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僧空海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 格式:pdf
- 大小:291.30 KB
- 文档页数:7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侣,他东渡日本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授佛教教义方面,鉴真的教导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鉴真还带来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所建佛寺也对日本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真引进的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融合,让日本文化更加多元化。
鉴真的学术、教育、文化发展也推动了日本的进步。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提升。
他的传播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艺术、影响、佛教、书法、绘画、音乐、佛寺、建筑、中国文化、融合、学术、教育、发展、传播、交流、契机。
1. 引言1.1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当时的日本政治局势动荡,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时期,日本贵族阶层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引进佛教来加强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是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他不仅精通佛学,还在外交和国际交往方面有丰富经验。
公元742年,鉴真应邀前往日本,传授佛教教义,并帮助日本建立了多所佛寺。
鉴真东渡日本的背景也与唐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密不可分。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政治、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贵族阶层希望通过引进唐朝的佛教文化,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同时也借此加强日本自身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鉴真东渡日本不仅是日本政治需要,也是对唐日文化交流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鉴真东渡日本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鉴真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1.2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意义是深远而重要的。
这次东渡不仅仅是一场宗教传播活动,更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鉴真传授佛教教义在日本的普及,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论唐代佛教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当时中国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佛教文化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唐代佛教文化的特色唐代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新时期,佛教经过汉朝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佛教文化的特色,首先在于它所传播的佛教思想和信仰,当时主要流派为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律宗等,这些思想体系和信仰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同时,唐代佛教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宗教实践方式,这也是唐代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色。
唐代佛教信徒通过礼佛、念经、斋戒等方式实践他们的信仰,而这些实践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中国的文化生活。
二、唐代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 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在唐代,佛教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促成了佛教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2. 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著名的佛教石窟和寺庙是唐代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绘画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唐代佛教寺院的建筑和艺术,不但展示了佛教宗教的精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全国性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3. 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思想的领袖,如空海、最澄等,曾赴中国学习佛教,受到了唐代佛教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唐代佛教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唐代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性,进一步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论唐代中日往来诗歌交流正说明,彼时有日本诗人专门写作汉诗。
唐代伊始,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往来频繁,日本遣唐使制度先后延续了二百多年,也让许多倾心汉学,特别是诗歌的日本学者得到了滋养。
这其中,既有在唐代学习多年之人,亦有反对遣唐使制度的人。
但从他们的诗作中,却能看到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人类共情。
李白的恸哭李白送别过很多人,在黄鹤楼、在赤壁、在荆门。
其中既包括同为诗人的孟浩然,也包括一位叫魏万的王屋山人。
送别魏万时,李白写下了《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其中有一句“身着日本裘”却引出了另一则故事。
