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虫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12
轮虫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型生物,在生物学研究和水质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购轮虫、培养环境、饲料和培养技巧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轮虫的养殖。
正文:1. 选购轮虫在选择轮虫时,首先要选择健康活泼、透明无杂质的个体。
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异味、颜色是否均匀以及是否有异常形态来判断轮虫的健康状态。
此外,还应该选择生长迅速的品种,这将有助于提高轮虫的养殖效果。
2. 培养环境轮虫需要一定的培养环境来生存和繁殖。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轮虫培养容器,如玻璃瓶或塑料盒。
然后,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最好是经过过滤的清洁水。
水质对轮虫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确保水质清澈、无色无异味。
另外,轮虫还需要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通常保持在20-25摄氏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下,轮虫的生长情况更好。
3. 饲料选择轮虫的饲料主要是微小植物和浮游生物,如绿藻、硅藻等。
可以通过捕捉自然水源中的浮游生物或在培养容器中添加适量的海藻等来提供充足的饲料。
另外,还可以加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以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在添加饲料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轮虫的生长。
4. 培养技巧轮虫的养殖还需要一些技巧。
首先,应定期更换新鲜的养殖水,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要控制培养容器内的通气和温度,通风条件良好有助于轮虫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避免培养容器受到外界污染,使用干净的工具进行操作。
此外,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剂,增强轮虫的免疫力和生长能力。
注意事项:1. 饲料的品质要优质,以充分满足轮虫的营养需求。
2. 避免养殖容器的过度密集,要合理控制轮虫的密度,以避免资源竞争和水质恶化。
3. 防止养殖水中出现过高或过低的pH值,偏酸性或偏碱性的水质都会对轮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在培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轮虫的生长状况,及时了解是否需要调整饲料和生长条件。
轮虫培养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
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
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变成完全不产卵。
繁殖持续时间为6.7d.需精卵(未受精冬卵,混交卵):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宜轮虫生存时,如温度突变、种群密度过高、pH和DO剧变、食物的种类改变、食物不足等,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需精卵(混交卵),个体较小,只有夏卵一半大,透明,数目多。
休眠卵(冬卵):混交卵与精子结合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冬卵)。
褶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长130 μm,宽88 μm,约为雌体成体体积的60%,卵壳厚,卵的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休眠卵可抵御外界的不良环境。
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合时,休眠卵萌发成新的非混交雌体,进入新一轮单性生殖。
轮虫的发育轮虫的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胚胎发育期:即卵的发育时期,指卵的产出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
第七章轮虫的培养一,名词解释:1,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指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无需父本配子的参与,母本的卵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胚胎。
2,非混交雌体:是指通过非混交生殖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即没有雄轮虫参与即可独立繁殖后代的雌性轮虫,该雌虫通过有丝分裂形成非混交卵。
