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以下文字总结或者摘自于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第六章。
1、新凯恩斯主义的特色(一)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新的综合”这里说的“新的综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新凯恩斯主义既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
二,新凯恩斯主义着力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传统,这表现在: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失业和非市场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重要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认为古典二分法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不完全性;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总的来说,政府干预比自由放任要好。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力图吸收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有用成果来修补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这表现在:新凯恩斯主义愿意接受货币主义的分析框架,尤其在长期问题分析方面;承认理性预期假说;接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着重从微观层面上来解释失业和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现象。
(二)新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研究按照非市场出清价格进行交易的经济的非均衡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研究的主题是一样的,这就是“什么原因引起失业,什么原因造成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上找到原因。
虽然凯恩斯主义也从价格和工资粘性上寻找失业和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但是他们常常从制度和历史方面去寻找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提供一套系统的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微观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力图通过工资粘性理论来说明劳动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价格粘性理论来说明商品市场失衡的原因,通过信贷配给理论来说明资本市场失衡的原因。
2、与凯恩斯主义相比,新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解释经济周期波动方面,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名义价格刚性,而不是名义工资刚性。
在把价格接受者的厂商、新古典生产技术和名义工资粘性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衰退过程中的总需求收缩和实际工资的提高是联系在一起的,即实际工资是反周期变化的,这与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相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1. 概述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当今的宏观经济政策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对当今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2. 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对于经济的波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货币中性”的概念,认为在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但在长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对实际经济活动没有影响。
凯恩斯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可以有效地影响短期的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
3. 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强调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凯恩斯提出了“支出乘数”的概念,认为政府的支出增加会带动整个经济的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他主张,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刺激经济的复苏。
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结合运用,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他提出了“IS-LM”模型,通过分析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来揭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作用的影响。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配合使用,通过货币供应的调整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刺激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5. 当代启示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观点为当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背景下,凯恩斯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成为应对经济低迷和增长放缓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在制定政策时深入借鉴凯恩斯的观点和理论,以期更好地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1.引言1.1 概述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是近年来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模型基于对经济周期和失业现象的深入研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相比,新凯恩斯主义更加关注市场不完全竞争、资本市场摩擦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并概述其与传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的区别。
随着凯恩斯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起,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经济学对经济波动和市场失灵的解释能力。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理论空白,并提供更准确和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探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
我们将详细介绍新凯恩斯主义对市场失灵的解释,以及其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重视。
通过对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的产生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评估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经济波动和政策制定的贡献。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等特殊情况下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探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在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通过对该模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和市场失灵,并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样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讨论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其核心概念和主要假设。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特点,包括其对市场失灵和不完全信息的分析。
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MV=PT,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式中,L为对货币的总需求;L1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为利息率;P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
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Y(或者1/k)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简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在基本假设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当市场在遭到冲击后,可以迅速调整,从而能够使得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即供需平衡,此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或者说是处于出清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工资和价格调整并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二者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试图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扰动方面来解释经济波动。
(3)二者在政策主张方面存在分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为此,他们还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例如,以卢卡斯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曾论证过货币政策的无效性,而且得出的结论是: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会影响就业、产量等实际变量。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经济在遭受到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的情况的持续出现,刺激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在相互的碰撞与交融中推动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建立在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的基础之上。
它认为,个体是具有完全理性的,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状况,并据此做出最优的决策。
在这样的假设下,市场能够迅速地自我调节,实现供需的平衡,即市场出清。
从理论框架来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了经济中的微观基础。
它将个体的决策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对个体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研究,来推导宏观经济的总体表现。
比如,在劳动市场上,工人会根据对未来工资和就业机会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劳动供给;企业会根据对未来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预期,来决定自己的劳动需求。
在政策主张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持怀疑态度。
它认为,由于人们具有理性预期,政府的政策往往会被公众提前预见到,从而无法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甚至,政府的一些不稳定的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
