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风热感冒
- 格式:pdf
- 大小:154.39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清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急性感染等引起的发热李来秀,主管中药师。
郑云,主治医师。
宁秀琴,医师。
邓苏平,中药师(河南三门峡市人民医院邮编412000)。
小儿急性感染、流感、肺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生石膏100克,二花50克,黄芩30克,栀子30克,鱼腥草2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板蓝根50克,大黄10克。
将上药按汤剂制法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4000毫升煎煮1小时;第二次加水2000毫升,煎煮40分钟,合并两次煎液,浓缩至800毫升,灌装灭菌备用。
每次灌肠前药液加热至37C左右,用导尿管注入直肠内保留1~2小时,每日2次,3岁以下每次30毫升,3~12岁每次50毫升,治疗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
本组流感150例,治愈12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有效率98%;肺炎84例,治愈7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有效95.2%;上感73例,治愈7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其他原因发热13例,治愈1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2.3%。
①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属于祖国医学外感热性病或温热病范畴,治当清热解毒,退热解表。
本方药性寒凉,方中药物多有清热作用。
本方重用大剂石膏辛甘大寒以制气分内盛之热;二花清热解毒;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黄芩、鱼腥草、板蓝根苦寒泻热,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生地、玄参养阴清热,除烦止渴;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引热下行。
诸药合用,热退病愈。
②用清热合剂灌肠,可以起到优于口服的效果。
因直肠粘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对汤药吸收更好,直肠给药使药液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吸收,不经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循环途径,所以较口服快且好。
因中药味苦,小儿不易接受,灌肠避免了口服易致呕吐之弊。
用药液灌肠还可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③我院内科用本方加大剂量用于成人高热,退热效果也很明显。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小儿食积高烧莫发愁——中药灌肠解忧愁近几年来,门诊发热患儿明显增多外感发热十之二三而食积发热的十之七八患儿体温常常会迅速升高在39.0℃及以上者居多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效果显著多数食积患儿在一次灌肠后半小时左右能够排泄出较平常一倍甚至几倍的便量其中有的患儿排出羊粪蛋一样的硬便三五枚或者更多有的患儿排泄出未消化的橘子瓣有的患儿排泄出奶油制品有的患儿排泄出胶着样大便有的排泄出难以辨认的块状物有的排泄物恶臭无比有的排泄物腥臊刺鼻排泄后体温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一般多能下降一度左右灌肠后2~8个小时内有的患儿可排便2~5次排泄量或多或少与药物剂量、患儿体质和保留时间相关一般灌肠后第一次排便量较多排泄后体温逐渐下降且不容易反复多在十几个小时内趋于正常再以中药内服调理善后,多能康复大多数患儿一次灌肠后可大量排便后体温逐渐下降极少数患儿因饮食积滞较重,需要两三次灌肠后才能排便运用中药灌肠治疗,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疗效显著能够极大的减轻痛苦,缩短疗程,快速退烧常有患儿家属说:我去某儿童医院看病只要体温在39.0℃及以上的都先给给灌肠为什么没有排便、也没有退烧?原因很简单,虽然给药途径和方法一样他们用的是西药退烧药或者是单纯的泻药而中医辨证论治,针对病机,精准用药能够迅速通腑泄热、消积导滞起到釜底抽薪、直折火势的作用自然也就效果显著小儿食积发热大体可以分寒、热、虚、实及寒热错杂和虚实相兼等不同证型需要运用中医思维来辩证用药方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一般临床常用中药灌肠基础方为增液承气汤加减酒大黄(后下)10g,厚朴24g,枳实12g,芒硝(冲)10g,炙甘草10,生地24g,麦冬12g,火麻仁30g 川牛膝15g,白术24g 煎煮法:凉水800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调小火煮到200ml 放入酒大黄,煮3分钟倒出来药汁兑入芒硝用法:待温度在36°左右时(不烫手为度)根据患儿情况取100~200ml药汁灌肠保留30分钟以上常用加减法如下:1、肉食积滞,加山楂30~60g,焦槟榔15g,石膏30g2、米面食积滞:加炒鸡内金15g,焦六神曲15g,炒莱菔子30g3、瓜果积滞:加藿香10g(后下),砂仁6g(后下),佩兰10g,草果9g,草豆蔻6g4、奶油巧克力积滞:加焦山楂15g,柏子仁15g,杏仁10g,薏苡仁18g5、冰激凌之类的冷饮积滞:加干姜10g,白豆蔻10g,乌药10g,制附子9g(先煎45分钟,以不麻舌头为度)以上处方剂量为10岁儿童灌肠剂量,年龄不同可酌情增减剂量,具体用量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中药灌肠优势有哪些?1、有利于达到全身或局部治疗疾病的目的因为中药灌肠是将中药液从肛门注入,使之保留于肠道内并吸收可避免或减轻了药物对肝肾的损害,因为药物直接通过肠道吸收2、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疗效的提高因为中药直肠加速了药能的奏效时间,提高疗效3、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和肝脏的破坏而降低药效而且用药量少,因为药汁可通过灌肠直接达病所,浓度高,起效快,疗效好,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中药灌肠的作用虽然不错,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药灌肠也不例外,如果中药灌肠的操作步骤不严格执行可能会感染某些细菌,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灌肠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做,那样比较规范减少不良反应,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中药,中药灌肠剂治疗小儿高热
广西中医学院采用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高热,药物经直
肠吸收,避免有效成分受胃酸、消化液和肝脏的破坏而降低药效,而
