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腰痛——腰椎小关节不稳症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4
腰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腰椎病是指人体腰椎部位的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甚至肌力减退和失神等症状的疾病。
随着日常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腰椎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如何有效地治疗腰椎病,则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腰椎病的症状1.腰痛:腰椎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痛。
常发生在腰骶部,严重时会出现疼痛加重、伴着坐立行走时的不适感。
慢性腰痛往往会伴有肌肉紧张,使得患者精神萎靡,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2. 下肢放射痛:腰椎病可以压迫或拉伸腰部神经,导致下部腰神经根和股神经根受损。
因此,患者常会感到下肢放射痛,甚至麻木、刺痛。
3.肌肉萎缩:伴随着腰椎病的疼痛,腰部及下肢的肌群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等症状。
4.失神:由于神经传导受阻,腰椎病患者往往表现出失神、手脚发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肠、膀胱功能受损。
二、腰椎病的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的腰椎病患者,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
如采取正确的休息姿势、避免剧烈运动和上下楼梯等活动、应用物理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等。
另外,局部热敷、理疗、针灸等手段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
2.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法奏效时,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缓解或根治患者疾病。
如下列手术方法:(1)椎间融合:椎间融合手术采用了人工填充物或植骨的方法,来填补椎间盘或椎体的空间,使它们重新固定并愈合,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放松肌肉等疗效。
(2)椎间孔成形术:椎间孔成形术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在椎间盘处产生的神经压迫,通过扩大椎间孔的空间,为神经元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
(3)椎管成形术:椎管成形术是通过扩大椎管的空间,为患者神经元的运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放松肌肉、恢复肌力等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腰椎病患者而言,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在发现了疾病并且进行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之后,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在饮食上保证合理、平衡,同时保持适当的锻炼和睡眠,逐渐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
腰椎不稳通常是指腰椎的结构不稳定或功能失调,导致腰部疼痛和不适。
这种情况的诊断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以下是可能用于诊断腰椎不稳的一些标准和检查: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病史等。
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站立、走动时的姿势和步态,检查腰椎的活动范围、肌肉张力和感觉异常等。
3. 疼痛评估:医生会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加重因素。
4.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腰椎的结构,查看椎间盘、骨刺或椎间关节等问题。
5. 功能性测试:例如活动范围测试、稳定性测试等,以评估腰椎的稳定性和功能状态。
6. 神经系统评估:检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如下肢无力、麻木或痛觉异常等。
诊断腰椎不稳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腰椎不稳,建议尽快咨询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16种腰痛鉴别诊断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腰痛鉴别诊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腰痛的可能病因。
1. 疲劳性腰痛:这种类型的腰痛通常是由过度使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劳累引起的。
休息和放松可以缓解症状。
2. 肌肉劳损:常常是由于肌肉过度拉伸或扭伤引起的。
休息、热敷和按摩可以帮助恢复。
3. 腰肌间隙炎:这种炎症通常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引起的。