3,非混交卵:非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卵,又称非需精卵,夏卵。
4,单性生殖世代:轮虫生活史中,非混交卵无需受精,就能够迅速发育成非混交雌体,又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一代接一代,这就是单性生殖世代。
5,两性生殖:又称混交生殖,指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需要父本配子的参与,母本的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子,与父本的单倍体精子受精后发育为两倍体的胚胎。
:6,混交雌体:是指通过混交生殖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
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减数分裂。
7,混交卵:混交雌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卵,又称需精卵。
8,两性生殖世代:轮虫生活史中,混交雌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混交卵,混交卵未受精发育成雄轮虫,雄轮虫产生精子与其他混交卵受精,最终形成休眠卵,这一过程就是两性生殖世代。
二,选择题1- A ,2-B, 3-C,4-D, 5-D, 6-C ,7-B,8-A ,9-A, 10-B,11-C,12-D三,填空题1,咀嚼囊,咀嚼器2,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增殖密度,温度,20℃,20℃3, 1~60,10~30,较低,强4,粗养,精养,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大面积土池培养5,轮虫的采收量,培养用水水质6,活体轮虫,轮虫休眠卵7,水体中轮虫和单胞藻,轮虫密度,合理施肥8,单胞藻,酵母,微生物团絮9,缺氧,微吸管法10,10℃~25℃,25℃~35℃四,简答题1,简述轮虫的主要特征1)身体的前端有轮盘(头冠),其上有纤毛,通过轮盘的转动完成游泳和摄食的功能。
2)轮虫口腔后面的咽膨大而成咀嚼囊,囊内壁形成了相当复杂的咀嚼器。
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1. 引言轮虫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生活在水中,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中。
由于其繁殖速度很快,并且生长条件相对易于控制,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轮虫进行大量培养,以便于在实验室研究中应用。
以下将介绍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
2. 常见的轮虫培养方法现在有许多种不同的轮虫培养方法,其中包括:2.1. 滚动培养法滚动培养法利用滚轮,将轮虫放在滚轮上,轮虫随着滚轮的转动而摆动。
这种培养方法虽然可以产生大量轮虫,但它们不易观察,因为轮虫的运动不像在涂片中那样自由。
2.2. 悬浮液培养法悬浮液培养法是将轮虫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产生更大的轮虫数量,但是,它们的生长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液体环境可能导致轮虫间的竞争和天敌等因素的出现。
2.3. 垂直培养法垂直培养法是将轮虫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可以稳定地支持轮虫的生长,提供合适的营养和水分,并且容易将轮虫观察,因为它们聚集在固体培养基上。
3. 大量轮虫的培养方法对于实验室中大量轮虫的需求,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可控的自制培养盘作为培养环境。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制作培养盘并进行培养的步骤:3.1. 制作自制培养盘制作自制培养盘的材料包括工具纸、3M 滤纸、苯酚红和琼脂。
首先,从工具纸上切下一个直径为30cm的圆形,再将3M 滤纸切成相同大小的圆形放到工具纸上。
接下来,在琼脂中添加苯酚红,并将其倒入培养盘的中央。
3.2. 培养轮虫一旦自制培养盘完成后,将轮虫悬浮在琼脂中心,在内部划出一些空心圆或者螺旋状的条纹以便于观察。
在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培养盘的中心就会充满轮虫。
3.3. 收获轮虫最后,在琼脂中心划出的空心圆或螺旋状的条纹内使其凝结,这样轮虫就不会游动到所有地方。
在确定轮虫停止游动之后,用移液管轻轻地吸取轮虫。
4. 结论总而言之,轮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的微生物。
利用可控制的自制培养盘可以实现大量轮虫的培养。
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禽畜饲料中。
本文将介绍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养殖者了解轮虫养殖的基本知识,促进养殖效益的提高。
正文:一、轮虫的养殖方法轮虫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菌种培养、生长培养和定期分离三个步骤。
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
1. 菌种培养首先,准备培养基:用麦片、水和营养液混合制作培养基,保持适当的湿度并保持一定的通气性。
