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圆明园调研报告分析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其建设始于清代康熙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不幸的火灾,圆明园遗址几乎完全被摧毁,成为一片废墟。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圆明园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圆明园的现状和保护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就圆明园的现状而言,在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圆明园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原貌。
游客可以参观残留的建筑和遗址,了解古代皇家园林的建设和风格。
然而,由于毁于火灾的建筑无法完全恢复,园区的整体景观感受略有欠缺。
其次,圆明园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了游客数量,防止破坏和损害。
此外,还进行了专业的修复工作,使得遗址和建筑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修复过程中,还进行了考古工作,挖掘和保护了大量的文物。
这些措施对于圆明园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圆明园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随着圆明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园区,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保证文物保护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
二是技术手段与传统工艺的结合问题。
圆明园的修复工作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才能保证修复效果和持久性。
为了更好地保护圆明园,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人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二是加强园区管理,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合理安排游览路线,减少破坏和损害。
三是继续加大保护力度,加强科研和修复工作,保护好已经修复的建筑和遗址,积极挖掘和保护更多的文物。
四是加大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综上所述,圆明园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经过近年来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圆明园调查报告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遗址,是清代一座大型宫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圆明园路。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景色优美,被誉为“万园之园”、“万园之宫”。
然而,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圆明园历经了数次战乱和劫掠,最终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到火烧,成为一片废墟。
如今,圆明园遗址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痛点。
首先,我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圆明园遗址占地广阔,现存的遗迹包括了大水法、方壶、方丈园、智果园、福海、烟波桥等。
这些遗迹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仍然能够看出当年圆明园的宏伟壮丽。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零星的文物和遗物,如石碑、石刻、石雕等,这些文物虽然残破不全,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繁华。
其次,我们对圆明园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
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御苑,历时89年才基本建成。
在其鼎盛时期,圆明园占地约35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劫掠,成为一片废墟。
这一段历史的变迁,让人深感唏嘘和惋惜。
最后,我们对圆明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圆明园遗址至今仍然残破不堪,虽然经过多年的修复和保护,但依然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
同时,由于游客和不法分子的破坏,圆明园的文物和遗迹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圆明园的保护力度,让这片历史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劫掠,至今仍然残破不堪。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发布,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圆明园的关注,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研究报告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易受到各种类型的病害侵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石质文物,对其病害进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石质文物的病害可以分为生物性病害和非生物性病害两大类。
生物性病害主要是指由微生物和有机体引起的石质文物损害。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等,它们侵蚀石质文物表面,产生酸性物质,使石质文物溶解和腐蚀。
有机体主要指生物体的根系,如植物的根系和霉菌的菌丝,它们通过生长和机械作用,导致石质文物开裂和破坏。
非生物性病害包括物理性病害和化学性病害。
物理性病害主要是指石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所受到的风化、冻融、腐蚀等物理作用。
风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风沙的作用,使石质文物表面产生剥落、裂缝等问题;冻融则是由于温度变化引发的石质文物的开裂和崩落;腐蚀主要是由于水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导致石质文物发生物理变化。
化学性病害主要是指由污染和腐蚀性物质引起的石质文物损害。
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它们通过与石质文物接触,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并加速石质的溶解和破坏;腐蚀性物质主要是由于酸性物质的存在,如酸雨、酸性土壤等,直接腐蚀石质文物的表面。