改善坐姿、休息和物理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4.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的突出可能会压迫神经并引起腰痛。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5.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可能导致腰痛。
检查骨密度可以帮助确定诊断,治疗通常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
6. 腰肌劳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腰肌劳损。
改善工作环境、休息和物理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7. 椎管狭窄症:脊柱的椎管狭窄可能会引起神经受压从而导致腰痛。
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8. 超重或肥胖:过重或肥胖会增加腰部的负重,可能导致腰痛。
减重和锻炼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9. 腰椎分离性骨折:腰椎骨折通常发生在外伤或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减少时。
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
10. 腰椎滑脱症:腰椎滑脱是椎体错位的一种情况,可能会引起腰痛。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11. 腰部骨折:外伤可能导致腰部骨折。
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12. 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腰部疼痛。
结合其他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13. 腰肌劳慢: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腰肌劳损。
改善工作环境、休息和物理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14.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的退变可能会导致腰痛。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15. 腰部肿瘤:腰部肿瘤可能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
进一步的医学检查和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16.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受压可能会引起腰痛和放射痛。
16种腰痛鉴别诊断
腰痛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机制,腰痛可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16种常见的腰痛鉴别诊断:
1. 腰肌劳损:由于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变或劳动过度引起的肌肉疲劳。
2. 慢性腰扭伤:长期扭伤引起的腰椎疼痛,可能伴有僵硬和肌肉紧张。
3. 腰椎骨折:脊椎骨骨折导致的剧烈腰痛,可能伴有肢体感觉异常。
4.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引起的腰痛,可能伴有放射性疼痛。
5. 脊柱关节炎:脊柱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慢性腰痛和僵硬。
6. 神经根压迫症:椎间盘突出或脊柱畸形压迫神经根引起的放射性腰痛和神经症状。
7. 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炎引起的臀部或腰痛,可能伴有盆腔不适。
8. 腰椎间脱位:腰椎发生不稳定,导致脊柱错位和腰痛。
9. 腰椎管狭窄:腰椎管内结构压迫引起的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症状。
10. 腰肌劲痛症:腰肌僵硬、充血以及酸胀疼痛。
11. 慢性腰肌筋膜炎:由于慢性劳损或姿势不良引起的腰肌筋膜炎症。
12. 腰肌损伤:运动或外伤引起的腰部肌肉受伤。
13. 脊柱压缩骨折:脊柱骨折导致的腰背疼痛和压缩性畸形。
14.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骨盆肌肉功能紊乱引起的长期腰盆疼痛。
15. 慢性骨盆炎:长期骨盆感染引起的慢性腰痛和盆腔不适。
16. 疼痛性肌肉紧张症:肌肉紧张和疼痛引起的慢性腰背部不适。
以上是16种腰痛的鉴别诊断,请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腰椎不稳的病因腰椎小关节面方向近于矢状面排列,尤其腰5与骶1关节为更甚。
该解剖特征使腰椎伸屈活动范围较大,而局部的侧弯和旋转活动范围则明显受限。
腰部活动范围:在屈曲时从腰1~腰4的活动量为5~10%;腰4~腰5为15%~20%。
而腰5~骶1却达60~75%。
因此该节段负有巨大的生物力学需求。
腰椎区前纵韧带较发达,纤椎环又占椎间盘面积的50%~70%,由于前纵韧带与纤维环的附丽关系,所以对临床稳定起主要作用。
后纵韧带不如前纵韧带强韧,小关节在腰椎稳定中也起关键作用。
发育良好的小关节囊在腰椎的轴向旋转和侧屈活动中起重要稳定作用,Sullivan & Farfan (1951)在实验中显示,腰椎旋转≥30 ° 时可导致神经根损伤,所以临床上腰椎发生移位时要怀疑小关节是否已发生骨折或骨折脱位之可能。
由于腰部负荷和活动量大,尤指下腰部。
其椎间盘源性的疾病发生率就高,椎间盘的退变,必波及小关节的稳定,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开始时间也较其他关节为早。
表现腰5骶1椎体间易发生狭窄、松动及失稳等征象。
小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小关节间隙狭窄、增生。
这意味着椎间盘与韧带退变发生的时间比此改变更早。
