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重点2-1

细胞重点2-1

绪论

1、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繁殖的原生质团,是构成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一个能独立生存、进行自我调节的开放体系,它在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装配的特性。细胞是生命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生命是细胞所独有的运动方式。细胞是有秩序的四维结构体系。

3、细胞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桥梁

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4、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科学。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5、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胡克;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列文虎克。

6、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莱登)Theodor Schwann (施旺)Rudolf Virchow (魏尔肖) 1). All organisms consist of one or more cells.(一切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2). The cell is the basic unit of structure for all organisms.(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3). All cells arise only from preexisting cells.(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5、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1883年,van Beneden和Boveri发现中心体;

◆1888年,waldeyer提出染色体概念;

◆1894年,范·阿尔特曼(Altmann)发现线粒体;

◆1898年,高尔基(Golgi)发现高尔基体。

细胞概述

1、细胞共性:都有膜结构;都有遗传物质;都有核糖体;都能自我增值;都能新陈代谢;都有运动性。

2、影响细胞大小因素:相对表面积;分子扩散速率;重要分子的浓度。

3、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有人把这种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4、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古细菌,古菌。

5、真核细胞三大基本结构体系:生物膜体系;遗传信息表达体系;细胞骨架体系

6、细胞骨架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7、广义上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8、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相同点:结构上:都有细胞膜;都有DNA和RNA;都有核糖体功能上:都有运动性;都能自我增殖和遗传;都能自我增殖和遗传。不同点:原核细胞比较小,真核较大;原核细胞膜功能多,真核少;原核核糖体70S,真核80S;原核细胞器少,真核多;原核无核膜和核仁,真核有;原核DNA环状,在细胞质中,真核线状分子,含较多非编码区,被核膜包裹;原核无细胞骨架,真核有;原核染色体只有一条双链DNA,DNA 不与或很少与组蛋白结合,真核两条以上染色体DNA与蛋白质连接在一起。

9、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有;动物细胞有溶酶体,植物没有;动物细胞无圆球体、乙醛酸循环体,植物有;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方式是间隙连接,植物是胞丝连接;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没有;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是收缩环,植物是细胞板。

10、病毒(virus)——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1)、DNA病毒与RNA病毒2)、病毒的多样性类病毒(viroid)——仅由感染性的RNA构成;

病毒(prion)——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

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3种主要观点:1)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2)生物大分子到病毒或细胞3)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生物膜与跨膜转运

1、生物膜功能:界膜与通透性屏障;调节运输;组织化与功能定位;信号检测与传递;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

2、膜的化学组成:膜蛋白、膜脂、膜糖

3、膜脂的种类:磷脂、糖脂、固醇和甾醇

4、膜蛋白的种类:整合膜蛋白、周边膜蛋白、脂锚定膜蛋

5、脂质体: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6、去垢剂(detergent)是一种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双亲分子。可分为离子型(如SDS)和非离子型(如Triton X-100)两种

7、去垢剂作用原理:1)与膜蛋白作用时,其疏水端与膜蛋白的疏水区域相结合,极性端指向水中,形成溶于水的去垢剂-膜蛋白复合物,从而使膜蛋白在水中溶解、变性、沉淀。2)当去除去垢剂并加入磷脂后,可使膜蛋白复性并恢复功能。3)膜中Na+-K+-ATP酶的功能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8、膜糖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质膜的外表面和面向内膜的腔面

9、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与提出者的姓名(中英文):S. Jonathan Singer and Garth Nicolson

10、生物膜的两大基本特征: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1、膜脂的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翻转、尾部摆动

12、膜流动性的一些实验证据:1)1970年,Larry Frye和Michael Edidin 进行了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膜的流动性。2)通过抗体交联膜蛋白分子聚集成斑(patching)、成帽(capping)的现象也是膜蛋白在膜平面侧向扩散的例子。3)光脱色恢复技术(FRAP)

13、膜蛋白的分布不对称性体现在哪里:!)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2)膜不仅内外两侧的功能不同, 不同区域的功能也不相同。3)细胞间的识别、运动、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等都具有方向性。这些方向性的维持就靠分布不对称的膜蛋白、膜脂和膜糖来提供。

14、P型泵:包括存在于植物、真菌和细菌质膜上的H+泵、动物细胞质膜上的Na+/K+泵、哺乳动物胃细胞表层质膜上的H+/K+泵、所有真核生物质膜及肌细胞的肌质网上的Ca2+泵等

15、V 型泵:或称V型ATPase (V-type ATPase),主要存在于小泡(vacuole/vesicle)的膜上,在转运H+过程中不涉及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分布在植物、酵母和其他真菌的液泡膜上;

●分布在动物的溶酶体和内体的膜上;

●分布在某些分泌酸性物质的动物细胞质膜。

16、F型泵:或称F型ATPase (F-type ATPase),主要存在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起ATP合酶的作用。

