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包容。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膜、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假设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那么。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包容。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间隔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分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抱歉〕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着〕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分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间隔,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恳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那么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假设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____,名词〕19.说①鲰生说____〔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可以〕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关键事件。
下面我们来详细整理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一、背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项羽和刘邦也在此时崛起。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
二、主要人物1、刘邦刘邦是沛县人,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
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2、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勇猛善战。
但其性格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谋略。
3、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足智多谋,主张杀掉刘邦。
4、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深谋远虑,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5、项伯项羽的叔父,因与张良有旧,在鸿门宴上暗中帮助刘邦。
三、情节发展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表现得十分谦卑,说自己无意称王,先入关中只是为项羽保管财物。
2、范增举玦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杀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于是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企图借机刺杀刘邦。
3、项伯护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4、樊哙闯帐张良见形势危急,便到帐外找樊哙。
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帐中,怒视项羽。
项羽赐酒肉,樊哙慷慨陈词,指责项羽不该怀疑刘邦的忠心。
5、刘邦借机逃脱刘邦借口上厕所,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鸿门。
四、重点语句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这句话体现了范增对局势的敏锐洞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是樊哙劝刘邦赶快逃离时说的话,表现出樊哙的果断和勇敢。
五、文学手法1、对比刘邦的谦卑与项羽的自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2、衬托通过樊哙的勇猛无畏,衬托出刘邦处境的危险。
3、细节描写如对项羽、刘邦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六、历史影响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一.实词部分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具.告以事:(3)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令将军与臣有郤.:(7)不.者:(8)因击沛公于坐.:(9)沛公不胜桮.杓:置之坐.上: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2)约为婚姻(3)备他盗之出入..:..,臣战河南..与非常..也:(4)将军战河北(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6)沛公已去.:(7)所以..:..遣将守关者:(8)我为鱼肉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用①沛公军.霸上:②沛公欲王.关中:③吾得兄事.之:④籍.吏民:⑤范增数目.项王:⑥刑.人如恐不胜:⑦道芷阳间行:⑧若入前.为寿:(2)名词作状语用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吾得兄.事之:③常以身翼.蔽沛公:④头发上.指:⑤道芷阳间.行:(3)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③拔剑撞而破.之:④樊哙侧.其盾以撞: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4)形容词用作名词①此其志不在小.:②君安与项伯有故.:(5)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一词多义(1)如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起如厕: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2)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杀人如不能举:(4)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哙拜谢:③乃令张良留谢: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5)军①沛公军霸上②从此道至吾军③为击破沛公军(6)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8)去①亡去不义②相去四十里(9)胜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10辞①卮酒安足辞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大礼不辞小让二.虚词部分(1)为①客何为者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④为击破沛公军⑤我为鱼肉⑥吾属今为之虏矣⑦何辞为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⑨军中无以为乐⑩且为之奈何○1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12君为我呼入○1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距:通“拒”,意为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意为接纳、进入,如“距关,毋内诸侯”和“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要:通“邀”,意为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意为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意为座位,如“置之坐上”和“因击沛公于坐”。
不:通“否”,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如“头发上指,冠上”,意为向上。
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意为使……活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意为使……跟随。
形容词作名词:如“此其志不在小”,意为小的地方;“今事有急”,意为危急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意为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意为接近、接触。
三、成语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部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容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劳苦功高:形容做事勤劳辛苦,功劳很大。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文言虚词若:你;你们;你(们)的。
如“~入前为寿”。
者: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客何为~?”。
所: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
如“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也可以表示就;于是,如“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语气词。
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如“壮士,能复饮~?”。
也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为:动词,以为;认为。
如“窃~大王不取也”。
五、句式特点省略句:如“为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主语“我”。
判断句:如“此天子气也”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倒装句: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是状语后置句,“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句。
鸿门宴学问点归纳一,通假字1.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2.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反;4. 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 不者,如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7. 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8.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9.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10.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11.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12. 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13.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 一) 实词:飨土卒( 飨;犒劳)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亡去不义(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籍吏民( 籍:登记)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坐须臾( 须臾:片刻)相去( 去,距离) 置车骑( 置;舍弃)督过之( 督过:批评)留谢( 谢:辞谢)( 二) 虚词固不如也( 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因言曰( 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以示之者三( 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如属皆且为所虏( 如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5.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9.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 如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事;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判定句;1. 此天子气也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 此亡秦之续耳(二)省略句:1. 沛公军( 于) 霸上;2. 沛公欲王( 于) 关中;3. 为( 吾) 击破沛公军;4. 具告( 之) 以事;5. 亡去不义,不行不语( 之) ;6. 将军战( 于) 河北,臣战( 于) 河南;7. 交戟之卫士欲止( 之) 不内;8. 仍军( 于) 霸上;9. 项王受璧,置( 之) 于坐上;10. 竖子不足与( 之) 谋;11.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12. 如彘肩上(三)被动句:1. 如屑皆且为所虏2. 晋属今为之虏矣(四)宾语前置句:1.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 不然,籍何以至此3. 客何为者4. 大王来何操5. 沛公安在6. 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具告之以事;4. 