髓核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降低。
当胎儿初生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率分别为70%与80%;发育至成年后则为70%与80%;至35岁左右,纤维环降至65%,髓核变为75%。
失水后纤维环及髓核的体积相应萎缩,椎间盘高度丧失,继而引起椎节间的松动和失稳。
正常状态下,椎管内的马尾神经与神经根处于自然松弛状态,一旦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的后纵韧带与椎板前方的黄韧带必然因松弛凸向椎管。
导致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受刺激或压迫。
椎节间的松动与失稳也出现类似的病理刺激,再加上椎间关节及小关节的退变、增生、骨赘形成,与后突的髓核,增厚的黄韧带等共同形成对椎管的压迫,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腰椎临床不稳的特点是:与颈、胸段相比,其神经并发症的发病率更低一些。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小关节半脱位,小关节错位)【病因】(一)发病原因腰椎小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所组成。
关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具有一小关节腔,其周围有关节囊包绕。
关节囊松而薄,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于关节的活动。
当腰椎受到过大的垂直负荷应力或是腰椎过分旋转的剪力作用时,小关节容易发生损伤性滑膜炎,导致关节面软骨营养不良,软骨表面变薄、出现裂隙,关节面不平整。
软骨下的骨松质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骨质变硬。
关节囊在承受超负荷应力或剧烈旋转应力后可以撕裂,并形成纤维瘢痕化。
当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时,可致小关节囊松弛,直接造成小关节半脱位。
(二)发病机制腰椎小关节的关节囊由纤维结构和滑膜两层组成。
滑膜上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分布于小关节突的神经为脊神经后支,后支分为内、外侧支,两支又均有小的分支,形成一种很丰富的神经结构,即小关节感受器。
当滑膜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便产生明显的疼痛。
腰段的关节面排列近似矢状面,前方有黄韧带加强,后方有部分棘间韧带加强,腰椎的旋转活动受到小关节突的限制。
当腰椎小关节突遭到旋转暴力时,很容易发生损伤。
脊柱屈曲50°~60°时,损伤主要发生在腰段。
腰前屈时,小关节分离。
腰后伸时,小关节会聚。
椎体发生扭转时,小关节一侧合拢,另一侧张开。
人到成年后,椎间盘、韧带等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如果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做脊柱旋转活动如腰部扭转、弯腰取物、扫地等均会因椎体及椎间组织在不稳定状态下承受较大的力,而使小关节咬合不良或错位。
腰5的活动范围较大,容易发生小关节张开。
当其张开时,小关节腔内的负压增加,关节囊滑膜被吸入、嵌夹,形成小关节滑膜嵌顿。
近来有人通过对腰椎后关节内“半月板样结构”的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认为该结构可能是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及小关节综合征的结构基础。
该结构的神经末梢可能是一种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ive rece ptors),当半月板样结构本身受到卡压刺激时,便会产生疼痛。
这几种常见腰椎病要时刻警惕身体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从腰到脚像过电般疼痛。
此时需要注意,这可能是腰椎病的症状。
腰椎病是有很多种的,那么,如何初步确认是哪种病呢?常见腰椎病之腰肌劳损: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
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
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
很多人认为,腰肌劳损就是腰肌长期疲劳、累积成疾,又没伤在骨头,所以它是腰椎病里最轻的,因而对它失去警惕。
但你可能不知,腰肌劳损是一种慢性的腰部损伤性疾病,一旦患病,病程较长,康复起来也较慢,尤其是它所伴随的长期下腰痛,令患者饱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摧残。
因此,应警惕腰肌劳损,如果患了病,要给予重视,及时治疗。
常见腰椎病之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腰痛在人的一生中从20岁开始即已常见,但椎间盘病变及椎间盘突出在健康人群中的高发期为30~40岁。
大多数患者认为其腰腿病与创伤有关,但通常仔细询问可发现,在严重的腿痛发生前,患者已有几个月或几年的间断性腰病史。
在大多数情况下,腰病的发作相对短暂,休息后疼痛缓解。
疼痛常因用力、重复的弯腰、扭转或举重物而诱发,在有些病例中,不能问出诱发疼痛加重的因素。
疼痛常开始于下腰部,向坐骨神经支配区域和臀部放散。
向大腿后侧放散的疼痛,可由脊柱许多部位(包括椎小关节,前后纵韧带、脊椎骨膜等)的病变引起。
放散至膝以下的为根性疼痛。
无论何时,当腿痛很轻而腰痛很明显时,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非常慎重。