然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承认个体的理性,但同时也指出,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完全性,这些不完全性会阻碍市场的自我调节,导致市场无法及时出清。
就拿劳动市场来说,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和价格并非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具有完全的弹性。
存在着诸如工资粘性、价格粘性等现象。
比如,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工资调整可能会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可能不会频繁地调整价格。
在经济波动的解释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外部冲击,如技术进步、货币政策变动等,会通过市场的不完全性放大和传播,从而导致经济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它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市场的不完全性,稳定经济。
宏观经济学模型总结宏观经济学模型是用来描述和分析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工具,通过对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有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以下是对这些模型的详细总结:1.凯恩斯主义模型: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和理论建立的。
该模型认为,总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起着关键作用。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有效需求”,即总支出等于总产出。
该模型着重分析储蓄、投资、消费、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最大化就业。
2.新古典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是基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建立的。
该模型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供求关系,即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动力的供应和需求决定价格。
该模型着重分析劳动力供给、资本投资、产出和价格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降低税收和扩大市场开放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福利。
3.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认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存在摩擦和不完全信息,因此市场机制可能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资源有效配置。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价格粘性和不完全竞争。
该模型着重分析工资和价格粘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短期经济波动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整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最大化就业。
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模型注重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新古典主义模型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将价格粘性和不完全竞争考虑进去。
这些模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下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颇有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之势。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对新老凯恩斯主义作一比较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
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
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的一致之处。
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
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大全)第一篇: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大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
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
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
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
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
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
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比较
新老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比较
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颇有重振凯恩斯主义昔日雄风之势。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对新老凯恩斯主义作一比较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
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
1.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
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的一致之处。
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
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调节。
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长期发展。
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可以看出,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
他们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随?quot;创造购买力"、调节社会总需求,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
"滞胀"无情地惊醒了萨缪尔森等人的美梦,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不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濒于瓦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与老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
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着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引导经济达到一种非效率的均衡",也就是市场失灵。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又一特点在于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
新凯恩斯主义没有提出对"滞胀"的系统理论解释,但他们显然认同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过度频繁的干预导致了滞胀"的观点。
他们加入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经济进行"粗调"。
与老凯恩斯主义仅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而且缺乏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相比,新老凯恩斯主义则把财政政策的调节延深到经济运行的内部,并强调调节?quot;质量"。
这不能不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
2.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观点的比较
新凯恩斯主义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动,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但为什么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名义变量变动如何引起实际变量变动?他们的论述却不尽相同。
老凯恩斯主义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论述建立在价格刚性的基础之上。
他们根据IS-LM模型,推出了总需求曲线:
Y=α·+β·M/P
其中,Y是名义产出,α是财政政策乘数,是自主性支出,包括自主消费、自主投资、政府开支和转移支付等,β是货币政策乘数,M是名义货币供给,P是一般价格水平。
当执行财政政策时,也就是发生变动,会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由于假设P是不变的,则β·M/P不发生变化,的变动就通过乘数作用,最终影响产出水平Y的变动,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由于假设价格刚性,老凯恩斯主义得出了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这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猛烈抨击。
卢卡斯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假定价格刚性,但又不能说明微观上导致价格刚性的原因,缺乏说服力;价格和工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财政政策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将全部转化为价格和工资的变动,政策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对此从两方面表述了他们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首先,他们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价格刚性的质疑,提出了一系列对价格刚性或粘性的解释,包括菜单成本理论,近似理性理论、厂商声誉模型等,为价格刚性或粘性提供了牢固的微观基础。
因此,如果面对总需求的变动,P是不变的或变化缓慢,A的变动就必然能引起Y的变动,财政政策仍然是有效的。
然后,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财政思想,建立了有微观基础的总收入决定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存在着超额利润,因而厂商总是希望销售更多的产品,这就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发挥作用创造了一个前提。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增加总支出,从而提高利润,反过来利润提高又增加了总支出,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刺激经济增长。
在论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上,新老凯恩斯主义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老凯恩斯主义仅仅假设价格刚性,但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价格在此被作为外生变量。
而新凯恩斯则更加深入。
他们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运行上说明价格刚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方面并无根本创新之处,他们基本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但在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形式、手段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种注重对经济进行内在结构调整、主张"适度"干预的思想应说是国家干预经济学说的深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调节"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