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对流通股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_李钧
- 格式:pdf
- 大小:218.85 KB
- 文档页数:3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实际应用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它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融资能力以及整体市场环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打破国有股和流通股的割裂,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还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探讨这一改革的历史影响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结合新能源企业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其现实意义。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消除国有股和流通股之间的矛盾。
过去,国有股因不流通,使得流通股的投资者面临极大的风险,无法真正参与公司的治理。
改革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界限被打破,市场交易变得更加公平,所有股东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样一来,上市公司在吸引投资、优化资本结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改革之后,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上变得更加多元化,许多企业能够通过增发股票、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到更多资金。
这对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比如新能源行业,尤其重要。
新能源企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而股权分置改革恰好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宁德时代。
作为一家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崛起的企业,宁德时代的成功与股权分置改革密不可分。
该公司在2018年成功上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关注。
由于改革使得市场流动性增强,投资者对宁德时代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直接推动了其股价的上涨。
宁德时代不仅在资本市场表现优异,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公司专注于电池技术的研发,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的发展。
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宁德时代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成功融资数十亿资金,这些资金被用于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
随着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宁德时代逐渐成为全球电池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还促进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在改革前,许多国有企业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
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一、股权分置的背景与意义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建立初期。
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制度安排,中国存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划分。
这种划分导致了市场功能的不完善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使得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同时也限制了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股权分置的实施,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实现股权的全流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一不仅对上市公司、者,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股权分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股权分置的核心是将原本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实现股权的全流通。
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方案的制定: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包括非流通股的流通方式、时间表、价格机制等。
2. 股东大会的表决:方案需提交股东大会表决,获得通过后方可实施。
3. 非流通股的流通:通过现金补偿、换股、增发等方式,实现非流通股向流通股的转变。
4. 市场监管与政策支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众多上市公司和者的利益,需要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
从2005年正式启动,到2007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历时两年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股权分置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提高市场流动性:使得原本不能流通的股份得以流通,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活跃度。
2. 优化资源配置: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和企业集中,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 增强市场定价功能:后,股票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定价功能得到加强。
4. 改善公司治理:全流通的实现,使得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的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案例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上市公司股东结构,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
从最初的股权分置,到如今的股权结构优化、资本市场的成熟,这一系列变革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股权分置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解决A股市场“股权分置”的问题。
所谓“股权分置”,指的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初期,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结构存在分割现象。
即,上市公司原始股东持有的国有股、法人股与公众股(即流通股)并不具有完全的流通性。
这种股权结构不仅让公司治理出现问题,还制约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也导致股市泡沫与投资者的不信任。
一、股权分置的背景1.1 初期股权结构的弊端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刚刚起步时,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份由国有企业和国家持有,这些股份通常不流通。
这种股权结构显然有着极大的问题。
原始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随便转让,而公众股股东持有的股份却无法流通。
这就造成了股市的不公平,也导致了大量的市场不稳定因素。
因为公众股股东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自己持有的股份,导致了股市的流动性差,投资者也难以获得公平的交易机会。
1.2 股权分置的产生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股权分置改革被提上了日程。
2001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开始实施。
这个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原始股东逐步将其持有的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打破原先股东之间的不对称情况,从而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最终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解决诸如股东利益、公司管理等多个问题。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2.1 改革的初期挑战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初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首先,原始股东对于股权转化持有抗拒态度。
国有股东担心改革会导致其控制权的流失,上市公司股东也担心改革后市场会出现股价的波动。
改革需要处理好股东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避免过度激化矛盾。
其次,股市本身也存在不成熟的因素。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效果的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一重大制度变革如何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到来,提升了市场效率,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并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公司估值及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展示了改革成果。