该病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常见腰椎病之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黄韧带肥厚增生、小关节增生内聚、椎间盘膨隆突出、骨性退变导致的腰椎中央管、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引起其中内容物——马尾、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情严重时,患者还会表现出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腰椎小关节紊乱病历模板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岁职业:XXX主诉:患者主诉腰痛不适,伴有下肢放射痛,持续时间XXX个月,加重与恶化,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于XXX年XX月XX日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XXX年XX月XX日出现腰痛症状,最初为局限于腰部,随后出现下肢放射痛。
初次发作时,患者尝试了自行缓解疼痛的方法,如静卧休息、热敷等,未见明显缓解。
疼痛表现为阵发性加剧,特别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重。
曾到地方医院就诊,暂时缓解症状,但未能彻底根治。
据患者描述,腰痛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下肢酸痛、刺痛等症状。
近期发现腰痛向右臀部放射,并出现下肢放射痛,且向下延伸至膝部,活动时症状明显加重。
患者未有外伤、感染史,未服用相关药物。
既往史:无。
个人史:患者生活规律,无饮食偏好。
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无慢性疾病史。
家族史:患者父亲存在类似腰椎相关疾病史,但未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醒,无明显消瘦和全身蜡黄状。
脊柱:患者正常站立位,脊柱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
腰椎区可见肌肉紧张,脊柱活动度受限,无畸形,无明显压痛点、肿胀等异常体征。
神经系统: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正常。
辅助检查:1. X射线:腰椎正侧位片示L4、L5椎间小关节突增生。
2. MRI:腰椎MRI示L4/5椎间盘旁软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根,椎管内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腰椎小关节紊乱(L4/5)。
治疗计划:1. 以减轻患者腰痛症状为主要目标,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疼痛进行缓解。
2. 组织工程复合物注射:以改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减轻神经根压迫症状。
随访计划:1. 患者于治疗后2周来院复查,观察症状变化,评估疗效。
2. 如疼痛缓解,将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继续保守治疗或考虑手术治疗。
总结:腰椎小关节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临床上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诊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颈、胸、腰椎小关节紊乱对应症状,教你4个实用的防治方法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用力抬举重物时腰部突然剧痛,站着躺着都不舒服,一活动腰就痛•长期伏案办公,突然起身时颈部或腰部剧痛,好几天都缓不过来其实上面这些症状往往都是「脊柱小关节紊乱」造成的,今天特工就来跟大家讲讲什么叫脊柱小关节紊乱,同时给大家分享下如何预防和治疗。
脊柱小关节紊乱的主要病因和症状脊椎小关节紊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小关节紊乱,是指脊柱因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由于姿势不当而引起脊椎小关节发生错位,导致疼痛及脊柱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脊柱小关节紊乱的主要症状:•疼痛:常与外伤和长期不良体位有关,疼痛突发而剧烈,有明确压痛点,常无放射痛•活动受限:被迫保持固定体位,不能随意活动。
小关节紊乱常发部位对应症状1、颈椎小关节紊乱•颈痛,常会伴有颈项肌肉增粗、僵硬、压痛、活动受限等。
•头痛头晕,常表现为偏头痛,有时可伴有视觉、听觉障碍、恶心、呕吐等•旋转或俯仰时活动度受限•睡眠欠佳、失眠、耳鸣、视力异常等等2、胸椎小关节紊乱•通常由外伤引起;•主要症状为背痛,有些患者在外伤后即会出现;•有的患者疼痛会长期反复、时轻时重,稍长时间的坐、站、弯腰,便会酸痛难忍;•胸闷,呼吸不顺畅。
3、腰椎小关节紊乱•疼痛,急性损伤患者伤后即会出现。
慢性损伤患者处于代偿期时可无任何症状,代偿失衡时可出现隐痛或钝痛,常于休息后加剧;•特殊表现:严重时会出现下半夜或清晨被痛醒,醒后腰部僵硬难以活动,动则疼痛加剧,但是腰部活动开后疼痛则缓解,活动如常的症状;•活动受限,一般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部分患者在较大幅度活动时,可有轻度牵拉不适感。
或在长时间休息后活动减弱。
有哪些防治方法?下面分享4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防治方法:•活动前做好热身,运动时动作不要过猛、过快,用力适当•强化脊柱相关肌肉的锻炼•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时,避免不良姿势•警惕平时的嬉戏打闹中,不要做伤害脊柱的危险性动作。
腰椎小关节紊乱定义腰椎小关节紊乱又称腰椎骨错缝或小关节滑膜嵌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烈腰痛。
多由于腰部的不协调动作而引起腰椎后小关节解剖位置的细微改变。
病人往往屈身侧卧,腰不能挺直,不敢动弹,惟恐别人触碰,常被误诊为急性腰肌扭伤。