诗人写诗,有时候会在诗句之后写几笔注释以作说明,在这句“身着日本裘”之后,李白特意自注说明道:“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
”这位朝卿想来与李白关系不错,赠送的贵重衣物李白经常穿,走路都能生出风来。
这份在送别他人时候的“三心二意”某种程度上显示李白与此人关系颇好,好到当李白听闻“朝卿”罹难海上之后,便声泪俱下地写了一首《哭晁卿衡》(朝通晁,晁卿即朝衡),诗曰: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好友朝衡即将回国,哪知明月却没能将他送回故乡,反而船沉碧海,一时间,苍凉的心绪充满了李白的内心。
一位老留学生要回乡了朝衡就是阿部仲麻吕,在大唐的五十年,几乎就是他的一生。
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
从此,由日本而来的学生、僧侣在大唐学习知识、佛法,与当时唐朝的文人、名僧多有交往。
日本留学生若是学有所成,还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以此入仕。
开元初年(713),阿部仲麻吕作为副使来唐。
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开元十四年,阿部仲麻吕参加唐科举考试,进士及第。
《旧唐书》载:“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
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新唐书》中记载得更为详细一些,将他在唐朝的五十年分为两段,先是“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日本国家税收不平的现象。
这位伟大的佛教僧人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文化往来和宗教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佛教;影响中国和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文化联系。
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
此后,交往日益频繁。
到了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
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返,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日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史上,唐代鉴真和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鉴真的六次东渡天宝元年(742)十月,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荣睿和普照前往参见,恳切祈请东渡传戒。
鉴真听后,觉得他们很有诚心便问,我的法众当中,有谁肯应此远请,到日本国传授戒法的呢?”堂上济济众僧,对于鉴僧的发问,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一时陷于冷场。
过了好一会儿,鉴真的弟子祥彦才打破沉默,答道:“彼国太远,性命难存,以此之故,众僧都默然无对。
”鉴真一听,不觉动气,斩截地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经他这样激励,祥彦首先表示愿意随师同去,接着又有21人表示愿意随去。
但翌年出发之际,荣睿等与同行的僧侣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被诬告为海贼的同伙而被捕。
后经州官调查结果非实,只将所造的船没收,杂物还与僧人,如海坐诬告罪,荣睿和普照依例遣送回国。
这是鉴真东渡的第一次挫折。
在扭转了态势的同年十二月,鉴真一行再次出发,船到了狼沟浦就被恶风急浪打破了。
鉴真和随同人员涉寒潮上岸,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修理了船再走,到下屿山住了一个月,待得好风出发,拟到桑石山,又被风浪打坏了船,幸而人员没有伤亡,但水米俱尽,饥渴三日,得到当地州官救济,被安置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那时是天宝三年(744)的初春(第二次挫折)。
文史哲1999年第2期论日僧空海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高文汉李秀英1内容提要2日僧空海曾随第17次遣唐使团留学长安,广泛涉猎密宗佛学、中国文学、文字学和书法等学科。
回国后,他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即/东密0,历久昌盛不衰。
空海长于草书,并为创造日本文字平假名作出过贡献。
他还尊奉孔子/有教无类0学说,创办了日本首家公学。
他所著5篆隶字书6,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辞书。
其诗论5文镜秘府论6,推动了日本汉诗的创作;诗词文赋集5遍照金刚性灵集6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作用。
1关键词2空海密宗真言宗篆隶诗论1作者简介2高文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秀英,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邮编:250100。
公元7世纪初,中国李唐王朝建立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使社会日趋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
此时,日本也由飞鸟时代经过大化革新,进入奈良时代,开始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为促进社会的更快发展,日本迫切需要从中国汲取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天皇遂派遣大批使节、留学生、学问僧入唐。
自舒明天皇二年(630)首次遣使以来,200余年间,共派遣使团达19次之多。
对于日本使团,李唐王朝均待以殊礼,/司仪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观,不居蛮夷之邸0¹。
与此同时,李唐王朝也多次遣使东渡,同样受到隆重接待。
据5续日本书纪6记载:/唐客入京,将军等率骑兵二百、虾夷廿人,迎接于京城门外三桥。
0双方的睦邻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造就了无数为中日文化交流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使者,日僧空海就是其中的一位。
空海(774~835),俗姓佐伯(一作佐伯真),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
延历二十三年(804),当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他随第17次遣唐使团入京,从大师惠果学习密宗,深得/唐密0真谛,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在高野山建寺开基,弘法授徒,至今信徒遍及东瀛。
