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轮虫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型生物,在生物学研究和水质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购轮虫、培养环境、饲料和培养技巧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轮虫的养殖。
正文:1. 选购轮虫在选择轮虫时,首先要选择健康活泼、透明无杂质的个体。
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异味、颜色是否均匀以及是否有异常形态来判断轮虫的健康状态。
此外,还应该选择生长迅速的品种,这将有助于提高轮虫的养殖效果。
2. 培养环境轮虫需要一定的培养环境来生存和繁殖。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轮虫培养容器,如玻璃瓶或塑料盒。
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最好是经过过滤的清洁水。
水质对轮虫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确保水质清澈、无色无异味。
另外,轮虫还需要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通常保持在20-25摄氏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轮虫的生长情况更好。
3. 饲料选择轮虫的饲料主要是微小植物和浮游生物,如绿藻、硅藻等。
可以通过捕捉自然水源中的浮游生物或在培养容器中添加适量的海藻等来提供充足的饲料。
另外,还可以加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以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在添加饲料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轮虫的生长。
4. 培养技巧轮虫的养殖还需要一些技巧。
首先,应定期更换新鲜的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要控制培养容器内的通气和温度,通风条件良好有助于轮虫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避免培养容器受到外界污染,使用干净的工具进行操作。
此外,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剂,增强轮虫的免疫力和生长能力。
注意事项:1. 饲料的品质要优质,以充分满足轮虫的营养需求。
2. 避免养殖容器的过度密集,要合理控制轮虫的密度,以避免资源竞争和水质恶化。
3. 防止养殖水中出现过高或过低的pH值,偏酸性或偏碱性的水质都会对轮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在培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轮虫的生长状况,及时了解是否需要调整饲料和生长条件。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董娟(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0433)摘要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
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
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台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生物饵料酵母光合细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隶属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见的浮游动物,一般近岸较多。
萼花臂尾轮虫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为100-500μm;体壁由一层表皮细胞、皮下肌肉及皮层(由表皮细胞分泌出的骨蛋白稍稍硬化后形成)所组成;它的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通常仅6d),一年的大部时间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运动缓慢,速度一般小于0.02cm/s,适合于水产动物的幼苗摄食。
萼花臂尾轮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所以已成为许多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特别是作为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目前,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的轮虫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但在纯淡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难度很大。
萼花臂尾轮虫可以在纯淡水中繁殖生长,我国传统养殖技术中的鱼苗“发塘”所强调的肥水下塘,实质上就是以土池培养包括萼花臂尾轮虫在内的天然开口饵料混合种群。
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精深,对优质的开口饵料要求分离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作为批量生产的首选种。
一、种的分离和保种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所需的种可以自己分离,也可向有关单位购买。
在温暖季节(水温>15℃),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
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是一种微生物,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饲料添加剂、医药科技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轮虫培育技术:
1. 培养介质:轮虫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肝提取物和磷酸盐缓冲液。
可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适当调整营养成分的配比。
2. 培养温度:轮虫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25℃,最佳生长温度为18-28℃。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3. 培养pH值:适宜的pH值为6.0-7.0,过高或过低的pH值也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4. 接种量与维持密度:轮虫的接种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轮虫的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轮虫的维持密度,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最佳环境。
5. 滤过和分离:培养轮虫时,可能会出现其它杂质和菌种的污染。
必须进行滤过和分离,以确保轮虫的纯度和数量。
总之,轮虫培育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确保轮虫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最佳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其最大的生长和繁殖潜力。