运输方式是顺H+浓度梯度运动,将释放的能量同ATP合成偶联起来,有时也发挥H-ATPases作用。

17、ABC型泵:又称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是一类以ATP供能的运输蛋白,存在于细菌质膜上,用于运输糖、氨基酸和小肽;也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质膜上,用于运输小分子、磷脂和小的类脂分子等。

18、Na+/K+交换泵:又称Na+泵或Na+/K+交换泵,或Na+-K+- ATP酶;

●由两个大亚基(α亚基)和两个小亚基(β亚基)组成;

●α亚基是跨膜蛋白,在细胞质面有ATP结合位点,细胞外侧有乌本苷(ouabain)结合位点;

●α亚基上还存在与Na+和K+结合的位点。

●β亚基主要起辅助作用。

生理意义:1)维持渗透平衡和体积不变2)为物质吸收提供驱动力3)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K+) 4)静息膜电位

19、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是光能驱动的运输H+泵是一种厌氧菌的膜蛋白:该

蛋白含有七个α螺旋,每个螺旋长3-4nm;在蛋白质的中部有能够吸收光的视黄醛基团(retinal group),又称发色基团;当视黄醛基团吸收光时,能引起整个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导致H+从细胞内运送到细胞外,造成细胞内外的H+浓度差。20、磷酸化运输又称基团转移(group translocation)

机理:是通过对被转运到细胞内的分子进行共价修饰,使其在细胞中始终维持“较低”的浓度。

特点∶1)涉及几种酶和一种称为HPr的小分子蛋白质;2)被转移的基团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上的磷酸基团;3)磷酸化的是被运输的物质;4)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则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键所提供。

2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主动运输的比较:

不同点:1)动物细胞质膜上有Na+-K+泵,通过对Na+、K+的运输建立细胞的电化学梯度,作为协同运输的动力;2)植物细胞质膜中有H+泵,通过对H+的运输建立细胞的电化学梯度(细菌、真菌也是如此),成为协同运输的动力;

相同点:1)在动物细胞溶酶体膜和植物细胞液泡膜上都有H+泵,它们作用一样,保持这些细胞器的酸性。

细胞与外界环境的互作

1、细胞外被(糖被):结构上包括细胞质膜中的整合蛋白、某些膜脂以及从质膜伸向外侧的短的糖链。糖链与蛋白质和脂质共价形成糖蛋白、糖脂。糖被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和糖蛋白。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间的大分子,它们交织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组成:1)多糖:糖胺聚糖、蛋白聚糖(胶状)

2)纤维蛋白:结构作用:胶原、弹性蛋白;黏合作用: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功能:保证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帮助某些细胞完成特有的功能;参与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

3、黏着斑:肌动蛋白纤维通过整联蛋白同细胞外基质(如纤连蛋白)相连。

半桥粒:中间纤维分子通过整联蛋白同细胞外基质(如纤连蛋白)相连。

4、细胞连接的种类:黏着连接、紧密连接、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

5、细胞连接是细胞质膜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在结构上包括膜特化部分、质膜

下胞质部分及质膜外细胞间的部分。

6、锚定连接(黏着连接)的分类:按骨架分子不同:(黏着带)—肌动蛋白(桥粒)—中间纤维

7、植物的细胞壁相当于动物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动物细胞的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多糖,其中最主要的是纤维素(cellulose),组成细胞壁的骨架。

细胞通讯

1、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2、细胞通讯的一般步骤:1)、信号分子的合成2)、信号分子的释放3)、信号分子向靶细胞转运4)、靶细胞对信号分子的识别和检测5)、靶细胞转导出胞内信使6)、胞内信使作用于效应分子,引起细胞变化7)、解除信号,终止细胞应答3信号分子的分:1)亲脂性信号分子:包括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2)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生长因子、局部化学递质和大部分激素

4、受体的分类: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5、胞内受体的结构: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也有些存在于细胞质中。同亲脂性信号分子结合。含三个结构域:1)C端结构域:激素结合位点2)中间结构域:DNA或抑制蛋白结合位点3)N端结构域:转录激活结构域

6、细胞表面受体的分类:多为膜上的功能性糖蛋白,也有由糖脂组成的。同亲水性信号分子结合。可分为: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

7、第二信使及其种类:把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物质称为第二信使。目前公认的第二信使有cAMP、DG、IP3、cGMP和Ca2+。Ca2+又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第三信使。

8、第二信使学说:由Sutherland等人于70年代提出。内容:胞外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导致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后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的降解使其信号作用终止。

9、PKC是钙和磷脂依赖性酶,在未受刺激的细胞中,PKC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呈非活性构象。它的激活需有Ca2+、DAG和脂的存在。

10、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两条细胞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核糖体和核酶

1、原核细胞的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分子量为2.5×106,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真核细胞(细胞质)的核糖体:沉降系数是80S,分子量为4.8×106,由60S和40S两个亚基组成。