根据以上分类,可以对石质文物的病害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各种病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减少石质文物的损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等措施。
同时,对文物病害分类研究的结果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之,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研究对于保护和修复石质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病害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石质文物的持久保存。
同时,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病害分类研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研究论文圆明园文物流失及流失国宝的回归困境目录✧摘要 (3)✧问题提出 (3)✧研究方法 (3)✧研究过程 (4)✧研究结果 (5)✧建议 (8)✧参考文献 (8)摘要圆明园已经建园300周年,而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已过去了150年。
新中国成立了60年,文物先如今又在何方?有多少文物不知去向?他们如何回来?圆明园300岁的时候,新中国派出了一只寻宝小组开赴美国,寻找那价值无穷的圆明园文物。
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圆明园举行。
让我们,一起为圆明园的文物回归出一份力,多多的关注圆明园文物回归吧!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一.研究背景前段时间,法国佳士得总部企图拍卖中国圆明园珍惜鼠兔铜兽首的事引起了中国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海外流失了多少?邮路是到了哪里?如何回归?这些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活动仪式”在圆明园隆重举行,标志着“圆明园流散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圆明园管理处也联合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启动了“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活动”。
二.研究目的理解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我们文化传承的载体,特别是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更是与跌宕起伏的国家历史与命运紧密相连,与我们的民族情感紧密相连。
1、圆明园兽首拍卖?是什么促成了如此高昂的拍卖价格?如何看待这场拍卖?2、如果我们想把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追索回来的话,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3、呼吁整个社会关心圆明园,使圆明园遗址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网上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二.时间安排阶段时间主要任务研究方法1 12.1~12.30 上网查资料文献法2 2.2~3.20 去圆明园调查游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式的看法调查3 4.23 圆明园采访调查4 5.1~5.3 与组员讨论并整理采访资料(去保利博物馆)5 9.23 圆明园采访调查6 10.3 圆明园展出文物拍照考察7 10.6 根据《文史参考——圆明园专刊》讨论并完善论文三.研究过程其中在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了首次圆明园考察,在圆明园举办庙会期间有一次来到圆明园采访路人对圆明园文物回归方法的看法。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及历史文化调查报告姓名:班级:专业:时间:2013年8月关于圆明园遗迹的保护及历史文化调查报告【摘要】圆明园遗址是北京市4A级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圆明园经过清朝五位皇帝150多年的苦心经营,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
在1860年和1900年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火烧抢掠以后,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也就是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后来经过国家的精心保护和部分复建,圆明园遗址被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并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圆明园的游客数量也在日益增长,但是国人的精神却是空虚的,民族的屈辱被遗忘,遗址公园里的部分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专家和公众的意思是圆明园不应该被复建,但是怎样的圆明园才是公众心目中的中华第一园,才能将历史文化与园林艺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遗址保护平衡起来?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一行三人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志愿活动,并针对圆明园和颐和园的部分游客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至2013年8月15日调查地点:北京西郊圆明园、颐和园调查对象:景区游客、部分工作人员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交流谈话及实地考察调查人:二、调查报告很长一段时间名人故里被炒作、争抢,文化遗址也被带动的火了起来,于是各地的旅游业也被带动起来,但是在这些红红火火的背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程度如何?游客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公园和颐和园的游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圆明园遗址公园:2013年8月10日上午9点,我们准时到达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始了我们的志愿活动和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内容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调查对象是来景区旅游的游客,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00张,回收有效问卷87张,回收率87%。
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圆明园建筑遗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然而,在历经战乱和岁月风雨后,圆明园建筑遗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圆明园建筑遗址成为了文物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
