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鲁徐氏家族谱系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全球徐氏源流總圖(圖一) (一至六十六世)1 2 3 4 5 6 7 8 9 10 11若木—征國(徐氏)—房—卿——費昌—澄—豐—終(黃氏)—履—費仲—謙——僉——詵—季勝(馬氏)—仁——豹———詔—起—祖禹—濟—寶——筒(趙氏)—曄——祖平(清)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紹—興———明-寬——通民—強—車—能—宏——茂叔—並—倫民——瑞——侍——權—恭——祥-籜——世長——侯—遠籠—同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元長—仲長—忠—超—康——渰—彥—訓—綏—誕——宗寶——仁——弘—希——季長—質—卿(偃王) —宗衡—仕—寵—安———瓊—相—宗明—龍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虺——功——暢—永——思—祥—亙——章禹—融—筒—僑—滿—觀—閔——望—更—恕(強) —宇—信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杜—諧—淵—垂—可—詵—仲——長—猛——洛—議—堅—玨—光——諄—釗——輝—延—由——該—光—靜—萬秋—充—安仁—豐(北祖)—霸(南祖)—曆——寅—渠—樂—福—鯨——襄—痰——文炳—龍淮—徐文—概—經—歸——法—遊藝—德慧—峙——舍—卷—黁——握—頡—踵—完——敷—盈—哿—序—大剛—囂——性—矩——邕—廉——則—尚—費—升——珪—欽——長卿—辟—魯—北辰—仲——興—貢之—惟—濟—天廷—循—彰—清——群注:一:53世與山東第一次分支。
57世第二次與徐炬茂公支分支。
66世與霸祖第三次分支。
注:源流世系總圖,根據全國徐氏譜書世系反複倫證編制的66代世系。
下接《新唐書》宰相世系徐達支:66世徐豐分支至97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圖)【66世徐豐北祖支】上接中華徐氏源流總圖(一圖)(66至下97世)徐氏出自贏姓,皋陶生佰益,佰益生若木,夏後氏封之於徐,,以國為姓稱徐國,其地下邳僮縣是也。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徐氏是皋陶氏的后代。
皋陶生了伯益,伯益辅佐禹有功,禹就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
从若木传到偃王三十二世,徐偃王作乱,为周穆王镇压,又封偃王的儿子宗于徐,是一个子爵之国。
宗的十一世孙章禹,在鲁昭公三十年为吴国所灭,子孙就以国为氏,时称徐氏。
传至章禹,共为四十四世国君。
】始迁祖兄弟四人徐龙、徐凤、徐虎、徐豹于明洪武四年从河南老家出发,经山西洪洞、河北枣强(今枣强县徐小寨村徐氏为我近族)迁入山东寿光县一湖边(距淀湖),徐龙居于湖东李家坞村,徐凤居于湖西央上庄(今属广饶县),徐虎、徐豹迁至益都一带后无考山东潍坊高密市柴沟镇徐家楼子村,该村90%以上是徐姓,据说老祖是明代从山西迁过来的,辈分有:世文金汉凌怀学连日【苏鲁豫皖】徐族联谱续字:(联系QQ:1149628878徐淑君137********)明万历年间,徐姓迁此立村,为纪念其祖任大同知府明谱谍藏于楼上,遭烽火失落,故名徐家楼子。
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徐氏宗谱始祖之始祖,讳明辅。
原籍陕西五陵县,任江南海州长史,入籍。
世居五台山徐家大村,至四十七世祖,讳善堂,任山西大同府,带谱至衙,城陷烧毁,前代名讳难考。
元文任福建同安县,娶李氏生三子,讳仁龙、义龙、礼龙。
礼龙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子盛迁居高密东北乡,改名才兴,字子发。
文娶沈徐鹏(高密)发表于2009-10-10那么我们高密夏庄徐与柴沟徐是一家子!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
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
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
子二:元文、元武。
xx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xx公生xx(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xx19.9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
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
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总世系表1——120世伯益:字大费,又称伯翳,中华赢氏、徐氏始祖,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皋和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的血统后裔皋陶之子。
《史记》称大费,《汉书》称伯益。
《国语》称少皋之后伯益也。
生于公元前二零九九年九月九日,因辅助大禹平治水土、烈火垦山、种植水稻、凿挖水井,在政治上很有建树,提议大禹帝选贤才,用能人治国。
处理民族矛盾时亦卓识远见,提出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帝采纳建议,很好的处理了三苗族的归顺事宜。
禹帝准备禅让伯益,任之政,受封大费。
启帝六年,被启杀害,葬于大王陵。
妣姜氏姚氏生子二个长子:大廉次子:若木第一世伯益公次子若木公中华徐氏得姓始祖,生于夏朝禹帝二年,因父亲功高卓越,受封徐国,为徐国第一位开国君主。
徐国地方五百里,国富民强。
若木公殁于少康三年,葬于豹公墩徐国皇陵。
妣实费氏朱氏生子四个长子:征国次子:征终三子:季胜四子:季简其余三子为其他姓氏始祖第二世若木公长子征公字征国,生于夏朝泰康帝元年,为徐国第二位贤明国君。