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的方法学研究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郎倩萍【摘要】为尝试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本项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实验生物开展相关实验,建立生命表并确定接种密度对于种群生长率的影响,并且用3种农药(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开展了轮虫毒性试验.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世代周期分别为(78.76±33.08)h和(51.56±20.55)h.接种密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轮虫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基于接种密度实验的结果,毒性试验以35个·(100 mL)-1作为受试种群的起始密度,试验周期定为144 h.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0.6066 mg· L-1和0.7323mg·L-1;丁草胺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851 mg·L-1和3.058 mg·L-1;三唑酮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2.84 mg· L-1和11.63 mg·L-1.本项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5(010)002【总页数】7页(P346-352)【关键词】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萼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接种密度;试验周期【作者】徐吉洋;张文萍;李少南;郎倩萍【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杭州310029;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Q81轮虫具有生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对毒物敏感、全球分布而成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受试动物[1]。
不同培养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萌发
席贻龙;黄祥飞
【期刊名称】《动物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2001(047)003
【摘要】为确定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条件,或为提高特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的萌发率,对不同温度、食物、光照和pH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形成的休眠卵进行了萌发研究.发现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历时均为实验开始后的第1~7天,萌发率高峰均出现在第l~3天.在萌发温度为15℃~30℃范围内,20℃下形成的休眠卵在20℃的萌发温度下累积萌发率最高,为52.50±6.89%;母体以小球藻为食物时,其所产休眠卵的平均累积萌发率为27.92%,显著大于以斜生栅藻或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所组成的混合藻为食物时;休眠卵形成和萌发时的光照条件对其累积萌发率无显著的影响;pH6.5和7.5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的累积萌发率较高,分别为32.50±7.07%和38.75±15.53%.本研究和已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卵在不同条件下萌发时均呈同步萌发型式;20℃和pH7.5分别是武汉东湖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
【总页数】6页(P292-297)
【作者】席贻龙;黄祥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董娟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0433)
摘要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
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
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台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培养技术生物饵料酵母光合细菌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隶属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见的浮游动物,一般近岸较多。
萼花臂尾轮虫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为100-500μm;体壁由一层表皮细胞、皮下肌肉及皮层(由表皮细胞分泌出的骨蛋白稍稍硬化后形成)所组成;它的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通常仅6d),一年的大部时间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运动缓慢,速度一般小于0.02cm/s,适合于水产动物的幼苗摄食。
萼花臂尾轮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所以已成为许多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特别是作为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目前,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的轮虫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但在纯淡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难度很大。
萼花臂尾轮虫可以在纯淡水中繁殖生长,我国传统养殖技术中的鱼苗“发塘”所强调的肥水下塘,实质上就是以土池培养包括萼花臂尾轮虫在内的天然开口饵料混合种群。
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精深,对优质的开口饵料要求分离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作为批量生产的首选种。
一、种的分离和保种
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所需的种可以自己分离,也可向有关单位购买。
在温暖季节(水温>15℃),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
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
将分离出来的纯净萼花臂尾轮虫分成几个小单位分别进行培养,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等情况而使轮虫培养失败,从而保持并储备数量充足的原种。
分离出的轮虫种可以连续培养保存,也可以冬卵的形式保藏。
当环境条件恶化时轮虫就会出现混交雌体,此时产出的卵叫冬卵。
冬卵经受精后分泌出一层比较厚的卵壳(借以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休眠卵。