因此,对圆明园建筑遗址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圆明园建筑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演变(2)圆明园建筑遗址现存状况及文物保护情况(3)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搜集及整理(2)实地考察和调查(3)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4)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三、研究预期结果及创新点1. 研究预期结果(1)全面了解圆明园建筑遗址的历史演变和现存状况(2)深入分析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探讨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2. 研究创新点(1)对圆明园建筑遗址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下,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3)对圆明园建筑遗址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创新性建议四、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个月)(1)搜集圆明园建筑遗址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圆明园建筑遗址的历史演变(2)实地考察和调查圆明园建筑遗址现存状况及文物保护情况2. 第二阶段(2个月)(1)深入分析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探讨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3. 第三阶段(1个月)(1)完成论文的撰写和排版(2)对论文进行检查和修改五、参考文献1. 何宝忠.圆明园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2. 陆宝忠.圆明园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研究[J].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08(6):97-100.3. 李文琦.圆明园750年小历史[M].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 徐铭.园林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 建筑与文化,2009(3):35-37.。
石质文物修复流程石质文物修复可是个超有趣又超有意义的事儿呢!一、病害调查。
石质文物在修复之前呀,得好好看看它都有些啥毛病。
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先诊断。
要观察石质文物表面有没有裂缝啦,有没有被侵蚀的痕迹呀,像那些被酸雨或者风沙弄得坑坑洼洼的地方都得记录下来。
还有哦,有没有生物在上面生长,像青苔之类的,这可都影响着修复方案呢。
这个调查得特别仔细,哪怕是很微小的损伤也不能放过。
有时候可能还得借助一些工具,像放大镜之类的,这样才能把那些不容易发现的小毛病找出来。
二、清洗。
等知道了有啥问题之后,就要给石质文物洗个澡啦。
不过这个洗澡可不能随便来。
如果上面有污垢,得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可不能用那些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的东西哦。
要是有比较顽固的污渍,像那种渗入到石头缝隙里的脏东西,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比如用小刷子轻轻地刷,就像给它挠痒痒一样。
而且清洗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能太用力,不然把文物本身的结构破坏了就不好啦。
就好比给小猫洗澡,得小心翼翼的。
三、加固。
清洗干净之后呢,有些石质文物可能比较脆弱,就需要加固啦。
这个加固就像是给它穿上一层保护衣。
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能很好地和石质结合,让它变得更结实。
比如说有的会用化学材料,但是这个量一定要控制好,要是太多了,可能会改变石质文物的外观或者性质,那就糟糕了。
就像做菜放盐一样,适量才好。
而且在加固的时候,要确保每一个需要加固的地方都能照顾到,不能有遗漏的地方。
四、修复缺损部分。
要是石质文物有缺损的部分,那就要想办法补上啦。
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石材来匹配。
找到的石材得在颜色、质地等方面和原来的文物尽可能接近。
然后根据缺损的形状,一点一点地雕琢、拼接。
这个过程就像玩拼图一样,但是要比拼图难得多。
每一个小细节都要处理好,比如说边缘的衔接,要让补上的部分看起来就像是原本就在那儿的一样,不能有很突兀的感觉。
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还得不断地对比原来的样子,确保修复的准确性。
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
第一篇
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石质文物那些让人头疼的病害类型。
你知道吗?石质文物就像娇弱的宝贝,特别容易“生病”。
有一种病害叫风化,就好像石头的皮肤变得粗糙了,不再光滑细腻。
风吹、日晒、雨淋,时间一长,石头表面就会一点点被磨损,出现小坑小洼的,看着可让人心疼啦。
还有水锈病害也很讨厌!当水分渗进石头里,带着一些杂质,慢慢就会形成难看的锈斑,就像石头长了“麻子”一样,颜值直线下降。
化学腐蚀病害也不能小瞧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有周围环境里的化学物质,都可能悄悄“伤害”石质文物。
它们会让石头的质地发生变化,变得脆弱易碎。
生物病害也常常来捣乱呢!一些小植物在石头上生根发芽,还有微生物的侵蚀,这都会给石质文物带来损害。
哎呀,想到这些石质文物要遭受这么多病害的折磨,咱们可得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能长久地陪伴我们。
第二篇
亲人们,咱们来唠唠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哈。
先说裂缝病害,这就像石头身上的“伤疤”,有的大,有的小。
可能是因为地质变动,也可能是受到外力撞击,反正有了裂缝的石质文物可就危险啦,一不小心就可能断裂。
剥落病害也常见哟!石头表面的一层一层掉下来,就像是脱皮一样。
这会让文物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原本精美的雕刻或者图案都可能变得不完整。
溶蚀病害也很糟糕!就好像石头被什么东西给“吃掉”了一部分,变得奇奇怪怪的形状。
这些病害真的是石质文物的“敌人”,咱们要多留意,多采取措施来保护它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宝贝受到更多的伤害啦!。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133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2(上)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引言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是长春园内五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仿自江宁(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在圆明园建造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在对其进行保护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病害调查及病害机理分析的研究,才能使所采取的措施具有科学性。
