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_金文丽
- 格式:pdf
- 大小:177.33 KB
- 文档页数:4
探析陶瓷英译与接受美学1 引言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
如何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and-white 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 和 white,其间加 and 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 greenporcelain,而是根据 17 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 celadon; 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 ware (惠宇,2003: 2152) ,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 purple-red-brown clay.这说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 aesthetic value)判断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
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从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 association) ? 虽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 6-9) ,但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紧密相关的陶瓷领域,依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探讨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达到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 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 unfoldness)和阐释的不唯一性,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的”.所谓“期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On porcelain cultural classics and foreigners' translating techniques --Taking ceramic verse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作者: 谢志明[1]
作者机构: [1]景德镇学院外国语系,江西景德镇333000
出版物刊名: 新余学院学报
页码: 84-8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陶瓷文化典籍;陶瓷诗词;外国译者;翻译
摘要:陶瓷与诗词的融合,构成了独具一格的陶瓷诗词。
在陶瓷典籍的译介过程中,众多外国译者也把陶瓷诗歌翻译给西方读者。
同时,他们把读者置于首位,采用异化策略,以大量注音、直译和类文本阐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较好地达到了为目标读者服务的初衷。
学习和研究外国译者对陶瓷诗歌,乃至其他文化典籍的翻译有助于提高我国翻译人员的水平,更好地实现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英译研究作者:戚素丽董银燕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主张以读者为接受主体,展开翻译活动,这给文学作品的英译带来了新启示。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本文以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抒情散文《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张谷若译本为语料,选取文中译例进行研究,探讨其英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字】接受美学;《尼亚加拉大瀑布》;英译研究中图分类号:G04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209-03一、引言《尼亚加拉大瀑布》创作于1841年,选自十九世纪英国伟大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游记作品《游美札记》。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其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之处语言凝练、感情饱满。
“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在景物之中,使读者不仅看到瀑布的凛然峻伟,而且听到作者内心的呼唤,触到作者脉搏的跳动。
”(李肇星,1982)。
译者张谷若对中英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善于运用各类翻译技巧,其译文用词精炼,广为各类读者所接受,展现了抒情散文的独特美感。
鉴于此,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文中译例,分析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二、接受美學理论概述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理论,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教授。
该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文本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读者的接受,其核心思想是“读者中心论”,即读者在文学作品传达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需要通过读者参与阅读使之“具体化”,即文本中本身存在的“未定点”,需要读者基于自身阅读经验和审美感知,即读者的“审美经验”,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才具有文学意义。
接受美学理论也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重要启示。
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模式,杨武能(1987)提出:“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译者→作者和读者→译者→作者的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翻译美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的审美再现赵玲珍【摘要】英语是世界学术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黄帝内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就要将其翻译为英文.然而,《黄帝内经》英译的较高难度导致其翻译效果不尽人意.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黄帝内经》的不可翻译性,探讨了《黄帝内经》英译的美学价值补偿手段,以期最大限度保障译文正确性和审美性.【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9)003【总页数】2页(P153-154)【关键词】翻译美学;《黄帝内经》;英译;审美【作者】赵玲珍【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黄帝内经》是我国重要的古文经典,其中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术语众多,如五气、五脏等,会在翻译过程中给译者造成较大的困难,若没有合理进行翻译,一方面,会导致内容上出现错误,这对于医学典籍而言是最为严重的错误;另一方面,又难以体现《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就需要运用翻译美学的基本理念,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对《黄帝内经》进行翻译,从而促使《黄帝内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既能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又能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光添彩。
