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文关怀的护理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高等护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德育修养,构建深层的人文教育精神。
它旨在继续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全面、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社会和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要求。
本文探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护理教育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帮助。
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热点及进展的文献资料,全面探讨护理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
结果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结论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关怀;进展0引言人文关怀是高质量护理的本质和关键。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学校的教育改革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
具体来说,是指护士具有专业的护理思想和护理能力,能够持续为临床提供高水准的护理服务,包括照顾患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概念,满足人类本性的深层需求。
医学本质上是一门具有人文属性的学科,它混杂着人类特有的情感特征,很难用独特的方式对其进行界定。
然而,目前社会更多地关注医学的高科技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非人类文化,从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在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对医学的目的和价值进行重新思考。
我们期待人文关怀在现代医疗康复中的早日应用。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已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发展到技术、德育、人文相结合。
我国护理教育行业的人文关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缺乏规范性和统筹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薄弱。
因此,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
本文总结了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现状,并对其教育模式进行了思考。
1.国内外人文关怀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晚。
数据显示,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高等教育较早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护理课程中开设了很多人文课程,但这些人文课程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综述人文关怀是护理情感中的一部分,是护理的精髓。
目前,护理界普遍认为人文关怀在护理上有三层涵义[1]。
第一层涵义为照顾,即护理行为。
一个护士要照顾患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护理活动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二层涵义为关心和爱护,即对待患者的态度及情感支出。
第三层涵义为小心谨慎,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种责任心。
而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护理学生(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其人文关怀的能力对自身素质、护理质量等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概念1.1关怀照顾关怀照顾又名关爱、关怀,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
关怀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体现为一种关系,即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2]。
Leininger[3]是第一位研究关爱的护理学家,她曾经指出关爱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特性,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1.2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具有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和终极5个层面的涵义。
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指的是一种态度,确切地讲就是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切事物表示关注的一种精神,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4]。
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5]。
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护理领域主要注重于技术性的护理操作,而对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人文关怀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在我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护理专业的逐渐完善,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目前我国对于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本文旨在对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意义:护理人文关怀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护理人文关怀强调了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注,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护理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医患沟通,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护理人文关怀也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有利于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我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文关怀已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现状及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概念和原则,也能够为我国护理服务的改进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进一步研究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状况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升我国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为推动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对国际上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可以为我国护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服务方法,提升护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全面护理的目标。