作者: 孙英刚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3-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日文化交流;空海;使者;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唐王朝;“传奇”;佛教文化
摘要:电影《妖猫传》的上映.让很多人初步知晓了日本留学僧空海的“传奇”经历。
1400馀年前.在繁荣发达的大唐王朝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僧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中间的外国僧人群体.更为大唐的社会生活及佛教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诚邀三位年轻学者,为大家呈现唐朝僧人的生活与际遇。
另外.本期推介的有关唐朝的历史文化文章较多.大家可藉此领略1400年前大唐王朝的繁荣与壮丽,一窥大唐王朝历史文化的诸多侧面.。
指点江山,荡漾清湖展开全文12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应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项目科教文化与传播委员会何蔚萍副主席的邀请,前往江山市作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旅之行。
与13年前来江山相比,这次从上海到江山市的路程时间大大缩短。
第一次是来参加全国休闲文化的研讨活动。
晚上6点多火车,半夜二点多才到江山市。
而这次是晚上7点多的动车,当晚10点左右即到。
整整缩短一半多。
所以,现在来江山市旅游的上海人也明显多了起来。
晚上下榻的还是上次的国际酒店,现在名称改为“君澜国际大酒店”,酒店设施已全面装饰一新。
周六是一天的文旅考察。
戴笠密宅开放一波三折戴笠密宅,13年后再次踏访。
在车上听当年的分管文化旅游市长,讲述当年幸亏上海媒体人娄晴资深记者前来报道,才统一认识。
有三种叫法:老家,密宅,故居。
当初到上海青松城来宣传,有老干部掀桌子,责问:国民党特务头子还要宣传?不管如何,戴笠在抗战期间的情报工作不可否认。
现在这故居中展示的照片和内容,还是拟以抗战为重点好。
如今,戴笠早已梦归坠机60多年,方面美国人梅乐斯将军赠送的金钱松种子已长成茁壮大树!江山市出了65位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
此次同行的有原浙江省旅游局规划处何处长。
在考察中,我注意到他随身带着一个速写薄。
不时会速写一些建筑,惟妙惟肖。
当时在参观戴笠故居中,他话语不多,神态严肃。
偶尔会冒出一二句:要反映与戴笠同期黄埔军校的历史。
返回后,他竟然发给群里一封长长的回忆录,读来十分感人。
原来他的父亲是和戴笠同期黄埔军校毕业的。
分享何处长的《抗战与取名》:今天又到江山。
看到了戴笠在黄埔求学和抗战中的许多史实。
心中非常感概。
我们兄妹都生于黄埔軍校。
我们的取名都与抗战和世纪滄桑相关。
父亲,安徽人。
早年投考黄埔軍校。
母亲,绍兴人。
上世纪外祖父在绍兴开了一家兴旺的笔墨字画铺一一文慧笔庄。
1937年在軍校执教的父親与母親订婚,拟在第二年吉日成婚。
但不久抗战爆发了,日军轰炸绍兴,外祖父店舖被炸,且身负重伤。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和重要的推动者。
他于公元742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时便出家为僧。
在长达16年的求法之旅中,他游历了中国各地,学习了佛教的各种教义和修行方法,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佛教大师。
公元742年,鉴真开始了他的东渡之旅,他带着佛经和佛教文化,乘船穿越海洋,来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传授了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建立了许多寺庙,培养了大批的弟子。
他还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带到了日本,如造纸术、制瓷术、铸铁术等,对日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的东渡之旅,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他的佛教思想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他也为中国的文化和佛教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常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鉴真的东渡之旅,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鉴真的精神,加强中日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 ——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发布时间:2021-03-29T10:51:10.73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钟华李艳杰[导读] 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华李艳杰 110809【摘要】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僧侣;中日交流;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日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综合各种记录,可以认为最迟在继体天皇时,佛教通过国家外交和民间私传等多种途径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交流,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遣唐使。
据统计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
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一部分僧侣,但由于唐朝逐渐衰落,日本便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虽然政府停止了官方的交流,但是中日的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交流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侣。
其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来华日僧回国时,不仅改良了日本的佛教,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习俗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样式随着中日僧侣交流传入日本,京都和奈良等地至今还保存着盛唐之景。