一、翻译美学的含义翻译美学是由拉姆斯登提出的一种翻译理念,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意境、修辞、形象、词汇等方面的内容,将原文中所要表达的审美意象完整地诠释出来,可以有效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和翻译水平。
美学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则是一种将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的方式。
因此,本质上而言,翻译也是一种美学的转换方式。
这就可以得出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翻译者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意识将原文转化成为译文,保持其审美特征的审美活动。
由于《黄帝内经》这类古文献的专业性强、用词特别、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异甚大的特殊性,易导致出现较严重的翻译困难,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积极调动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翻译,因此,对翻译者而言会有较高的难度,需借助翻译美学理论来解决。
接受美学视域下散文英译研究作者:周露露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读者的地位尤为重要。
本文以茅盾《白杨礼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在散文英译中应考虑读者的审美接受预设,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读者对英译散文的接受力,关注散文的原文精神的翻译和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目标读者;白杨礼赞;接受美学;散文翻译由于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欣赏角度的差异,散文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十分具有挑战的文学翻译类型。
散文翻译在思想及语言上都应体现原作风格(张金,1987)。
对于散文翻译来说,如何将原文的语言意义和美学元素再现到翻译文本中是译出优秀译文的关键。
所以根据中国散文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解决中国散文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它把文学看作是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并且把读者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思考文本。
“只有当读者(听众)以文学的方式去阅读(倾听)这些负载着文学作品的书面或口头的语言时这些作品才真正作为文学而存在,才获得现实的文学生命”(朱立元,2004)。
尧斯认为读者阅读的过程实则是一种接受过程:读者在阅读之前内心都会有一个“审美期待”;读者在阅读时会对作品进行“阐释性接受”。
二、白杨礼赞及其译文《白杨礼赞》是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这篇散文表面是在赞美杨树,实则是在赞美共产党的伟大与坚韧。
本文选取的两个译本,分别是张培基先生翻译版本和张梦井和杜耀文先生合译版本。
以下简称张译和张杜译。
张培基先生的翻译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在风格上更接近原作。
张梦井和杜耀文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他们倾向于忠实地传达作者的原意。
三、译文对比中接受美学的呈现(一)蕴含在措辞中的接受美学例一:原文:……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张译:......our dauntless soldiers guarding our homeland......张杜译:......the sentry guards who are standing there......“哨兵”实际上指士兵或战士在中国抗日战争。
19-20世纪中国陶瓷外文译本的研究
杨润峰
【期刊名称】《莲池周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自古以来,陶瓷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还在艺术、技术与文化哲学间建立了深远的联系。
这些精致瓷器传入欧洲,迅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尤其在19世纪,大量瓷器流入西方,引发了学界深刻兴趣,标志着知识、技术与文化的交汇。
中国古陶瓷典籍,作为解读古代社会、经济与艺术融合的钥匙,其研究与翻译,不仅丰富了陶瓷学,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史贡献了重要篇章。
19至20世纪,随着跨学科的融合,对这些典籍的关注空前增加。
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形成了一段影响深远
的学术史。
本文通过梳理这一时期陶瓷典籍的外文研究,旨在为翻译史与文化交流
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此外,探讨了19至20世纪对中国陶瓷典籍殷切关注的原因,强调了翻译在文化传递与重构中的作用,以及译者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贡献,为学术研
究开辟了新的思考路径。
【总页数】3页(P0094-0096)
【作者】杨润峰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20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德译本及其对德国陶瓷业的影响研究
2.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法译本及其对法国陶瓷业的影响
3.中学西传,瓷名远播——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西文译本的整理与研究
4.籍渡东瀛,陶风蔚然——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古籍日译本的整理与研究
5.中国瓷器研究在西方的肇建:以19-20世纪之交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41[摘 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分析了金凯筠的英文译作《倾城之恋》,强调翻译活动应该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从而创作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 键 词] 接受美学;翻译;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以《倾城之恋》为例杨 帆一、接受美学与翻译20世纪60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
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
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
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
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
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
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1]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
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
[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
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2322020年06期总第498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瓷器术语的翻译与传播文/葛莉莹 曲 钊【摘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更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象征,因此瓷器术语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实践的过程就是译者发挥主体作用,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通过选择合适翻译策略进行文本移植,实现翻译生态平衡的过程。