良曰:“长于臣;”5. 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具体说来;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应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一)通假字1.2.吾令人望其气⋯⋯成五 .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 采; 采,通“彩”,颜色; 具,通“俱”,全部; . . . 3. ① ② ③ 距 关, 毋 内 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 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晏子治东阿》他库少 内)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4.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 倍德也; 倍,通“背”,违反;(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七,成语集锦 :劳累而功高如此 ( 劳累功高 )秋毫不敢有所近 ( 秋毫无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重点翻译句1.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6. 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7.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8.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9. ①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10.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11.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奉,通“捧”;.12. 不者,如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13.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二)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5. 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9.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 如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事;.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三)文言固定句式 ..1. 今入关,财物 无所取;.. 2. 为之奈何?..3. 且为之奈何? ..4. 孰与君少长?..5.吾入关,秋豪不敢 有所近;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 岂敢入乎?君王与沛公饮,军中 无以为乐;今日之事 何如?.. .. 1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 . . 13. 此亡秦之续 耳; . . 14.何辞为?(四)宾语前置句..1. 不然,籍 何以至此?..2. 今日之事 何如?..3. 客何为者?..4. 何辞为?..5. 大王来何操?6. .. .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 . 也;7. ..8...9. .. 不然,籍 何以至此?10...11. ....6. 沛公安在?(五)被动句.1. 不者,如属皆且为所虏!.2. 吾属今为之虏矣!(六)省略句1. 沛公军于霸上;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为吾击破沛公军;4. 具告之以事;5. 亡去不义,不行不语之;6.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7.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8. 仍军于霸上;9. 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10. 竖子不足与之谋;(六)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具告之以事;4. 良曰:“ 长于臣;”5. 得复见将军于此;(七)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累功高(八)重点翻译句1.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3.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九)多义词1. 因例句出处释义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依据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由于,由于山》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陈陈相因成语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缘由,理由2. 如例句出处释义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犹如,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假如,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似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或,或者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 意例句出处释义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来宾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表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4. 举例句出处释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静夜思》举起,抬起举其一不计其十,到底旧不图《屈原》提出,举出其新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据举贤任能成语举荐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成语全部,整个举世无双5. 谢例句出处释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赔礼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知,劝说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6. 为例句出处释义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替,给,介词为之奈何《鸿门宴》应付,动词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动词何辞为《鸿门宴》表疑问,句末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好,幸亏)(十)异义词..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具体说来;..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7,谢项王8,相去四十里十一,虚词实词( 一) 实词:飨土卒( 飨;犒劳)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亡去不义(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籍吏民( 籍:登记)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坐须臾( 须臾:片刻)相去( 去,距离) 置车骑( 置;舍弃)督过之( 督过:批评)留谢( 谢:辞谢)( 二) 虚词固不如也( 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因言曰( 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以示之者三( 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如属皆且为所虏( 如属:你们这些人)你好!鸿门宴学问点归纳一,通假现象①距关,勿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②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④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⑤不者,如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⑦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⑧令将军与臣有?(?通“隙”)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 飨;犒劳)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抗) 与臣游( 游:交往) 籍吏民( 籍:登记)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具体,完备) 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舍弃) 督过之(督过:批评)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 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 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如属皆且为所虏( 如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如动词,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如动词;称王)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如动词,与⋯⋯交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直接作状语,在夜里)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用如动词,用眼睛示意)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止)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如动词,施以刑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动用法,使⋯⋯为王)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用如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四,文言句式判定句;①此天子气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此亡秦之续耳省略句: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如彘肩上④仍军霜上⑤竖子不足与谋被动句:①如屑皆且为所虏②晋属今为之虏矣宾语前置句:①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②不然,籍何以至此③客何为者④大王来何操⑤沛公安在介宾短语后置句: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具告以事五,古今异义: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婚姻:儿女亲家特别;意外的变故.地方:土地方圆.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六,成语集锦:劳累而功高如此( 劳累功高)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七,文化常识:①关于古人的座次: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如:“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亚父南向坐”最(尊) “项王东向坐;”也(是尊位)②相关礼节: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再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长跪(跽):跪时,臀离开脚跟,挺拔了腰板.如:“府吏长跪告;”再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为“拜”,拜了又舞为“再拜”;如:“谨使张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③相当地名: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大行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除秦之外的六国之地;关中: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京畿地区叫“关内”或“关中”;如;“欲王关中;”1.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2.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反;4. 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 不者,如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7. 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8. 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9.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10.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11.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12. 