接下来,将轮虫培养液加入提前准备好的培养皿中,平均抹布上。
然后,在培养皿中播种液体麦片,覆盖培养皿并投入恒温箱中。
最后,保持适宜的温度(25°C-28°C),等待约1-2周后,可看到菌种生长出轮虫的迹象。
2. 生长培养在菌种培养成功后,可以将菌种转移到生长培养中。
将菌种过滤并获取一定量的轮虫。
将获取的轮虫加入清洁的培养皿中,并增加适量的麦片溶液。
保持培养皿内湿度适宜,并定期观察和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
掌握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断调整饵料的添加量和频率,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3. 定期分离由于轮虫容易过度密集,容易导致养殖环境的污染和轮虫的患病问题,因此需要定期分离。
使用滤网、毛刷等工具,将轮虫分离出来。
接着,将分离出的轮虫过滤并洗净,去除杂质。
将洗净的轮虫重新放入新的培养皿中进行生长培养。
二、轮虫的注意事项1. 养殖环境:轮虫是极其微小的生物,对光线和温度变化敏感,养殖环境应选择避光、温度恒定、通风良好的地方。
2. 饵料的选择:轮虫喜欢以麦片、菠菜、蛋黄等为食物,建议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液,提高轮虫的养分含量。
3. 培养皿的清洁:由于轮虫的繁殖速度较快,养殖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氨气和有毒物质的积聚。
4. 定期观察:轮虫的生长情况需要定期观察,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环境和饲料。
总结:轮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轮虫养殖者来说非常重要。
养殖者应掌握菌种培养、生长培养和定期分离的方法,以确保养殖过程顺利进行,并通过合理的观察和调整,提高养殖效益。
⽔产养殖中怎样快速培养轮⾍轮⾍是⼀种微⼩的动物,⽣长在⽔体中,是⽔产动物苗种很好的开⼝饲料,作为幼苗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可以促进⽣长发育。
因此,培育轮⾍对于养殖户来说有很⼤的意义。
本⽂从室内和室外培育轮⾍⽅⾯做介绍,希望能给养殖户⼀些参考。
室内培育轮⾍的⽅法1、种苗的采集与消毒⼯作从池塘⾥捞取浮游⽣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分离出来。
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可先将轮⾍⽤吸管吸到清洁的玻⽚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的纯度。
培养的⽔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锰酸钾进⾏消毒,清洗⼲净以后等待使⽤。
培育轮⾍⽤的⽔也要严格消毒。
常⽤的药物是漂⽩粉,可以杀灭⼤部分敌害⽣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个星期就可以使⽤。
⽔在使⽤之前,要⽤少量的轮⾍试⽔,如果轮⾍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才能⼤量接种,轮⾍的接种密度⼀般是2~5个/毫升⽐较合适。
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以扩⼤培养。
2、饵料投喂 培育轮⾍基本都是⽤酵母和光合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够的光照,光合细菌对轮⾍的⽣长有明显的促进作⽤,投喂量是5×106~10×106个/毫升。
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吃⾷状况来确定投饵量,以吃饱没有剩饵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轮⾍的⽣长。
在较⼩的⽔体中培养轮⾍,投喂酵母后要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还能增加⽔体中的溶解氧。
如果⽔体较⼤,在培育轮⾍时,应采取向⽔中充⽓的措施,以保证培养⽔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防⽌饵料下沉,促进轮⾍的快速⽣长。
3、轮⾍的温度控制与扩⼤培养 轮⾍⽣长对于温度的适应范围较⼴,最适合的⽣长温度为24~30℃,为了能使轮⾍快速⽣长,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温。
轮⾍的⽣长发育与⽔质有很⼤的关系。
在培养过程中,轮⾍会越来越多,排泄物也会增多,⽔质很容易发⽣变化,所以,培育的过程中,要观察⽔质情况,定时加注新⽔。
在适宜温度和充⾜的饵料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质,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当轮⾍的密度达到60个/毫升以上时,就要进⾏扩⼤培育或采收⼀部分增加空间。
轮虫的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轮虫的培养条件,掌握其生长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轮虫在生态系统和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
轮虫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具有分布广泛、繁殖迅速等特点。