其实,确切的诊断应是腰椎关节滑膜嵌顿,或叫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俗你小关节紊乱。
疾病解剖每个腰椎有3个关节即3点系统,两个后关节和1个椎体间关节,腰椎后关节面呈矢状位,第5腰椎后关节面接近呈冠状位。
各小关节外由关节囊包绕,内衬以滑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刺激或炎症反应极其敏感.腰椎小关节属微动关节,腰部作旋转运动时主要由两个后关节作运动,腰椎小关节主要维持脊柱的稳定和起一定范围的导向及限制作用。
病因病理腰椎作屈伸运动时,小关节的关节囊亦随之作移动,腰椎前屈时关节囊紧张,后伸时松弛.当腰部在不正确的姿势下负重,突然闪扭时,使脊柱后关节的关节突受到牵拉,而造成关节位置的移动失常,小关节间隙张开,在小关节腔内造成负压,使滑膜进入关节间隙,而出现剧烈疼痛,同时又造成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痉孪,使被嵌顿物受到更大的挤压,造成疼痛持续不断.本病从病理上可分为后关节单纯性半脱位,滑膜嵌顿性半脱位,后关节炎3类.中医学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因跌仆闪扭,则发生机枢错位,不能步履.<<医宗金鉴>>记载:"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指出本病多由外伤因素所引起.临床表现腰部在作前屈或旋转运动后直腰时(不如刷牙),突然发生腰部疼痛,坐卧不安,稍一活动疼痛明显加剧,强迫体位,甚者连床都上不去,疼痛多局限于腰部,有时疼痛可向下肢放射,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
体征及检查1.触诊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压痛点通常在第3腰椎至第1骶椎之间,偏于棘突一侧,叩击痛阳性。
2.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腰部处于某一特殊被动体位。
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退变的过程通常会导致僵硬,但一般都是稳定的,在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不稳。
腰椎滑脱是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单一椎体相对另一椎体的水平移位,或更为广泛的退变性脊柱侧凸。
各种形式的腰椎不稳都可导致腰背痛和神经卡压。
退变导致的不稳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进行性的相对严重的症状,必须通过手术才能缓解。
腰背痛非常常见,在发达国家超过70%的个体都可能出现过单纯性的腰背痛,最多发的年龄为34-44岁。
这类腰背痛大多都是自限性的,对于任何脊柱专科治疗而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干预措施使患者恢复到相对舒适的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脊柱专科医生应不遗余力地查找单一的疼痛激发点,然后才能进行成功的治疗。
在一系列的退变过程中,任一结构都可导致腰背痛,而腿痛也可能受多个位点的影响。
在脊柱退变这个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是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对于轴向应力可起到缓冲垫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脊柱功能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相互协调,可完成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的活动。
在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相关功能的丧失使脊柱功能单位前方的力学稳定性下降。
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稳定性下降以后,在病变节段由于负荷增加,并出现新的扭转应力,可使韧带结构出现肥厚。
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以及肥厚的韧带可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椎管狭窄。
随着退变加重,关节突关节也出现退变、肥厚。
然而,这是腰椎退变典型的次序,事实上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
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
通常,这种不对称的病理改变被认为会导致两种常见的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滑脱和脊柱侧凸。
当然也存在一些复杂性的脊柱不稳,比如同一患者既有退变性侧凸也有滑脱。
这些状况往往会导致明显的功能障碍和疼痛。
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主诉。
脊柱退变性不稳的患者通常会抱怨腰背痛和下肢的症状,但很少会关注脊柱的畸形。
腰椎小关节紊乱征康复治疗须得当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6期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某一次伸腰“用劲儿”后,突然直不起腰来,不敢乱动,疼起来要命。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是得了“腰椎小关节紊乱征”。
案例:弯腰洗头时“闪了腰”今年58岁的张大妈,前阵子弯腰洗头后起身,腰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起初,张大妈以为只是肌肉“扭伤了”,贴点膏药就能好。
没想到两三天过去了,腰疼的症状不减反增,甚至还发展到了“蹲不下来、唯恐别人触碰”的程度。
家人带她来到医院,骨科医生确诊是“腰椎小关节紊乱征”。
