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7
2024年碳的单质化学教案2024年碳的单质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
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
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
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
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
《碳单质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课题主要讲述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碳单质,学生能够了解到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化学视野,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这两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非常大,像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很软且有滑腻感。
然后引入了C60这种新型的碳单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同时,教材还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观念,将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结构和性质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新型碳单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①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并能运用这一观念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②对C60分子结构的理解。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比如对元素、物质的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性质以及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之后,对碳单质性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碳单质有更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碳单质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三个方面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化学性质,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用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学习能力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三)心理特点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好奇心强,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掌握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难点碳单质还原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讲授法:讲解碳单质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014-01课堂内外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
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化学碳单质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单质的基本性质,掌握金刚石、石墨、碳-60等碳单质的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碳单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以及碳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碳单质的基本性质2. 碳单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3. 碳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基本性质,碳单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碳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2. 教学难点:碳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机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单质的化学反应。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石墨、碳-60等碳单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单质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碳单质的基本性质:介绍碳单质的颜色、硬度、导电性等基本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碳单质的不同特点。
3. 教学碳单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释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教学碳单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碳单质与其他物质(如氧化铜、二氧化碳等)的反应现象,解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6. 总结与拓展: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碳单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讨论结果的正确性。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木炭、氧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之一,它是《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的第二节,本占干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介绍了CO、CO2等几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了甲烷、酒精、醋酸、煤和石油等物质,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个粗略的了解。
其中,《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本章的重点,他实在学此了几种碳但值得物理性质、用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碳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是本节重点,而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则为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与氢气化学性质对比的方式讲解,并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节的特点,本课时抓住了以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2、掌握高温条件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3、了解单质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差异很大,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4、常识性介绍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智能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内因与外因关系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化学实验导思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对比、自学分析、推理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联系、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记忆运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法和学法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而选用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碳的可燃性时,由于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在第二章教师已演示过,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也亲自做过,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我采用提问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记忆运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作者VX:免费范文碳的几种单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1.知识传授目标: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
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少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
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一,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
还可到玻璃店,观看师傅用金刚钻割玻璃的情景,以增加对碳单质的感性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比赛讲稿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比赛讲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初中化学说课比赛讲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设计和处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了氧气和水两种自然界常见的物质之后,我们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安排。
通过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的冶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碳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运用碳的化学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1、学情调查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简单易于接受。
2、教法和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感受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流程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碳的化学性质”为中心,结合我校的四步教学法将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碳的单质》说课稿
于忠勇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碳的单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
目标实施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和总结,师生一起完成课堂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突破方法:对于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处理,主要通过图片展示、结构分析的方法,抓住关键点,金刚石的网状结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石墨的层状结构和C60的球状结构;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通过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分析来逐步分化难点。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从生活出发,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体会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见过或用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石墨电极等,让学生体会到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6.1.1 碳的单质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该元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对碳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用具和试剂:石墨块、煤球、放大镜等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概念:单质、分子、元素的符号等。
2.梳理知识点(10分钟)–将学生对碳的了解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回忆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习新知(20分钟)–介绍碳的单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碳的特点、结构和性质。
–引导学生理解石墨结构、金刚石结构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4.实验探究(30分钟)–利用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石墨块和煤球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石墨和煤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5.知识运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碳的应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碳素循环过程中碳的流向和影响因素。
6.拓展应用(10分钟)–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业,介绍碳的应用领域和相应措施。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7.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梳理碳的单质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学生对碳的单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碳的应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和学习。
同时,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教学资源和实验材料的完备性,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教案主题:碳的单质
年级:初中
时间:1-2 课时
目标:
1.了解碳的性质及其常见存在形式。
2.掌握碳的常见物理性质。
3.学会使用实验方法验证碳的存在。
教学准备:
1. 碳的样本(如木炭、石墨等)。
2. 常见的碳化合物(如蔗糖、蓝色石墨等)。
3. 实验器材(如试管、燃烧器等)。
教学步骤:
一、引入(10分钟)
1.介绍碳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碳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的性质是什么?