国内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定义及重要性 (3)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4)1.3 研究现状分析 (4)2.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构成 (5)2.1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维度 (6)2.1.1 管理支持维度 (8)2.1.2 情绪支持维度 (9)2.1.3 职务晋升维度 (10)2.1.4 感知公平性维度 (11)2.1.5 其他维度 (13)2.2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测量工具 (13)2.3 国内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现状及挑战 (15)3. 影响护士管理关怀感知的因素 (15)3.1 医院环境因素 (17)3.1.1 医院规模、等级 (17)3.1.2 医院文化 (18)3.1.3 领导风格 (19)3.2 个人因素 (20)3.2.1 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21)3.2.2 护士工作经验 (22)3.2.3 护士职业发展意愿 (23)3.3 社会环境因素 (24)3.3.1 社会对护士的认可程度 (25)3.3.2 护理工作薪酬待遇 (26)4.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与相关研究结果 (27)4.1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与护士工作满意度 (28)4.2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与护士绩效 (30)4.3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与护士情绪状态 (31)4.4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与护理质量 (32)5. 护士管理关怀感知提升的策略 (33)5.1 加强医院领导管理的关怀 (34)5.2 建立完善的护士职业发展体系 (35)5.3 改善医院工作环境 (36)5.4 推行科学的护士人力资源管理 (37)5.5 加强社会对护士的宣传和支持 (39)6. 结论与展望 (40)1. 内容概述护士管理关怀的定义与重要性:概述护士管理关怀的概念,阐述其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满意度和忠诚度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于医院整体运营效率的影响。
护士管理关怀的现状分析:介绍当前国内护士管理关怀的实际情况,包括管理制度、关怀措施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急诊人文关怀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27T01:55:43.48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5期作者:沈绮薇[导读]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急诊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一般科室更强。
沈绮薇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病房 201999摘要: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急诊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一般科室更强。
在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特对急诊科的人文关怀护理进行了综述,希望可以为相关医护人员通过参考。
关键词:急诊;人文关怀;研究进展急诊科收治的一般都是病情紧急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内心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1]。
因此,医护人员除做好患者的病情护理外给与人文关怀护理来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尤为重要。
然而,急诊护理人员由于患者情况紧急,日常工作繁忙,造成在实际工作时出现只重视了对病人生理的护理,而人文关怀护理相对欠缺,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2-4]。
因此,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人文关怀护理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人文关怀在急诊科的护理研究进展。
具体如下。
1. 急诊科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需求1.1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一般病情较急且急诊科室的环境特殊易造成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张金华[5]选取了急诊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心理需求,发现普遍存在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性情绪,迫切需要人文关怀护理来改善不良心理。
1.2患者的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刘阳阳[6]研究发现在200例急诊科清醒患者的需求中,有177例患者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所占比例高达88.5%。
而生理需求中缓解疼痛的需求最高,患者在急诊科急诊时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其中手术的切口或疾病引起疼疼痛是急诊患者最突出常见的特征之一。
1.3社会支持需求急诊患者的社会支持需求也很重要,其主要体现家属、医护人员及社会等方面给予的客观实际的支持和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7]。
ICU患者人文关怀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医疗质量的评价中,护理服务水平是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在实际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充分掌握新型护理理念,重视人文关怀,且该理念融入到护理操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者体会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就人文关怀护理而言,其在护理中落实的主要内容是将患者视为护理的中心,延伸护理服务。
本文分析人文关怀护理在ICU中的应用现状,为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ICU;人文关怀护理;进展引言:ICU即重症监护病房,其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收治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负责维护患者的生命,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对护理及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具有严格的限制性管理制度。
另外ICU环境较为特殊,且有较多抢救仪器,同时患者长期卧床,进一步提高了对治疗和护理的要求[1]。