因此,本文针对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的病害及病害机理展开讨论,力求为后期的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1 石质文物主要病害种类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GB…WW/T002-2007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图示的参考,如园石质文物的主要病害有集中于文物表面的生物病害、机械损伤、表面风化、裂隙及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等。
1.1 表面生物病害如园石质文物的表面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石质文物受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活动的污染而表现出的三种病害类型,统称为表面生物病害。
1.2 机械损伤如园的石质文物的机械损伤主要体现在断裂和残缺这两种病害类型,推测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或爆破力使一块块较为完整的岩石出现较多处的断裂和残缺。
1.3 表面风化主要表现为表面片状剥落及孔洞状风化两个病害类型,表面片状剥落在芝兰室分布较多,其他地方也有较多分布,孔洞状风化主要分布在码头的石质构件上。
1.4 裂隙及空鼓在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与温度的变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如园所有的石质构件上都有分布。
裂变是所有病害发生的源头,如果不及时治理会造成更多的病害,会对石质文物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危害。
主要病害类型有浅表性裂隙、机械裂隙及其引发的表层空鼓。
1.5 表面污染与变色表面污染与变色病害主要表现是人为污染及灰尘和土锈。
人为污染主要分布在芝兰室、含碧楼、延清堂及码头,其中芝兰室为人为涂画,含碧楼、延清堂和码头的人为污染病害为油漆涂饰,造型较为一致,都是红色的油漆斑点。
石质文物的病害研究及其加固保护【摘要】导致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因素很多,目前文物保护学者主要关注于风化。
本文探讨了石质文物风化的诸因素,认为主要来源于地质环境、石材原料和人为破坏几个方面,并阐述了目前用于石质文物加固保护的无机加固剂、有机加固剂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该工作对石质文物加固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质文物;病害研究;加固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天然岩石为材料的历史遗物,包括石窟、石刻、岩画、石器、石塔、石桥、石碑、经幢、石雕、石牌坊、岩墓等多种类型。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石质文物病害问题,伴随着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丢失,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文物保护学者主要关注于风化机理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了露天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分析了目前所用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点、应用及其加固技术。
1 影响石质文物风化的因素石质文物病害,又称为风化、劣化,是指石质文物由于物理状态和化学组分改变而导致价值缺失或功能损伤。
研究石质文物的风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地质环境的影响岩石材料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的变形和破坏性质不但和岩石的复杂成因和结构密切相关,而且还受温度、围压、孔隙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病害机理的分析首先应当对地质环境进行勘察,了解它所依存的地质环境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与石质文物病害的关系。
在炎热的夏天,露天石质文物暴晒于阳光下,物体表面温度高达六、七十度。
而一场暴雨过后温度急剧下降,岩石膨胀产生的挤压力和冷却收缩产生的拉力会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
对石窟寺来说,山体围岩与其紧密相联,由于毛细作用石孔内部存在大量地下水和可溶性盐。
白天气温升高,岩石孔隙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盐份浓度增大,甚至会产生结晶。
结晶时的体积膨胀将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使其酥碱变质。
夜晚气温降低,盐从大气中吸收水分重新溶解。
一年四季,日复一日,温湿度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效应的不断积累,对岩石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圆明园的研究报告状况1. 引言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的一座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的颐和园内。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风格,曾经是清朝皇家园林中最宏伟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19世纪的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成为了历史的残缺。
本研究报告主要旨在对圆明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促进对圆明园的全面认识和保护。
2. 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获取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和进展。
同时,对近年来的研究文章、学位论文和专著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3. 研究成果回顾在对圆明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3.1 历史文献的研究许多研究致力于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还原圆明园的建设背景、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清朝的官方文献、记载、往来信函等进行梳理和解读,研究者们对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3.2 建筑与景观的研究建筑与景观是圆明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许多研究注重对圆明园中建筑和庭院的结构、样式以及园林景观的复原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存的文物资料、考古发掘和重建实践的分析,学者们尝试还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3.3 艺术品的研究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艺术品。