本文总结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证券市场;市场流动性;公司治理;国际化一、引言1.1 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痛点。
股权分置,简而言之,就是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这两种股份在权利和义务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通股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而非流通股则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随意流通。
这种独特的股权结构设计,在证券市场初期确实为国有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
股权分置导致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司决策、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影响了公司的稳定运营和长期发展。
股权分置限制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
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使得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受限,难以真实反映公司价值。
股权分置问题还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外资机构对于中国市场的独特股权结构持观望态度,限制了外资的流入和市场的开放程度。
1.2 研究意义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通过深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重大制度变革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有助于消除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改革还能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它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上市公司控制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可以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在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权益分配不均、利益冲突等问题。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大股东将面临流通股份和非流通股份平等的股东地位,这就能够有效地地减少大股东的原始积累和不合理控制行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风险。
其次,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增强资本市场透明度。
在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大股东往往清楚地知道公司的内部情况而其他股东则可能云里雾里。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股权层面的公平竞争将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投资者积极参与市场,同时也会推动上市公司采取更高的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准则。
第三,股权分置改革可以推动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在改革前,由于股东的控制与公司的管理分离,导致很多公司的实际管理者是不透明的,缺乏有效的对公司运营的监管。
股权分置改革推行以来,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使得市场资金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总之,股权分置改革的改革,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不仅对于提升市场效率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的研究分析与实际应用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改变了股市的结构,还深刻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活跃度。
这个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实际应用,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
中国的股市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那时候股市主要由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组成。
最初,许多上市公司把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是普通投资者可以买卖的,而非流通股则大多由国家和大股东持有。
这种结构导致了市场的流动性差,价格波动大。
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信心受到打击。
接下来,改革开始酝酿。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
改革的目标很明确:让非流通股能够流通,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说白了,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市场中来。
这一步可谓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的生态。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一套具体的方案,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股票如何转为可流通的。
其次,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增发和配股,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最后,还加强了对信息披露的监管,确保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公司的相关信息。
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
流通股的比例大幅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明显改善。
许多投资者开始重新关注股市,纷纷入场。
股市的成交量大增,投资者的信心也随之恢复。
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场改革的实际应用。
在实施之后,许多企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比如,有些企业借助增发的机会,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扩张。
这种资金的注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也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
以往,很多投资者因为缺乏信心而选择观望。
现在,随着市场的活跃,他们更愿意参与投资。
新进的投资者带来了不同的投资理念和策略,推动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当然,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是指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重组和重新分配的制度变革。
在此过程中,原来的法人股东与个人股东之间的股权比例、股东间的权益、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改革对企业会计和财务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会计核算、财务指标和财务报告等方面来论述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会计和财务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过去,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控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过大,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上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企业能够准确地反映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的权益。
过去,控股股东可以通过隐瞒非控股股东的权益来控制企业的账面情况。
而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对股东的权益进行明确划分,确保财务报表上的信息真实准确。
其次,股权分置改革还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和透明。
在过去,由于股权结构复杂,企业可能存在未公开的股权关联交易等情况,导致财务报表上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评估。
而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股权关联交易进行披露和核算,提高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
二、财务指标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过去,由于公司控制股东有较大的权力,可能存在以关联交易形式转移企业利润的情况。
而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财务指标更加客观真实。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企业的财务指标更具可比性。
在过去,由于不同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同,企业的财务指标很难进行横向比较。
