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侧方入路融合术(OLIF)
- 格式:pptx
- 大小:481.90 KB
- 文档页数:25
OLIF与T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就诊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均等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行T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OLIF治疗,以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3天的疼痛程度和炎症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和腰椎功能及术后3个月的腰椎融合情况为观察指标,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白蛋白丢失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天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的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的VAS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融合节段前凸角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融合节段前凸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相关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评分,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评分,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腰椎不稳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节段稳定结构功能降低、稳定性丢失,椎间隙张口角之差大于10°,椎体后缘滑移超过3mm,其中以腰椎退行性病变为主要因素,多见于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受限、部分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等[1]。
手术为治疗腰椎不稳的主要方式,可稳定病变节段,改善患者的症状。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常用的术式,在治疗腰椎不稳方面具有术后生物力学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的特点[2]。
按照经典的非镜下腰椎间融合手术入路可分为后方入路(TLIF/PLIF)、经前方入路(ALIF)和经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3]。
TLIF 作为一种经典的腰椎手术方式,其以入路解剖结构相对简单,创伤较小、术中对腰椎后方骨性结构破坏较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
然而,TLIF 术式可对腰椎后部结构及椎管造成损伤[4]。
OLIF 经腹膜后间隙下腔静脉与腰大肌之间的间隙进入椎间隙,可保留脊柱后方骨性结构的完整[5]。
关于两种术式在腰椎不稳中的应用尚缺乏循证依据,本文将OLIF、TLIF 用于腰椎不稳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 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用于腰椎不稳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OLIF 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40例单纯腰椎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础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分为经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组(OLIF 组)与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组(TLIF 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OLIF 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低于TLIF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高于术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通道下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 OLIF)护理配合体会【摘要】目的总结OLIF术中配合要点及心得体会,促进该技术在基层医院更好地开展。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期间20例OLIF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5岁,设立专科护理小组,总结术前、术中护理经验及体会。
结果 20例手术患者手术均正常进行,不存在因手术室护理因素导致的时间延长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设立专科护理小组,术前与手术医生充分沟通,完善各种特殊器械及物品的准备工作;手术体位安置规范,术中熟练配合医生操作,掌握手术步骤及器械的使用能提高手术效率、节省手术时间、保障手术安全。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护理配合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是最近几年在国内逐步开展起来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与后路手术相比较,OLIF手术无需破坏后路肌肉及骨性结构,减少对神经根的牵拉及椎管的干扰,并且能植入更大的融合器,能够重建脊柱的力学功效【1】。
该术式相较当前其他治疗方式而言,在手术时长、创口大小、出血量及术后愈合速度方面有更加优异的表现【2】。
由于该微创手术对技术、设备、医生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导致该技术在基层医院中的普及应用较少,为提高医护配合,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现将我院从2018年11月至2021年4月20例OLIF手术护理配合体会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期间20例OLIF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7±4.28岁;疾病分型:腰椎不稳定11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腰椎退变性侧弯4例。
单阶段融合一期侧方钢板固定3例。
术中平均出血80ml。
1.2手术方法患者完成麻醉后取右侧卧位,C型臂X光机透视调整手术床并标记目标椎间隙体表投影。
常规消毒铺单,在目标椎间隙前侧1-2cm处作与椎体前缘平行小切口约4-5cm,多个椎间隙融合可以两个间隙共用一个切口。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养不良[6],因此患者需要早期以及长期肠内营养支持。
在应用FMEA模式之前,责任护士只关注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肠内营养以及肠内营养应用操作流程是否违反常规,当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时,第一反应是停止肠内营养。
而将FMEA模式管理应用到预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之后,FMEA团队结合整体护理和循证护理从患者自身状态、疾病的发展、护理工作流程以及流程管理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效应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善了操作流程,增强了护士对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病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在处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时能够有据可循,依理办事。