线粒体(Mitochondrion)和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1、线粒体结构、功能与存在的标志酶:1)外膜:含有较大的通道蛋白:孔蛋白标志酶:单胺氧化酶2)内膜: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通透性差;含有大量的心磷脂(cardiolipin),心磷脂与离子的不可渗透性有关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3)膜间隙:功能:建立电化学梯度标志酶:腺苷酸激酶

4)线粒体基质:功能:TCA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合成部分线粒体蛋白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2、线粒体膜间隙蛋白的两种定位途径:保守性寻靶和非保守性寻靶

3、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作用

4、呼吸链及其组成: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功能是参与对还原型辅酶的氧化●H+的传递●电子传递组成:复合物I、Ⅱ、Ⅲ、Ⅳ

5、主、次呼吸链的组成:主呼吸链∶复合物Ⅰ、Ⅲ和Ⅳ构成主呼吸链,从NADH 来的电子依次经过这三个复合物, 进行传递。次呼吸链∶复合物Ⅱ、Ⅲ、Ⅳ构成次呼吸链,来自FADH2的电子不经过Ⅰ。

6、哪些复合物为质子泵:复合物I、复合物Ⅲ-质子泵-Q循环、复合物Ⅳ-质子泵

7、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o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的内容和提出者(中英文):英国生物化学家P.Mitchell 1961年提出了化学渗透假说。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8、蛋白质的两种运输方式:翻译后转运和共翻译转运

9、过氧化物酶体:功能:含有大量的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合成和降解H202;使毒性物质失活(解酒);对氧浓度的调节作用;脂肪酸的氧化(20%-50%);含氮物质的代谢标志酶:过氧化氢酶

10、氧化酶的作用机制:各种氧化酶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将氧还原成过氧化氢(RH2 + O2 →R + H2O2)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机制:将过氧化氢还原成水(RH2 +H2O2 →R + 2H2O)

叶绿体(chloroplast)

1、自养型生物(autotrophs)和异养型生物(heterotrophs):自养生物(autotrophs):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就是自养型生物利用光能将碳进行还原的过程。

异养生物(heterotrophs):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消耗的含碳食物中获得还原型的碳素营养。

2、叶绿体是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内的结构。呈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为双凹面,有些呈棒状。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1)叶绿体膜:它不仅是叶绿体而且也是整个植物细胞脂合成的主要场所。2)叶绿体被膜3)类囊体:它是叶绿体内部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上面分布着许多光合作用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

4)基质:它是CO2固定的场所。

4、类囊体的类型:基粒类囊体、堆积类囊体、基质类囊体、基质片层、非堆积的类囊体

5、Rubisco的组成和转运装配过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的8个大亚基由叶绿体DNA编码;8个小亚基由核DNA编码。Rubisco小亚基的前体有一条含40-60 个氨基酸的导肽,负责引导小亚基进入叶绿体基质。Rubisco是定位于叶绿体基质的蛋白, 它的小亚基的运输大致分为两步:一、导肽与叶绿体的外膜受体结合;

二、以翻译后运输的机制跨过叶绿体膜进入基质,导肽被金属蛋白酶水解掉。

6、叶绿体蛋白的来源:一、由ct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二、由核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三、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

7、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反应式: 6CO2 + 6H2O+光→C6H12O6 + 6O2 + 化学能(674000千卡)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是对光的吸收,并产生氧。暗反应涉及到CO2的固定(从大气中摄取CO2并将CO2转变成含有还原碳的有机物)。

8、光反应及其过程: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被光解,释放出氧。光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即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场所是类囊体。

9、原初反应:光合作用单位1)捕光色素(吸光色素、天线色素)包括全部的叶绿素b、大部分叶绿素a,以及胡萝卜素和叶黄素。2)反应中心色素

10、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光系统Ⅱ的中心色素和光系统Ⅰ的中心色素

11、光合磷酸化:在叶绿体进行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H+电化学梯度,因而能够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这一总过程由于是光驱动的,故叫光合磷酸化。

1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光照后,激发态的叶绿素P680从水光解中得到电子,电子传递经过两个光系统,并在传递过程中产生H+梯度并同磷酸化相偶联,产生ATP。在此过程中,电子的传递是一个开放的通道。电子的最终受体是NADP+,最终产物有ATP、NADPH、分子氧。

13、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光诱导的电子从PSI传递给铁氧还蛋白后不是进一步传递给NADP+,而是传递给细胞色素b/f复合物,再经由PC而流回到PSI。此过程的产物仅为ATP,无NADPH和分子氧。它用来调控ATP和NADPH的比值。

14.光合磷酸化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差别是∶氧化磷酸化是由高能食物分子氧化驱动的,而光合磷酸化是由光质子驱动的。

15.暗反应(dark reaction):又称light-independent reaction。指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化学能,将CO2还原合成糖。CO2还原成糖的反应不需要光,故这一反应称为暗反应。暗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