而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财务指标的计算和披露规范化,使得投资者和分析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其次,股权分置改革还使得企业的财务指标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在过去,由于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操纵企业财务指标,导致企业的市值与实际价值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得到保证,使得市值与实际价值更加接近。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李敬 朱国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310018)摘要:在资本市场上,公司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股票价格来反映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股权分置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无法准确地反映公司价值。
始于2005年4月29日的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沪深A股的股票价格的影响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价格是否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价值?本文以沪深两市中于2005—2009年间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和股改完成后复牌日的股票价格进行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另外,在对复牌日涨跌幅和沪深300指数回报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本文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股权分置改革平缓了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股票价格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价值,并由此推断:股改使中国资本市场基本达到了弱势有效或者准半强式有效。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股票价格;公司价值Abstract: In the capital market, the company value has been reflected in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stock price. Be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China's capital market has some non-tradable shares , so the listed company stock prices can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orporate value. Began in April 29, 2005,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of China a-share is how to influence stock prices? After share-trading reform ,whether the stock price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Based on share-trading reform of listed companies completed in 2005-2009 year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data on the last trading day before reform and the first day after reform,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compare to the first day’s price and 300 index returns ,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o conclude that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of stock price moderate irrational fluctuation, stockprices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 and thus conclude: reform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s make it become weak or semi- strong type of effective. Keywords: share-trading reform, Stock prices; Corporate value一、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股权分置是仅存在于我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国外并没有专门针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的研究分析与应用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深刻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结构。
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对股东的权益保护产生了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改革的历史影响。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与初衷1.1 改革前的市场现状在2005年之前,中国股市采取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股权结构,即分置股权。
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流通股东常常无法享受到与公司发展同步的利益。
比如,很多时候,国有股东在决策时,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流通股东的权益。
这种结构使得股东之间的利益严重不均,导致市场信心不足,投资者对股市缺乏信任。
1.2 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相关部门决定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股权壁垒,实现股东权益的公平性。
改革后,国有股和流通股可以相互转换,流通股东能够在公司盈利时,享受到应有的分红。
这不仅提升了市场的透明度,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
二、改革的实施过程2.1 改革的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于2005年正式启动,经过多轮的讨论和试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案。
改革首先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试点,逐步扩展到整个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投资者的反应改革初期,市场反应相对平稳。
许多投资者对此持观望态度,因为大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担忧。
是否能真正实现国有股和流通股的利益平衡,成了投资者心中的疑问。
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改革将带来新的机遇,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2.3 改革的挑战当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阻力。
有的企业高管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甚至在改革方案出台后,选择抵制。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不断协调,确保改革措施能够落实。
同时,市场也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改革的成效与影响3.1 市场信心的恢复经过几年的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逐渐见效。
摘要:我国股市的二元制结构在长期中对证券市场造成了很多的困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使得证券二级市场的风险增高,从而流通股股东承担着相对过高的成本。
2005年4月开始,股权改革开始坚决地实施,本文就股改的结果做出实证检验,发现在股改改后的一段时间里流通股股东利益得到了补偿,并且股改的对价方案对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影响是最大的。
关键词:股权分置;事件研究;累计超额收益率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38-03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简介:李钧(1982-),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婷婷(1982-),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股改对流通股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2007年第5期总第222期HAINANFINANCENO.5,2007SerialNo.222从1990年12月,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股市已经步过了十六年的风雨。
2005年之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种类有: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外资股、内部股等等,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为非流通股。
但因为股市建立之初是为国有企业筹资之用,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便造成非流通股占去了2/3左右的比例,而流通股只占1/3的比例,而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却享有不同的权利,于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即股权的分置现象。
