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剖面图的解读李时珍中学王全元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5
地质剖面图的解读李时珍中学 王全元地质剖面图是高考的一种重要的地图形式,一般以一组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地壳变动的相关 知识。
通过对地质剖面图的相关信息解读来分析地质作用的过程,形成的地貌特点以及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等,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高考重视对地理过程分析的理念,因此,地质 剖面图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学习如何利用地质剖面图来获取信息,准确 答题。
一、解读思路地质作用•地质剖面图 ----- 岩层信息 --------- :-人类活动地貌特征二、具体方法1、岩层性质(1 )、颗粒大小 流水、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例题一、读长江口河道平面示意图和其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A. —样老 B .甲层最老 C .丙层最老D .不能判断例题二、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 示意),其成因是建坝后搬运一堆积作用 沉积一固结成岩作用例题三、读“我国某一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 ,完成下题: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测历史上古城附近地区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是建坝前 A.侵蚀一搬运作用 C.风化一侵蚀作用A 、甲B 、乙C 、丙D 、丁岩层的古老程度为 ( )(2) 物质组成 石灰岩是海洋中珊瑚沉积而成,反映的是海洋沉积环境;红色页岩可推知当 时是湿热气候;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化石只可能存在于沉积岩中。
例题四、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题F —西北 单位:米 4 000 3 000 2 000 I 000流动沙 E23半丙定沙匡习冲积层囹片麻岩宓页岩 ^3石灰岩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处的古地理环境是(A.沙漠 B.沼泽 C. 海洋 D.2、岩层形状(1 )、岩层成水平状态,从下至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正确判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在高中阶段通常用来分析判断岩石的类型、新老关系、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
例如:读右地质剖面图1,回答:〔1〕岩石的类型,①为__________,②为__________,⑥为__________;〔2〕①②③④⑤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力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要正确的分析和解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区分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及特征、相互转化关系。
①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侵入地壳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
一般喷出岩受到的压力小,挥发性气体容易逸出,冷却快,结晶不充分,具有气孔构造,颗粒小;侵入岩受压力大,冷却慢,结晶充分,颗粒大,具有斑晶构造等。
②沉积岩是由出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重新固结而成的。
一般常含化石,老的岩层在下〔含的化石简单〕,新的岩层在上〔含的化石复杂〕,具有层理构造。
③变质岩是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重新结晶,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的。
一般在炽热的岩浆周围,石灰岩变质成某某岩,板岩变质成页岩等,并常具有片理或片麻构造等特点。
④在相互转化时,记住“三个都可以、一个只能由〞,即:每一种类型已经形成的岩石,都可以直接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都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积岩;都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新的变质岩;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不能由其它已经形成的岩石转化而成。
第二,要弄清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
①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又以水平运动为主,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一般表现为背斜〔岩层上拱,中心老、两翼新〕成山、向斜〔岩层下凹,中心新、两翼老〕成谷。
由于背斜顶部受X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也可形成谷地;向斜中心受挤压,岩层紧密,不易被侵蚀也可形成山岭。
高一必修地理剖面图知识点地理剖面图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图解工具,通过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
在高一必修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剖面图的制作和解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剖面图的制作方法和常见的地质现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构成的行星。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有岩石和土壤,根据岩石的性质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都很高,因此地幔物质呈半固态的流动状态。
3. 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液态物质组成,内核则是一个由固态物质组成的铁镍合金球。
二、剖面图的制作方法制作剖面图的前提是要有在地理实践中获取的地质调查数据或资料,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图解。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制作剖面图的方法:1. 确定剖面的方向和位置:首先需要明确剖面的起点和终点位置,并确定剖面方向。
通常使用箭头来标示剖面方向。
2. 收集地质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或查阅地图等方式,获取需要展示的具体地质数据,如地层、地形、地质构造等。
3. 绘制主线:根据起点和终点位置,在纸上或电脑制图软件中绘制剖面线,该线将成为整个剖面图的主线。
4. 绘制各种地质要素:根据收集到的地质数据,将地层、地形、地质构造等要素绘制在主线上,使用不同的图形、线条、色彩等进行表示。
5. 添加标注和比例尺:在剖面图中添加必要的标注,如地层名称、高程、距离等,并添加比例尺以保证图形的准确性。
三、常见的地质现象通过剖面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现象及其解读:1. 山脉和低地:在剖面图中,山脉通常显示为高耸的岩石层,低地则显示为较平坦的地层。
地质剖面图的解读蕲春一中 王全元地质剖面图是高考的一种重要的地图形式,一般以一组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地壳变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地质剖面图的相关信息解读来分析地质作用的过程,形成的地貌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高考重视对地理过程分析的理念,因此,地质剖面图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学习如何利用地质剖面图来获取信息,准确答题。
一、解读思路地质作用地质剖面图———岩层信息———— 人类活动地貌特征 二、具体方法例题一 读长江口河道平面示意图和其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岩层的古老程度为 ( ) A .一样老 B .甲层最老 C .丙层最老 D .不能判断例题二 (2010年高考广东卷)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A .侵蚀—搬运作用B .搬运—堆积作用C .风化—侵蚀作用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总结一:32°00′ 31°30′ 乙 甲 丙 粗 海面例题三(2007年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题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处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沙漠B.沼泽C.海洋D.苔原总结二:例题四(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例题五(2012高考四川卷)右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结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例题六、(2013高考广东卷).右图为某地景观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总结三:4、岩层接触关系 (1)、岩层缺失,可能之一是该岩层形成年代,该地地壳上升,缺少了沉积过程;可能之二是该岩层沉积后马上又遭受外力侵蚀,失去该岩层。
2024年高中地理常考图表9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图型概述]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判读内容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表运动状况(2020·高考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判读流程】图表信息获取【尝试解答】(1)D(2)C(2021·北京丰台区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2.图中()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解析:第1题,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形成最早;③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①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②③①。
故选B。
第2题,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是火山活动使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
故选C。
答案:1.B 2.C。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一、典例剖析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
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
据此完成(1)~(2)题。
(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 )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答案:(1)C (2)D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
(2)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所以D正确。
二、常见图示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常见图示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三、判读技巧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李时珍中学王全元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材打破了老教材的以学科为核心的编排体系,改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分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是普通高中的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习过程,加强探究合作等教学理念,于以前相比,学生学习起来要轻松一些,但也遇到一些新问题。
一、学生会学教材,但不会做题。
我以必修一第三节地球运运为例,学生学完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但没有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就不会做地理图册1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6题。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那作为教师我的作法是这样的,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教,学生简单学。
上课进度偏快一些,抽出一部分时间补充一些内容,学生先做题,教师后评讲题。
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教材跟会不会做题关系不大,也就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教材看不看,教学过程落不落实跟考试关系不大,从而轻视教材。
学生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也就不重视课堂中的一些提问和合作学习,课后的课题,案例探究更加不重视了。
这样就难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二、图片(图表)设置可更加合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突出特色是照片图明显增加。
这便于学生直观感受。
但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重复现象。
第一页的地球照片与25页图1-4-2基本相同;62页的热带荒漠景观和69页的图3-2-2撒哈拉沙漠重复;第四章的上海城市照片和79页图4-1-8完全重复;14页的图1-2-9洪灾和96页的图4-4-3水灾基本类似。
2.缺失现象。
建议18页增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建议56页“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增加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示意图。
3.图片及问题理解难度大。
第一章题头的照片“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学生在两个方面理解困难,一方面天空为什么是黑色的,二是地球为什么只有一半。
12页的图1-2-3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该图中设置的“试着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解释自然景观的纬度变化”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