殁于少康帝三十年,葬国土豹公墩徐国皇陵,有传为记。
妣齐氏周氏生子三个长子:徐房次子:徐圭三子:徐成次子三子另有分支谱第三世征国公长子徐房生于夏朝相帝十四年,为徐国第三位君王。
房公殁于夏少康帝四十五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藏氏王氏生子三个长子:徐卿次子:徐仁三子:徐聪长子三子另有分支谱第四世徐房公次子徐仁生于夏朝少康帝十二年,为徐国第四位君王。
仁公殁于夏杼帝十五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皇氏娥氏生子二个长子:徐豹次子:徐治第五世徐仁公长子徐豹生于夏朝少康帝三十二年,为徐国第五位君王。
豹公殁于夏槐帝十二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祝氏姚氏生子二个长子:徐谦次子:徐惠第六世徐豹公长子徐谦生于夏朝杼帝二年,为徐国第六位君王。
谦公殁于夏芒帝三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钟氏邑氏生子三个长子徐澄次子徐佥三子徐怀安长子三子各有分支谱第七世徐谦公次子徐佥生于夏朝槐帝十二年,为徐国第七位君王。
徐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惠龙公生子一人(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东西19.9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
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
徐氏家谱和关于起源的资料徐姓起源参考之一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
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
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
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
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
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
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
秦始皇答应了。
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
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
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
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
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
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
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
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
东鲁徐氏家族世系概述一姓家族修立谱牒,概为尊祖敬宗,分支派,别亲疏,使吾族人和睦团结,兴旺发达,以志永存。
公元一九六一年,族人士太、士全、士善、士祥公,分别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三支去老家认祖归宗。
回来后在青羊庄修立支谱,迄今已五十多年。
凡四五十岁以下者均未上谱,实为憾事。
一九九五年恰逢老家续谱,族人公推我(立坤,又名秀才)、立江、立彥、立功、丕国五人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后村去洼陡续谱。
此次续谱声势浩大,规模空前,联系全国十几省市,动用款项几十万元,在济宁市道沟镇设立谱馆,购置印刷机,历时三年之久。
单谱馆整谱之人就一百多人,外加后勤和外出联络人员一百多人,终于在九六年修谱完工。
全谱共二十七卷,上至禹舜丙戌年,下至一九九四年甲戌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
从徐氏得姓始祖徐伯益至今一百三十二世人。
为方便计,一世至五十三世为上部,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一世祖。
六一年所续青羊庄支谱原十二代立字辈为七十三世。
从七十四世起全国统一行辈,丕字辈即为东字辈,并以藏头诗的形式即“东海世家”为头,定下二十个行辈:东圣昭明堂,海岱继绍光。
世宗庆毓秀,家绪永盛祥。
徐氏家族乃中原一望族。
唐朝初年至唐玄宗曾命人整理姓氏志,乃以全国前十大姓为国之栋,后十大姓为国之梁。
而徐氏为栋梁之首。
徐氏始祖徐伯益在大舜时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嬴邑候,娶姚氏生子二,长大廉,次若木。
二世若木在夏朝封为徐国君,都城颖川,食采东海,生子四,分为四姓:长子征国为徐氏;次子终为黄氏,三子季盛为马氏;四子简为赵氏。
三世祖徐征国为得姓始祖。
从二世至十二世都为夏朝徐国国君。
从十三世至二十八世皆为商朝徐国国君。
二十九世祖徐彥若协助武王伐纣,商亡,武王封徐彥若为忠义候。
三十世祖徐训封为东平侯。
徐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惠龙公生子一人(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东西19.9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 米,墓高2.99米,碑高2.69米。
诸祖公除迁出外,克泰公卒葬石沟埃,余公卒葬公墓。
徐姓来源研究报告