16.C3途径及其各阶段反应:在C3途径中,由于反应的最初产物3-磷酸甘油酸是三碳化合物,因此又称三碳循环和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可分为三个阶段: RuBP的羧化(CO2固定)、PGA的还原和RuBP的再生。

17.光呼吸:植物在光下消耗O2将RuBP转化成CO2的过程。

18.C4植物与C4途径:C4植物的叶中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CO2的固定发生在叶肉细胞中,而卡尔文循环系统位于维管束鞘细胞。C4途径并不是代替Calvin循环的反应系统,也不是一种净CO2固定的路线图,它是作为CO2的收集、浓缩和转运的系统。叶肉细胞起着CO2泵的作用。

19.景田科酸代谢途径与CAM植物:CAM植物也是通过PEP羧化酶固定CO2

20.产生苹果酸,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在夜间气孔开放固定CO2,产生的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扩散到细胞基质中,释放出CO2,

进入卡尔文循环。由于它们能够在非常热而干燥的沙漠环境中生存所以这些植物被称为景田科酸代谢(CAM)植物。

21、叶绿体与线粒体起源的学说:内共生学说、非内共生学说(细胞内化学说、内生学说)

22、内生学说的主要内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叶绿体和线粒体由好氧细菌细胞质膜下陷,分离而逐渐演变而来。

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23、为什么说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不仅有自己的DNA,还有自己的核糖体。虽然二者有自己的DNA,但是信息量有限,只能起部分控制作用。而二者大部分的蛋白质是核基因编码的,有些是叶绿体、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编码的。

24、Rubisco在C3途径和光呼吸中的作用:在RuBP羧化酶的催化下,核酮糖-1,5-二磷酸(RuBP)与CO2 生成一个六碳化合物,随即裂解为2分子3-磷酸甘油酸( PGA ) 。利用已形成的3-磷酸甘油醛经一系列的相互转变最终再生成5-磷酸核酮糖,然后在磷酸核酮糖激酶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作用生成RuBP, 再消耗一个ATP。

细胞重点2-1

绪论 1、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繁殖的原生质团,是构成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一个能独立生存、进行自我调节的开放体系,它在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装配的特性。细胞是生命现象的物质结构基础,生命是细胞所独有的运动方式。细胞是有秩序的四维结构体系。 3、细胞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桥梁 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物进化的起点 4、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科学。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5、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胡克;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列文虎克。 6、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莱登)Theodor Schwann (施旺)Rudolf Virchow (魏尔肖) 1). All organisms consist of one or more cells.(一切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2). The cell is the basic unit of structure for all organisms.(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3). All cells arise only from preexisting cells.(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5、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1883年,van Beneden和Boveri发现中心体; ◆1888年,waldeyer提出染色体概念; ◆1894年,范·阿尔特曼(Altmann)发现线粒体; ◆1898年,高尔基(Golgi)发现高尔基体。 细胞概述 1、细胞共性:都有膜结构;都有遗传物质;都有核糖体;都能自我增值;都能新陈代谢;都有运动性。 2、影响细胞大小因素:相对表面积;分子扩散速率;重要分子的浓度。 3、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有人把这种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4、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古细菌,古菌。 5、真核细胞三大基本结构体系:生物膜体系;遗传信息表达体系;细胞骨架体系 6、细胞骨架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7、广义上包括细胞质骨架、细胞核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8、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相同点:结构上:都有细胞膜;都有DNA和RNA;都有核糖体功能上:都有运动性;都能自我增殖和遗传;都能自我增殖和遗传。不同点:原核细胞比较小,真核较大;原核细胞膜功能多,真核少;原核核糖体70S,真核80S;原核细胞器少,真核多;原核无核膜和核仁,真核有;原核DNA环状,在细胞质中,真核线状分子,含较多非编码区,被核膜包裹;原核无细胞骨架,真核有;原核染色体只有一条双链DNA,DNA 不与或很少与组蛋白结合,真核两条以上染色体DNA与蛋白质连接在一起。 9、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有;动物细胞有溶酶体,植物没有;动物细胞无圆球体、乙醛酸循环体,植物有;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方式是间隙连接,植物是胞丝连接;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没有;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方式是收缩环,植物是细胞板。