二、实验验证(20分钟)
1.实验一:观察碳的样本。
2.实验二:通过燃烧实验验证碳的存在。
三、讨论(15分钟)
1.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碳的物理性质。
2.与学生分享碳的常见存在形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碳的单质的性质及其常见存在形式。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与碳相关的内容。
扩展活动:
1.让学生自行探究碳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与碳的关系。
2.组织学生设计更多关于碳的实验,深入了解碳的特性。
评估方式:
1.观察学生实验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2.听取学生对碳的性质及应用的讨论。
反馈与调整:
1.根据学生的表现及讨论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并应用有关碳的知识。
《认识碳单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碳单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碳单质》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和 C60,通过对这些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物质组成和结构知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学性质和碳的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对碳单质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于一些微观结构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3)知道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碳单质的学习,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金刚石、石墨和 C60 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2、教学难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碳的几种单质说课稿范文碳的几种简单物质:讲稿范文作为一个无名无私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准备讲稿,这是讲座成功的前提。
来参考一下课稿是怎么写的!以下是边肖收集的一些关于碳的基本注释的样本文本,仅供参考。
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这部分属于人民教育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题目一的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石墨和DIA有所了解,对煤的燃烧和金属冶炼也略知一二,对学生学习本课和生活联系的构建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的内容来自生活,知道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了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
借助于金刚石、石墨和碳元素组成的C60的不同结构,很明显这三种物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是不同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学完这一课,学生不仅对碳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了解,还能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的把握,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学习情况。
(二、说学情铅笔芯、DIA、玻璃切割机等。
在学生生活中很常见,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这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内容。
同时,学生也学到了之前点火条件下碳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但学生无法系统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简单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时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相应的用途。
2.通过观察分析钻石、石墨、木炭、C60的相关图片和实物,提高观察总结能力。
3.提高思维能力,增强探究化学现象的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四、说教学重难点了解金刚石、石墨和碳形成的C60及其性质。
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了解这三种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民勤二中李禄元一、教学目标确定与实施途径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并能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观看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4.目标实施途径:通过复习,归纳总结和观看实验演示,完成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分析,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
本课题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就成为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能掌握其内容。
2.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
2难点:不同条件下碳的燃烧产物的判断;对碳的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通过观看演示实验,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讲练结合。
四、学法指导: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中所熟知的事实(如木炭可以长期保存,油墨不褪色等,认识碳的化学稳定性;通过观察、分析碳燃烧和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加深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五、教学程序设计: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碳单质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碳的三种存在形态及其应用。
3. 能够根据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碳的存在形态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多种存在形态及其性质差异。
2. 生活中碳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碳粉、碳棒、石墨、木炭等。
2. 实验试剂:稀盐酸、稀硝酸等。
3. 实验设备:试管、试剂瓶、酒精灯等。
五、教学步骤:1. 碳的基本性质介绍(1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碳的基本性质,如硬度大、导热性好、导电性好等。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感受碳的这些性质。
2. 碳的化学性质介绍(15分钟)接着向学生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氧化反应、与酸反应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碳的这些化学性质。
3. 碳的存在形态及应用(15分钟)继续向学生介绍碳的存在形态及其应用,包括石墨、木炭、金刚石等。
让学生了解碳的这些不同形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生活中的碳应用(10分钟)最后,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解释其机理。
六、教学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碳的性质和应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碳的认识。
2. 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了解碳的应用实例。
以上仅为化学碳单质初中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和补充。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
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
一、说教材
该部分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
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
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
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
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
妙和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
活中的不同用途。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开始我会提问同学,生活中的水和氧化碳,分别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进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否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碳的单质》。
此环节能够充分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刚石
我会和学生共同了解碳元素组成的第一个单质——金刚石。
首先我会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呈现金刚石的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片,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进行适当了解,随后同学们可以总结出,金刚石是无色、正八面体的坚硬固体。
进而提问同学,金刚石是非常坚硬的固体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根据微观结构图,解释是由于金刚石原子是由正四面体堆叠而成,这种结构非常坚固。
随后我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金刚石的使用领域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能够回答出:金刚石可以经过打磨和切割,形成钻石,起到装饰物的作用;玻璃刀上的金刚石能够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这一物理性质等等。
随后我会给学生们总结,金刚石其实是自然条件下最坚硬的物体。
此环节利用图片展示金刚石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和微观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能够总结出金刚石硬度大,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等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并且一一对应,提升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石墨
用相似的方法,先给学生呈现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并且给学生同步呈现石墨在工业以及生活中的用途,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生活实际的用途和价值。
几分钟后,引导部分同学呈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们能够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为:黑色质软、有滑腻感的鳞片状固体,导电性优良。
生活中铅笔芯和润滑剂,利用了石墨滑腻感这一物理性质;石墨电极芯则是利用了其导电性优良这一物理性质。
进而我会提问同学,与石墨结构近似的木炭,又会有那些物理性质呢?进而给学生呈现一组实验。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锥形瓶,在每一个锥形瓶内加入一滴红色的墨水使锥形瓶内液体呈现红色,随后加入烘烤过的木炭,让学生观察试验现象并且可以讨论原因。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锥形瓶内液体红色褪去,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效果。
进而
我会总结,木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所以在工业中常常利用木炭的这一性质吸附一些工业产物的色素,除此之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目前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在除味,净化空气等等领域。
此环节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们观察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化学知识。
3. C60
此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够找到太多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这部分主要会用讲解法给学生们普及一些相关知识。
同样我会给学生展示分子结构图,同时引导学生总结:C60分子是由60个C原子构成,结构类似足球,非常稳定。
凭借其特殊的结构特点,C60也会有很多特殊的应用价值。
C60被广泛应用在超导、医疗等领域当中。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C60的应用价值,所以这部分我会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
环节三:巩固提高
此环节我会询问学生狗一个问题:战争爆发年间,一些国家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能否用本课的知识解释“石墨炸弹”的危害有哪些?并且给学生发放相关历史资料。
学生经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得出结论:石墨炸弹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经过爆炸散步到空气当中,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空气中弥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够使城市上空的电网迅速短路,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电网的瘫痪,进而切断通讯设备。
这一环节与历史学科联系。
摆脱传统教学单一教学的束缚。
提升学生灵活使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领域。
布置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三种物质除了本节课提及的生活利用价值,还有那些领域应用了三种物质,分别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2.《碳的单质》教学反思
3.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4.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5.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6.碳的几种单质
7.《碳的几种单质》
8.化学《碳的几种单质》教学反思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