佛教传入日本之初,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僧侣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习得了书法,同时也将中国的绘画带到日本,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绘画。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人物介绍英文回答: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re have been many influential figures who have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promoting understanding and fostering closer 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se individuals have mad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politics, literature, art, and philosophy. In this essay, I will introduce three historical figures who have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is Yan Zhenqing, a renowned calligrapher and government official during the TangDynasty in China. Yan Zhenqing is known for his mastery of the "Yan style" of calligraphy, characterized by its bold and powerful strokes. His calligraphy was highly regardedin both China and Japan, and i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in Japan. Many Japanese calligraphers, such as Ono no Michikaze, were inspired by Yan Zhenqing's style and incorporated it into their own works. 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continues to be admired and studied by calligraphy enthusiasts in both countries to this day.Another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Japan cultural exchange is Kūkai, a Buddhist monk and scholar who lived during the 9th century in Japan. Kūkai, also known by his posthumous title Kōbō Daishi, traveled to China to study Buddhism and brought back with him a wealth of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rtifacts. He introduced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o Japan, including Chinese Buddhist texts, calligraphy, and architecture. Kūkai's teachings and influence helped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Buddhism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Japanese art and literatur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still celebrated and appreciated today.Lastl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Li Bai, a renownedpoet from the Tang Dynasty in China. Li Bai's poetry was highly regarded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and h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immortal poet" in Japanese literature. His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had a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Japanese poetry and literature. Many Japanese poets, such as Matsuo Basho, were inspired by Li Bai's lyrical and expressive style. Li Bai's poetry continues to be celebrated and studied in both countries,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and Japan cannot be overstated.中文回答: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人物在促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加强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唐代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实力最强的王朝之一。
时至今日,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
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和延邀唐朝各类人才到日本传授等多种手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在哲学思想、文物制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涌现出了大批像吉备真备和空海那样以学习唐朝文化为己任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也出现了像鉴真和尚那样终身以传播唐朝文化为使命的唐朝专业人士的杰出代表,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唐朝(618——907)日本奈良时代(710迁都平城——794):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以皇室为中心的古代国家体制,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度,为完成古代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平安时代(794——1192)留学生从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就在遣隋使的基础上,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以最大限度地从唐朝先进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探求出路。