本研究结果显示,改善后的预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流程图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生率(P<0.05)。
综上所述,FMEA模式在预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1]毛春英.ICU患者肠内营养腹泻的原因及防治体会[J].中 国医师杂志,2006,8(5):676 677.[2]远庚.综合ICU患者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1.[3]吴嘉欣.失禁性皮炎的临床护理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7):16 18.[4]HalmosEP,MuirJG,BarrettJS,etal.Diarrhoeaduringenteralnutritionispredictedbythepoorlyabsorbedshort chaincarbo hydrate(FODMAP)contentoftheformula[J].AlimentPhar macolTher,2010,32(7):925 933.[5]洪利芬,何冬伟,李晨玲,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胃管意外滑脱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9(8):172 174.[6]洪楚云,苏真娇,魏霞,等.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34 35.(本文编辑:李小玲)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1.07.021工作单位:1.512025 韶关 粤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510405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申银艳:女,本科,主管护师胡永玉: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0-08-30微创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申银艳1 骆影超1 闫清月1 欧阳萍1 王金荣1 梁秋金2 胡永玉1摘要 总结微创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腰椎融合术(LIF)是一种通过将融合器置入椎体间,从而使椎体间融合的技术。
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椎肿瘤、外伤、脊柱畸形等领域。
自腰椎融合术诞生以来,应用最为普遍的是两种后方入路: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
在过去的15年里,多种前、外、侧方入路被广泛的运用,这些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的优势在于:在充分暴露椎间隙植入融合器的前提下,不损伤椎旁肌肉及后柱结构。
本文就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XLIF)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解剖学研究、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做一综述。
一、XLIF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XLIF)最早由Pimenta1等在2001年报道,其自1998年至2001年在内窥镜下完成了100余经腰大肌入路的前路椎间融合术。
此后,该种术氏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器械通道。
据报道,XLIF的适应症1-3包括节段性脊柱不稳、盘源性疼痛、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人工椎间盘术后翻修、胸腰椎骨折、肿瘤、以及进行性、退变性脊柱侧弯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将XLIF用于治疗急性椎间盘炎、单节段结核、腰椎骨折4、5、12的报道。
XLIF的禁忌症1.3报道不多,包括以前广泛的腹膜后手术(如肾手术)和L5/S1水平的疾病、严重的椎管狭窄、中重度滑脱、旋转型侧弯,以及腰椎骶化,因为腰椎骶化可能包含变异腰肌解剖和移位的腰丛神经。
同时,据报道,治疗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风险是骨质疏松6;因此,骨质疏松症(T-score 2.5)是手术的相对禁忌症。
骨质减少患者(T-score 1.0至2.5),需要采用较宽的融合器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来减少沉降的风险7.8。
二、XLIF的解剖学研究2003年,Moro10等针对腹膜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腰椎手术安全区进行了评估。
使用了30具防腐尸体,其中6具用于研究神经根和腰神经丛的位置,将尸体冰冻至-80℃,然后将尸体沿腰椎椎间隙、椎体上1/3处以及椎体下1/3处水平切开,在计算机中输入每个切面的腰神经丛和神经根的照片.定义椎体前方为A区,椎体后方为P区,椎体按照前后依次平均分为I-IV区,计算机可以分析出相应区域的腰神经丛和神经根的分布;解剖剩下的24具尸体,观察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的走行及两者的位置关系。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LLIF专家共识,以供业界参考。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
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3D打印术前规划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术前采用3D打印仿真脊柱模型体外模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5月的4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资料,随机分为2组:3D打印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OLIF,对照组行OLIF,20例/组。
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摄腰椎正侧位X线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放射显露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3D打印术前规划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可行性,手术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
关键词:脊柱植入物;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D打印;腰椎退变性疾病Clinical effect of 3D printing-assisted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ZHANG Shufang, CHEN Rongchun, HUANG Huai, YE ShuXi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3D printing-assisted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40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two groups: 3D printing group received 3D printing assisted OLIF, 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LIF from June 2018 to May 2022, 20 cases/group.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 Lumbar X-ray was taken and theclinical outcomes were re-assessed. Results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time、radiation exposure time and surgical blood loss were shorter in the 3D-printing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t follow-up (P<0.05). Conclusion 3D printing-assisted OLIF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 it can also reduce intraoperative operation time, surgical blood los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Keywords:spinal internal fixation;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3D printing;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中,以腰椎融合运用最为广泛。