其培养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光照、pH值、食物和盐度等。
本实验将通过控制这些因素,研究其对轮虫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选用适宜的淡水培养基,加入适量的细菌和藻类作为轮虫的食物。
2. 接种轮虫:将采集来的轮虫接入培养基中。
3. 设定培养条件:将培养温度设定为25℃,光照强度为2000 lux,pH值为7.0,盐度为0.5%。
4. 培养管理:每天观察轮虫的生长情况,适时添加食物和调整培养条件。
5. 数据记录:记录轮虫的生长情况,包括个体数量、体重等数据。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结论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轮虫的繁殖速度较快,短时间内个体数量增长显著。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轮虫的体重逐渐增加,表明它们在正常生长。
3. 在本实验设定的条件下,轮虫的生长表现良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一、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 (一)生殖习性* 1、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
* 休眠卵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幼虫,称不混交雌体,不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非混交卵(非需精卵、夏卵)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双倍体雌性轮虫。
* 夏卵:卵园形,卵壳薄而光滑,蓝灰色,长径56-130um,短经48-96um。
* 轮虫单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群体数量增加迅速,有人称为“爆发式的增殖”。
* 初孵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体间隔4h可产卵1次。
其后随着日龄的增加产卵间隔也延长。
* 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繁殖持续时间为6-7d。
(二)两性生殖* 又称混交生殖。
* 首先不混交雌体产生混交雌体。
混交雌体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混交卵,又称需精卵。
* 如果混交雌体年轻时不与雄性交配,不论以后有无交配混交卵均不受精,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
* 如果混交雌体在年轻时交配,混交卵受精,精卵结合为双倍体的受精卵,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
* 休眠卵可以忍受恶劣环境条件。
* 休眠卵:较大,长130um,宽88um,弓形,具有较厚的卵壳,卵壳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卵黄呈橘红色。
* 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休眠时间为7-10d以上,因此一旦形成休眠卵应经过一端时间再孵化。
3、生活史* 轮虫生活史分为:* 单性生殖阶段* 两性生殖阶段* 休眠阶段。
3、生活史4、诱发两性生殖的因子* 轮虫以单性生殖方式繁殖,群体数量迅速增加。
培养时有利。
* 而两性生殖出现,则意味轮虫群体数量增加减慢,甚至产生大量休眠卵后,虫体大量死亡,造成培养的“崩溃”。
* 但从另一方面看,休眠卵适于贮存和运输,也有利用价值。
* 1、高的种群密度:代谢废物浓度增高。
* 2、低温与温度的剧烈变化:* 温度在25℃-30 ℃之间,无明显区别,单性生殖比例较高。
低于25 ℃以下,两性生殖率增加。
* 把低温条件下培养的轮虫放在加温至29-30 ℃的培养液中,每2d反复操作1次,可以人为地促使轮虫形成大量受精卵。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是一种微生物,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饲料添加剂、医药科技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轮虫培育技术:
1. 培养介质:轮虫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肝提取物和磷酸盐缓冲液。
可根据不同用途的要求适当调整营养成分的配比。
2. 培养温度:轮虫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25℃,最佳生长温度为18-28℃。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3. 培养pH值:适宜的pH值为6.0-7.0,过高或过低的pH值也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4. 接种量与维持密度:轮虫的接种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轮虫的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轮虫的维持密度,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最佳环境。
5. 滤过和分离:培养轮虫时,可能会出现其它杂质和菌种的污染。