总共派出的遣唐使共有19次。
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吸收唐朝优秀文化的活动,除了在各地参观考察孔庙、寺观等文化名胜外,他们还聘请儒者教授儒家经典,延聘各类人才前往日本,通过各种途径搜求唐朝典籍携回日本。
介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朝学习,是遣唐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日本留学生大多被安排在国子监,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及唐代典章制度,在唐学习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由于他们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归国后往往对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对日本吸取唐朝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遣唐使后期,出现了以“请益生”或“请益僧”为名的留学生,所谓的请益生,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留学生,他们在唐朝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只是专门就某些疑难问题索解问难,具有短期进修的性质,这种变化表明,在遣唐使后期,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学习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被誉为“东渡大师”,他通过长途跋涉、乘船渡海,历时数年先后到达日本,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为两国文化交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真主持建立了许多寺院,传授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思想,使得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同时,他也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到了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文化发展,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鉴真还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他的东渡,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体现了两国在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他的事迹在中日两国间广泛传颂,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和象征。
可以说,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的东渡之举,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两国友好交往树立了重要的历史典范。
他的事迹不仅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唐代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研究——以空海书法为例中文摘要中国唐代,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高峰时期。
日本大量遣使入唐学习,使唐代文化被迅速且广泛地移植到日本的政治、社会、文艺等各个方面,日本书法也在这一时期受到唐代书法极大的影响。
日僧空海曾随第十二次遣唐使团留学长安,他的书法深受唐代书法影响,不仅对唐代书法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对日本书法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以空海书法为切入点,进而分析空海对日本书法的影响,以期从一定角度探究唐代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第一章分析了空海入唐前日本书法的发展状况。
通过分析飞鸟、奈良时期日本书法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此时的日本书法基本都是中国书法的影子,与同时期的中国书法显示出大致相同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意在研究空海的书法艺术。
第一部分通过对空海生平的研究,探析其书法风格的成因及变化。
第二部分例举空海部分经典书法作品,并按风格分为晋唐传统书法及飞白、杂体书。
第三部分论证了空海的书学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空海对《书谱》主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二是其“散”的书法思想。
从以上三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书法对空海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独特的思考。
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空海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空海将唐代的书法资料带回日本,并编纂了《篆隶万象名义》,补充了日本书法的学习资料;此外,空海还将唐代制笔方式引进日本,并继承、传播了晋唐笔法,发扬了杂体书,这些都促进了唐代书法的传播及唐代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书法;日本书法;空海;影响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on Japanesecalligraphy——Taking KuKai's calligraphy as an example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 was the peak period of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sent to the Tang Dynasty to study,so that the Tang Dynasty's culture was quickly and widely transferred to Japan's politics,society,literature and art and other aspects,Japanese calligraphy was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in this period.KuKai,the Japanese monk,was sent to study in Chang'an with the12th Tang Mission.His calligraphy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which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but also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Japanese calligraphy.