作用$第)章还新增第)节.群落的主要类型/#介绍了荒漠%草原%森林#种生物群落的外貌%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等$为什么只介绍了#种生物群落呢0这是因为该节的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类型%特征等事实性知识#而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的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等#理解生物群落的形成是进化和适应的结果$第#章%节的安排维持不变#但在第)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新增生态金字塔的内容#介绍了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在第#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增加了生物富集的内容#考虑到初中七年级上册介绍了::6的生物富集#新教材此处以重金属铅为例进行介绍$与实验教科书的相应内容相比#第&章变化很大#包括#节内容&第'节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二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第)节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第#节为.生态工程/#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为.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马世骏先生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基本原理)第二小节为.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介绍了#个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和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与实验教科书选修#中.生态工程/内容相比#这部分内容作了很大精简$$"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课程标准凝练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教材编写的重要任务$以下介绍本模块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生命观念!本模块教材内容主要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生命的系统观是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的观念$所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种群由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组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可以视作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分别是由很多个体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群体#各自都是系统$每一个较小的系统都是高一级系统的子集$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学会用整体性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生态观是生态学的核心观念$生态观是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基本规律的整体认识#包含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态系统由多种组分组成#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中#因此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既依赖于自然界#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习本模块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稳态与平衡观主要是对个体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和平衡能力的理解$稳态并不是稳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生物体内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使个体处于稳态与平衡中$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而言#每个系统内因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保持平衡)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使更大一级的系统保持平衡$如果受到干扰#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也具有恢复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学习本模块#有助于学生以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平衡的实现是有限的#从而与生态观%系统观联系在一起$为什么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0这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同#其外貌%功能也会不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能量的持续摄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太阳能首先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就有了物质实体依托#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伴随着物质的变化$物质不灭#循环往复)能量耗散#驱动生命运转$物质与能量相伴相生#是生命%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起着调控作用#生态系统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各异#各种生物具有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等#都是长期进化与适应的结果$由此可见#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物质和能量观%信息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都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观念#都应该从整体去理解#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思维!新教材重视科学思维的落实#与前几个模块教材一致#本模块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还设计了显性的.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等栏目')($除此之外#本模块新教材在训练整体性思维%建立模型%理解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价值$#?)?'!整体性思维!生态学思维就是整体性思维的典范$它关注事物和过程的网状因果关系和环状因果关系#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注重将人类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组分相异相依%相克相生%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问题$例如#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也可以分为种群内的因素!内因"和种群外的因素!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理解种群变化时#应从整体上综合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又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直接相关#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应从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以及人工林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此外#教材通过.科学方法/栏目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视角决定问题/.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等#这两个.科学方法/栏目都引导学生从整体来分析问题$例如#.视角决定问题/以种群和群落研究为例#分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所关注问题的差异$#?)?)!建立模型!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模型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建立模型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用简易%直观的模型予以呈现$前三册教材已经设计了一些建立模型的内容#如.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等$本模块继续加强建立模型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栏目介绍了如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接着正文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推演出数学公式和曲线图$然后教材在.T形增长/内容部分#介绍如何构建T形模型$这样学生就完成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任务#从而用模型表征了复杂抽象的概念$此外#教材的其他模型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碳循环模型%负反馈调节模型等$#?)?#!生物学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描述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相互作用的关系#前一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后一事件#则这两个事件为因果关系#前一事件为因#后一事件为果$生物学中的因果存在多种可能性#既有线性因果#也有循环因果$在研究生物学问题时#由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仅仅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决定论来思考')($以种群为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影响往往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某地捕食者!狼"和猎物!兔"的种群数量变化既相互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影响$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往往呈现循环因果现象#其机制表现为负反馈调节$本模块专门设计了.分析循环因果关系/的思维训练#解释了何为循环因果#并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个体水平%群体水平两方面分析实例$实际上#循环因果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生态学思想注重整体性思维的特点$#?#!科学探究!本模块在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设计多样的探究活动!新教材有"个.探究*实践/#其中)个是新增的#为.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和.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其余=个.探究*实践/是实验教科书就有的#修订时略作修改$例如#将.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改为.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后者扩大了活动的开放性#但教材仍以农田为例撰写了活动建议$新教材共有)%个.思考*讨论/活动#新增的有.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不同森林群落中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等$这些活动为启发学生思维%建构概念及概念网络等提供了脚手架$#?#?)!