“这属于腰部扭伤的其中一种类型,也是骨科下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接诊医生说,人体的腰椎小关节由腰椎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
周围包有关节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
腰椎小关节的负荷较大,一旦出现急性损伤,就可能会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烈腰痛。
尤其是在变换体位时腰痛加重。
腰椎小关节紊乱常被误诊因为症状、痛感相似,很多人会把腰椎小关节紊乱征与其他病症混为一谈。
例如,急性肌肉拉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
通常,腰痛可分为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
比如一个人因为跌倒、运动或锻炼不当而受伤时,就会出现急性腰痛。
这种类型的疼痛往往发生得很突然,痛感可能来自腰部软组织或椎间盘等方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立即就医。
可当身体出现的“痛感”,伴随着腿部无力或腿疼等其他症状时,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这种症状通常属于慢性腰痛,痛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慢性腰痛可能是由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或椎间盘破裂、凸出等疾病造成的。
肌肉和韧带的反复过度拉伸或撕裂,也是出现慢性腰痛的一个常见原因。
慢性腰痛可以来自两个活动极端中的一个:活动过多与活动不足。
对于过于活跃的人来说,慢性腰痛可能由脊椎椎体之间过度、重复的撞击,如不恰当的跑步、跳跃或其他高冲击力等活动,也可能是来自长期反复的扭转动作,例如挥羽毛球拍或网球拍等。
相反,久坐不动、缺乏腰部锻炼的人也会经历同样的疼痛。
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腰椎不稳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腰椎不稳的准确诊断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史询问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
患者应提供疼痛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等信息。
此外,患者还应告知医生是否有脊柱外伤、手术史以及与腰椎相关的其他疾病。
二、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腰椎的体格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1. 患者的站立姿势:医生观察患者是否有脊柱侧弯、旋转等异常姿势。
2. 腰椎活动度:医生会检测患者的腰椎活动范围,包括前屈、伸展、侧屈等动作。
3.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腿部感觉、力量和反射是否异常,以排除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腰椎不稳。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1. X线:X线检查可以显示脊柱的结构和形态,包括椎体高度、椎间隙宽度等指标。
医生可以根据X线片的结果判断腰椎是否存在退变、滑脱等异常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腰椎结构信息。
它能够显示腰椎的椎间盘情况、椎管狭窄等影响腰椎稳定的因素。
3. MRI检查: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结构的情况,如椎间盘膨出、脊柱管狭窄等。
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于诊断腰椎不稳非常有帮助。
四、功能测试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腰椎的稳定性,医生有时还会进行功能测试。
常见的功能测试包括:1. 后凸试验:患者站立或坐下,医生用手指压住患者的腰部,观察患者是否有腰椎后凸。
2. 腰椎活动度测量:医生会让患者做一系列腰椎运动,如前屈、伸展、侧屈等,然后通过测量患者的运动范围来评估腰椎的活动度。
五、其他检查在一些疑难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其他特殊检查来辅助诊断,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动态观察、脊柱动态X线摄影等技术。
综上所述,腰椎不稳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测试以及必要时的其他检查。
下腰椎不稳症【病因】(一)发病原因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二)发病机制1.概述由于髓核内含水率高达9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弹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水率逐年降低,并随着含水量减少而使椎间高度下降,以致由于此种回退而引起腰椎不稳。
一般认为,腰椎不稳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早期表现之一,而外伤与劳损等与退变又具有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小关节面、关节囊以及椎间盘的软骨盘最容易受到损伤,使软骨纤维化、厚度减小和骨质致密化。
损伤程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显微骨折(microfracture),且大多见于软骨下方。
与此同时,滑膜可出现急性炎性反应,有液体渗出,渐而滑膜增厚,并可导致关节周围的纤维化。
如损伤相对较轻,可通过组织修复而很快恢复。
反复的损伤累积或较重的损伤可引起一系列变化:随着椎间盘高度减小,小关节的重叠程度加大,同时,黄韧带可增厚或松弛,以致椎管与神经根管变窄。