必须进行滤过和分离,以确保轮虫的纯度和数量。
总之,轮虫培育技术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指标,确保轮虫能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最佳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其最大的生长和繁殖潜力。
轮虫的培养和保存技术本文由 kmzhq 提供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请标明出处如何培养和保存轮虫,是繁殖小丑鱼的一个关键,本篇介绍用小球藻培育轮虫的经验。
一、轮虫种苗的获得轮虫种苗可以从轮虫卵或活体轮虫获得。
初次可以从鱼友那取得种苗,也可从商家处购买,一般一套(轮虫、小球藻、营养液)100元左右,一般搜活体饵料就可以找到。
二、轮虫的有关知识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长约0.04-2毫米,多数不超过0.5毫米。
常见的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体长为239μm ±36μm。
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轮虫均进行孤雌生殖,即由雌性成体产生夏卵,然后孵化出雌性小轮虫。
其产卵间隔小于4小时,每只雌性成体平均产卵21个,产卵持续6-7天。
产出的卵挂在成体尾足基部,待发育成小轮虫后才破卵壳。
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如饥饿、密度过高(>200个/毫升)、水温低、缺氧、水质(盐度、PH、水温)突变等,雄性个体出现,然后雌雄交配产生休眠卵(也称冬卵),休眠卵比夏卵大,卵壳厚,一端有个空隙,可长期保存。
温度生存温度为5-40℃,适宜温度为25-35℃,繁殖临界水温10℃。
温度高繁殖快但会降低轮虫的品质,温度过低会影响轮虫的繁殖。
盐度生存盐度为2-50‰,适宜盐度10-30‰,最适盐度18‰,比重1.016,盐度高繁殖慢,盐度低繁殖快,但不适应盐度的突然变化,否则会很快大量死亡。
光照适宜光照4400-10000LX,可促进单胞藻和光合细菌生长。
太强或太弱都会抑制繁殖。
溶氧适宜溶氧为1.5mg/l以上即可,耐力强。
密度适宜种群密度为100-200个/毫升,密度大,则卵少、繁殖慢;密度小,则卵多、繁殖快。
种群密度过高容易大量死亡。
水质适宜水质为pH=7-8,氨氮含量小于2.1μmol/dm3。
过低的pH 和过高的氨氮量对轮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饵料轮虫饵料为φ25μ以下(最好φ15μ以下),包括细菌、酵母类、单胞藻(小球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等。
轮虫一次性培养的流程轮虫一次性培养的那些事儿。
轮虫呀,在水产养殖里可算是个小明星呢。
那这轮虫一次性培养是怎么个流程呢?咱就来唠唠。
一、培养前的准备。
1. 容器的选择。
咱得找个合适的容器来养轮虫。
这个容器呢,最好是透明的,像玻璃缸或者透明的塑料桶就很不错。
为什么要透明的呢?这样咱就能随时看看轮虫在里面的情况啦,就像看自己养的小宠物一样。
而且容器的大小要根据你打算培养的轮虫数量来定。
要是就想养一点点,小容器就够了;要是想多养些,那就得挑个大点儿的容器。
不过可别太大了,不然管理起来也麻烦。
2. 培养液的配制。
这培养液可重要啦。
就好像是轮虫的“饭”一样。
一般来说呢,我们可以用海水或者淡水来配制。
要是用海水,得先把海水过滤一下,把那些杂质啥的都去掉。
然后往里面加一些营养物质,像酵母粉、藻类的干粉之类的。
这酵母粉就像是给轮虫吃的面包屑,藻类干粉就像是它们的蔬菜。
如果是用淡水,那还得往里面加点盐,模拟一下轮虫生活的自然环境。
这盐的量可得控制好,多了少了轮虫都可能会不开心的。
二、轮虫的接种。
1. 轮虫的来源。
咱们得找个靠谱的轮虫来源。
可以去附近的水产市场看看,有没有卖轮虫的。
要是没有呢,也可以找一些水产养殖的朋友,看他们能不能分给咱一些。
或者从一些正规的水产研究所弄点轮虫来。
有了轮虫之后,可不能就直接往培养液里倒哦。
2. 接种的操作。
要小心翼翼地把轮虫接种到培养液里。
就像把小宝贝放到它的新家里一样。
接种的时候,要注意轮虫的密度。
要是密度太大了,轮虫在里面就会觉得很拥挤,就像咱们住在很小的房子里一样难受。
要是密度太小呢,又感觉冷冷清清的,轮虫也长不好。
一般来说,每毫升培养液里接种个几十只轮虫就比较合适啦。
三、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1. 光照和温度。
轮虫就像个娇贵的小娃娃,对光照和温度可有要求了。
光照不能太强,太强了会把轮虫晒坏的。
也不能太弱,太弱了轮虫可能就没精神了。
温度呢,不同种类的轮虫适合的温度不太一样。
大部分轮虫在20 25摄氏度的时候会比较舒服。
轮虫培育应注意事项轮虫是一种微型生物,常用于实验室研究、饵料培育等领域。
轮虫培育相对简单,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其生长和繁殖的良好状态。
以下是轮虫培育所需注意的几点事项:1. 培养基选择:轮虫需要特定的培养基来提供养分和维持pH值。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酵母菌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绿藻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促进轮虫的生长和繁殖。
2. 培养环境:轮虫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
一般来说,轮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0-80%左右。