研究者们对这些艺术品的鉴赏、分类和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研究来了解圆明园的艺术文化背景。
3.4 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圆明园的破坏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恢复圆明园,研究者们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物保护技术、保护策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4. 研究现状分析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圆明园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研究者们对这些学科进行了融合,以期全面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探讨论文一场跨世纪的争议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曾经对圆明园的保护有一个激烈的争论,争论分成两大派,一是遗址保护派,认为圆明园就要保留遗址,遗址的现状是最美的,认为一切干涉都破坏了历史的证据,这派人认为只有遗址才能保留帝国主义侵略的证据,另有一派复建派认为广大观众多数看不懂遗址,只有按遗址修复部分古建筑才能表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辉煌和圆明园的盛世景观,修复部分古建筑为观众的想象力增加具象思维。
当时的争论非常激烈,但是每一个争论都是认真严肃的,都是为了保护圆明园献计献策,这种讨论民主气氛浓厚,在学者专家和人民群众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2000年的北京市规划院制定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规划,这个2000年的规划,对圆明园的发展制定了原则。
这些年圆明园发展所有工作也是按这个规划进行的,规划要求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因为圆明园在建国以后以种粮为主,山脉基本推平了,福海现状是大片稻田,圆明园职工多年努力恢复了圆明园历史山形水系,恢复了绿化的树木,现在的圆明园是绿水青山,成为一个5A级公园,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三山五园文物保护示范区,三山五园为全国第一批六个保护示范区之首,而圆明园又是三山五园示范区的最重要的示范点,充分表明对圆明园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
2000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规划对文物修复做了制定,为展示中国古建筑形象,同意恢复10%的古建筑,按照1933年北平工务局、1965年勘测的圆明园遗址图计算圆明园的古建筑约17万平米,同意恢复1万4千平米,具体项目是含经堂,琦春园宫门,长春园宫门,圆明园大宫门,正觉寺因为有70%的建筑仍在,只是修复不是恢复,不属于恢复范围之内。
规划制定了三个宫门的修复和含经堂的修复,作为圆明园历史辉煌的标志性建筑,另外可以在景区内恢复少量的亭台楼阁,为游人休息和遮风挡雨。
这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在技术问题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含经堂挖出遗址以后,原本是准备恢复的,但是有人认为这个遗址完好应当做遗址保护,不同意恢复,因此含经堂做了遗址保护的建设,就是用古建筑的工艺材料做出含经堂建筑台明的轮廓,把遗址上挖掘出的残破的石块按照人们的经验和想象归安到台明位置上,材料是传统的,但是工艺没有按古建筑形制做,遗址保护做的非常粗糙,用古建筑残留的石头和现代仿古砖摆放成人们想象和有部分依据的的轮廓。
加强研究梯队建设深挖圆明园文化遗产价值圆明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加强研究梯队建设,深挖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建成于18世纪中期,历经多次修建和丰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皇家园林之一。
园内的建筑、雕塑、石刻、河道、湖泊、山石等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和历史的价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园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石刻、书画、器物等,展现了清代的宫廷文化和审美趣味。
圆明园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清代宫廷文化、园林艺术、艺术品鉴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研究不足的现状目前,对于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园内的遗产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和发掘,许多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仍然尚未被发现和研究。
园林的保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植被的恢复、建筑的修缮等方面的工作并不够完善,导致园内的文化遗产受到威胁。
现有研究团队的水平和规模相对较小,无法满足对于圆明园文化遗产全面深入的研究需求。
目前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
三、加强研究梯队建设的必要性加强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梯队建设,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保护园内的文化遗产。
通过建设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可以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中,提高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建设研究梯队可以加强对于园内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及时发现和保护园内的重要文物和艺术品。
建设研究梯队可以加强对于圆明园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播工作,提高公众对园林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加强研究梯队建设对于深挖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圆明园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需要加强研究梯队建设,深挖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开封繁塔的病害调查与分析作者:代琪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仍保留着与这些文化同时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砖石类文物,但它们出现了严重的病害,令人担忧。