仪器报警音较重或患者病情带来的痛苦,会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加,从而降低了临床配合度,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还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所以ICU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探索相关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ICU患者的人文需求1.1生理需求就生理需求而言,就是人们对穿衣、吃饭、洗漱以及医疗和躯体移动等方面的需求,其是广义的理解。
然而ICU患者存在生理方面的疾病,患者的生理活动,如健康及饮食等方面均会出现下降情况,从而导致其生理需求受到限制,无法得到自然满足,这是患者迫切需要得到了内容,只有在护理中给予患者生理方面的满足,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据相关研究表明,ICU患者清醒后,生理需求是患者占比较高的需求内容。
1.2睡眠质量需求患者想要保持良好的生命活力,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睡眠质量,这也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患者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同时也可促进组织修复进程和合成蛋白质[2]。
ICU患者往往受到疾病的影响或者病房环境、长期卧床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人文关怀逐渐从观念转变为护理实践。
科学研究所(WCSI)和国际人文关怀协会(IAHC)的相继成立,促进了全球关怀护理实践的发展。
中国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也将人文关怀提到了新的高度。
要将关怀融入到护理实践中,通过关怀行为建立护理服务标准是发展和加强关怀行为的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标准;人文关怀,又称人性关怀、关爱等。
关怀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
美国学者认为: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
第1次将护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认为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
首次将关怀作为护理时一种态度和情感劳动。
一、护理人文关怀基础标准的研究目前护理人文关怀基础标准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多以理论或模型为基础,提炼核心要素,制定了关怀型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实施专业关怀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基于多位学者的关怀理论和模型,创建了一种指导和被指导的关怀护理导师制模型,其中提出导师和学习者均应具备的品质有:承诺支持他人,尊重和爱自己,诚实、同情、尊重他人,个人/专业伦理观,能量、创造性,热情/职业目标。
不同点是导师还应具备作为教师和关怀护士的品质,如具备专业知识、教学和咨询能力,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而学生还应具备积极主动性、创造想象力、渴望学习等学习品质。
基于其人性化关怀理论,结合住院医师和住院护士模型,创建了住院护士关怀模式(ANCM),对护理人员关怀能力提出了要求。
二、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标准的研究1.明确管理者关怀职责。
有爱的护士才能更好地关怀患者,而关怀护士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的关怀,可以将关怀传递给患者。
以患有HIV/AIDS的护理人员为主要关怀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关怀员工的实践,提出了在调查研究、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3个方面的一些关怀标准建议。
以精神能量为基石,给组织灌注爱、意义和尊重,由情感、物理、社会关系和精神4个方面组成变革性的领导力,展现了对员工和患者的关怀。
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分析引言护理人文关怀作为护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够给予患者温暖、关怀和尊重。
研究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方面仍有待加强。
有必要对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为推动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借助文献综述和分析方法,深入探讨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理人文关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关注护理对象的心理需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护士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患者,并为其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文关怀是提升护理专业形象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其具有人文关怀的理念和能力。
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的深化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树立良好的护理专业形象。
护理人文关怀研究可以促进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将人文关怀理念纳入护理教育体系,可以培养更具有情感与责任感的护理人才,提升护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护理人文关怀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护理水平、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以及推动护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护理领域亟待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是确保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研究护理人文关怀在我国的现状与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评价的研究进展-魏翩1刘义兰2张丰健1熊啥1官春燕2黄辉2许娟2吴为2(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22)摘要护理人文关怀评价是在临床实践中落实人文关怀的有效手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能被广泛使用的评价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在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行为、能力、品质、组织氛围、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与进展,旨在为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关键词人文关怀;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护理Keywords Humanistic