为了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可以在培养箱或培养室中设置恒温恒湿装置。
3. 光照条件:轮虫对光照的要求较低,甚至在光照下生长反而会受到干扰。
因此,在培养轮虫时,通常选择遮光的条件,保持适度的暗光环境。
4. 轮虫种群:开始培育轮虫时,建议使用已经纯化的轮虫种群。
这样可以避免其他杂质的干扰,并且有助于保持轮虫种群的纯度和繁殖能力。
5. 培养容器选择:轮虫的培养容器可以选择透明的玻璃瓶、塑料瓶、培养皿等。
容器的大小也需要根据培养的轮虫数量来确定,一般来说,越大的容器可以容纳越多的轮虫。
6. 饲养物的添加:轮虫主要以细菌为食物,因此需要定期添加细菌供其摄食。
常用的细菌有酵母菌、大肠杆菌等。
添加饲养物时,需要注意饲养物的浓度和添加的时间,以免过多或过少的饲养物影响轮虫的生长。
7. 替换培养基:轮虫的培养基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耗尽,此时需要定期替换新的培养基。
替换培养基时,可以使用过滤器等工具将轮虫分离出来,然后重新加入新的培养基。
8. 定期清洗容器:轮虫培养容器需要定期清洗,以去除污物和细菌等杂质。
清洗容器时可以使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如酒精或次氯酸钠溶液。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剂的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对轮虫造成伤害。
9. 注意观察轮虫的繁殖情况:轮虫的繁殖速度较快,因此需要定期观察轮虫的繁殖情况。
如果发现轮虫种群的数量过多,可以适当调整饲养物的添加量,以控制轮虫的繁殖速度。
轮虫培育应注意事项轮虫培育是一项微生物培养技术,主要用于饵料的生产。
以下是轮虫培育应注意的事项:1. 选择适宜的培养液:轮虫一般生长在有机质较高的环境中,常用的培养液包括豆腐渣水、稻壳水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液可以促进轮虫的繁殖和生长。
2. 控制培养液的温度:轮虫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轮虫的生长和繁殖。
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调节培养液的温度。
3. 合理控制培养液的酸碱度:轮虫对酸碱度较为敏感,一般较适宜的pH范围为6-8。
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应通过调节培养液的酸碱度来维持适宜的环境。
4. 注意加入合适的培养基质:轮虫需要有机质作为食物,加入适量的培养基质可以提供轮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常用的培养基质有豆腐渣、稻壳等。
5. 维持合适的培养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的培养液浓度都会对轮虫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应根据轮虫的需求,适时调整和控制培养液的浓度。
6. 注意清洁和消毒:轮虫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培养容器和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对轮虫的影响。
7. 注意适时采收和更新培养液:轮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7-10天左右。
应根据需要适时采收轮虫,更新培养液,避免培养液中的老化物质对轮虫生长的影响。
8. 注意室内环境调控:轮虫对光线、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应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湿度,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为轮虫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9. 注意观察和调整培养条件:定期观察培养液中的轮虫数量和状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轮虫的生长和繁殖效率。
总之,轮虫培育需要注意培养液的选择、温度、酸碱度、培养基质、浓度等因素的调控,并保持清洁和消毒,以及合理调控室内环境。
通过科学管理和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轮虫的产量和质量。
轮虫培养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
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1、饵用特点1)生活力强: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约150×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 和 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
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1、形态特征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
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a、轮盘: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c、原肾管:为一原始的肾,内有焰细胞。