徐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徐姓的起源、发展、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究徐姓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徐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徐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和楚国。
其中,徐姓在鲁国的分布较为集中,推测与其在鲁国的血统渊源有关。
另外,在楚国也有许多徐姓的分布,可能与当时徐姓族人的迁移有关。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自古以来,徐姓一直以较高的人口数量存在于鲁国和楚国之间的地区,这也印证了徐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说法。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徐姓不断扩散和分支,形成了许多分支宗族。
其中,最有名的有徐氏、徐孺子家族、徐元直家族等。
例如,徐氏家族继承了鲁国公室的封地和家族传统,成为鲁国最重要的世家之一。
而徐孺子家族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之一孟子的后裔,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于徐姓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根据民政部门的数据统计,徐姓在中国多个省市都有较高的人口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江淮平原。
其中,江苏、浙江和上海是徐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与历史上徐姓的发源地鲁国、楚国以及徐姓族人的迁徙有关。
此外,山东、安徽、福建等地也有较多徐姓家族。
总之,徐姓源自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族谱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宗族,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今,徐姓在中国各地的分布广泛,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
徐氏族谱序
徐氏族谱序(始祖徐孺子)
粤稽徐氏之先,出自颛顼之裔,伯益之后,受封於徐,子孙因以为氏。
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
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我徐氏。
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
其间四布而不可记矣。
传至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竣(竣是田字旁);合为一百九十三姓,分为一千八百五十一家。
而徐氏俱首称焉。
今豫章汉高士稚公,字孺子,乃为弈世之祖。
其子孙宦游不一,往往徙居他郡。
有居天中上谷山蜀郡晋阳永兴始安闽中者,有迁于永安始兴束鲁羊城池阳姑孰宛阳者,有徙于晋熙晋阳宁太原大梁京兆楚黄彭城武林鄱阳陵阳者,皆出自南州之派也。
历传至我皇宋硕彦钜乡德业焕赫,为一时名宦。
遂为天下右族氏也,而又有谱牒以贻后人.世臣乔木之家咸莫之与京焉。
嗟夫,世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
人品不足而家世尤足以克振。
人品与家世俱足而无忝於所生。
今徐氏子孙并皆有之。
此所为名世也,斯谱所由作也。
时
宋绍兴二十二年岁在壬申仲冬月吉旦
前状元及第太子宝客颧文殿大学士
左相枢密院吴门范纯仁撰。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家谱本是一种家族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于夏王朝。
家谱在盾代以前,由于具备证明血缘身份,以利选官和适应门阀制度中婚姻与社会交往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政府设置了专门的“谱局”、“谱库”一类机构,专门负责编制和收藏、管理各类家谱。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熟悉、了解谱牒更成为一种学问,上流社会,人人都需要了解和研究,不然,不仅影响入仕、婚嫁,即使一般的社会交往也难以进行。
南朝时士人尤重家讳,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偶尔提到他的父、祖名讳,那他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你下不了台。
史书记载,刘宋时一位叫王弘的人,“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传为一时佳话。
这也成了当时上流社会人士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南朝诸多谱牒学家中,徐勉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他曾任梁代的吏部尚书,负责官吏选拔、任免之事,据《梁书》本传记载,徐勉“该综百氏”,即熟悉各姓家谱、世系,不仅选官时做到“彝伦有叙”,公允合品,就连日常待客,也是应对如流,“皆为避讳”,同时还著有《百官谱》20卷,是南朝时著名的谱学专家。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徐氏字辈派行徐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