反复损伤将使腰椎不稳的时间延长,不易恢复原有的稳定性。
2.分期除外伤性病例外,本病是一种逐渐发生、发展的慢性疾患。
在一般情况下,将腰椎不稳症分为以下3个阶段:(1)早期退变期:即本病的开始阶段,以动力性不稳为主,故也叫功能障碍期。
此时小关节囊稍许松弛,关节软骨可呈现早期纤维化改变。
此时,如施加外力,可使椎体出现移位;但此期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即使有急性症状发作也可很快恢复正常。
(2)不稳定期:随着病变的加剧,促使小关节囊松弛度增加,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明显,并易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动力性摄片可见椎体异常移位。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在此阶段,不稳定节段最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3)畸形固定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而使脊柱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此时出现较为固定的畸形。
病理检查可见小关节软骨退变已到晚期,纤维环与髓核中可有明显破裂与死骨,边缘可见骨刺。
固定畸形及骨赘的过度增生常使椎管的口径发生改变,此时由于椎节不再松动,因此“椎节不稳”这一诊断亦将被“椎管狭窄”所取代。
腰椎病手册收藏好,腰痛了就看看【腰椎篇】康教授解答:怎样通过症状判断是否有腰椎病?1、腰痛:多数表现为腰部持续性钝痛、牵扯样痛,久坐、久站时发作,平卧时减轻;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休息,此症多是椎间盘纤维破裂。
2、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由臀部开始痛,当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小便时,下肢传电般的放射痛就会加重。
此外,腿痛重于腰背痛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
3、麻木:神经根受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压迫,血流不足,缺血缺氧,会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4、下肢发冷:突出椎间盘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5、肌肉萎缩:椎间盘在椎管内滞留时间较长者,神经根受压迫,所支配的肌肉无力收缩,营养缺乏,肌肉的力度变废用性软弱和体积变小,患肢腿比健康腿的肌肉瘦弱。
6、间歇性跛行: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加重了神经根的缺血程度,患肢出现疼痛,需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走路。
腰椎病怎样调理?第一步:保持正确姿势对于经常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在保持正确坐姿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起身休息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尤其是久坐之后,应该及时起身放松一下身体,舒展一下身体,从而缓解腰背的不适。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这样的:身体向后倾,颈部有扶托;手臂自然下垂,放置椅子托手;手与键盘平行;膝盖微高于座椅,保持血液顺畅运行;屏幕略低于视线。
◆站立应挺直腰背,并保持脊柱的自然弯曲。
下蹲时,尽量屈膝,减少弯腰。
抬物品时要贴近身体,举物莫高过胸部。
◆对于轻微腰间盘突出患者,应该采取及早的治疗措施,尽量减少弯腰动作,保持直立姿态,挺胸抬头走路,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形态。
第二步:饮食习惯要注意腰椎病患者饮食宜清淡,过咸的食品能伤及肾脏,千万要慎食煎炸之品;充分摄取钙;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另外,腰椎病患者要忌食助火食物,如生姜、白酒、香菜、南瓜、荔枝、龙眼、茴香、羊肉等;忌食腥膻食物,如黑鱼、鲤鱼、鲫鱼、鳝淡菜、乌贼鱼等。
脊椎小关节紊乱的病症及恢复治疗脊椎小关节综合征又称脊椎小关节紊乱,系指脊椎小关节在扭转外力作用下,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侧向滑移,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且不能自行复位而导致脊椎功能障碍者。
临床较为常见,本病的出现,既有脊椎构造上的内因,又有脊椎不能承受负荷失稳的外因。
包括:颈椎小关节错位、胸椎小关节错位、腰椎小关节错位、骶髂关节错位。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假设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可引起持续性的颈、胸、腰、骶部的疼痛。
其中腰椎小关节错位又称腰椎滑膜嵌顿综合征最为常见及严重,另节表达。
本节主要讨论颈、胸及骶髂关节错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人体颈、胸、腰、骶髂关节面存在一定差异。
颈椎小关节几乎呈水平位排列、胸椎小关节呈冠状位排列,而腰椎小关节变为互相呈直角的两个小关节面,一个呈冠状位,一个呈矢状位,骶髂关节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骶髂关节构造稳定,活动范围微小,没有强大的外力作用是不易产生错位的。
1.脊椎小关节错位主要是间接暴力所致。
如突然跌倒,臀部或单侧肢体着地,地面的作用力通过脊柱向上传导,而躯体向下的冲击作用力也通过脊柱向下传导,两作用力在脊椎小关节处集合,那么可引起该处小关节的错位。