文章以开封繁(读音Pó)塔为例,通过对繁塔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并结合相关文献,归纳出繁塔的病害种类并分析病害机理。
同时,文章针对繁塔的典型病害设计出前期模拟实验方案,并在后期的实验操作中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得出的相关数据对繁塔的病害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关键词:砖石类文物病害;机理;模拟实验;保护方案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与这些文化同时期的砖石类文物。
但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它们中有许多文物不仅遭受着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等自然原因导致的病害侵蚀,同时随着经济及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这些砖石类文物也遭受着酸雨、空气污染的侵害以及人为破坏。
导致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给我国文物及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为了加强对砖石类文物的保护力度,我们需要对砖石类文物病害进行分类调查,并分析出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从而达到更有针对性地保护砖石类文物的目的。
文章以开封繁塔为例,通过深入繁塔进行调查取样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繁塔的病害进行分类与归纳以及对病害机理进行分析。
此外,作者对于繁塔出现的典型病害设计出相应的模拟实验方案并在后期的实验操作中对繁塔的病害进一步分析,以便为繁塔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国内砖石类文物病害机理概况我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域之间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从而导致气温、海拔、降水、日照时间等因素不同。
这些因素的差异同样也导致了不同地域之间砖石类文物病害机理的差别,下面将根据相关案例,划分各地域之间典型的文物病害及其机理。
通過《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①《承德普佑寺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②等代表北方地区砖石类文物病害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北方砖石类文物病害主要有:机械损伤、表面风化、生物病害、表面污染及变色。
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调查
张淑敏
【期刊名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9)001
【摘要】@@ 一、原则目的rn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历时八十九年.这些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的多处建筑群,创造了诸多种类的雕刻品,这些造诣精湛的石雕艺术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和高超的技艺水平,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但由于岁月及自然界的摧残,加上人为的破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蹦损、开裂、粉化、酥解等,这些难以复原的石质文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张淑敏
【作者单位】避暑山庄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7
【相关文献】
1.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 [J], 李彤;张瑞芳;周华
2.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风化腐蚀模拟实验 [J], 戎岩;吴海涛
3.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调查 [J], 张淑敏
4.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风化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 [J], 马闯;寇成;张恒强;王晖;陈
鸿利
5.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J], 张发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圆明园如园遗址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研究
作者:李彤张瑞芳周华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2期
摘要:圆明园如园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作为圆明园中的一个园中园,享有“石头林”的美誉。
近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显露于世,但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与长时间的风蚀,如园的石质构件大多破裂、缺失、污染、散落、遗失。
石质文物及其建筑基址的保护刻不容缓,但在对这些石质构件进行保护之前,对其进行系统详尽的病害调查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
文章对如园石质文物的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得出了如园石质文物现存的病害主要有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断裂、缺失、浅表性裂隙、人为污染等,其中残缺部分面积达71.11m2,各类裂隙长242.78m,严重影响文物的价值和长久保存。
这些病害的统计可以为后期的保护修复提供调查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病害调查;机理研究
引言
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是长春园内五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仿自江宁(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在圆明园建造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在对其进行保护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病害调查及病害机理分析的研究,才能使所采取的措施具有科学性。