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KuKai's calligraphy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then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KuKai on Japanese calligraphy,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on Japanese calligraphy from a certain point of view.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before KuKai entered the Tang Dynasty.By analyzing the germination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before KuKai entered the Tang Dynasty,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Japanese calligraphy at this time is basically the shadow of Chinese calligraphy,which shows roughly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s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ame period.The second chapter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calligraphy art of KuKai.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hanges of his calligraphy style through the study of KuKai's lifetime.The second part gives an example of some classical calligraphy works of KuKai,and is divided into Jin and Tang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Flying white calligraphy"and "miscellaneous calligraphy"according to the style.The third part demonstrates the calligraphy view of KuKai,it mainly focuses on two aspects:on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in thought of Book Charts by KuKai,the other is his scattered calligraphy thought.Fromthe above three parts,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on KuKai,as well as his own unique thinking.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KuKai on Japanese calligraphy from four aspects.KuKai brought back the calligraphy materials of Tang Dynasty to Japan,and compiled Zhuan Li Wan Xiang Ming Yii,which supplemented the learning materials of Japanese calligraphy.In addition,KuKai also introduced the style of pen making in Tang Dynasty into Japan,inherited and disseminated the style of writing in Jin and Tang dynasties, and carried forward"miscellaneous calligraphy",all of which promoted the spread of calligraphy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alligraphy.Keywords:Tang Dynasty calligraphy;Japanese calligraphy;KuKai;influence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I)1绪论 (1)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研究综述 (2)1.2.1唐代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方面 (2)1.2.2空海及其书法研究方面 (3)2空海入唐前日本书法的发展状况 (5)2.1文字在日本的出现及日本书法的萌芽 (5)2.2空海入唐前隋唐书法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6)2.2.1飞鸟时代的日本书法 (6)2.2.2奈良至平安前期的日本书法 (7)3空海及其书法艺术 (9)3.1空海的生平 (9)3.1.1入唐前 (9)3.1.2在唐期间 (10)3.1.3回国后 (11)3.2空海的书法作品 (12)3.2.1晋唐传统书法 (12)3.2.2飞白、杂体书 (16)3.3空海的书学观 (18)3.3.1空海对《书谱》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18)3.3.2“散”的书学思想 (21)4空海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23)4.1空海对日本书法学习资料方面的贡献 (23)4.1.1将唐人书迹、法帖带回日本 (23)4.1.2编撰字书《篆隶万象名义》 (25)4.2空海对唐笔制作方式的引进 (27)4.3空海对晋唐笔法的继承与传播 (28)4.4空海对杂体书的引进与发扬 (32)结语 (35)参考文献 (37)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1)致谢 (43)绪论1绪论1.1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书法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将两国紧密连接在一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28卷第3期2007年8月中国戏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Vol.28,No.3Augus t,2007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梁建明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文学、建筑、医药、雕刻、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两国文化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独树一帜,促进了东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中日文化 渊源 影响梁建明:中国戏曲学院基础部副主任。
