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中立制度比较与借鉴思考.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31
“竞争中立”规则对中国的影响探究
孙燕芬;王惠茹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9)005
【摘要】国际上主张的竞争中立目标各有不同,其中美欧是为了建立超国家规则.美版竞争中立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打击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趋势与域外投资.因此其试图将国家能够施加影响的企业都归为国有企业,扩展竞争中立的规制范围.而于中国而言,竞争中立目前在竞争法中虽未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但其与中国国企改革、经济政策并不冲突,中国实践竞争中立可以求诸于竞争法之外.另鉴于TPP的谈判障碍以及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协定情况,竞争中立尚不会对中国国际经济交往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总页数】7页(P45-51)
【作者】孙燕芬;王惠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长
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96
【相关文献】
1.“竞争中立”规则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J], 李晓玉
2.竞争中立规则下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J], 张运东;于浩然;张思
维
3.竞争中立规则对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影响与应对之策 [J], 张吉鹏;李凝
4.“竞争中立”原则的中国问题及法治应对——以国际经贸新规则为视角 [J], 马亚伟
5.竞争政策与竞争中立规则的演变及中国对策 [J], 张久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竞争地位与责任愈发凸显。
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成为关键。
本文将系统研究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的内涵、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旨在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竞争行为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稳定与公平。
竞争中立原则作为国际通行的规则,旨在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竞争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完善。
二、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的内涵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类型企业享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防止其利用特殊地位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
该制度的核心在于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的重要性1.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通过实施竞争中立法律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特殊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立法律制度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 增强企业活力: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促使其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法规体系。
2. 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竞争中立原则的理解和执行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3. 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得监管效果不佳。
五、优化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法律制度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有企业竞争中立的原则和具体规定。
2. 加强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对竞争中立原则的理解和执行,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竞争中立国际规则的各国差异一、缘起:“竞争中立”国内实践与国际主张的分离“竞争中立”问题已是时下热点议题之一。
此议题在全球治理当中的价值自不待言,更将对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与对外条约谈判产生深远影响。
通常来讲,国际法上的新理念,均是由率先实践者积极推进其国际化。
诸如卡尔沃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豁免等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无不如此。
然而,在竞争中立问题的研究上,学术界却不得不面临一个难题:竞争中立规则最早由澳大利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近年来却一直由美国积极推进。
因而,研究竞争中立,不得不从澳大利亚的国内实践与美国的国际主张同时入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就已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同时在联邦和州层面推行竞争中立,且其完备的行政审查机制一直为世界所称道。
澳大利亚模式,也是OECD大力宣传与推广的行为模式。
然而,在当前的区域贸易谈判当中,澳大利亚却相当低调,鲜少提出为世界所热议的主张,甚至极少在公开场合表示对美国的支持。
与此同时,美国在TPP与TTIP谈判当中一直相当高调推行其“竞争中立”主张,但同时却又缺乏相应的国内法律实践,更缺乏澳大利亚模式的违规审查程序。
因此,对美国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国际主张上,美国国内法律却反而并无研究必要。
此种“言”与“行”的不一致,似乎无法一味归因于澳大利亚在国际政治上的一贯低调与美国的一贯高调。
美国积极推行一项本国并无实践的制度,也更加令人质疑其对竞争中立的支持是否货真价实。
上述竞争中立言与行的冲突,更是值得中国学者思考:澳大利亚的国内法律实践,是否原汁原味地被美国转化为了国际规则?美国试图在国际上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竞争中立规则,这是一种遵循法治精神的国际造法行为,还是国内产业集团推动之下的利益博弈?对此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国确定国际谈判立场,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二、“竞争中立”内涵探析:澳大利亚法律实践综述(一)澳大利亚法律实践概述探寻“竞争中立”的具体运作方式,最佳样本当属澳大利亚。
商贸纵横 管理视窗・47 ・浅谈美国“竞争中立”政策及中国的应对刘力菲作者简介:刘力菲,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方向)。
摘 要:自2011年以来,美国高层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及竞争中立概念,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组织也将竞争中立规则作为重要的议题在贸易谈判中推出。
本文在对竞争中立规则的起源、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美国在国际贸易及投资领域推动竞争中立的原因和举措,并立足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有企业特殊性,对中国政府在今后与美贸易与投资谈判中的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竞争中立;国有企业;OECD;TPP一、竞争中立规则的起源与发展国际上对竞争中立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枟欧共体条约枠第106条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在参与市场交易时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国有企业接受来自公共机构的注资、津贴、援助等通常都是被禁止的。
虽然没有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被提出,但枟欧共体条约枠的有关条款已经可以体现出欧共体对竞争中立规则的承认。