本文选取瓷器术语的一些翻译实例,分析其中体现出的译者对文本的移植,以及译者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的适应和选择,以期为瓷器术语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瓷器术语;生态翻译学;文本移植;适应和选择【Abstract】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porcelain. Porcelain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people in ancientChina,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rcelain ter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plays the main role, makes adaptive selection and selective adapt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ranslation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ext transplantation. In this paper, some examples of porcelain terms translation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transplanting of text, as wellas th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rcelain terms.【Key words】porcelain terms, 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ext transplantation【作者简介】葛莉莹(1979-),女,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讲师;曲钊(1992-),女,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讲师。
目的论视角下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研究作者:邓宏春童琳玲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9期[摘要]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成为外国游客探访和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首选。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如何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及其蕴含的文化介绍给外国游客,对译者构成了挑战。
在目的论指导下,博物馆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应采用二元共存的翻译策略,即语言层面的归化策略和文化层面的异化策略,以更好地传播中华陶瓷文化。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珍品目的论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47-02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探访和感受悠久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其生产的历代陶瓷有许多被博物馆收藏,成为展示中国陶瓷文化的鲜活的载体。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何出色地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珍品介绍给国外游客,无疑对译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基于此,笔者拟选取景德镇陶瓷馆和景德镇御窑厂两大博物馆中的陶瓷珍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策略。
一、陶瓷珍品名称的构成及英译原则陶瓷珍品名称主要由通名与属性名两部分构成。
通名,即通用名称,指不同类型(主要以造型分类)的器物,例如:琢器类——瓶、罐、尊等;圆器类——盘、碗、碟等。
属性名是陶瓷器物名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表明器物特点,具体包括釉彩、纹饰、器形、产地、年代等信息。
(杨红英,2012)例如: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菊纹带座蒜头瓶,标明了其烧制年代(元)、产地(景德镇)、釉彩(青花)、纹饰(缠枝菊纹)、器形(带座蒜头)、通名(瓶)。
陶瓷珍品名称本质上是一种公示语,虽字数不多,却向游客传达了丰富的信息,使他们在欣赏器物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陶瓷珍品名称的英译,其目的也在于向外国游客传达器物的外在特征及背后体现的深厚文化,必须遵从如下原则:用语专业,即译者需具备陶瓷专业知识,相关术语的翻译应符合陶瓷行业规范;读者中心,即译文要注重游客的反应,行文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让他们最大化地感受器物名称蕴含的中华文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5No.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翻译协会科研课题(编号:zyxkx33)和浙江省2013年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龙泉青瓷制瓷工艺英译研究”(编号:FX201314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6-10[作者简介]金文丽,浙江大学访问学者,丽水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瓷英译研究金文丽(丽水学院,丽水323000;浙江大学,杭州310000)[摘要]本文选取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为考察对象,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主张陶瓷英译应以跨文化读者为中心,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以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接受美学;陶瓷;英译;跨文化;读者;接受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5)04-0091-041引言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
如何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and-white 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 和white ,其间加and 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green porcelain ,而是根据17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celadon ;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 ware (惠宇,2003:2152),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purple-red-brown clay 。
这说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 )判断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
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从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association )?虽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6-9),但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
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紧密相关的陶瓷领域,依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探讨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达到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unfoldness )和阐释的不唯一性,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的”。