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就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13.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 一) 实词:飨土卒( 飨;犒劳)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亡去不义(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籍吏民( 籍:登记)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坐须臾( 须臾:片刻)相去( 去,距离) 置车骑( 置;舍弃)督过之( 督过:批评)留谢( 谢:辞谢)( 二) 虚词固不如也( 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因言曰( 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以示之者三( 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如属皆且为所虏( 如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5.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9. 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 如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1.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事;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判定句;1. 此天子气也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 此亡秦之续耳(二)省略句:1. 沛公军( 于) 霸上;2. 沛公欲王( 于) 关中;3. 为( 吾) 击破沛公军;4. 具告( 之) 以事;5. 亡去不义,不行不语( 之) ;6. 将军战( 于) 河北,臣战( 于) 河南;7. 交戟之卫士欲止( 之) 不内;8. 仍军( 于) 霸上;9. 项王受璧,置( 之) 于坐上;10. 竖子不足与( 之) 谋;11.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12. 如彘肩上(三)被动句:1. 如屑皆且为所虏2. 晋属今为之虏矣(四)宾语前置句:1.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 不然,籍何以至此3. 客何为者4. 大王来何操5. 沛公安在6. 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 沛公欲王于关中;3. 具告之以事;4. 良曰:“长于臣;”5. 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具体说来;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谁为大王为此计且为之奈何动词,出,制定,动词,应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七,成语集锦:劳累而功高如此( 劳累功高)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重要文言知识点总结篇1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10、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四、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别、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告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言文篇目。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能承受)刑人如恐不胜(尽)4、因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使子婴为相(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皆为龙虎(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谋划)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刑人如恐不胜(处罚)2、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头发上指(向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得复见将军)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六、重点虚词1、而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劳苦而功高如此(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表修饰)2、之珍宝尽有之(代珍宝)项伯杀人,臣活之(代项伯)为之奈何(代这件事)3、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七、文章理解《鸿门宴》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争夺天下的一次激烈交锋。
《鸿门宴》课内知识点梳理《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总结1一、通假字:成五采: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都。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把守。
内,通“纳”,……进入接纳。
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不者: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
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日日夜夜地。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再三,多次。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上,向上。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虎狼,像虎狼一样。
持剑盾步走:步,徒步。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间,从小路,秘密地。
名词活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
籍吏民:籍,登记户籍。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刑,杀。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素,与……交好。
3、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臣活之:活,使……活,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称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二、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玩,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
)8.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阻止。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使动用法,使……偏向一边。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四、句式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5)亚父者,范增也(……者,……也)(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7)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8)此亡秦之续耳(此)(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1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④长于臣(应“于臣长”)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2)宾词前置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③沛公安在(应“在安”)④客何为者(应“为何”)3、被动句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被动)4、省略句①为(吾)击破沛公军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③毋从(之)俱死也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⑤则与(之)一生彘肩⑥竖子不足与(之)谋!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⑧加彘肩(于盾)上⑨沛公军(于)霸上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⑾卫士仆(于)地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⒀毋从(其)俱死也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五、固定结构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④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六、一词多义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指南录〉后序》④万事如意(顺、随)——成语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同上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成语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鸿门宴》意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促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伤仲永》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口技》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狼》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指南录〉后序》卒起不意(意料)——《荆轲刺秦王》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史记张仪列传》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举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静夜思》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屈原》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韩非子?五蠧》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阿房宫赋》⑤举贤任能(推荐)——成语孙叔敖举于海(推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柳毅传》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成语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过秦论》谢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汉书?张安世传》哙拜谢(感谢)——《鸿门宴》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孔雀东南飞》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陌上桑》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口技》⑤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陌上桑》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岳阳楼记》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廉颇蔺相如列传》内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促织》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出师表》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2、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因①汝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毛遂自荐》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过秦论》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言曰:……(趁机)——《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梦溪笔谈?雁荡山》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促织》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⑥陈陈相因(沿袭)——成语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孔雀东南飞》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过秦论》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于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②然(这样,代词)——《鸿门宴》③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