[1]2005年4月29日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这是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出的总体要求。
因此,对股改后流通股股东的收益研究是对股改成果的一个检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股改过程中的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变化该部分通过股改的事件研究来探索这次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是否对非流通股股东的补偿足够充分。
(一)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该部分是为了检验股改的结果对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通过股改前后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股票价格的变动来间接反映其财富变化。
所以,本部分的重点是考察股改公司在G股上市后的一个时期里,其股票是否存在着超常的收益率,从而判断流通股股东是否从中获利。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在不同的对价水平、不同行业的对价方案下的股票超额收益率。
本文选择以2006年7月31日前完成股改并且股改成功已经上市流通的股票。
据此标准在深市和沪市共筛选出620支股票,数据采用天相投资分析系统。
其研究方法采用事件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事件窗口的时间划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改步骤一般分为以下几步:(1)公司发布股权分置改革公告,该日起股票停牌交易。
(2)停牌期间内,公司与投资者确定最终方案,并在次日复牌交易。
(3)经过一段时日后再次停牌,召开股东大会并由股东投票对方案进行表决,若通过则在方案实施完毕后复牌上市(G股上市)。
根据上述的时间段,选取上市公司的股改公告日为事件日,记为t=0,选用该日前30个交易日(-30,0)作为事件期的起始,事件期的前90个交易日(-120,-30)为参数估计期,事件的检验期为G股上市日后的60个交易李钧,吴婷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市100081)日(t1+1,t1+60)。
2.超额收益率的计算方法超额收益率是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其正常收益率的差,其中正常收益率是在该事件不发生时的预期收益率。
这里我们采用上述的参数估计期数据来估计正常收益率,此处选用市场模型,其表述为:Rit=!i+"iRim+#it其中,Rit是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率;Rim是市场在t时期的收益率,该收益选用天相流通指数来表示;#it为随机扰动项。
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对上式进行回归,用参数估计期数据估计出!i和"i,并假定在事件期里,!i和"i保持不变,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事件期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ARit=Rit-!i-"iRimCARit=ARit+CARi,t-1=t1+60t=-30!ARitAARt=1nni=1!ARitCARt=ARt+CARt-1=t1+60t=-30!AARt其中,ARit是计算出的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的超额收益率,Rit为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收益,Rim为事件期t时期的天相流通指数(市场收益率),!i和"i为市场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值,CARit为事件期股票i在t时期累计超额收益率,AARt为事件期t时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率,CARt为事件期t时期内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3.实证结果的检验可以通过事件期内样本中所有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股票价格对事件的反应。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严格的统计检验来验证事件是否对股价有影响。
可以证明:如果事件对股价无影响,那么在事件期内的样本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t应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即对于时点t,零假设为:H0:CARt=0其检验统计量t检验为:t=CARtS(CARt)/n"其中,S(CARt)=1n-1ni=1!(ARit-AARt)2,n为样本中所含的股票数目。
若在事后检验期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大于零且显著,那么说明股改的结果使得股票存在超额收益率,流通股股东可能会从中获利。
若股改后的事后检验期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是高于事件日前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那么流通股股东可能从中就获得了较多的利益。
(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本部分的样本选择仍以2006年7月31日前完成股改并且股改成功已经上市流通的股票。
据此标准在深市和沪市共筛选出620支股票,数据采用天相投资分析系统。
该图显示了2006年7月31日前完成股改并且股改成功已经上市流通的620支股票的总样本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在股改公告日前后的日期里,收益率变化最大,CARt在(-3,t1+60)期内显著大于零。
其(-3,t1+60)期间内的每日CARt的t检验的数据如下:t-32.742t-24.073t-15.387t7.607t17.638t1+112.066t1+211.426t1+311.214t1+410.969t1+510.706t1+610.551t1+710.477t1+810.378t1+910.413t1+109.880t1+119.594t1+129.442t1+139.155t1+149.025t1+158.999t1+168.773t1+178.553t1+188.282t1+198.078t1+208.122t1+217.890t1+227.447t1+237.579t1+247.508t1+257.356t1+267.295t1+277.226t1+286.996t1+296.955t1+306.824t1+316.846t1+326.491t1+336.330t1+346.114t1+355.800t1+365.838t1+375.937t1+385.787t1+395.468t1+405.316t1+414.957t1+424.514t1+434.461t1+444.415t1+454.355t1+464.300t1+474.140t1+483.828t1+493.693t1+503.587t1+513.391t1+522.938t1+532.864t1+542.709t1+552.579t1+562.579t1+572.584t1+582.317t1+592.265t1+602.242图2样本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图1事件研究期间段图示参数估计期事件期检验期股改公告日G股上市日-120-300t1+1t1+600.10t-30t-24t-18t-12t-60t1+5t1+17t1+23t1+29t1+350.120.080.060.040.02t1+41t1+11t1+47t1+53t1+59CAR2007年第5期资本市场在G股上市日,CARt达到最大为10.77%,之后的60个交易日里CARt逐渐下降到3.09%,略高于股改公告日前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2.99%,这说明股改的结果还是使得流通股股东有所获利,但相对股改前不是很高。
二、股改中影响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因素分析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检验股改的结果对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股改事件区其股票是否存在着超常的收益率,从而判断流通股股东是否从中获利。
此外,我们还讨论在不同的对价水平下的股票超额收益率,得出支付对价高的公司,其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高的结论。
但累计超额收益率可能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模型来分析公司从上市到股改的时间长短、上市地的差异以及股改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是否对累计超额收益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选取上市公司的股改公告日为事件日,记为t=0,选用该日前30个交易日和后30个交易日(-30,+30)作为事件期,以每个样本股票第+30天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即CAR30作为因变量Y,而自变量有3个,上市地设为X1用虚拟变量,当上市地为深圳时X1=0,当上市地为上海时X1=1,公司从上市到股改的时间以年为单位设为X2,股改前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设为X3,股改对价方案(对价水平)设为X4。
用620支股票的数据拟合模型Y=!+"1X1+"2X2+"3X3+"4X4+#用Eviews3.0软件进行回归,用OLS法得Y=-0.026443-0.002701X1-0.026955X2+0.086010X3+0.034979X4Std.Error(0.021744)(0.002948)(0.099167)(0.015929)t-Statistic(-1.239641)(-0.916242)(0.867323)(2.195932)Probability(0.2156)(0.3599)(0.3861)(0.0285)R2=0.012056R2=0.005620回归方程总体显著性的F检验F=1.873143这一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回归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单个参数"1"2"3是不显著的,"4是显著不为零的。
看来前三个因素对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影响都不显著,但对价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股改过程中对价方案是最主要决定对流通股股东财富的影响。
但也可能还有其他的未考虑到的因素的影响。
三、小结本文通过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超额收益率,来判断流通股股东是否从中得到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