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论文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创造性的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即为特殊的言语形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简论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全文如下:摘要: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关键词:修辞学中西方差异自古以来,中西方都十分重视修辞艺术。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把修辞术当作一种演说的艺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游说者最早凭借精湛的修辞技巧,打动君王来实施政治主张,修辞作为一门古老的技巧,给人们的言语交际与思想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中西方不同的修辞观念也为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纵观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历史,两者无论在修辞的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本文就中西方修辞观念的差异进行论述,以期给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一、修辞研究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修辞研究上的重大差别就是西方重理论构建,而中国重辞格分析。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修辞学》一书,构建了完整、统一的修辞体系。
他提出了修辞学的原则,即:构思、谋篇布局、演说技巧、演说风格,为整个西方修辞学奠定了基础。
其后,古罗马的修辞学家西萨罗对希腊的修辞传统作了改造,使之适应罗马社会的现实与文化。
他在《论构思》中,试图把修辞学与哲学统一起来,把修辞学当作一种对所有实践都有用的艺术来对待。
如果说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理论性还不是很强的话,近代修辞学则是学派林立,理论体系层出不穷。
如理查兹的修辞哲学、伯克的动机修辞学、佩雷斯的论辩修辞学、格拉斯的新人文主义修辞学、基尔兹的人类修辞学等,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修辞理论和体系。
英汉借代修辞方式比较一、引言在修辞学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通过借用其他词语来起到修辞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在借代修辞方式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英汉借代修辞方式进行比较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二、比较英汉借代修辞方式的共同点1. 形容词的借代形容词的借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用形容词”brilliant”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而在汉语中则可以使用”才子”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这种形容词的借代可以使修辞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动词的借代动词的借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非常常见。
例如,在英语中,我们可以使用”devour”这个动词来形容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而在汉语中则可以使用”狼吞虎咽”这个动词短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动词的借代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修辞效果。
三、比较英汉借代修辞方式的差异1.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借代修辞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例如,在英语中,经常使用动物的形象来借代人物特征,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而在汉语中,常常使用植物的形象来借代人物特征,比如”如鲜花般美丽”。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物特征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2. 基于不同的词汇资源英汉两种语言的借代修辞方式还存在着基于不同的词汇资源的差异。
英语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受到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的影响,具有较为丰富的词汇资源。
而汉语作为一种东方语言,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词汇体系。
因此,在借代修辞方式上,英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外来词汇或特殊词汇,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汉字和成语等。
3. 基于不同的语法结构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也会对借代修辞方式产生影响。
英语是一种屈折语,句子结构相对自由,可以通过单词的顺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意义。
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修辞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
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研究对象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主要研究英语及其他西方语言的修辞现象,如英语中的比喻、暗喻、排比等。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主要研究汉语修辞现象,如夸张、对比、拟人等。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二、研究方法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往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来揭示修辞现象的规律。
而在中国,修辞学更注重文本分析和理论探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修辞理论的研究来探讨修辞现象的本质。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修辞应用的异同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有一些异同。
在西方,修辞学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领域,如在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广告中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而在中国,修辞学则更多地应用于修辞教学和文学评论领域,如在修辞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在文学评论中分析作品中的修辞现象来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
因此,中西方修辞学在修辞应用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修辞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修辞学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辞研究特点,促进修辞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与社会发展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范式,反映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差异、传播秩序差异和社会发展模式与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这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反映了社会制度、传播秩序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1.东西方的修辞学发展形态的不同,反映的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不同。
古希腊修辞学的诞生,来自社会制度的变化。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建立了一个相对民主的制度,人们获得了在公共政策制订、利益分配、司法诉讼等方面的言论自由权利。
人们通过公共演说影响、改变决策群体的观念,达成共识,促成公共政策的产生,推动社会发展。
于是,一门以演说、论辩技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修辞学诞生了。
这说明演说修辞学的建立是以民主制度为前提的,尽管这种民主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说,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兴起的。
这种演说修辞学在民主制度建立后的西方又被复兴、发扬、光大。
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公民就不会被赋予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就没有发表演说的可能,公共意志的表达、统一就不会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公共政策的制订、利益的分配、诉讼的进行,也就不会通过公共修辞实现。
社会事务的决策,就只能通过集权或武力来解决。
修辞者想影响公共事务决策,就必需以君主为修辞对象。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后世的修辞大致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缺乏民主基础,民众不享有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的言论自由权利。
社会事务的决策主要通过集权或武力解决。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权夺利。
因此,社会个体主要通过游说诸侯国君主,通过修辞影响或改变国君的政治观念,来改变公共政策,实现干预社会变革的目的,推动社会发展。
这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
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
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