细胞工程重点2

名词解释 生物工程:利用生物生产产品和新物种(新性状)。 细胞工程:在细胞水平生产产品和创造新物种、新性状。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动物体内细胞与组织在体外培养、存活、增殖的技术。原代培养:增值十代内的细胞培养。 传代培养:原代培养细胞转接到新培养基上培养。 细胞系:无限传代培养的细胞群。 贴壁型细胞:必须贴附在某固相表面才能生存、生长的细胞。 非贴壁型细胞:不须贴壁,可悬浮培养的细胞。 组织工程:人体组织细胞种植在生物支架上培养增殖,再移植到人体上,达到器官修复的技术。 干细胞: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成体干细胞:成体组织内具有进一步分化潜能的细胞,是多能或单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生殖细胞的可以分化成任意一种组织类型的全能性细胞。 细胞融合(体细胞杂交):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以上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技术。多克隆抗体: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混合物。 单克隆抗体:由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由一个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 不对称融合: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某亲本的核或细胞质失活后再与另外一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融合。 胞质杂种:将两种来源不同的核外遗传物质(细胞器)与一个特定的核组合在一起的到的细胞。 细胞重组: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器及其组分,在体外进行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的一种技术。 胞质体:去除细胞核后由质膜包裹的无核细胞。 核体:与细胞质分离后得到的带有少量细胞质并包有质膜的细胞核。 克隆:指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 克隆技术:将细胞核植入去核的未受精卵细胞中发育成胚胎后移植受体子宫,妊娠产出克隆动物的技术。 核移植技术:将细胞核移入同体或异体动物去核的成熟卵细胞内的技术。 单倍体:含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多倍体:体细胞含有大于等于3个相同染色体组的个体 染色体工程:增减、替换染色体来改变遗传性状 雌核发育:精子核进入卵细胞后消失,卵细胞核发育为胚胎 雄核发育:失活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用冷热休克法使精子核加倍,发育为父本形状二倍体。 微细胞介导转移: 染色体介导转移: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指用经过紫外线、X射线或γ射线等处理后的失活精子来“受精”,再在适当时间施以冷、热、高压等物理处理,以抑制第二极体的排除,使卵子发育为正常的二倍体动物 人工种子的培养流程: 选取目标植物→从合适的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把愈伤组织转移到液体培养基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细胞工程)

第二章 细胞工程 第一节 植物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和发育生物学 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操作,有目的地获得 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或其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生物工程。 1.原理和方法:细胞 生物学和分子 生物学。 2.操作水平:细胞 水平或细胞器 水平。 3.目的: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或获得细胞产品 。 一、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 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经_分裂_和_分化_后,仍然具有_产生完整生物体_或__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__的_潜能_,即细胞具有_全能性_。 2.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物质基础) 生物体的细胞中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_,都有_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_。 1. 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不表现全能性的原因(不离体的细胞无法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 在特定的时间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细胞中的基因会选择性地表达 2. 全能性大小比较 (1)受精卵、体细胞、生殖细胞 __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____ (2)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分化程度低的细胞 __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_____ (3)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细胞 __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细胞____ (4)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__植物细胞>动物细胞__________ (5)幼嫩的细胞、衰老的细胞 __幼嫩的细胞>衰老的细胞____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 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_离体_的植物_器官__、_组织_或_细胞_(称为_外植体_)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_培养基_上,给予_适宜的培养条件_,诱导其形成__完整植株_的技术。 2. 原理:__植物细胞的全能性__ 3. 生殖方式:_无性生殖__ 4. 分裂方式:__有丝分裂__ 5. 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再分化 胚状体或丛芽――→发育 植株 脱分化:在一定的_激素_和_营养_等条件的_诱导_下,_已经分化_的细胞_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__,转变成_未分化的细胞__的过程。 再分化:_愈伤组织_能重新_分化_成_芽、根等器官_的过程。 探究.实践:菊花的组织培养 (1)原理 ①植物细胞一般具有_全能性__; ①在一定的激素和营养等条件的诱导下,已经分化的细胞可以经过_脱分化_和__再分化__,形成_胚状体__,长出__芽和根_,进而发育成_完整的植株_;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细胞质膜 1、被动运输 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2、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转运的溶质分子其自由能变化为正值,因此需要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耦连。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 3、紧密连接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紧密连接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封闭作用,二是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质膜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4、通讯连接 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间隙连接、神经元间的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动物与植物的通讯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连接则是胞间连丝 5、桥粒 是一种常见的细胞连接结构,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一个细胞质内的中间丝和另一个细胞内的中间丝通过桥粒相互作用,从而将相邻细胞形成一个整体,在桥粒处内侧的细胞质呈板样结构,汇集很多微丝,这种结构和加强桥粒的坚韧性有关。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Ⅰ、被动运输 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简单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 (2)协助扩散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