提高探究活动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建构式的科学探究提倡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增的.思考*讨论/活动大多以真实的科学研究为素材$例如#.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的活动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种鸟类生境情况的调查数据为情境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使用了两个情境#分别是我国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过程!过去曾郁郁葱葱#现在却出现濯濯童山"%长江中游某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事实$这些科学研究成果经简化处理#既真实#也具有可操作性$新教材提高了活动的开放性$例如#教材靠前章节中的.探究*实践/活动大多给出了活动方案或参考案例#靠后的如.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则只给出提示#探究计划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此外#考虑到一些章节的实践活动便于在课后继续开展#教材还安排了两个.课外实践/&验证昆虫之间是否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参观庭院生态系统或生态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活动$#?&!社会责任!本模块在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以下%个特点&#?&?'!培育爱国情怀!具体如下&' 充分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教材充分反映我国在生态学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例如#.科学家访谈/介绍了我国生态学家方精云先生以及他的研究成果$第'章第'节介绍了我国科学家调查东北豹数量的成果#该节.生物科技进展/解释了调查大熊猫%东北豹等种群数量的方法$.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马世骏先生治理蝗灾的经历$第)章分析生态位时#介绍了对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占优势的水鸟的生境和食物种类等的研究结果$.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先后介绍了我国.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板栗+茶树结构/和.稻+鱼+蛙结构/$第&章第)节讲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介绍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第&节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引入对生态工程的学习)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部分#介绍了马世骏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也回扣了第'章第'节有关马世骏的.科学家的故事/)该章末尾的.生物科技进展/介绍了由方精云领衔完成的我国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的研究#与.科学家访谈/首尾呼应$) 介绍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教材介绍了大量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或生态系统$例如#&个章首页分别以东北豹%华北地区的人工林%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交界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为情境$第'章第'节以东北豹创设了贯穿整节的情境)第)章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时#讲述我国新疆北部的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介绍群落的季节性时#搭配候鸟飞抵鄱阳湖越冬的照片)分析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时#介绍天山山脉北麓的群落类型$第&章第)节.问题探讨/以中华蛩蠊为例引入$此外#在习题中#大树杜鹃%普氏原羚%貂熊%大熊猫%亚洲象等动植物#长白山北坡%江南水乡等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都成为习题的情境$#?&?)!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教材中体现生态文明思想#是修订教材时重点落实的内容$新教材既介绍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又介绍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突出反映生态文明思想!教材多处内容介绍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例如#.科学家访谈/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标题#访谈就生态文明思想设计相关问题#介绍生态文明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解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涵#说明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第&章第'节#介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写道&.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反映了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内涵$教材还多次呈现.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的要点#多次强调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例如#第&章末尾写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近年来#我国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用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教材积极反映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第'章介绍东北豹一度濒危#但经过我国政府一系列治理#环境得到改善#东北豹数量持续增加$第)章第)节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问题探讨/的情境)在第#节群落的演替中#介绍我国人工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来取得的成就#并配有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前后的对比照片$第#章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介绍了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第&章介绍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时#讲述了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的过程等$课外阅读栏目讲述了塞罕坝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的故事)讲述我国兴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涵洞或高架桥#以尽量避免干扰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等)介绍我国科学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作用的研究#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提供重要支撑$# 反映环境现状 树立保护环境的情感!除了从正面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教材还列举了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第'章第'节通过.与社会的联系/介绍了我国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的现状#列举了我国政府进行综合治理所采取的多项措施$第#章介绍了生物富集#说明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最终会危害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己$第&章第'节从人口增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两个方面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第)节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正在丧失#引导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模块教材选用了不少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化$例如#.问题探讨/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容我国北方原野上草本植物的生长变化$课后习题用,诗经*小雅*小宛-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为情境#考查蜾蠃与螟蛉的种间关系)用,诗经*国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创设情境#考查对信息传递的理解$第&章章首页记录了庄子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在讲群落的结构时#介绍我国最晚在明代就开始将四大家鱼进行混养#与群落垂直结构的知识建立联系)介绍立体农业时#记载了我国古籍,氾胜之书-所记载的我国西汉时期的.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反映了我国先民的智慧$#?&?&!培育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教材则是融入科学精神的载体$.科学家访谈/描写了方精云为了研究我国的植被#几乎踏遍了全国所有重要的山脉)回忆了他在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艰苦历程)分享了他进行科学研究的秘诀#展现了他敬业%求真%探索等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了马世骏治理蝗灾的过程#体现了敬业%合作%探索等科学精神$探究活动也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活动中强调要随机取样#.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明要做重复实验)等等$#?&?%!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也是贯彻生物学课程%提升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任务#本模块教材凸显了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的联系$大部分章节在介绍知识内容后#都安排了联系社会的内容$例如#第'章第#节最后一个小标题是.种群研究的应用/$第)章第#节的后两个小标题分别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介绍人类根据群落演替的知识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第#章第)+&节分别介绍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研究物质循环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启示以及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第&章生态工程部分#大量介绍了人类对生态系统进行改造的原理和实例$这些内容均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的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帮助人类社会朝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Q现代汉语词典!第M 版"'L(Q北京&商务印书馆#)$'=&'&$M?')(王!颖Q建立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生物学*必修)*遗传与进化-修订情况介绍!一"'T(Q中学生物教学#)$'9!)#"&&M?'#(赵占良Q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T(Q中学生物教学#)$'= !')"&&"?'&(谭永平Q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T(Q生物学教学#)$$9##&!'"&'$')?#。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介绍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针对高中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兴趣为目标,通过系统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进行详细介绍。