care;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system;Nursing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21/k!hsjx.2019.14.004Watson最早将护理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提出护理中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1\人文关怀是患者基本且重要的需求,是护理伦理要求与法律规定保障护士安全、提升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指征与内涵&人文关怀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精神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医患纠纷与事故,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为促进人文关怀在具体工作中的落实与改进,加强临床人文关怀科学性、标准性、规范性管理,国内外学者围绕患者及其家属、护士、护理管理者等多方面,以及关怀能力、行为、品质、组织氛围、管理等多维度建立对人文关怀的评价,现将评价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国内外人文关怀评价的研究,,人文关怀行为护理关怀行为人文关怀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1984年Larson⑵研制的关怀评估问卷(Caring assessment report evaluation qsort,CARE-Q)是第一个也是最常用的评价工具,2006年Lee等将其进行改进并翻译为中文版本,该量表由Rchaidia等用荷兰语进行改编和翻译后,2012年在佛兰德斯地区肿瘤部门进行推广使用与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门患者认为最重要的关怀行为是专业态度与能力,其次为支持与交流态度4& CARE-Q量表源于癌症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和期望的调查,目前多被用以评估患者心中最重要的关怀行为以护理量的与&1986年Wolf5建立关怀行为量表(Caring behaviors invertory,CBI),用以评价护士提供关怀服务的程度,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关注他人经验、正性沟通、护理专业知识与技术、相信人性化的存在5个维度&2006年Wu和Larrabee等研制CBI-24,同一-年Wolf和同事研制了老年人关怀行为量表(Caring behaviors inventory for elaers,CBI-E),包括老年患者及护士自身对关怀行为的评价两部分&Evridiki Papastavrou等间利用CBI24对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芬兰、希腊、匈牙利和意大利的34家医院进行调查,发现与护士的观点相比,世界各地的患者对护士的关怀行为有不同的期望并分析了差异出现的原因& 2014年Tomietto M等验证了CBI-24意大利译本的信效度+9,&该量表被广泛翻译使用,可自评或他评,便于比较护士与患者观点的不同&1988年Cronin和Harrison基于Watson理论和10个关怀要素研制关怀行为评价表(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CBA),旨在了解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评价和过程&2017年Ayala等翻译CBA 并在智利进行文化适应与验证,其中“知道他们在做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一文科重大及交叉项目(编号(016AD013);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编号:2017KFYXJJ044)作者简介:魏翩(1993—),女,湖北天门,硕士,研究方向:护理人文关怀通信作者:刘义兰,E-mail:yilanl2008@什么”得分最高,开放式问题中“尊重”被强调[11\ 1990年McDaniel研制关怀行为量表(Caring behavior checklist,CBC),将关怀行为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类,并与病人关怀感知问卷(Client perception of caring scale,CPCS)同时使用,用以评价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关怀行为2005年Lee等开发了关怀行为量表(Caring behavior measurment,CBM),调查护生在临床实习中人文关怀的表现&2008年许乐等翻译了关怀行为评价量表(CBA),并调查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评价&2011年顾建芳等翻译了关怀行为评价量表CBI;万恒静使用翻译的量表CBI评价精神科护士对于人文关怀的认知及其关怀能力现状[15\ 2014年,王小芳采用护理关怀行为量表CBC和患者关怀感知问卷CPCS调查ICU护士对患者实施关怀行为的状况和ICU患者对护士关怀行为的评价,及时发现了关怀行为的不足之处,有利于管理者制定人文关怀教育计划[16]&根据量表和问卷等测评工具可知,涉及关怀行为的指标多为护士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倾听能力、评估与尊重患者、主动及时的关心与帮助;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等。
助产服务中人文关怀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人文护理理念通常用于临床护理,受医疗技术进步,人类护理操作和护理理念也不断进化。
在产科护理中,为产妇提供服务时使用人道主义护理对临床护理结果、优化妊娠结局、产科护理质量的整体改善有效。
本文重点介绍了人文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可提供临床助产服务成为指导。
【关键词】助产服务;人文关怀;产科护理护理人性关怀理论家Watson将“人性照护”护理模式视为关怀护理,也认为关怀是护理的本质。
在人性化框架内,人性护理理念和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和成熟[1]。
现阶段,我国剖宫产概率逐渐增加,但助产士专业正在萎缩,因此出现助产士护理落后于其他服务的局面,但分娩及孕育对于普通家庭为较为重要的事件,因此对助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提出:助产服务人员责任不仅是为了母婴安全,也是为了创造社会环境和促进自然分娩理念,以及促进符合国情的助产士及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
部分研究人员提人文关怀护理增加孕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促进自然分娩,减少母婴不良结局并极大的改善社会效益[4]。
本文是介绍国内助产服务人文关怀理念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国内助产服务人文护理理念的实例以供提示和引用。
1人文关怀护理定义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强调人文关怀概念,人文关怀比常规护理模式更加系统、全面和连贯,人文关怀本质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在对孕产妇护理中,以“关怀”作为护理的本质,护理过程在为产妇提供体面护理方面更有针对性,因为产妇之间、护患之间的感知能力不同[5]。
患者和护理人员不同观点和不同情况下身份在对人类问题感知上也存在相当大差异,护士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实施思维时存在问题。
由于临床护理模式长期发展,人文关怀护理意识和操作不断发展,并越来越得到患者及其家属认可[6]。
对于处于围产期的孕产妇而言,身心均有较大的变化,但相比之下,产妇对心理护理需求大于对身体护理需求。
临床研究表明,适当有效孕产妇医疗护理方法可降低护患之间的矛盾和出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7]。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以满足患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以达到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人文关怀能力的定义和意义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关怀和支持的能力。
它不仅仅包括针对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监护,更强调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和照顾。