每一个混交雌体可能同时或陆续产生休眠卵或可以孵出雄体的冬卵。
休眠卵的份量较重,常下沉到水底,也有浮在水面的,有的留在母体上,随母体一同下沉。
这种卵可以耐受干燥、高温、冰冻及水质的剧烈变化。
萼花臂尾轮虫主要依靠休眠卵越冬,因此可用冬卵的形式保种。
二、冬卵的孵化
萼花臂尾轮虫冬卵的孵化及培养用水应事先用80×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然后再用250目筛绢过滤。
冬卵一般可从当地淡水池塘的底泥中采集,先放在小烧杯或三角烧瓶中进行培养,在适宜温度(20℃±)下经5—7d的培养后取其上清液,经反复分离、过滤、筛选即可获得较纯净的轮虫。
三、培养及管理
1.培养容器
常用的培养容器有:各种玻璃器皿,不同规格的水族箱,大小不同的水桶,水泥池或土池等。
培养容器使用前应经严格消毒处理。
玻璃器体积较小,可将其直接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烧煮30min即可;规模培养用的大型容器及培养池等一般采用化学消毒法。
常用消毒药品为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漂白粉大型容器、工具可使用20x10-6漂白粉进行浸泡消毒,1h后经清水3~4次冲洗即可使用。
大型培养池,特别是土池,可配成高浓度浆糊状溶液淋撒池壁,24h后可进清水使用。
高锰酸钾用10 x10-6浓度的溶液分几次淋洒池壁。
为防止氧化锰附着,应在消毒30min 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此法比较适用于小型容器及水泥池。
2.培养用水
培养用水亦须严格消毒。
前期培养用水量较少,可采取高温煮沸法;大面积培养,水体须用药物消毒,常用药物为漂白粉。
漂白粉可以杀死大部分敌害生物及藻类,具体用量为80 x10-6,因其药效消失快,故经5—7d充分充气后即可使用。
但在正式使用前,应以少量轮虫试水,确认轮虫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接种。
3.接种
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以2~5个/mL为宜。
在适宜的温度、饵料、溶氧、光照等条件下,经8~10 d即可扩大培养或收获。
4.饵料投喂
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以单胞藻及有机碎屑为主。
当光照条件较好时,可在培养轮虫的容器内先加入营养盐,以培育单胞藻,待容器内的水稍具颜色后再接种轮虫。
在培养过程中,保持一定光照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单胞藻和有机碎屑已不能满足轮虫的营养需要,因此必须作补充投饵。
目前培养轮虫较理想的饵料为单胞藻、海洋酵母、面包酵母、啤酒醉母和光合细菌等。
关于单胞藻的培养技术,国内外有不少报道,在此不再赘述。
面包酵母可从酵母厂或食品厂购到。
一般用鲜酵母,也可用于酵母及酵母片(食母生),鲜酵母应低温保存。
投喂前先绞碎,经250目筛绢过滤,投喂量为0.01g/万个轮虫·d,日投两次。
也可用光合细菌和鲜酵母混合投喂。
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为5x106—10x106个m1。
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胃中内含物的多少来调节投饵量,以吃饱且略有剩余为宜,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轮虫的增殖。
在小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应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并能增加水体的溶氧量。
采用稍大水体进行轮虫培养时,应连续充气,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氧量,并可防止饵料下沉;但充气量不宜过大,以利轮虫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5.温度控制
萼花臂尾轮虫适温范围较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为使培养的轮虫达到最快的生长繁殖速度,应注意保温加温。
6.水质控制
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水质关系很大。
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饵料密度的变化以及轮虫排泄物的积累,水体中的理化因子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应定时观测水质,及时补加新水。
7.轮虫的扩大培养
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充足的饵料,良好的水质及合理的培养方法下,经10d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200个/ml以上时,即可进行扩大培养或采收。
8.营养强化
用酵母培养的尊花臂尾轮虫,其缺点是缺乏(6—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而这两种营养成分对鱼类的生长、抗病力及成活率都有
重要的影响。
因此,用酵母培养的轮虫,使用前必需进行营养强化。
轮虫的营养强化剂是从鱼油、乌贼油等海洋动物的脂肪中提取的,它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是经乳化制成的乳浊液,能较好地溶于水。
此外,还可投喂高浓度海洋微藻(小球藻、微绿球藻和螺旋藻)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
四、采收
当轮虫的密度达到200个/ml以上时即可采收使用。
可用200目筛绢制成的专门网具捞取;也可利用轮虫的趋光特性进行光诱,使轮虫集群,然后进行捕捞。
为使轮虫培养得以延续,应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使水体中保持一定的轮虫密度,以利再生产。
五、敌害生物的防治
轮虫培养中最常见的敌害生物是纤毛虫。
当轮虫排泄物较多,酵母投喂过量时,水质恶化,极易引起纤毛虫大量繁殖。
因此,在轮虫的培养生产过程中,应该防止水质污染,保证轮虫种的纯净,保持培养轮虫的生长及数量优势;事先做好轮虫种的分离及保藏。
这是使轮虫培养顺利、生产持续进行的关键。
若在轮虫培养初期即出现纤毛虫大量繁殖,干脆予以舍弃,重新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发生纤毛虫病,应减少酵母的投喂量。
加大单胞藻的投喂量。
用200目筛绢反复过滤,清水漂洗,可基本去除纤毛虫。
参考文献
1.田景波,孙广德,张庆文.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1998(4)2.37—41.
2.王金秋,李德尚,董双林,面包酵母添加光合细菌和vc后培养轮虫的效果.水产科技情报,1999,26(1):25—27.
3.梁英,麦康森,孙世春.微藻的应用概述.海洋湖沼通报*1999(2):70—82.
4.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海洋饵料生物培养.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5.徐鸿初,姜家泰,何人杰等.养鱼饲料.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大连水产学院主编。
淡水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7。
李永函,赵文.水产饵料生物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8.王家揖.中国淡水轮虫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9.刘卓,王为群.饵料浮游动物的培养.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发稿编辑汤惠明校对朱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