而第一个将竞争中立规则写入法律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六个高度自治的州拥有大量公有制企业,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公有制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着手一系列的竞争政策改革,“竞争中立”规则的出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措施。
1995年的枟竞争原则协定枠和1996年的枟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枠分别对竞争中立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和具体的概念阐述,之后由澳大利亚国库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联合出台的枟澳大利亚政府对经理人的竞争中立指引枠也对竞争中立规则作出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根据澳大利亚的定义:竞争中立要求政府的商业行为不应当仅因其公有制地位而获得相较于私营竞争者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有企业成为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力军,这触发了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警惕,发达国家希望借助竞争中立规则的确立将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置于双多边规则的制约之下。
纲要在目前的国际投资协议中,竞争中立规则存在对国有公司、非商业救助和不利影响定义过宽的问题,对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十分不利,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工具。
竞争中立规则的初衷本应是政府不得分外厚待与自己利益一致公司,把拘束对象定义为国有公司其实不正确和公正。
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公司能够影响、控制本国政府并使两者利益一致,这一观点的偷换使其能够避开竞争中立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应付之策能够是要求改变竞争中立规则定义,将国有公司观点替代为与政府利益一致公司观点,使竞争中立规则真实公正和平等。
要点词国际投资协议;竞争中立;利益一致目前的国际投资协议有着愈来愈复杂的趋向,有关国有公司、劳工、环保和知识产权的众多规则纷繁被归入进来。
此中波及国有公司的规则常常又被称为竞争中立规则,意为政府应在各样所有制种类公司的竞争中保持中立,并创建一个公正竞争的环境,不得给国有公司供应特别的待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竞争中立规则的踊跃推动者,而中国等国有公司许多的国家则对此其实不十分认可。
目前国际投资协议中的竞争中立规则真是为了使政府保持中立、为了竞争环境更为公正吗?一、竞争中立规则的由来和演化一澳大利亚最早提出并推行竞争中立20世纪90年月,澳大利亚政府以为本国国有公司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市场效率和产出增添,决定进行国有企在此背景下,竞争中立规则在1995年澳大利亚经过的国内法律———《竞争原则规定》中成为了一项正式的法律原则。
该法律中竞争中立规则的含义是政府不可以在商业活动中依赖行政或许公共权益享有私营竞争者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彼时澳大利亚的竞争中立规则规制的不过是政府的行为,其实不包含国有公司。
并且,也不过澳大利亚国内法中的一项法律原则,还没有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发生联系。
二经合组织发展并细化了竞争中立作为发达国家间经济合作和研究的重要平台,经合组织OECD自2011年起,公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成立了有关竞争中立的系统理论框架。
目录1 引言2 “竞争中立”的本质及其异化3 美国主导的“竞争中立”与我国政经体制和经济法治整体上不协调4 美国主导的“竞争中立”与竞争法及竞争政策的矛盾冲突5 我国对“竞争中立”应持冷静、谨慎态度引言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在论述竞争政策作为基础性经济政策时,指出“要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为导向,充分尊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实行竞争中立制度,避免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这是“竞争中立”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官方文件中。
2018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态称,“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同年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也说,“今后将采取‘竞争中立’政策,对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总理和多位部级官员再度多次提及这个概念。
“竞争中立”作为一个概念和一项规制政策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澳大利亚,在其从国内法向国际规则演变的过程中,被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针对国有企业作刻意解读,成为其否定中国的政经体制、遏制中国发展的手段之一。
鉴于此,本文拟对“竞争中立”追根溯源,探寻其真实面目和作用,分析美国主导的“竞争中立”与我国的政经体制、政策法规体系、竞争法宗旨和规则之“不对路”,澄清国内迄今关于“竞争中立”的误解,表明对其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一、“竞争中立”的本质及其异化(一)源于澳大利亚国内法的“竞争中立”:社会背景与规则1. 澳大利亚提出“竞争中立”的缘由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任首相时期的英国发起了PRIVATIZATION(国有企业股份化、市场化)运动,意在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股份甚至整体出售企业的方式减轻财政负担,在政府保持必要控制和监管的条件下,对公共性较强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市场化改造,以提高其经营效率。
国际投资协定中竞争中立规则摘要在当前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竞争中立规则存在对国有企业、非商业援助和不利影响定义过宽的问题,对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十分不利,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工具。
竞争中立规则的初衷本应是政府不得格外优待与自身利益一致企业,把约束对象定义为国有企业并不准确和公平。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大企业能够影响、控制本国政府并使二者利益一致,这一概念的偷换使其能够避开竞争中立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应对之策可以是要求改变竞争中立规则定义,将国有企业概念替换为与政府利益一致企业概念,使竞争中立规则真正公平和对等。
关键词国际投资协定;竞争中立;利益一致当前的国际投资协定有着越来越复杂的趋势,有关国有企业、劳工、环保和知识产权的众多规则纷纷被纳入进来。
其中涉及国有企业的规则往往又被称为竞争中立规则,意为政府应在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的竞争中保持中立,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得给国有企业提供特殊的待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竞争中立规则的积极推动者,而中国等国有企业较多的国家则对此并不十分认同。
当前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竞争中立规则真是为了使政府保持中立、为了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吗?一、竞争中立规则的由来和演化一澳大利亚最早提出并实行竞争中立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本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市场效率和产出增长,决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在此背景下,竞争中立规则在1995年澳大利亚通过的国内法律———《竞争原则规定》中成为了一项正式的法律原则。
该法律中竞争中立规则的含义是政府不能在商业活动中凭借行政或者公共权利享有私营竞争者所没有的竞争优势。
彼时澳大利亚的竞争中立规则规制的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并不包括国有企业。
而且,也只是澳大利亚国内法中的一项法律原则,尚未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发生联系。
二经合组织发展并细化了竞争中立作为发达国家间经济合作和研究的重要平台,经合组织OECD自2011年起,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建立了有关竞争中立的系统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