2、生殖习性1)、孤雌生殖: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轮虫均进行孤雌生殖,即由雌性成体产生夏卵,然后孵化出雌性小轮虫。
最快繁殖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是一种常见的微型生物,具有快速繁殖和高营养价值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水产养殖等领域。
下面介绍几种最快速的轮虫培育技术:
1. 原液法培育:将轮虫培养原液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再加入饲料,静置2-3天后,可获得大量的轮虫。
2. 接种法培育:将少量轮虫接种于含有饲料的水中,注意保持水温和光线适宜,轮虫便会在数天内迅速繁殖,不断增加数量。
3. 滤菌法培育:用菌膜滤去水中的细菌,可以创造一个适宜轮虫繁殖的环境,大大提高繁殖速度。
4. 柿子皮法培育:用柿子皮熬出的汁液拌入适量的水中,再加入饲料,放置数天后,轮虫就会在汁液中迅速繁殖。
总之,要想最快速地培育轮虫,需要注意适宜的温度、光线和饲料,并采用上述各种培育方法中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
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
➢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是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褶皱臂尾轮虫是鱼类、甲壳类育苗的优良饵料。
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的特点。
非需精卵(夏卵、非混交卵):
➢卵形,长径:56-130μm,短径:48-96μm。
➢卵壳薄而光滑,成熟后无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成二倍体非混交雌体。
➢一个雌虫产卵的频度和一生所能产夏卵的数目因种类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
➢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交雌体在最适条件下,大约4h可产卵一次,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
➢随着日数的增加,产卵的间隔也延长,最终
➢到幼体的孵出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前期:又称幼体阶段或胚后发育,指幼
体孵出到其产出第一个卵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期:指第一个卵产出到最后一个卵产出
所经历的时间。
➢生殖后期:又称衰老期,指从轮虫最后一个
卵产出到其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褶皱臂尾轮虫的雌体,生长至背甲长达140 μm时,即开始产卵繁殖,即生物学最小型。
➢夏卵产出时较小,随着卵的发育,短径膨大。
卵产出到幼体孵化出所经历的时间,受温度
影响很大:15℃为1-2d,30℃为6-18h。
➢刚孵出的仔虫形态即和成虫相似。
平均背甲
长96 μm,宽72 μm。
➢孵化出的仔虫生长发育至成虫所需的时间,
受温度、饵料、水质等条件的影响。
15℃为
2-3d,25℃为0.5-1.5d。
轮虫的寿命
➢自然环境中轮虫的寿命变化很大:从几天到
几周不等。
➢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受温度、饵料以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品系寿命也有差别。
➢温度高,寿命短。
温度低,寿命长。
环境条件好,寿命长,环境条件差,寿命短。
➢褶皱臂尾轮虫的寿命,大约为7-10d。
轮虫的饵料
滤食性动物,借助轮盘部的纤毛带的颤动所引起的水流,滤食水中的颗粒物质。
饵料大小宜在25μm以下,15μm以下最理想。
轮虫的饵料主要有3类:
➢微藻:各种大小适宜的微藻均可。
普遍认为小球藻是轮虫培养的良好饵料。
➢酵母:面包酵母、啤酒酵母、油脂酵母等。
酵母具有供应稳定、易于贮藏、投喂简便等优点,但酵母培养的轮虫存在营养缺陷,投喂前需要进行营养强化。
➢微生物团絮:即人工制成的有机碎屑。
第二节轮虫的分离和培养
一、轮虫种
➢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获得。
具有优良的品质。
➢从天然水体中分离。
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样,在解剖镜下用微吸管可比较容易地将轮虫吸出。
二、轮虫休眠卵的孵化
轮虫休眠卵: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700元/克
孵化方法:
➢将轮虫卵放入盛有20-25ppt 海水的圆锥形容器中,每升海水约放0.2 克轮虫卵。
➢水温控制在25℃-30℃,连续光源(1000l ux)。
➢从底部充气, 开始时气量稍大,数小时后减小气量使轮虫卵在水中充分混合即可.
➢轮虫卵在24-30h内孵化,每克轮虫卵可孵化出约2 百万个轮虫。
三、轮虫的培养方式
1.粗养和精养是按培养条件的人为控制程度
划分的。
➢粗养(extensive culture ):培养池为室外大
型水泥池或土池。
成本低,培养的轮虫密度也低。
➢精养(intensive culture ):培养池为室内小型水泥池,严格控制培养条件,要求的设备条件高,成本高。
精养轮虫的效率高,产量稳定。
2.一次性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是按采收方式划分的。