同样,单侧肢体着地、下蹲位持重站立时的扭伤、“挥鞭样〞损伤等,肢体受到扭转、牵拉、碰挫、滑跌等而产生错位。
2.脊椎局部肌肉扭伤、挫撞或受风寒侵袭发生痉挛;睡眠或工作中姿势不良,脊椎呈慢性劳损;舞台表演或特技动作,均可使脊椎小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侧向滑移。
3.假设有先天性关节突不对称,一侧关节突更易发生斜向运动,使滑膜更易嵌入,或关节突错位。
严重的脊椎关节错位,可使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撕裂,使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负重或活动时有加重错位的可能。
轻微的错位,有自行恢复的可能。
如脊椎关节反复的发生错位损伤或关节错位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局部出血,机化,瘢痕形成充填关节的空隙,造成复位困难和关节不稳,久之那么引起顽固性的持续性的颈、胸、腰、骶部的疼痛。
你不知道的腰痛——腰椎小关节不稳症
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正骨这个行业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忙忙碌碌一周,全身都感觉不得劲,这个时候去正规、专业的推拿门店,叫上经验老道的正骨师,剩下的时间里,就听见封闭的房门内传出阵阵的'啊~呼~',要多销魂就有多销魂。
可别误会,正骨就是这么舒服!休息完毕感觉全身都有劲,伸个懒腰都感觉能打死一头老虎,仿佛刚刚躺在按摩床上被正骨师一顿'劈里啪啦'教育的不是自己似的。
为什么正骨会让人这么舒服?为什么正骨时会传来劈里啪啦的声音?这都和我们的小关节有关。
什么是小关节
我们的椎骨由椎体、椎弓、椎骨连接组成。
椎体用于构成脊椎的骨架,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椎骨连接主要为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用于连接上下椎骨,同时起到缓冲身体冲击力的作用;椎弓与椎体间连接的部分较细,称作椎弓根,间有椎间孔,用于保护神经、血管通过。
椎弓有七个突起,分别为椎弓根、椎板、上关节突、下关节突、
棘突和左横突、右横突。
其中我们的主角——小关节,就是由上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椎骨的上关节突组成的稳定结构。
该关节为滑膜关节,在其关节面有软骨覆盖,具有一小关节腔,周围有关节囊包绕,其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关节运动。
腰椎关节突关节面的排列则为半额状位及半矢状位,其横切面近似弧形,对伸屈、侧屈及旋转均较灵活。
小关节腔和滑囊
因为脊柱腰骶部活动范围较大,所以腰骶部更容易发生小关节不稳症,造成剧烈的腰骶疼痛。
小关节不稳症会带来什么危害
颈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症状有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或横突,局部肿胀、压痛、偏歪,颈椎旋转整复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症状有胸闷、呼吸困难、肩背部疼痛,胸部后伸或旋转活动受限。
检查发现胸椎棘突肿胀、压痛、偏歪、后凸,拔伸胸椎、胸椎旋转,按压整复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多数在扭腰或弯腰变为伸腰的过程中立即产生单侧或双侧下腰部疼痛,活动腰部则疼痛加剧,甚至向臀部大腿及骶尾部放射。
一般不累及小腿。
检查发现腰椎棘突处肿胀、压痛、偏歪,腰椎旋转整复或斜搬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早期可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可发生下肢痛,一般牵涉的范围略小,
并不按神经根分布区扩散。
小关节不稳症的三种病理
•小关节错位
常见于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缩窄,上下关节突不能正常对合。
关节囊、韧带松弛导致小关节在正常活动时出现间隙。
•小关节滑膜嵌顿
腰椎用力不当突然出现剧烈腰痛、腰椎活动明显受限。
原因是关节囊皱襞、滑膜嵌顿于关节间隙,压迫神经末梢。
滑膜嵌顿压迫神经末梢
•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慢性劳损导致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内聚,使小关节更容易发生关节错位,滑膜嵌顿等问题。
(通常伴随椎骨的骨质增生)
容易造成小关节不稳症的原因
椎间盘源性痛
椎间盘退变也可引起小关节紊乱,所以与椎间盘源性痛鉴别较困难。
单纯小关节紊乱复位后疼痛消失快、不易复发。
椎间盘源性痛多持续、难以彻底缓解。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时肌肉力量不均衡,不能起到稳定骨骼位置的作用。
此时腰椎小关节容易
棘上棘间韧带炎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骶棘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尖压痛。
急性腰扭伤:
有明确的外伤史,肌肉附着点压痛明显,局封后疼痛消失。
如何解决腰椎小关节紊乱
•卧床休息。
•斜扳手法复位:安全、快速、有效解除剧烈腰痛和肌肉痉挛的方法。
不需要麻醉,通过放松腰背肌、快速旋转复位使嵌顿的滑膜解除压迫。
•针灸、按摩、理疗: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的作用。
•局部封闭。
•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复发。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行腰椎关节囊和滑膜切除术
⭐腰背肌肉训练
小编整理了一些腰背肌肉训练的动作,腰疼腰痛的时常做一下,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问题。
注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