其中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伴有节段明显失稳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已成为其治疗首选[1,2]。
腰椎融合术根据手术入路、植骨融合位置、减压内固定置入的不同可分为多种术式类别,而各类术式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不尽相同。
现对各类腰椎融合术式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运用上的研究进展作以下报道。
1腰椎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在摘除椎间盘后,通过植骨或内置物使椎体间相融合。
该术式最早用于椎体结核的治疗,1953年Cloward 首次将其用于下腰痛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腰椎间融合根据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遂宁市中医院骨科,四川遂宁629000*通讯作者:陈泽,Email :****************不同腰椎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李笑峰,蒋曼,陈泽*,熊福生[摘要]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增生紊乱、腰椎韧带松弛以及肌肉劳损等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腰椎自然退化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给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上腰椎融合术式种类多样,而各类术式有其自身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优缺点,各家研究报道结果不一,使得临床医师在不同术式的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议,难以达成共识。
现就临床上各类腰椎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融合术;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976X.2021.02.025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different lumbar fus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I Xiao⁃feng ,JIANG Man ,CHEN Ze ,XIONG Fu⁃she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uin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uining ,Sichuan 629000,China Coresponding author :CHEN Ze ,****************[Abstract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caused by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tervertebral facet hyperplasia and disorder ,lumbar ligament relaxation ,and muscle strai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umbar natural degeneration.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the clinical incidenc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many elderly people.Lumbar fusion surger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lumbar fusion in clinic ,each type of lumbar fusion has its own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tudies are different.As a result ,clinician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on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a consensus.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ll kinds of lumbar fusion is reported as follows.[Key word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umbar fusion ;review手术入路可以分为经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极外侧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
腰椎融合技术OLIF技术适应症、操作优势及手术入路选择技术起源OLIF是经腰大肌前缘和腹膜血管鞘间隙进入椎间隙进行椎体间融合技术,临床应用融合技术以后方融合为主。
手术适应症OLIF是融合技术,和经典的TLIF/PLIF,ALIF等比较区别在于手术入路和器械选择的不同,椎间隙融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手术适应症是需要重建椎间隙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实现间接减压和恢复腰椎正常序列的各类腰椎疾患。
疾病主要包括退变性的椎间盘疾病,轻中度的椎管狭窄,I或II度的腰椎滑脱,手术邻近节段退变,椎间隙感染,退变性脊柱侧弯等。
OLIF操作时,对椎管内是无法进行安全精准减压的,这些疾病都不是OLIF良好适应症。
后路孔镜+前路OLIF将一个大的TLIF手术分解成两个相对较小的微创手术的方法;或者前路OLIF融合+后路辅助补充减压+固定等方法可以实现前方大面积融合,后方椎管充分减压等。
斜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不进椎管,对神经干扰少,术后反应轻微;融合效率更高,前方直接入路,可以置入大号融合器,增加椎间隙融合;应用standalone技术或pivox钢板固定,不损伤后方肌肉,和关节突等结构,避免或减少医源性的肌肉损伤。
操作优势OLIF是从腰大肌和腹部大血管的间隙进入,CLIF是在腰大肌上椎间隙前缘水平建立工作窗口。
OLIF操作是将腰大肌作为一个整体从椎体和椎间隙上剥离,向后牵拉,操作优势是对腰大肌内行走神经丛损伤较少,OLIF手术在无神经电生理监护情况下可安全进行,腰大肌整体要往后牵拉和暴露,对腰大肌特别肥厚患者操作难度会比较大;CLIF是在腰大肌上建立工作窗口,向周围进行肌肉牵拉,暴露难度相对更低,不太容易损伤交感神经等结构,对腰大肌的开窗意味着内部行走腰丛神经潜在损伤风险,劈开腰大肌的LIF手术要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完成。
手术入路OLIF主要是通过腰大肌前缘和腹部大血管界面进行椎间隙暴露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