人文关怀能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强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注重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原因如下:1. 患者需求的变化:现代医疗模式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患者对于医疗护理的期望不仅仅限于获得有效的治疗,更在于获得个性化的、温暖的关怀和支持。
2. 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其病情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3. 护生专业形象的提升:护理专业与人文关怀能力紧密相关。
对于护理学生来说,培养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提升护生专业形象,增强护生在医疗团队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途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途径:1. 教育培训:护理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通过教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交沟通、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患者需求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2. 实践锻炼:学校应当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护理工作。
通过实际护理患者的经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患者的需求,感受到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
3. 师徒传承: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当得到有经验的临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综述人文关怀是护理情感中的一部分,是护理的精髓。
目前,护理界普遍认为人文关怀在护理上有三层涵义[1]。
第一层涵义为照顾,即护理行为。
一个护士要照顾患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护理活动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二层涵义为关心和爱护,即对待患者的态度及情感支出。
第三层涵义为小心谨慎,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种责任心。
而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护理学生(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其人文关怀的能力对自身素质、护理质量等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概念1.1关怀照顾关怀照顾又名关爱、关怀,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
关怀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体现为一种关系,即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2]。
Leininger[3]是第一位研究关爱的护理学家,她曾经指出关爱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特性,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1.2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具有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和终极5个层面的涵义。
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指的是一种态度,确切地讲就是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切事物表示关注的一种精神,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4]。
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5]。
2国内外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2.1国外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最先提出关怀理论的护理学者Leininger[3]认为护理是伴随着关爱的发展而诞生的,关怀即护理的本质,护理也即关怀[6]。
Orem[7]认为关爱是护士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治疗性护理措施,是一种有目的的专业措施及行为,意义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最终达到恢复或保持健康的目的。
Watson[8]把护理定义为一门关爱的科学,指出关怀是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才能有效地实践和体现。
关怀是一种在具体行动中自觉表现意愿、目的和承诺的价值观和态度。
她认为护理中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9]。
Roach[10]提出5C理论,指出护理关爱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及意义,由同情、能力、信心、良心及义务5方面组成。
Roach[10]亦强调了护理关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积累。
Brody[11]将关怀视为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护士则是实践要素,并认为关怀照护是护理实质的价值,完全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而不止是尽义务而已。
Benner等[12]在1989年指出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际活动,是护士与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从而达到人际的协调,帮助患者提高应对能力的过程。
Morse等[13]综合有关人文关怀的理论,归纳为以下5种:(1)关怀照护是人性的本质,将关怀照护视为一种原发性的文化概念及表达方式,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关怀照护是必然的道德规范,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及保留人类的尊严;(3)关怀照护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一种对他人奉献的感受能力;(4)关怀照护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可提供人性化护理并能深化整体护理;(5)关怀照护是一种治疗行为,应用倾听、触摸、安慰等技巧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学术界对于护理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也有争论。
因为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而人文关怀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情感行为,如果将这二者等同起来为一个概念显然也是不准确的。
Smith[14]认为如果护理专业继续强调主观体验,排斥客观规律及科学思想,那么护理专业将永远不会被认为是一门正规的学科。
我们认为Leininger和内尔·诺丁斯对于关怀的分类和解释,可以帮助这两个概念对立统一。
Leininger把普通关怀和专业关怀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和阐释;而诺丁斯认为关怀有两种来源,即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