且用量小,浓度高,起效快,疗效好,还解决了小儿吃药和打针不配
合的难题,深受患儿家长青睐。
广西中医学院刘华钢等,根据中药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金
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柴胡发表退热的作用,三药合用更能增强
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自拟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配方,并对其制备工艺、
药效学、毒理学、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研究。
药效学研究表明,复方银黄灌肠剂对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耐药性金葡菌株、敏感性金葡菌株、大肠杆菌、绿脓
杆菌、奈氏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抗
炎试验显示,该制剂对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明显抗炎作用,
能明显抑制H+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对大鼠棉球肉芽
肿有明显抑制作用。
退热试验证实,给药1小时即出现明显而持续的
退热作用。
毒理试验表明该制剂毒性甚小。
临床观察显示,复方银黄
灌肠剂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58.82%,优于退热栓对照组的36.36%,
治疗组总有效率82.35%,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15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拟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
方法将300例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5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10例出现体温反跳,对照组为25例。
结论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病的发热症效果显著,降温速度快,体温反跳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轻,患儿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中药保留灌肠;小儿;感冒;发热;不良反应小儿感冒病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机体被外邪侵袭后出现的外感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全身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1]。
其中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变化快的特点,临床上治法各异。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7月我科收治的小儿感冒病中以发热为主症患儿300例,均符合中医诊断:小儿感冒病、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小儿感冒病的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1岁~11岁(3.6岁±2.4岁);平均病程3.6d,最高体温38.8℃~40.2℃,≥39.5℃为40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2.1治疗方法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中药灌肠液黄连解毒汤药物组成:黄连6g,黄芩10g,生山栀10g,生石膏30g,大黄5g。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病,临床常以发热、鼻塞、咽痛及扁桃体肿大、充血、化脓为特征。
70%~80%患儿为病毒感染所致,中医辨证论治常有显效。
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因此对伴有发热的患儿我们均采用中药汤剂滴肠治疗。
例1 王某,女,6岁,2017年3月25日因“高热2天”来诊,腋下温峰值39℃,伴头痛,鼻塞,周身乏力,咽部不适、充血,吞咽时疼痛,扁桃体Ⅲ度肿大,布满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纳呆,脘腹胀满,大便干结,两日未行。
舌质红,苔黄厚,脉数。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证属风热外袭,肺胃蕴热。
中医治宜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由于患儿吃不进汤药,改用中药汤剂滴肠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l。
治疗2日后,患条上的点滴调节器,使药瓶中的药液滴流入患儿直肠。
将肛管插入患儿直肠时动作应轻柔、缓慢,以免损伤肛门直肠黏膜;插入如有阻碍,不宜强行,可稍许后退,轻轻旋转一下肛管,再轻轻插入到规定深度。
注意插入不可过深,过深患儿会因不适而躁动;过浅则药液滴入直肠时易引起中药滴肠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文/ 王世彪(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徐涛(甘肃省白银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师)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
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发热的病382019.01 No.1。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
方法:将12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2例,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林退热,治疗组给予中药颗粒剂保留灌肠退热;比较两组退热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保留灌肠;护理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外感发热者居多,在儿科急诊就诊中占据首位。
因发病急,变化快,又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并发高热惊厥。
常规的退热方法大多为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对症治疗,但西药副作用大,体温反跳快。
本院儿科2013年1-12月采用颗粒剂中药保留灌肠退热,并与口服美林退热进行比较。