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方。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子。
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
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徐氏字辈(一)山东徐氏字派录;001、鄣城徐氏一支字派(每字后有四个备用字)自17至58世:荣茂光复衍玉兴元临安尚景书忠镜怀齐俊兰贤勤纯乾承先启后坤继往开来同德松鹤寿协力登髙峰。
001-1,德州齐河赵官镇北街始祖徐学第字派:12世祖明道、明远。
13世保文、保武。
14-大庆远文广照世家永.....001-2德州齐河徐氏字派:a“九红世茂月”。
b“星空艳士茂,月希术玉”。
c“中志延士茂月希”。
002、山东郯城徐氏一支字派…简靖淑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振丕烈祉履笃臻…003山东郯城徐氏一支字派;...俭敬福绅贞敏祗勤熙嘉乙欣绍镇培列....徐昶;004,郯城西高庄徐氏一支字派…经允庆永荣坤钦…005、郯城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显同钟赐予其传绪乃延安善学宗广锦昭庆思祥…006、郯城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显同钟赐予其传绪乃延安善学宗广锦昭庆思祥……007、郯城徐氏八祖合谱字派(淮涟郯新四县合谱,均为明麟祖之后)…简靖淑慎贞敏祗勤熙嘉辑新绍振丕烈云光呈秀瑞月照海东方安邦全忠孝春发焕向阳天爱增万宝龙乐朝京堂立登峻崐峰仁德寿荣昌…008、临沂徐氏一支字派:(34世祖胜公之后)沂水发公支系字派,自59世始…厚以从善再修延先嘉熙润本乃长沂源……沂水徐氏,徐良为胜公第8代孙.老谱,徐良为用仁公四世孙,用仁就是文盛…009、东鲁徐氏统系洼陡支派卜鸽崖分支字派…绍(法)广凤(清)来明敬慎功可成为嗣忠先业方显秀毓灵…010、潍坊高密市柴沟镇徐家楼子一支字派:…世文金汉凌怀学连日…011、潍坊诸城徐氏一支家谱字派…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012、聊城市冠县范寨乡祁务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书克怀以玉成山…013、山东聊城徐氏字派:…善士占庭尚贵学书长富裕…014、登洲市莱阳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元学春广兆仕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015、烟台市海阳市辛安镇徐家村一支字派:明朝洪武年间徐姓在此建村,据说祖辈前几辈是二字,在第几辈弟兄六个第五个无子,过继第六个一子,字辈排序:…希维世炳正乐同元…016,烟台福山徐氏一支字派:...福修善积家道乃昌...017,山东烟台(登州府)徐氏字派:...守帮天文法峰成秉(单字)云年鳌德海(堂)龙...017、临清市唐元镇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始祖:显祯、显明(无坟茔)。
山东徐氏家谱字辈大全山东徐氏家谱字辈大全,是对山东徐氏家族世系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
徐氏家族在山东历史悠久,世代繁衍,留下了丰富的家谱资料,其中字辈排列尤为重要。
下面将对山东徐氏家谱字辈进行详细介绍,以资后人了解家族世系,传承家族文化。
一、始祖徐氏。
徐氏家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家谱记载,徐氏的始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贤,他的名字至今已不可考,但他的贤德和家族的兴旺发达却历久弥新。
徐氏家族的始祖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二、徐氏家族字辈。
1. 仲。
2. 仕。
3. 伯。
4. 从。
5. 佐。
6. 士。
7. 子。
8. 世。
9. 仁。
10. 义。
11. 忠。
12. 孝。
13. 信。
14. 贤。
15. 智。
16. 慧。
17. 志。
18. 贵。
19. 荣。
20. 家。
21. 国。
22. 安。
23. 福。
24. 寿。
25. 康。
以上是徐氏家族的二十五个字辈,每一个字辈都承载着家族的期许和祝福,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徐氏家族世代相传,秉承着这些字辈所蕴含的家训,努力奋斗,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三、徐氏家族的发展。
徐氏家族在山东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在当地为民办实事,多次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氏家族也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或是文学家,或是政治家,或是军事家,为山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徐氏家族的家训。
徐氏家族一向重视家训的传承,他们提倡忠孝仁爱,勤俭持家,励志进取,勇于创新。
这些家训是徐氏家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基。
五、结语。
徐氏家谱字辈大全的编撰,旨在让后人了解家族的世系,传承家族的文化。
徐氏家族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徐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家族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对山东徐氏家谱字辈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愿徐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久远,家族的发展蒸蒸日上!。