所谓“期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任何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始前,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朱立元,2004:61-63),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主张“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因为“翻译就是释义,让外国读者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
”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receptor ),可将自己对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 )的审美认识注入译文;另一方面,他又是阐释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想象与感觉”(方梦之,2011:262),以恰当的手段使读者对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 )的联想。
陶瓷翻译的目的正是为了再现原文审美构成,使跨文化读者理解、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以达到宣传中国陶瓷文化的目的,因而我们应当关注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对陶瓷英译的影响,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相融合。
总之,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接受视角。
本文依据接受美学,选取陶瓷领域“龙泉青瓷”、“红釉瓷”、“薄胎瓷”、“青花瓷”为例进行探讨,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
3从文化审美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龙泉青瓷”的英译常出现一词多译,如:china,green porcelain,Longquan porcelain等,我们认为上述译文都不如celadon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据《英语词源典故词典》的释义,china源自16世纪晚期古波斯语chini,古波斯人把通过丝绸之路运去的中国瓷器称为chini,英语把它吸收过来曾先后拼写为chiny,cheney,chenea等不同词形,最后为china,与中国瓷器闻名于世显然是有密切关系的(2009:58)。
有人之所以用了china指瓷器,是因为中国在海外最早是被叫做china(瓷器)的,此后中国便被世界各地称作瓷器之国China了,《英汉辞海》对china的解释“influenced by China,the country”也印证了这一点。
可见,china主要反映了瓷的原产地在中国,指非工业用瓷,无法反映“龙泉青瓷”的艺术造诣。
而porcelain则源于法语porcelaine,《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把它翻译为“瓷料”、“瓷器的总称”(2004:1773),外研社在2010年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中强调“a hard shiny white substance”,porcelain clay,即“瓷土、高岭土”(陆谷孙,2007:1521),以上表明该词侧重指工业用瓷、瓷土,与独特的青瓷尚不够贴切。
Green porcelain似乎是“青瓷”字面对译的结果,因“green”属英语颜色词,我们不妨根据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来考察此译,汉语中的绿色多用于褒义,代表大自然和希望,是环保的代名词,象征着年轻、朝气蓬勃、茁壮成长;虽然英语中的绿色也有in the green(年富力强、青春期、血气方刚)、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memory(栩栩如生的记忆)等褒义语,但多数情况下为贬义,如表示“嫉妒、眼红”,相应的词组有:green with envy,to look through green glasses,be green-eyed(苏立昌,2009:225);还表示“稚嫩”、“工作不熟练”,如:green hand (生手),green man(无经验的工作人员),as green as grass(幼稚,无生活经验的)(秦涵荣,2009:233)。
可见,在西方,“绿色”并不像在汉语中那样总是引起积极美好的联想,故把“青瓷”译为green porcelain 似乎缺少生动,有意犹未尽之嫌,尚不能有效传达原语而达到效果等值。
另一方面,从陶瓷美学角度而言,我国2000多年的青瓷制烧历史自古就有“尚青”思想。
“青,东方色也。
木生火,从生丹。
丹青之信言象然。
凡青之属皆从青。
”②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漂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从宋代官窑的“青器”、汝窑的“天青”瓷,到钧窑的窑变青瓷,可谓瓷种纷繁,釉色斑斓,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等,都无不以青为尚,表明了祖先们对大自然绿色的理解与爱戴。
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巧夺天工。
③南宋龙泉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釉汁莹润,烧造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如此艺术造诣远非英语中普通且贬义强的green一词所能蕴含和体现,龙泉青瓷具有的“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和“宋词之意”的美学特征,⑤也不是英语green一词所能涵盖。
显然,无论green porcelain还是Longquan porcelain的英译都如同没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无法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情感相融合。
但英译文celadon则不同,Celadon本身是个外来词,源于1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中主人公牧羊人Celadon(雪拉同)的名字。
后来该小说被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Cela-don(雪拉同)身穿一身青衣,这种颜色的衣服当时在巴黎很流行,恰逢龙泉青瓷首次运到法国,巴黎市民赞叹那葱翠釉色,将其与剧中Celadon(雪拉同)所穿的衣服相媲美,称“青瓷”为celadon。
④据《英汉辞海》释义:celadon即fr.Celadon,Astree’s lover in Honore d’Urfe’s romance L’Astree’s(1610)(1987:810),强调了“雪拉同”这一名字的由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celadon的解释为:mid18th cent.:from French celadon,a colour named after the hero in d’Urfe’s pastoral romance L’Astree(1607—27)(2007:337),侧重指出男主角雪拉同身上衣服的青色;《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则把celadon直接翻译为“青瓷(著名中国瓷器)”(张柏然,2004:349)。
此外,2010年人类非遗龙泉青瓷法国巴黎展《中国意境》⑤中的英文说明始终用Longquan Celadon表示“龙泉青瓷”,这与上述各词典提供的celadon的意义是完全吻合的,能使跨文化读者顿然领悟,实则是唤醒其记忆,将其导入当年巴黎观众特定的审美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中,唤起美好联想,填充瓷器潜在的审美价值,而瓷器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器物代表,其蕴含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也正是现当代陶瓷艺术和用器追求的核心价值。
通过以上比对和考证,可以更加确信“龙泉青瓷”的英译是Longquan celadon,这正是对西方读者审美情感关注而使其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结果。
红色乃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种颜色,它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惠宇,2003:226),汉语中的“开门红”、“走红运”、“红得发紫”、“红极一时”,文学作品中的“红妆”、“红榜”,戏剧中的“红脸”无不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