现将疗效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小儿外感发热患儿124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2例,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42士3.5)岁;发热时间<24h者19例,24-48h者41例;体温在38-40.5℃,高热惊厥者2例、对照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4.5士3.3)岁;发热时间<24h者18例,24-48h者43例;体温在38-40.7℃,高热惊厥者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用美林退热口服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mL/瓶)0.4mL/kg口服。
治疗组给予自拟退热方(药物组成为金银花20g,石膏10g,淡竹叶10g,板蓝根15g,柴胡10g,青高10g。
)保留灌肠。
1.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与护理的效果,减少患儿的痛苦。
方法:对100例患儿采用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与护理。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小儿外感;发热【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21-02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持续高热不仅影响患儿的健康还可促发小儿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小儿发热给家长带来严重的紧张恐惧情绪,所以及时给与恰当的治疗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西医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仍是目前儿科临床广泛使用,虽疗效明显肯定,但是停药后体温易反复,且副作用大。
我院儿科2014年1-2月采用中药自拟方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儿科收治100例外感发热患儿,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在3-48月之间,平均20.8月,病程在3~72h之间,平均26h,高热惊厥者4例。
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小儿体温正常的标准为肛温:36.5~37.5℃,腋温:36~37℃,如若出现腋温比口温低0.2~0.5℃,肛温比腋温0.5℃左右,腋温超过37.4℃,且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的情况,可诊断为发热。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发热诊断标准的患儿排出标准:a.有肛周疾病的如肛裂、肛周炎、内外痔、肛门湿疹的患儿;b.肠梗阻及肠套叠、严重腹胀的患儿。
3.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自拟方(柴胡、石膏、知母、青蒿、甘草免煎颗粒装,30ML生理盐水溶解)进行中药保留灌肠。
灌肠前需要大小便排净,患儿取侧卧姿势,插入深度为7~10cm,温度为32℃,缓慢注入灌肠液。
4.护理4.1一般护理外感发热患儿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若汗出热退是,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为患儿擦身,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饭后及时为患儿清洁口腔,必要时可用盐水进行漱洗,以减少患儿并发口腔炎症的发生。
灌肠退热法
小儿发热,临床很常见,有时高烧不退,吃药打针都不管用,
家长往往心急火燎,有时医生也会束手无策,
高烧不退可采取中药灌肠,
副作用少,作用温和、持久、稳定,治标又治本,不易反弹。
只要感冒发烧的孩子均可采用灌肠退热法,
一般1天灌1次,
灌肠1~3次后,大多数患儿的体温即可降至正常。
但如果是因患水痘、风疹等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
灌肠的次数要相对多一些,大约需要3~5次。
处方:
金银花10连翘10板蓝根15公英10丹皮12知母20生石膏30黄芩6龙胆草5,
水煎后高位保留灌肠,每日3~4次,每次50~150mL。
注意药液温度。
30℃以下。
热势高者可用冷药液灌肠。
灌肠时药液应缓慢灌入,
肛管拔去后要用纱布按住肛门片刻,
以免使药液流出。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首先介绍了中药灌肠的原理与作用,然后详细讨论了其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具体应用,接着阐述了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文章还比较了中药灌肠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劣。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强调了其在护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灌肠、小儿、外感发热、护理、应用体会、原理、作用、具体应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比较、效果、前景展望、重要性1. 引言1.1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中药灌肠有助于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达到祛痰、散结、清热的效果。
在小儿外感发热中,中药灌肠能够有效调理体内阴阳平衡,缓解发热和其他不适症状,提高小儿的自愈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方法简单,便于家长或医护人员掌握。
但在进行中药灌肠时,仍需注意消毒、温度控制等操作细节,避免感染和烫伤等副作用的发生。
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性。
通过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对小儿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随着对中药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中药灌肠在小儿外感发热护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中药灌肠的原理与作用中药灌肠的原理与作用是通过肛门将中药药液注入肠道,通过肠道吸收来治疗疾病。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经散寒:中药灌肠可以通过温化寒邪,散发寒气,从而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
在小儿外感发热的情况下,体内寒气聚集,中药灌肠可以帮助体内气血畅通,温暖经脉。
2. 消炎退热:中药灌肠中的药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帮助小儿排除体内的病邪,减轻发热症状,达到消炎退热的目的。
3. 润肠通便:中药灌肠还可以有效润肠通便,帮助小儿排除体内毒素,改善肠道功能,增强体内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