教材组成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共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数学教材,根据学科要求和教学大纲,全面覆盖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选修部分则提供了更多有深度或拓展性的数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学习。
必修部分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部分共分为三册,分别是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数学教材。
每册教材都按照模块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个模块包含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则包含多个知识点和相关练习题。
教材中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也包括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选修部分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部分包括多个选修册,每个选修册都是一个独立的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其中的一册或多册进行学习。
选修部分的内容相对于必修部分更加深入和拓展,涵盖了数学的各个分支和应用领域,例如数学分析、几何与拓扑、概率与统计等。
选修部分的教材设计更加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特点和优势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科学系统:教材内容科学、系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覆盖了高中阶段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2.注重思维能力: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突出实践性:教材突出数学的实践性,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4.全面素养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和领域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和写作任务五部分。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现代新诗和外国诗歌,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包括《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致大海》、《死水》、《豹——在巴黎动物园》等六首诗。
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小说佳作,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欣赏小说的精妙之处,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
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六篇小说。
第三单元是散文单元,选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散文名篇,旨在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苦斋记》等六篇散文。
第四单元是语言文化单元,选编了有关语言文化、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包括《语言的演变》、《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简明与得体》、《谈谈语法修辞》等四篇文章。
写作任务部分则提供了写作指导和写作练习题目,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包括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等环节。
以上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主要内容。
如果需要具体课文或其他详细信息,可以查看教辅书籍或电子版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同学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把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
本节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本节课学习后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即u>2f的成像规律基础上来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二》的,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和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会在当f<u<2f和u<f 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信心十足,跃跃欲试,学习起来应该很轻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光屏、蜡烛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问题:上节课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部分规律,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且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问题: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呢?
引导: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推进新课】
活动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创设情境:
问题1:对于凸透镜成像,你们还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1.想知道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有怎样的规律?
2.想知道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怎样的?
问题2:请学生猜想一下,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可能会猜:
1. 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可能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可能是当物体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问题3:你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
照相机是被照景物离镜头很远,它的成像原理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物体离镜头较近,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物体离放大镜更近。
教学说明: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上的,而不是胡乱的猜想。
下面我们用光具座来探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前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综合整理。
)
【实验步骤】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处,向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现象填入表格(以下实验中的数据、现象均记入表格)。
3、把蜡烛放在焦点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小于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
实验记录表格:(f=10cm)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将实验记录表格交教师阅览,教师作出评价,并将其中一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展示于黑板上。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结论:
(1)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且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u=f不能成像。
(3)u<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且物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变小。
4.问题讨论:
(1)、投影仪的成像、放大镜的成像分别属于哪一种情况?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猜想进行评价及验证。
(3)、虚像与实像区别:
实像特点:能用光屏承接;实际光线的交点。
虚像特点:不能用光屏承接;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4)、虚、实像的分界点:
(5)、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同学们总结一下吧
1.知道了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学会了如何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了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归纳和总结。
【课堂练习】
2、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下图,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
在a、b、c、d、e这五个点中:
①把烛焰放在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点上,属于照相机原理;
④把烛焰放在点上,属于投影仪原理。
3、小华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凸透镜一个做照相机、一个做放大镜、还有一个做投影仪,三个凸透镜焦距都是20㎝,现要用照相机拍墙上的一幅画,放大镜观察小虫子,投影仪演示幻灯片,方框中提供了
几个长度数据,选择合理的长度与左边的距离用线连起来,不要的数据可空着。
【布置作业】本节优质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二)
1、物距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物距小于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学反思】
1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时间有点紧,因
此分成两课时,而且实验前应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列表格,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2、开始实验时,准备几种焦距的凸透镜请同学们根据光具座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凸透镜,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好习惯。
3、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顺序,高度的调节等,这个知识点的考题较多设计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今后答题。
4、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能力以及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大大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