山东徐家家谱字辈表
徐家家谱的字辈表可以按照以下形式列出:
1. 族谱始祖:徐氏
2. 第一世:振远、宏远、起远、培远、秉远、庭远
3. 第二世:廷枢、启承、开承、时承、志承、道承
4. 第三世:伯中、朝中、改中、主中、昭中、纪中、能中
5. 第四世:德法、正法、传法、统法、兆法、震法、载法
6. 第五世:家俊、迪俊、理俊、才俊、道俊、斌俊、润俊
7. 第六世:振奇、宏奇、起奇、培奇、秉奇、庭奇、廷奇
8. 第七世:升源、智源、伦源、灿源、亮源、凯源、强源
9. 第八世:化文、立文、继文、明文、忠文、誉文、标文
10. 第九世:庆运、宁运、亚运、兆运、建运、广运、安运
以上只是一个示范,具体的徐家家谱字辈表会因为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有需要,您可以参考家族的谱籍或者与家族长辈交流以获得准确的徐家家谱字辈表。
徐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徐氏部落之后,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鸟为其图腾,玄鸟,即黑色的燕子。
典籍《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产产”之句,说的就是商族。
至迟于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经有徐氏了。
契的母亲是有娥氏之女,名叫简狄,史籍《史记》说是帝喾次妃,一次见到一只“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籍《拾遗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
这些记载都说明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卵是玄鸟给的,因此以玄鸟为祖,并以玄鸟为图腾。
契的时代与尧大致相同,南朝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较明确地说明了这点。
商族早期,经常迁徙。
史籍《尚书》和《史记》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迁徙的范围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然后逐渐发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内外交困。
当时商人首领汤趁此机会翦灭夏族的许多部落,扩大力量,终于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时间达六百年之久。
在这期间,子姓中的徐氏情况在甲骨文及其他早期文献中均未见到。
甲骨文中也无徐字。
徐氏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周朝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之后的第二年。
当时周武王姬发逝世,子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
这引起了另外三位被分封在商朝王畿周围负责监视仍被保留在殷都和王畿地区的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及殷商遗民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中的管、蔡二叔的严重不满,一方面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策动武庚、禄父联结徐、奄、熊、盈等东方部落背叛周王室。
史籍中所记载的此时之徐氏部落是否属于商族子姓,文献无证,可能是属于东夷集团的,否则是不会与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相呼应以对抗属于华夏集团的姬姓周王朝的。
面临东部地区的反叛,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抗诸侯”,协调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然后,派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这场叛乱。
平叛之后,在吸取了这场叛乱的教训之后,周王朝决定加强和巩固对广大东部地区的军事占领。
中华徐氏始祖陵概述徐斌宗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祭祀先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即使多元化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
铭记过去,传承历史,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今天从昨天走来,今天就是昨天的延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先祖就没有后昆,忘记先祖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大逆不道。
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富民强国、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与荒诞不经之封建迷信迥然不同,当明察焉。
因此,今天,海内外华夏徐氏宗亲云集郯城,祭祀圣祖是“慎终追远”的善事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承前启后,世代相传,继而发扬之、光大之。
