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3.9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式作者:刘雪范磊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6期【摘要】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理念的确立,是近代以来档案事业双元价值观形成并推动深化的社会产物。
国家公共档案馆的“五位一体”功能定位,是其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根本举措。
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档案利用中心的“三个中心”与“二大基地”定位,要求在档案信息资源性状、档案社会利用服务、档案行政查阅监督、档案爱国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方面档案馆作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要重视档案原始凭证性维护,体现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档案利用中心,要实现档案社会功能性效应,体现信息价值。
【关键词】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理论;实践一、大档案观与社会化服务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把握概念,实际是以“定义”方式揭示事物内涵与外延的逻辑过程。
档案馆社会化服务题意中的“档案观”,很明显,是现代性的广义档案概念,即“大档案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从法律描述上,我们得知“档案”身份不单只有以“党和国家”为中心的组织加以赋予,私人档案或家庭档案也作为档案实体体系的重要部分。
冯惠玲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档案在概念与实践中的相对性原则,她说“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征”这已成为业界多数人士的共识,但原始记录特性“并不表现得很固化,而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即是在与相关事物及相关因素条件的对照、比较中表现出来的。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浅析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式【摘要】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理念的确立,是近代以来档案事业双元价值观形成并推动深化的社会产物。
国家公共档案馆的“五位一体”功能定位,是其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根本举措。
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档案利用中心的“三个中心”与“二大基地”定位,要求在档案信息资源性状、档案社会利用服务、档案行政查阅监督、档案爱国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方面档案馆作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要重视档案原始凭证性维护,体现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档案利用中心,要实现档案社会功能性效应,体现信息价值。
【关键词】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理论;实践一、大档案观与社会化服务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把握概念,实际是以“定义”方式揭示事物内涵与外延的逻辑过程。
档案馆社会化服务题意中的“档案观”,很明显,是现代性的广义档案概念,即“大档案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从法律描述上,我们得知“档案”身份不单只有以“党和国家”为中心的组织加以赋予,私人档案或家庭档案也作为档案实体体系的重要部分。
冯惠玲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首次提出了档案在概念与实践中的相对性原则,她说“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征”这已成为业界多数人士的共识,但原始记录特性“并不表现得很固化,而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即是在与相关事物及相关因素条件的对照、比较中表现出来的。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档案功能的简单扩展,引导档案管理向社会公共领域逐步延伸,加强档案理论知识的探索,从理论框架和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档案社会化服务信息伦理机制。
一方面,以社会记忆为导向,创新档案公共管理模式,在秉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深入探讨档案社会化服务知识的理论机构,加强国家法律与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社会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凝聚档案利用者与社会的强大力量,引导档案服务不断向法律法规方向转化,从而建立良好的档案社会化服务信息伦理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档案社会化服务信息伦理机制的建设,规范信息伦理机制守则,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发现并解决档案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挥和利用档案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其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服务,将档案事业管理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切实创新档案服务方式,在总体上加强档案社会服务水平,建立高效优质的公众服务体系,不断深入思考增大档案社会化服务系统的理论指导,探索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内涵,从而积极转变档案管理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档案的社会化服务目标的实现。
一、档案社会化服务基本内容分析档案社会化服务,不仅仅是档案馆功能的扩展,而是在档案管理向社会公共领域延伸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档案理论知识结构的探索,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架构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社会记忆为背景,在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实施新的公共管理方式,切实加强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深入探讨,在完善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理论框架下充分尊重档案管理的客观规律,加强党和国家对于科学文化事业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收集、保管与利用基本功能的同步发展,从而加快信息资源配置、实现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目的,以真实可靠的数据记录加强对历史真实的维护;另一方面,以当代政治经济、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为基础加强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建立健全档案社会化服务信息伦理机制,为社会建设完善的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加强档案事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价值目标实现,从而立足于实际,加强现代档案工作体制的创新,借鉴社会记忆为档案社会化服务提供良好的理论框架,引导人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创造财富,从而以信息方式进行存储,提升档案的深层内涵认识,从根本上引起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本质认识。
档案利用服务社会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特点档案部门向社会广大公众提供专业服务就是档案服务社会化,而这种档案社会服务化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油漆的受到重视。
”休闲利用观”就是现在的国际档界经过理论研讨形成的,服务实践中被强化的文化休闲色彩也被发达国家利用。
我们就是利用服务社会化的实践特点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档案。
标签:档案利用;服务社会化;理论认识;实践特点,档案信息资源曾经有一个档案学家吴宝康指出:”档案的利用在档案工作中一般是起主导的支配作用的,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出发点。
档案的利用是推动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最有力的、最活跃的因素,档案的利用也是我们检验整个档案工作诸方面的好、坏、优、劣的测试指标和客观标准。
”由此可见,档案的利用在整个档案工作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1 档案利用社会化内涵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就是社会化问题,要想研究档案利用社会化,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社会化是什么这一项内容。
社会化的一般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进行学习和掌握,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社会化,个体能够将社会中的标准、规范掌握,做到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
而个体的社会化则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总之,社会化就是指个体与自然融入的过程,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在圆社会学中,个人的社会化,个人荣辱社会的过程就是社会化。
明确什么是社会化是一切的基础,而档案利用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基本上可以被我们总结出来。
档案利用这种行为过程的社会化就是档案利用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档案通过这种过程在融入社会这一方面上能够达到恒神的层次,更广的范围,让社会公众可以使用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利用这个行为就是依托,社会某一个阶段中人们对档案,档案部门的要求就可以被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部门实现,这就是它的核心。
档案部门就是档案事业的主题能动者,想要找到社会认同感,将自我的价值实现出来,就可以通过档案利用的社会化。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措施研究【摘要】开放式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不同于过去人事档案管理偏向封闭内向,分散各部门的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化、公开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有利于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归档齐全完整;有利于实行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档案管理;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以人为本;社会化管理;制度建设0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都相继进行了改革,与此相关的人事档案工作,若继续沿用党政机关管理干部人事档案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类别的人事档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做好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是人事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新任务。
因此,必须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我们称之为社会化、开放式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1 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面临的困难1.1 人事档案中介机构管理混乱造成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失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再接收本人的人事档案,而要求将其人事档案放到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事档案管理中介机构中,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介机构中,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的比重越来越多。
以此同时,伴随着流动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人事档案管理中介机构也出现不少问题:出现了有些无权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擅自保管档案;有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管理和利用,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个别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在档案管理上把关不严,甚至存在假文凭、假材料、假身份证明混入个人档案的问题;有些地方没有做到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工作人员办公室“三室”分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存在着“死档案”的现象等。
浅析档案信息服务的社郁影1宋振玲2会化Z写11J(1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文秘系,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化T学院社科系,辽宁沈阳110142)摘要:档案工作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
创造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实现须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进程中。
档案界的社会意识起着先导作用.这种社会意识要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和服务措施传达给利用者。
关键词:档案工作信息服务社会化当人类的脚步迈入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信息经济时代之时.开展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已成为我国各信息服务机构业务发展的主流。
档案信息服务做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必须加强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
一、档案工作在信息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定位档案工作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四章的“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中,明确规定了以档案利用为中心内容的档案社会服务的要求、方式和权限。
为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1]档案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它汇集了浩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
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档案如若只被保管着而得不到开发和利用,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档案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档案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实现社会共享。
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
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就是要以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
面向社会强化档案信息的各项服务功能和环境,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创造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档案信息只有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