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摘要:文化、语言、修辞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中英文化差异和比喻修辞格。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流,减少交流上的障碍和误会,我们应从文化的视角,将英汉比喻修辞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研究,得出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英汉比喻修辞格文化视角差异修辞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就是内容修辞格。
汉语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对汉语修辞格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自古以来,修辞格是人们探讨最多的内容。
修辞格是人们用来调整、修饰语言的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言语模式,并且修辞格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构词、词序和句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文化的视角对比英、汉的两种修辞格,通过了解二者之间的差,以便文化能够进行更好地交流,减少甚至避免交际的失败或失误。
1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1.1文化与修辞的关联修辞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修辞格的使用,这有助于我们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角度去理解,阐释修辞现象。
通过对修辞现象的认识,能够充实我们的语言理论,加强我们的语言实践。
不同的国家由于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观念,而这种“不同”则体现在修辞表达上,这就证明了修辞这种手法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特点。
1.2英汉比喻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互译的首要原则就是以原文为基础,尽量贴近原文,改动不能太大;并且,在此基础上句中的比喻修辞格还有做到准确翻译,语句通顺,文意详尽完整;最后,可适当给译文进行一些装饰加工,通过润色文章,使得译文能够更加形象生动,而又符合要求。
翻译的基本理论应遵循“信、达、雅”的观点。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忠实原文,其次才是根据语句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进行翻译,并保证文章的通顺和流畅。
1.3英汉文化视角下的比喻修辞格比喻这种修辞,在各类的修辞手法中,可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修辞格之一。
中西方修辞之比较研究作者:汪玲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中西方修辞学在古典时期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但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西方修辞学最终超越了传统的劝说的局限,成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而中国修辞学依然被看成是语言学的附属学科。
关键词:修辞实用传情达意劝说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217-02从古至今,中西方都重视修辞。
在古典时期两者有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都将修辞视为对语言的修饰以及传情达意的手段。
然而,发展到现代,中西方修辞学研究却由于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两者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修辞的理念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此本文拟对中西方的修辞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一相同的实用主义起因公元5世纪西方修辞学产生于古希腊的遗嘱检验法庭之上,此后它一直在公共事务和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追根溯源,西方修辞学首先是一种劝说性演讲的艺术。
在当时的民事争端中,劝说在缺乏明显真理的情况下起着断定的关键作用,除此之外,劝说性演讲也能对君主进行废黜或授权,对公共利益准则进行决策,还能促使法令得到实施。
演讲与公共事务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最初阶段,修辞是劝说性演讲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同样,中国修辞学也包含实用主义的初衷。
在中国,最早使用修辞艺术的是所谓的“士”,如孔子、墨翟、李斯、商鞅等等。
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游说,期望其政治主张能得到采纳。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修辞技巧被广泛使用于言语构建中,其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修辞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实用性。
二理论体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差异综观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研究的最基础的问题似乎在古典时期就已经规定过了,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重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相似性则构成了西方修辞学的连续性。
中西修辞学的差异
摘要:阐释中西修辞学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简要概述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修辞学、差异、原因
“早期的修辞研究都是一种广义的交际、为人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用性。
”
中国的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作为评论文章、游说君主的语言附属品产生的,其修辞观点、思想多零碎不成系统。
《易乾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当时所谓的修辞是古人建功立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西方修辞学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的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中西两种文化下的修辞学在产生、功用、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与这种语言活动的差异相对应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重感性与重理性。
中国的修辞学重感性,理论性、体系性较弱。
它的产生是先秦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哲学家在谈及文论、哲学时顺便提及的,当时对修辞的阐述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修辞不是靠逻辑分析,而是靠直觉顿悟来表达直觉感受。
在对修辞规律的把握上,更是依靠经验,用体验感悟来代替逻辑辩证,比如文学作品中善用类比和比喻等,自然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我们也只能从零散的语言中寻找他们的修辞思想。
西方修辞学传统则重理性,《修辞学》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修辞研究的体系化和逻辑化。
西方古典修辞学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他们根据演说的性质把演说分为政治演说、法庭演说和典礼演说,又根据听众的年龄和地位把演说对象分为青年、壮年、老年、富人、贵族、当权者诸类型,并归纳每一类型的特征和规律。
二、含蓄与开放。
中国的修辞学注重内涵,重视言语和修辞的内在美和“言”与“意”的统一。
古人对修辞的原始理解是“修辞立其诚”,这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强调修辞要有信实的思想内容。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古代把修辞与修身养性相融,把言辞的修饰归结为内心的诚挚。
这种修辞观念注重言辞的内涵,把内容作为形式选择的基本依据,追求“言有物”“言善信”“言有宗”。
西方的修辞理论有浓重的形式化意识,修辞学者把修辞作为一种“术”,一种外在于言谈内容的包装。
这种重形式的修辞学实际上是演讲艺术,主要用于说服法庭审判官、国会元老和教堂听道的群众,它形式上是演讲但实际上是论辩,在论辩中表达思想、讨论问题、驳倒他人,实现自己目的,成为西方文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技术要发挥作用还要依靠演说者的性格、激发听众的情感和例证推理等强有力的逻辑论证方法产生说服力,把修辞与逻辑联系起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论辩,甚至是歪曲事实实现“术”的有效性。
那么,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民族思维模式受儒、道哲学影响极大,呈现出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的特征。
而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科学和绝对的真理,重演绎、抽象和分析。
他们擅长以事实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把客体分离在主体之外,探求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感受客观世界形式的完美、逻辑的清晰。
其次,是心理特征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究“仁、义、礼、智、信”,形成了汉民族重义轻利的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以“谦让、和为贵”为美德的观念和讲求仁义的心理特征。
开放的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民族外向性、冒险性的性格特征,他
们自信、直率、大胆,他们崇尚个体本位和个性张扬,有积极的征服欲望,以追求自我利益实现为根本。
最后,是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文学艺术以“诗言志”的诗歌开始,歌功颂德、抒情言志是其主要内容。
西方文学艺术以史诗、戏剧开始,神与人、灵与肉的冲突成为主要的描写内容,这就形成了两种审美文化的分野———中国侧重“表现说”,西方注重“再现说”,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审美文化的迥异并对修辞产生深远的影响。
修辞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是在中西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中西修辞的差异正展示了这种民族精神和特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