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城市的空间发展史6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9.98 MB
- 文档页数:64
莫斯科城市生长过程一.中世纪时期1)14世纪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克里姆林宫的重建和扩建。
锯齿形砖石墙并建造了许多高塔。
2)15世纪建筑了乌斯平教堂和多棱宫,是新政权的象征,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复兴。
同时在莫斯科河旁,克里姆林宫的对面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公共花园。
3)16世纪建造了瓦西里布拉仁教堂。
(为纪念攻破蒙古人最后的根据地喀山而建造的,金色蒜头穹顶向火苗一样向上跳跃,表达了激动,欢腾和人民喜悦的心情)俄罗斯中世界的建设,因体现人民爱国的激情,在建筑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
二.二次世界大战前,莫斯科改建总体规划(1935年7月10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和计划经济指导下,使城市从盲目发展转向有计划发展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规划的主要特点是:1)保留历史形成的同心圆放射式格局的布局基础。
通过整顿街道广场,使城市得以改造。
2)根据1931年6月全会禁止在莫斯科新建工业企业的决议,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
扩大城市用地。
把周边特别是西南地区划归市区,城市从285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
3)在市区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分出8条绿楔伸入市区,并与市区各公园建成不间断的绿化系统。
4)发展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
市郊铁路电气化。
开辟新水源。
5)把莫斯科变为港口,用运河与白海、波罗的海、黑海、里海连接起来。
6)在改造工作中,使广场,干道,滨河路,公园达到统一的艺术布局。
在建造住宅和公共建筑时要运用古典的和新的建筑艺术的最好的范例,同时也要采用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上一切新的成就。
三.二次世界大战后,莫斯科的战后重建住房生产已达最高纪录,还进一步要求进一步美化市容。
1947年苏联部长会议就通过在莫斯科建筑首批超高层建筑,计划从克里姆林宫起,沿莫斯科河两岸一些空旷丘阜之上,有节奏的布置广场,绿地,安排8座30层高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典型建筑物,包括莫斯科大学,2座旅馆,3座公寓和2座办公楼,全部于1953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