今年是中日建交35周年。
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了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 融冰之旅 。
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了题为 为了友谊与合作 的演讲,阐释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传统。
一、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 三神仙 ,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 入海求仙人 。
但此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 平原广泽 ,自立为王。
徐福被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有许多地方都有关于徐福的遗迹和传说。
汉朝时中日往来更加频繁,汉朝文化传入日本。
到了西晋时,公元285年朝鲜学者王仁携!论语∀、!千字文∀到日本讲学,汉文书籍和儒家思想自此传入日本。
隋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酷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圣德太子派使臣小野妹子出使中国,中日两国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
日本派大量留学生来中国。
派遣唐使达十几次,每次都有数百人。
其中有佛教僧侣、医生、阴阳家、画家、音乐家,以及精通文艺和经史的僧人或官吏。
日本来华使者在给天皇的奏折中说: 唐,礼仪之国也,宜常相聘问,学生在唐者,皆已成器,愿召还之。
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把唐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
还有许多留学生长期住在中国。
2004年10月10日,中国西北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了记载日本遣唐使的墓志。
文史哲1999年第2期论日僧空海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高文汉李秀英1内容提要2日僧空海曾随第17次遣唐使团留学长安,广泛涉猎密宗佛学、中国文学、文字学和书法等学科。
回国后,他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即/东密0,历久昌盛不衰。
空海长于草书,并为创造日本文字平假名作出过贡献。
他还尊奉孔子/有教无类0学说,创办了日本首家公学。
他所著5篆隶字书6,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辞书。
其诗论5文镜秘府论6,推动了日本汉诗的创作;诗词文赋集5遍照金刚性灵集6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作用。
1关键词2空海密宗真言宗篆隶诗论1作者简介2高文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秀英,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邮编:250100。
公元7世纪初,中国李唐王朝建立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使社会日趋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
此时,日本也由飞鸟时代经过大化革新,进入奈良时代,开始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为促进社会的更快发展,日本迫切需要从中国汲取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天皇遂派遣大批使节、留学生、学问僧入唐。
自舒明天皇二年(630)首次遣使以来,200余年间,共派遣使团达19次之多。
对于日本使团,李唐王朝均待以殊礼,/司仪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观,不居蛮夷之邸0¹。
与此同时,李唐王朝也多次遣使东渡,同样受到隆重接待。
据5续日本书纪6记载:/唐客入京,将军等率骑兵二百、虾夷廿人,迎接于京城门外三桥。
0双方的睦邻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造就了无数为中日文化交流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使者,日僧空海就是其中的一位。
空海(774~835),俗姓佐伯(一作佐伯真),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
延历二十三年(804),当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他随第17次遣唐使团入京,从大师惠果学习密宗,深得/唐密0真谛,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真言宗,在高野山建寺开基,弘法授徒,至今信徒遍及东瀛。
在唐期间,空海还从韩方明研习书法,字体仿颜真卿体,汲取其行书遒劲郁勃之精华,复经研磨锤炼,后自成一体,颇得草书之妙,赫然与嵯峨天皇、橘逸势齐名,史称日本/三书圣0。
公元820年,空海著5文镜秘府论66卷,被后人视为日本汉诗创作的指南,对普及东土汉诗的韵律知识、提高其创作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元828年,空海为实践孔子的/有教无类0学说,创办了日本首家国民公学)))综艺种智院。
它有异于为贵族同宗子弟开办的私塾,也不同于官学,而是一所综合性的不分阶层的国民教育机构。
空海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旷绝古今,诚如庆保胤在5然上人入唐时为母修善愿文6所说的那样:/凡入唐求法之人,自宗者弘法大师,天台者传教大师(最澄),皆权化之人,希代之器也。
0º一公元774年,空海出生在岐国多度郡屏风浦(今日本香川县普通寺市)。
幼习儒书, 15岁入京师奈良,随舅父阿刀大足学5论语6、5孝经6及史传等。
据传,阿刀氏族是首次携5论语6等汉籍赴日教皇太子读书的汉人王仁之后裔,族内代出硕学,不乏鸿儒。
阿刀大足则官至侍讲,专为伊予亲王讲读儒典。
空海聪颖嗜学的天赋,与其家世、庭训不无关系。
3年后,即18岁时,入大学明经科,随直讲味酒净成读5毛诗6、5尚书6,随大学博士冈田牛养读5左传6等,志在齐家治国。
但因当时疫病流行,路有饿殍,社会很不安宁,加之空海入大学时,已经超出正常年龄(16~18岁),入仕更加困难。
百姓的疾苦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迷惘,促使他开始揣摩老庄,涉猎佛学,并且出外游历了近畿、四国等地的名山古刹。
延历十六年(797),空海著5三教指归63卷,驳亲友对其背逆/忠孝0之责:/余思:-物情不一,飞沉异性。
是故圣者驱人,教网三种,所谓释李孔也。