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 ④不需要提供能量。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物质 Ⅱ、主动运输 物质从浓度梯度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方向跨膜运输的过程。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也需要膜上载体协助。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动运输根据其过程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1)ATP驱动泵: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 (2)耦连转运蛋白:是介导各种离子和分子的跨膜运动。这类转运蛋白包括2种基本类型:同向转运蛋白和反向转运蛋白。这两类转运蛋白使一种离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运动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离子顺浓度梯度的运动耦连起来。 (3)光驱动泵:主要在细菌细胞中发现,对溶质的主动运输与光能的输入相耦连,如菌紫红质利用光能驱动氢离子的转运。 Ⅲ、膜泡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不需穿透细胞膜,而是借助各种膜泡来达到运输的目的。运输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是一种物质的批量运输方式,又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1)胞吞作用 大分子物质通过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有被小窝,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之后一般与溶酶体相融合,以此达到运输的目的。此过程中物质不需穿透细胞膜,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受体的帮助,也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其方向是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白细胞吞噬细菌就属于这种方式。 (2)胞吐作用 细胞内合成的某些大分子物质先包裹在小囊泡中,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处并与之融合,最后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此过程中物质也不需穿透细胞膜,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特定信号的调节,也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其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细胞膜和细胞核教学案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细胞膜和细胞核 教学案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Ⅱ)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的制备 (1)实验原理:细胞吸水涨破获得细胞膜。 (2)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3)选材原因:①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②无细胞壁,细胞易吸水涨破。 2.组成成分 细胞膜????? 脂质约 ????? 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膜具有蛋白质约:与细胞膜功能密切相关糖类~ 3.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4.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连线) ①激素调节、突触a.细胞膜直接接触传 中兴奋传导递信息 ②受精作用、效应T b.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细胞裂解靶细胞 ③植物胞间连丝 c.细胞通道传递信息 提示①—b ②—a ③—c 5.图解法整合细胞膜成分、结构、功能的关系 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核的结构 (1)填写图中字母对应的结构名称a.核膜,b.染色质,c.核仁。 (2)写出图中结构的相应功能 ①b功能:是DNA的主要载体。 ②c功能: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③d功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细胞核的功能探究 (1)黑白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①实验过程 ②实验结论: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受细胞核控制。 (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①实验过程 ②实验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受细胞核控制。 (3)变形虫切割实验

①实验过程 ②实验结论: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对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 (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①伞藻嫁接实验过程 ②伞藻核移植实验过程 ③实验结论:伞藻“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3.细胞核的功能 (1)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高频考点一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 例1.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细胞识别与糖蛋白①有关 【答案】A 【方法技巧】四种膜蛋白及其功能 1.受体蛋白:接受信号分子(如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等)的糖蛋白。

人教版生物选修三讲义:专题2 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含答案

2.1 植物细胞工程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学习目标:1.了解细胞工程的含义。2.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重点) 3.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及用途。(重点) 4.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重点)

一、细胞工程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 (1)原理和方法: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2)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3)目的: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2.种类 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也就是说,每个生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2.现实表现: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并不会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3.影响细胞全能性表现的原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细胞中的基因会有选择性地表达出各种蛋白质,从而构成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 4.表达时两个重要的过程 (1)脱分化: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 (2)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再分化出幼根和芽,形成完整的小植株。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 ―――――――――→一定的营养、激素脱分化愈伤组织――――――――――――→含有不同激素成分的培养基 再分化 胚状体或丛芽―→试管苗。 3.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 4.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1)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2)无菌和人工控制。 (3)培养在人工制备的培养基上。 (4)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 5.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1)原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幼根和芽→完 整植物体。 (2)过程: 取材:消毒后选取根的形成层部位,切取1 cm 3左右的小块,因为该部位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2-1细胞概述学案 浙科版必修1

2-1细胞概述学案浙科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 1、阅读细胞学说的发现简史,简述细胞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2、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3、举例说明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二、学习重点: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内容和意义 三、学习难点: 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分析出科学发现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回忆:生物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哪两种方法? 2、回忆:观察的顺序之一是从外形到?这就需要将生物体开来。 3、回忆:除了用眼睛观察外,还要借助放大镜、等工具帮助眼睛观察。人眼的分辨力:0、1mm;显微镜的分辨力:200nm,显微镜的分辨力是人眼的500倍 4、阅读课本P21D2H1-5,找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他观察的对象是。

5、阅读课本P21D2H5-7,施莱登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组成的。 6、阅读课本P21D2H7-P22D1H2,施万提出所有的动物都是由组成的。 7、阅读课本P22D1H2-3,菲尔肖提出什么观点? 8、综合施莱登、施万、菲尔肖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探究释疑】 1、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判断细胞学说的第一、二条要点是否正确?有何补充说明。 2、由细胞学说第一条要点可以得出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具有 3、耐格里对细胞学说第三条要点如何修正? 4、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5、通过光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的结构;通过电学显微镜能够观察到细胞的结构。 6、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7、细胞体积小的意义:▲ 8、生物体的长大,靠细胞 【巩固理解】 (理)