因此,本文针对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的病害及病害机理展开讨论,力求为后期的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1 石质文物主要病害种类
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GB WW/T002-2007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图示的参考,如园石质文物的主要病害有集中于文物表面的生物病害、机械损伤、表面风化、裂隙及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等。
1.1 表面生物病害
如园石质文物的表面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石质文物受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活动的污染而表现出的三种病害类型,统称为表面生物病害。
1.2 机械损伤
如园的石质文物的机械损伤主要体现在断裂和残缺这两种病害类型,推测是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或爆破力使一块块较为完整的岩石出现较多处的断裂和残缺。
1.3 表面风化
主要表现为表面片状剥落及孔洞状风化两个病害类型,表面片状剥落在芝兰室分布较多,其他地方也有较多分布,孔洞状风化主要分布在码头的石质构件上。
1.4 裂隙及空鼓
在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与温度的变化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如园所有的石质构件上都有分布。
裂变是所有病害发生的源头,如果不及时治理会造成更多的病害,会对石质文物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危害。
主要病害类型有浅表性裂隙、机械裂隙及其引发的表层空鼓。
1.5 表面污染与变色
表面污染与变色病害主要表现是人为污染及灰尘和土锈。
人为污染主要分布在芝兰室、含碧楼、延清堂及码头,其中芝兰室为人为涂画,含碧楼、延清堂和码头的人为污染病害为油漆涂饰,造型较为一致,都是红色的油漆斑点。
灰尘和土锈是大部分的石质构件都存在的病害,这与遗迹的长期地下埋藏有关。
2 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统计
在对如园石质文物进行病害调查时,我们将整个如园的建筑基址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为如园西门、芝兰室、延清堂、码头、含碧楼。
如园西门主要是指新赏室、翠微亭及擎芳书屋所在的西门位置;芝兰室的调查范围主要包括听泉榭、云萝山馆及芝兰室主体建筑部分;延清堂的调查范围主要指引胜轩、撷秀亭以及延清堂主体部分;码头的调查范围主要是延清堂北侧的码头的位置;含碧楼的范围则主要指含碧楼的主体建筑。
我们对如园的这五部分分别进行了病害调查,并形成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
2.1 各部分病害分布及数量
如园西门是如园的第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石质构件多为墙基、柱础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害,病害分布如表1所示。
经过现场调查,芝兰室石质文物风化破坏较为严重,病害面积较大,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
延清堂是如园的主要建筑,同样也是如园的主殿建筑,占地面积最大,但相较于其他建筑的石质构件来说破坏较小,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码头作为如园旁边的一个附属小建筑也包含着体量较大的石质构件,通过我们的现场调查发现,它虽然总体文物较少,但风化依然严重,具体数值如表4所示。
通过现场调查,我们发现含碧楼南侧夯土台基前有大量石质构件散落,因此含碧楼的石质构件是如园的所有建筑中数量最多,也是体量最大的,病害问题也较为严重,具体数值表5所示。
2.2 各建筑遗址病害面积纵向比较
通过对如园各个建筑遗址现存石质文物的病害面积的调查和统计,如园整体的石质文物病害面积具体情况如下:残缺部分71.11m2,植物病害4.11m2,微生物病害12.27m2,表层片状剥落65.03m2,断裂45.83m,机械裂隙80.73m,孔洞状风化5.04m2,表层空鼓2.02m2,水锈结壳9.77m2,人为污染3.09m2,灰尘及土锈11.03m2,浅表性裂隙162.05m,动物病害
0.0026m2,泛盐0.09m2。
在残缺病害上,芝兰室的残缺面积较大,占到了总残缺面积的一半,达到了51%,延清堂次之,芝兰室的植物病害较为严重,病害面积分布达到了70%,延清堂的微生物病害和表层片状剥落分布面积较大。
芝兰室的浅表性裂隙的长度就远远高于其他部分的长度,达到了135.12m,剩余四个地方也均有断裂、浅表性裂隙及机械裂隙的分布。
码头的孔洞状风化较为严重,病害分布面积较广,芝兰室的灰尘及土锈病害面积较大,因此应对各部分较为突出的病害重点关注。
最后,我们发现这五部分石质文物的病害种类都较为丰富,基本都在8种以上,最多的达到12种,分布最广泛的病害为浅表性裂隙、机械裂隙、残缺、表层片状剥落、断裂这五种病害类型。
3 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圆明园如园石质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有动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断裂、缺失、裂隙、表面片状剥落、空鼓、人为污染以及灰尘及土锈。
石质构件残缺面积达到71.11m2,裂隙长度达到242.78m,可见其石质风化极其严重。
五大区域中以芝兰室的石质构件损害最为严重,存在的病害种类最多,面积最大。
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些病害的原因主要有园林建造时期的潮湿环境、地下埋藏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地震、大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上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火烧、人为破坏等因素,因此在后期的保护方案的制定中应着重解决这些环境、自然、历史带来的问题,以排除它们对石质文物的损害,使其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牟会宠.石质文物保护的工程地质力学研究[M].地震出版社,2000.
[2]WW/T002-2007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2008年。
[3]张涛.北京汉白玉石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及病害机理研究[J].工程勘察,2016(1).
[]4]张金凤.石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
[5]李杰.古建筑石质构件健康状况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6]杨曦光.北京大理岩石质文物风化机理研究[D].硕士论文,2016.
[7]周伟强.石质文物病害分类研究[C].文物保护研究新论: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裴广强.再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毁之因——基于宏观视角的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15(8).
[9]刘仁植.云冈石窟的污染物病害调查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