护理工作者除了要求主观的普通关怀、自然关怀外,还应具备“我必须”的强制性的有客观衡量指标的专业关怀、伦理关怀[2]。
2.2国内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我国的人文关怀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学者、医护人员、管理者、患者各个方面的普遍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李旭[15]给护理人文关怀下的定义为,护士将获取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的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李小妹等[16]认为,护理专业为人类提供关怀,护士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护理关怀并具备与关怀有关的广博的知识,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但关怀不是护理专业的唯一指导思想。
护理关怀是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恢复或保持健康的一种过程。
而黄弋冰等[5]提出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
2.3国内外人文关怀测量工具研究进展近年来,测量人文关怀的量表工具被不断制定,并经过不断改良修缮。
研究和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有Larson在1984年提出来的Q分类关怀评估报告是以测量患者认为和感知到的重要的护理关怀行为。
该工具包括6个维度,即平易近人、解释和协助、舒适、期望、信任、监护和随访[17]。
Wolf制定的关怀行为问卷(caringbehaviorsinventory,CBI),从最初的75个条目经修改删减为43个条目,包括5个方面:尊重他人、人性化的存在、正性沟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关注他人经验。
2006年Wu等[18]对362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测量,又将其简化到24个条目,形成了CBI的简化版,更方便于临床的使用。
Cronin等[19]根据Watson[8]的关怀理论制定了关怀行为评价工具编制的LikertL5级评分量表。
量表包括63个条目,分为7个子量表描述护理关怀行为。
内容效度由4位熟悉Watson理论的专家评定[19]。
Watson等[20]研制关怀维度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不同国籍或民族的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对于护生的关怀意识检测。
其核心问题是护理人员对所列有关关怀描述的理解。
25个问题分属4个主题:护患关系、护理干预、护理态度和交流沟通[20]。
1990年纽约城市大学护理系主任Nkongho教授的关爱能力量表从3个维度编制了37个条目:即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了解程度,14个条目)、勇气(主动关心自己和他人、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13个条目)和耐心(其特点是耐性和韧性,10个条目),这3个维度来自于Mayeroff的8个关怀重要成分理论,经过严格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重测信度和内在一致性检验,是一个信度、效度较高的测评工具[21]。
其他还包括护士关怀行为量表、整体关怀量表、关怀属性量表、关怀性护患互动量表、护理效能量表、同伴间关爱行为量表等。
目前国内人文关怀能力测量工具的研究较少,2005年台湾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李皎正教授通过研究制定了一个敏感的从患者的角度测量护理学生关爱行为的工具,包括28个条目,分为真诚、同情、尊重和职业关爱行为两个维度[22]。
3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3.1护士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国外有研究[23]表明,护士关爱行为与年龄和工作经验有关,关爱能力随着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增长而增加。
国内对于护士关爱能力的研究[24]表明,主管护师、具有硕士学历护理人员及肿瘤科护理人员关怀能力最强;工作压力、工作强度、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及不同患者对关怀需要个体差异性是影响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24]。
3.2护生关爱能力相关影响因素在护生方面,Simmons等[25]对随机抽取的350名美国高年级本科护生的调查发现,护生的关怀能力与学校氛围有着积极的统计学意义,通过感受到更多周围人的关怀,最终能提高自身的关怀能力。
Sadier等[26]运用关怀效度量表对193名本科护生的关怀能力进行评估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关怀教育和人文关怀能力呈正相关,通过关怀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马芳等[27]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教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
黄弋冰等[28]调查认为,不同性别、城市与农村、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以及对外界关怀程度感受不同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马芳等[27]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不同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护生关爱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年级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二、三年级。
刘秀娜等[29]研究护理本科生关怀行为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时发现,护生每学期参加社会活动次数、对护理关怀重要性的认同、对护理课程的兴趣等3项与关怀行为的认知呈现显著正相关。
陈双琴等[30]的研究发现,学校关爱环境、护生间的关爱与护生的关爱能力呈正向相关关系;大力改善学校关爱环境,促进护生间的关爱发展将有利于护生关爱能力的提高。
4目前护理关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有哲学基础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特定的护理概念,仍然存在着严重缺陷[31]。
人文关怀能力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新生的研究课题。
从已有的文献类型看,近年人文关怀理论相关文献只占文献总量的16%[32],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关怀护理理论存在缺陷,仅有的文献研究也大都是依据和参照国外的理论和研究经验进行的。
而关怀能力的评价测量工具基本上也是由国外的量表进行翻译后使用的。
如何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人情、传统思想制定我国自己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此外我国目前仅有的评价工具也都只是在横断面上进行的研究,无法了解研究对象在护理工作和教育的各个时期,护理关怀能力情况的动态变化,故无法系统比较不同的变量对相同研究对象的影响。
更进一步来说,根据我们现已知的人文关怀能力的若干相关因素,如何进一步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彻底地提高我国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目前来讲,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制定适合我们国家的标准化的人文关怀能力量表。
现在已经有学者在着手做这项工作了,建议未来对于人文关怀的研究设计多做一些纵向性研究,以深入了解工作和教育过程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