第2章--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备课教师:孙植荣孙国瑜谢朝总第13课时班级:学生: 教师寄语:有小不愁大。 学习目标: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难点是细胞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细胞的生长与分裂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2.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3.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两个,随后,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其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 二、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4.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它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5.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会进行复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情境引入】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想一想,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6.用下表中5个不同大小的正方体表示5个大 小不同的细胞,计算每个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 积,并回答问题: (1)由表可知,体积最大的细胞是 E ,其 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是 6:5 ;体积最小的细 胞是 A ,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是 6:1。 (2)细胞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 化规律如何? 随细胞体积的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 来越小。 (3)已知细胞体积越大,所需营养物质越多,而细胞的表面积越大,才能越多的吸收营养,为什么细胞无法无限生长? 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会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细胞的表面积的增大与体积的增大之比相对较小,满足不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因此,细胞的生长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增长。 7.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1,2节知识点总结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种类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不同 2、细胞中的元素按照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各自包含哪些?其中基本元素和最基本元素分别指什么?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Fe Mn B Zn Mo Cu 基本元素:C H O N 最基本元素:C 3、在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依次是哪些? 鲜重: O>C>H>N 干重:C>O>N>H 4、元素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有哪些? 元素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1)无机物:水(H O)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类(C H O)蛋白质(CHON有的含S)脂质(CHO有的含NP)核酸(CHONP) 5、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分别是什么?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呢?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 6、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检测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成分相同,且氢氧化钠浓度相同; 不同点:(1)检测原理不同: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 (3)反应原理不同:检测还原糖:Cu(OH)2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被还原成Cu2O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Cu2+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环境下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 (4)使用顺序不同: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1ml摇匀,再加B液4滴摇匀; (5)反应条件不同:还原糖检测需要水浴加热,蛋白质检测不需要; 7、脂肪的检测原理和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步骤:(1)取材——(2)切片——(3)制片:染色--洗去浮色(50%酒精溶液)--盖盖玻片——(4)观察: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2章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5)

人教版必修一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碳元素的说明,分析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实践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2-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练习卷(含答案)

主题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1课时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选择题 1.【2022厦门质检2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有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该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 C.线粒体D.细胞核 2.【2021福州质检2分】人体心肌细胞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B.叶绿体 C.液泡D.细胞膜 3.【2022南平质检2分】将喇叭虫切成如图四部分,最可能再生形成喇叭虫的部分是() (第3题) A.①B.②C.③D.④ 4.【2022宁德质检2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诗中生物共 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A.细胞质B.叶绿体 C.线粒体D.细胞核 5.【2022潍坊】绿叶海蜗牛是一种极为有趣的生物,这种软体动物一生进 食一次海藻大餐,便将叶绿体吸入自己的细胞内,使得体内充满叶绿体并能进行光合作用,从此便可终生不用进食。若将绿叶海蜗牛细胞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分辨的细胞结构有() A.细胞核和叶绿体B.叶绿体和细胞壁

C.叶绿体和大液泡D.细胞核和细胞壁 6.下列都是我们观察过的细胞,其中判断错误的是() 7.某同学将显微镜的使用环节与目的相匹配,下列四组结果中错误的是() A.使用干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B.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物镜 C.用较大光圈——使视野更亮 D.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8.【2022广安】如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8题) A.图中①能够保护和支持细胞 B.图中②内的液体是细胞液 C.图中③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甲、乙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9. 【2022厦门质检2分】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表皮临时装片。下列四个 图像中,取自下表皮,且气孔状态利于气体进出的是()

高中生物:第2章《细胞的结构》教案(1)浙科版必修1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2-1细胞概述 一、细胞学说 (一)、主要科学说: 1、英国:胡克发明显微镜,看到细胞。 2、德国:施莱登、施旺、菲尔肖提出细胞学说。 (二)、细胞学说主要内容: 1、所有生物都是有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所有的细胞必定是有别的细胞产生的。 (三)、意义:生物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二、细胞的大小、数目及种类 (一)、大小 最小的:细菌类的支原体细胞 最大的:鸵鸟蛋的卵黄 (二)、数目:生物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多 (三)、种类: 1、依据:细胞结构中是否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植物、动物、真菌 动物细胞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显微结构 动物细胞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亚显微结构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细胞膜——质膜 (一)、质膜具有选择透性 (二)、质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质膜的化学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有少量的多糖。 2、质膜的结构 (1)、脂双层 (2)、磷脂分子的透性:头部亲水,尾部亲脂疏水。 两层磷脂分子构成质膜中的一层单位膜。 质膜中磷脂分子头部朝外,与水环境接触,尾部朝内,形成一个亲脂的小环境。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内部使其既有流动性又很坚实 结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表面 嵌插或贯穿 多糖:与蛋白质或磷脂结合成细胞外被 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三)、质膜中各种成分的功能 1、脂双层:使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 2、膜蛋白的作用: (1)、控制某些分子、离子的出入; (2)、生物催化剂; (3)、细胞标志物。 二、细胞壁 (一)、分布:植物、真菌、细菌 (二)、植物细胞壁 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功能:保护细胞,支撑植物体 §2-3 细胞质 一、概述 概念:由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结构细胞溶胶 细胞器定义:真核细胞中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种类: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质体 液泡、中心体、细胞骨架。 二、细胞器 1.核糖体——最小的细胞器 分布:真核、原核细胞中、一部分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颗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成分:RNA和蛋白质 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型:产生各种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内的酶;消化酶 游离型:产生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呼吸酶 2、内质网 (1)分布:动、植物等真核细胞,并与核膜及细胞膜有联系 (2)形态结构: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 (3)种类及功能: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蛋白质运输通道 光面内质网(没核糖体):膜上有酶,与多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如:糖类和脂质合成3.高尔基体 分布:动植物细胞中,细胞核附近 形态结构:单位膜构成的扁小囊和有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任务 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4.溶酶体——单位膜包被的小泡 分解衰老的、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分布: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 结构:单位膜各种水解酶 来源: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 功能:对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进行消化 意义: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 - 1 - / 3