虽浅深有隔,并皆圣说。
若入一罗,何乖忠孝?.0»遂决意出家,时年24岁。
现在,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御影堂另藏空海撰著的5聋瞽指归6一部,成书时间与5三教指归6相同。
二者相较,内容仅序文与卷末的5十韵诗6略有差异。
至于两者的关系,历来多有歧说,日本临济宗高僧梦窗(1276~1351)曾在5聋瞽指归6中留有眉批,认为/此书是弘法大师所作也,初名5聋瞽指归6,后改名5三教指归6。
此本乃大师真笔也。
0据此推断,5聋瞽指归6当为初稿,5三教指归6则为定本。
该书主旨,除述矢志向佛外,劝化放浪不羁的外甥也是其目的之一。
空海在序中写道:/复有一表甥,性则戾,鹰犬酒色,昼夜为乐,博戏游侠,以为常事。
顾其习性,陶然所致也。
彼此两事,每日起予。
所以请龟毛以为儒客,要兔角而作主人,邀虚亡士张入道旨,屈假名乞儿示出世趣。
俱陈戟,并箴蛭公,勒成三卷,名曰5三教指归6。
0¼/三教0乃指儒教、道教与佛教。
书中以辩驳的形式,请/择乡为家,简土为屋,握道为床,德为褥,席仁而坐,枕义而卧,被礼以寝,衣信以行0½的鸿儒/龟毛先生0讲先贤之论,儒学之本;请/淡泊无欲,寂寞无声,与天地以长存,将日月而久乐0的/虚亡隐士0讲道家的/不死之神术0,/长生之奇密0¾;最后作者托/假名乞儿0之名抑儒抑道,以/无常赋0、/三教诗0、/生死海赋0力陈佛教教义,盛赞佛德,更作/十韵诗0醒世人于/六尘0,为/虎性暴恶0、/游侠无赖0的外甥,即书中的/蛭牙公子0/指0点迷津,达其佛/归0。
5三教指归6为四六骈体汉文,是空海青年时代学习汉文典籍的实践之作,也是一名日本人向自己的同胞介绍、阐释儒释道教思想精髓的典范之作。
从中不难看出,空海的佛学、汉学知识异常丰富,参阅的书籍特别多,明显因袭借用的也不下几十种,其中既有九经三史、5论语6、5老子6、5庄子6、5列子6、5文选6等典籍,也有5养生论6、5抱朴子6、5神异经6、5游仙窟6、5博弈论6、5好色赋6等奇书怪赋、杂说小论。
就整体而言,5三教指归6层次清晰,结构很像司马相如的5上林赋6,行文畅达飘逸,笔致极类张文成的5游仙窟6。
同时,书中插入了大量的中国典故,借以抒怀明志,/荡涤雾意0,/针灸瞳0¿,且以道教评儒学,以佛教论老庄,通篇极具思辨力,因此一直被哲学家们视为日本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天平胜保三年(751),日本出现了现存的首部汉诗集5怀风藻6,其中载有64人的120首诗作。
然而,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况且大多是五言诗。
仅在四十几年后出现的5三教指归6,则是个人创作的成果。
其中或诗或赋,诗赋润文,文载诗赋,使文章缓急相间,亢沉有致;并且洋洋数万言,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任何破绽。
其老到的用心,透彻的说理,都令人难以相信该书出自一个远在东方孤岛上的弱冠之手。
所以,不论从哲学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学方面考察,5三教指归6都是一部值得赞叹的不朽著作。
也就是说,空海在传播中国文化文面所做的工作,一开始就格外引人注目,他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从青年时代起就是高起点的。
二延历二十三年(804),日本派出第17次遣唐使。
这次使团由大使藤原葛野、副使石川道益、判官菅原清公(以上三人均为汉诗集/敕撰三集0的诗人、显吏)、高阶远成、学问僧空海、最澄及留学生橘逸势等组成,一行共乘海船四艘。
空海与大使、副使及橘逸势等乘第一艘,于是年8月15日在福州长溪县赤岸镇靠岸。
由于当时福州境内尚未接待过日本使船,空海故作5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6,说明缘由,请求入京。
其书略曰:/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宅,明王继武,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
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
刳巨木于苍岭,摘皇花于丹墀;执蓬莱琛,献昆岳玉,起昔迄今,相续不绝。
故今我国主顾先主之贻谋,慕今帝之德化,谨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藤原葛野的中国名)等,充使奉献别贡等物。
贺能等忘身衔命,冒死入海。
既辞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舵,,伏愿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从其习俗,不怪常风。
然则涓涓百蛮,与流水而朝宗舜海,喁喁万服,将葵藿以引领尧日。
顺风之人,甘心辐凑;逐腥之蚁,悦意骈罗。
今不任常习之小愿,奉启不宣。
谨启。
0À当时福州观察使是闫济美,得书大为称赏,予以接纳,并留使团一行小住,以便安排大使入京。
10月间,空海又有5与福州观察使入京启6,要求随使入京。
其启曰:/空海才能不闻,言行无取,但知雪中枕肱,云峰吃菜。
逢时乏人,留学末,限以廿年,寻以一乘,任重人弱,夙夜惜阴。
今承不许随使入京,理须左右,更无所求。
然居诸不驻,岁不我与,何得厚荷国家之凭,空掷如矢之序。
是故叹斯留滞,贪早达京。
伏惟中承阁下德简天心,仁普远近。
老弱连袂,颂德溢路,男女携手,咏功盈耳。
外示俗风,内淳真道。
伏愿顾彼弘道,令得入京。
然则早寻名德,速遂所志。
今不任陋愿之至,敢尘视听,伏深战越。
谨奉启以闻。
0Á福州观察使闫济美准启,空海遂于11月3日成行,12月22日到达长安。
次年2月,大使藤原葛野等回国,空海得唐帝准许,配住长安西明寺。
西明寺是显庆元年(656)秋仿天竺祗园精舍造就的唐代名刹,/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右通衢,腹背廛落,青槐列其外,渌水亘其间,耿耿,都邑仁祠,此为最也。
而廊殿楼台,飞惊接汉,金铺藻栋,眩目晖霞,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
0 l u 不仅建筑宏伟,当时西明寺所拥有的碑文、壁画、题榜、书法等,也都是上乘的艺术珍品。
更重要的是,西明寺藏有如来一藏,即日僧谭在5新雕慧琳藏经音义纪事6中所说的/西明寺藏0。
所以,西明寺是唐代最先收藏佛教经典的宝库之一,成为当时钻研佛学最理想的地方,故先后入寺的高僧除玄奘、道宣、道世、彗琳外,在空海入寺稍前,日本名僧永忠也曾留学西明寺。
如果我们说长安是当时东方的文化中心,那么西明寺就是当之无愧的长安的佛教文化中心了。
不难想象,空海当年住西明寺,于景仰佛图之际,颇收潜移默化之功。
他后来的功业,除自身努力外,与李唐朝廷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空海入住西明寺之后,研经习字,博览内经外典,遍访诸寺名僧。
公元805年5月下旬,与西明寺僧志明、谈胜等人往谒惠果阿梨(745~805)于青龙寺东塔院,请求传法。
惠果大师得空海入门,喜道:/吾待汝久,来何迟矣。
生期向阕,精勤早受。
0 l v空海遂于年内得授三昧耶戒、胎藏灌顶、金刚界五部灌顶、传法阿梨灌顶,两次投华著于大日如来身上,故得授遍照金刚法号。
高演在5弘法大师正传6中写道:/大师于是得两部密教,为本邦密宗之开祖,所谓秘密真言,此时而立也。
0密宗又称/密教0,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
约在公元7世纪至13世纪,形成印度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唐开元年间(713~741)传入我国,后经深得密教金刚、胎藏两大法真谛的惠果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与印度密教有别的/唐密0体系。
/唐密0是中国密教发展的最高阶段。