中华徐氏始祖陵,俗称豹公墩,位于郯城县城北7华里处。
为什么说豹公墩,就是中华徐氏始祖陵呢?笔者不揣冒昧,谨述如下理由予以确认,以就教诸位方家、学者和广大宗亲。
一、按徐国建立时间及其活动范围确认,具有合理性大家知道,进人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逐渐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完全的血缘关系得以确立。
抵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进人以城池为标志的“古国时代”。
这时家庭、宗教成为古国、方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姓与氏出现,随之产生了“姓氏文化”。
这就是费、徐等大批古国、方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那么,徐国建于何时,前期活动范围又在哪些地方呢?《史记·夏本记》载:“禹,姒姓。
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故有……褒氏、费氏、杞氏、缯氏……”由此可知,费国建于夏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国家。
《史记·秦本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
”《史记正义》认定,大费就是伯益。
伯益是禹的接班人,《孟子·万章章句上》称:“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府志》载:“箕山,费县东南四十五里。
东鲁徐氏家族世系概述
一姓家族修立谱牒,概为尊祖敬宗,分支派,别亲疏,使吾族人和睦团结,兴旺发达,以志永存。
公元一九六一年,族人士太、士全、士善、士祥公,分别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三支去老家认祖归宗。
回来后在青羊庄修立支谱,迄今已五十多年。
凡四五十岁以下者均未上谱,实为憾事。
一九九五年恰逢老家续谱,族人公推我(立坤,又名秀才)、立江、立彥、立功、丕国五人代表大井头、青羊庄和东固后村去洼陡续谱。
此次续谱声势浩大,规模空前,联系全国十几省市,动用款项几十万元,在济宁市道沟镇设立谱馆,购置印刷机,历时三年之久。
单谱馆整谱之人就一百多人,外加后勤和外出联络人员一百多人,终于在九六年修谱完工。
全谱共二十七卷,上至禹舜丙戌年,下至一九九四年甲戌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
从徐氏得姓始祖徐伯益至今一百三十二世人。
为方便计,一世至五十三世为上部,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一世祖。
六一年所续青羊庄支谱原十二代立字辈为七十三世。
从七十四世起全国统一行辈,丕字辈即为东字辈,并以藏头诗的形式即“东海世家”为头,定下二十个行辈:东圣昭明堂,海岱继绍光。
世宗庆毓秀,家绪永盛祥。
徐氏家族乃中原一望族。
唐朝初年至唐玄宗曾命人整理姓氏志,乃以全国前十大姓为国之栋,后十大姓为国之梁。
而徐氏为栋梁之首。
徐氏始祖徐伯益在大舜时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嬴邑候,娶姚氏生子二,长大廉,次若木。
二世若木在夏朝封为徐国君,都城颖川,食采东海,生子四,分为四姓:长子征国为徐氏;次子终为黄氏,三子季盛为马氏;四子简为赵氏。
三世祖徐征国为得姓始祖。
从二世至十二世都为夏朝徐国国君。
从十三世至二十八世皆为商朝徐国国君。
二十九世祖徐彥若协助武王伐纣,商亡,武王封徐彥若为忠义候。
三十世祖徐训封为东平侯。
后来各代均在周朝为大夫。
五十三世祖徐渊为下部始祖。
下部二世祖徐辟字新章,生于周显王二十四年,卒于周赦王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岁。
幼年择师友颛,二十一岁又入儒门,师从孟子,执经问难,正其心,去私欲,秉其道,修其身,二十年来随师游说宋、魏、齐、滕等国,四十一岁到齐国为客卿任内书台。
任期治国有方,为政清廉,德劭立卒,谥号徐子仙,葬于邹县桃园,其后人建先儒徐
子祠,树墓碑,现由国家保护,以志永存。
二十世祖徐庐字明山,西汉时汉景帝封其为容城侯,镇边将军。
二十一世祖徐衡在汉武帝时封为太史令。
二十四世祖徐彥若为大学士。
五十二世祖徐秀即徐达字民瞻在明朝为户部侍郎。
明成祖永乐四年封为明鲁公,反元帝十年曾任大元帅。
徐氏家族因徐国而得姓,建都颖川(即郯城),食粟东海,古称“东海世家”,后来族人繁衍昌盛,有些迁居鲁地,传至洪武四年元、亨、利、贞四公奉诏迁居滕东洼陡。
因其村周围多陡崖,村居洼处,故取名洼陡村,明朝大元帅徐达就出生在这里。
此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现有人口五千七百多人,分为三个大队,村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徐姓。
原有老林座占地一百五十多亩,墓碑有一百多座,后因修水库所破坏,只有一块御碑尚存博物馆中。
青羊庄村东北有一处名为裴家洼,那里埋葬的就是青羊庄系的始祖——徐德模,现在墓碑尚在,这也是过去我们与洼陡老家联系的唯一证据。
青羊庄糸即青羊庄、大井头、东固后村三处共有一千多人口,但散布在内蒙、东北、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有徐氏踪迹,不少人声名卓著。
此次整理这个材料一是为了使族人能大致了解我族家史概况;二是知其根基,不会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三是为光大我族门楣,贡献祖国,造福万代。
以上所述是我从谱中择要点而叙,不当之处肯定不少,多望见谅。
读谱知家暖,心潮逐浪高,为此特赋诗一首以表衷怀<<赞徐氏家谱>>
根植少昊四千夏,
枝出皋陶将相家。
叶蔓遍布九州地,
忠良独秀贯中华。
遥思昔祖承荫惠,
美哉家谱著奇葩。
东鲁徐氏青羊庄系第七十三世孙徐秀才(即徐立坤)
二〇一五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