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在轮虫培养池中,先培养微藻饵料,待浓度较大后,将轮虫接种进去,补投酵母饵料,经过一定时间(4-7天),待轮虫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一次全部采收。
半连续培养(Semi-continuous culture):又称间收法培养。
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轮虫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将一部分轮虫用虹吸法采收,并加入新的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大多采用室外大型水泥池或土池,以粗养方式培养。
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
培养装置为室内封闭式系统,培养条件严格控制,提供高质量饵料,自动控制采收。
连续培养目前还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
四、轮虫的培养方法(培养流程)
一、培养容器
种级培养: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缸、水族箱等。
生产性培养:玻璃缸水槽和水泥池。
这些容器在使用前都需要用有效氯或高锰酸钾进行化学消毒,小型培养容器也可进行高温消毒。
二、培养用水
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采用消毒水,以减少原生动物的污染。
三、培养条件和管理
1. 盐度:最适15-25。
2. 温度:最适25-28℃。
3. 饵料:微藻和酵母
4. 充气:除在小型容器内进行轮虫种级培养外,轮虫的培养一般需要充气。
5. 水质管理:换水、清底、倒池
6. 轮虫生长的检查
常用解剖镜检查,轮虫成体带夏卵的比例和数目是判断生长好坏的重要标准。
生长良好:个体肥大,肠胃饱满,游动活泼。
多
数成体带有夏卵(一般3-4个)。
生长不良:死壳多,身体上附着污物,沉底,不活泼,不带卵或带冬卵,雄体出现等。
第三节轮虫的保种和休眠卵的保存
轮虫一般采用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
在秋冬季冬卵往往大量出现于轮虫培养池,从池底的沉淀物中可收集到大量的轮虫休眠卵。
一、休眠卵的诱发
生产中诱发两性生殖形成休眠卵的方法,是以高的种群密度和饥饿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先以常规方法培养轮虫,不采收,待轮虫数量达到高峰时,突然停止投饵和充气,池中饵料很快耗尽,即会出现两性生殖,产生大量休眠卵。
二、休眠卵的保存
➢瓶装的轮虫休眠卵,可放在冰箱的冷藏室或
冷冻室保存。
➢休眠卵也可保留在原培养容器或原池中。
原
池水不能排去,也不能更换新水。
若需要再
培养时,把原池水排掉大部分,换入新鲜海
水,并加入新鲜藻液,池中的休眠卵即孵化,
而获得大量种轮虫。
第四节轮虫的营养与营养强化
轮虫是鱼虾蟹幼体重要的生物饵料,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对幼体的生长速度、抗病力及成活率等均有重要影响。
营养成分:蛋白质、脂类(不饱和脂肪酸EPA/DHA )、维生素等。
营养强化:收集轮虫,进行8-10小时的营养强化,满足鱼虾蟹幼体的营养需求。
一、蛋白质的营养强化
轮虫蛋白质含量:不同培养条件下或不同生长阶段变化很大,影响鱼虾蟹幼体的生长
用商用轮虫蛋白质营养强化剂进行强化。
Protein Selco
强化方法:
1. 准备强化缸,用高锰酸钾或有效氯消毒后,加入25℃左右的过滤海水。
2. 用筛绢网将要强化的轮虫收集起来,冲洗后转移到强化缸中,轮虫密度为300-500个/毫升。
3. 按125mg/L强化水体的量称取强化剂,加
少量水混匀后倒入强化缸,强化时间为3-4小时,强化过程中需不间断充气。
强化完毕后,用筛绢网滤出轮虫,用海水充分洗涤,除去多余的强化剂,以减少对育苗水体的污染。
二、脂类的营养强化
轮虫脂类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鱼虾蟹幼体的
发育和成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不缺乏EPA/DHA
酵母培养的轮虫:严重缺乏EPA/DHA,在使用前必须进行营养强化。
轮虫脂类的营养强化方法:
1.用微藻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常用微绿球藻、球等鞭金藻等
2.酵母添加鱼油的直接强化方法(油脂酵母法):在酵母中直接添加鱼油,添加量为10%,然后投喂轮虫
3.油脂乳化法:用高HUFA含量的乳化油进行强化。
4.用配合饵料进行强化:Culture Selco (CS),Protein Selco (PS)
三、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营养强化
维生素C不仅能刺激轮虫的生长,而且对海水鱼幼体的成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用面包酵母培养的轮虫:维生素C含量低。
轮虫维生素C的强化方法:
以富含维生素C的微藻,如等鞭金藻、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进行强化。
在用乳化油强化轮虫时,在其内加入水溶性维生素C
四、轮虫作为生物饵料的营养评价
优点:
轮虫个体小,适于幼体早期摄食。
轮虫的基本营养缺陷可通过营养强化进行弥补。
缺陷:
必需脂肪酸的比例,特别是DHA/EPA的比例,很难满足海水鱼幼体的营养需求。
强化轮虫的HUFA含量不稳定,及时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