苏教版必修一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学案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r ------------------- 学习目标导航 ----------------------- F ------------------------------------------------------------------------------- 1. 组成细胞的元素。(重点)… 2. 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重、难点) ◊自主认知O 1•元素的种类 (1) 按与生命的关系,可以分为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 (2) 按含量的多少,必需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 C 、H ON 、 P 、S 、K 、Ca 、Mg 等,微量元素有 Fe 、Mn Zn 、Cu B Mo 等。微量元素虽含量少,作用却 很大。 2•不同种类生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是每种元素的含量却有多有少。 3. 一些山区居民患有克山病,该病与缺硒有明显关系。 ----- O 核也突破O ---------- [合作探讨] 探讨1:生物体中常见的元素有多少种?这些元素是生物体特有的吗? 提示:约有20多种。不是,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探讨2:微量元素含量很少,是不是说作用不重要,可有可无?请进行解释。 提示:不是。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均是生物必需的元素, 微量元素含量虽然很少,但是 对生物体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 探讨3:是不是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是大量元素就是微量元素?为什么? 提示:不是。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 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 对于维持生物体 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 不管含量高低,都不是大量 元素或者微量元素。 [归纳拓展] 1•元素的分类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组成细胞的元素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1 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专题二细胞的结构与物质运输明考点·析考情·谈趋势 考点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4.生物膜系统。5.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液泡、高尔基体等)。6.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7.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考情1.考查题型:多以文字选择题呈现。 2.命题趋势:(1)细胞结构部分常将具有共性的结构放在一起,联系多个模块内容综合考查。(2)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细胞吸水和失水主要通过一定的实验情境或事实情境来考查。

1.(必修 1 P40问题探讨)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____________,用它染色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修1 P42思考·讨论)磷脂头部由亲水的________构成,尾部由疏水的________构成,在空气—水界面上,头部与水接触,而尾部位于空气中,铺成单层分子,科学家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推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3.(必修1 P43)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只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修 1 P45旁栏思考)虽然膜内部分是疏水的,水分子仍能跨膜运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必修1 P45小字内容)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6.(必修1 P46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脂质体中,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被包在____________,脂溶性的药物被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必修1 P47科学方法)差速离心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起始的离心速率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__沉降到管底,____________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 8.(必修 1 P51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中所使用的同位素中,有的具有放射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9.(必修1 P52正文)分泌蛋白的合成,先在________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然后__________________一起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上继续其合成过程。10.(必修1 P53与社会的联系)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人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必修1 P53拓展应用)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而溶酶体膜不会被这些水解酶分解,其

2-1 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1 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考点一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功能 2.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1)归纳细胞膜的物质组成 (2)连线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3)填写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4)归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概念检测] (1)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2)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 (3)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教材拾遗] 1.(必修1 P42“思考·讨论”)用丙酮从人的胰岛B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远大于胰岛B细胞表面积的2倍。请分析原因。 提示:胰岛B细胞中除了含有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磷脂分子。 2.(必修1 P46“拓展应用”2改编)如图是由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其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在脂质体中,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被包在双分子层中,脂溶性的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1)脂质体表面抗体的作用是什么?可用激素替代吗? 提示:作为引导物,能特异性与靶器官结合;由于激素也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因此可以用激素替代。 (2)为什么两类药物的包裹位置各不相同?

提示: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的部分是疏水的,脂溶性药物能被稳定地包裹在其中;脂质体的内部是水溶液的环境,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可稳定地被包裹其中。 (3)请推测:脂质体到达细胞后,药物将如何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提示:由于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到达细胞后可能会与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也可能会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从而使药物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1.从三个角度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与细胞膜相关的实验设计 (1)细胞膜成分的鉴定方法

高中生物 第二章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从容说课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内容,一开始就指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紧接着以人体细胞为例,将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以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制成图形。通过对图形内容的分析,概括出两点: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并且强调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首先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接着指出组成细胞化合物的种类及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从而说明它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对于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都已有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知道瘦肉含有蛋白质较多,水果含有较多的糖类等。如何定性地区分这些常见的有机物,可通过实验教学来进行。该实验最主要是要规范实验过程,可通过分组分别来完成一个实验,然后每一组选出一人来介绍该实验的过程以及要注意的事项,学会展示成果及共享成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具准备 细胞主要元素百分数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关于地球及生物体细胞中各元素组成的资料,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材料并制成课件;准备实验材料。学生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